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生如夏花朴树

生如夏花朴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2 06:07:51 | 移动端:生如夏花朴树

篇一:生如夏花歌词

朴树 生如夏花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 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 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 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像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我们就这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 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 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如夏花一样绚烂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不虚此行呀 不虚此行呀 惊鸿一般短暂 开放在你眼前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要你来爱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一路春光啊 一路荆棘呀 惊鸿一般短暂 如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篇二:12年未发新专辑,歌迷为何对朴树念念不忘?

12年未发新专辑,歌迷为何对朴树念念不忘?

心理学揭秘:12年未发新专辑,歌迷为何对朴树念念不忘? 文:郑秋强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今天,你的朋友圈“被朴树”了吗?上午八点,歌手朴树的新专辑《好好地》主打歌曲《在木星》首发,一时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如同去年歌曲《平凡之路》发布时的情景。这位时隔12年才发行新专辑的歌手,这位低调而朴实的歌手,歌迷为何对其念念不忘。本文将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

近因效应:在最辉煌的时候选择隐退歌坛

朴树上一张专辑《生如夏花》发行于2003年11月,专辑发行不到半年销量便突破50万张。这张专辑中的《生如夏花》、《Colorful Days》、《傻子才悲伤》、《我爱你,再见》等歌曲成了当时各大排行榜的冠军歌曲,该专辑获得第4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内地年度最佳专辑,第11届中国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专辑奖,第4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专辑,第4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十大华语唱片等奖项。

而凭借《生如夏花》专辑,朴树也获得了第10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最佳男歌手奖、第4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内地最佳男歌手、第11届中国歌曲排行榜年度最受欢迎男歌手、第3届MTV亚洲音乐大奖地区最受欢迎歌手奖等个人奖项,撼动了当时内地乐坛由孙楠多年“垄断”的“一哥”席位。然而,就在属于朴树的“黄金时期”里,他选择了隐退歌坛,整整12年,没有再发行新专辑。尽管如此,留在歌迷记忆里的是,《生如夏花》这张经典而百听不厌的专辑,歌迷们翘首以盼着朴树发布新歌,发行新专辑。

从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可以来解释这个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近因效应”认为,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正是因为《生如夏花》专辑取得的巨大成功,让歌迷对朴树的新专辑充满了极大的期待。假如专辑《生如夏花》反响平平,那么歌迷记住的可能只是朴树前一张专辑《白桦林》、《那些花儿》等,或许一定程度上“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仍然有所影响,但是其期待值必然不如现在这般,其结果大可如只有一首成名曲的过气歌手,在新人辈出的年代里被淹没。

“近因效应”对人们的判断与评价往往有着“看不见”的影响。例如,歌手王蓉近两年接连推出《坏姐姐》、《小鸡小鸡》等“神曲”之后,大家自然而然便将其归类为“神曲歌手”,对于王蓉下一首“神曲”会怎样的无厘头与搞怪充满了期待。正是因为王蓉最新的“神曲”形象深入人心,大家几乎都已经忘记了最初王蓉出道的时候,唱着《完美》、《爸爸妈妈》等小清新歌曲的“才女”形象。

而当我们再以“近因效应”看待朴树隐退的这12年期间的行踪,大家记住的可能还有,2007年参加湖南卫视《名声大震》与刘璇搭档获得冠军;

2013年为《厨子痞子戏子》演绎的片尾曲《送别》,2014年为电影《后会无期》唱作的歌曲《平凡之路》……尽管朴树一直很低调,但是在歌迷对能追溯到的朴树的最近印象都是相对较正面与积极的一面,朴树并没有让歌迷失望,所以歌迷对朴树的新专辑依旧充满着期待。

“边际效应”与“贝勃定律”:十二年磨一剑更值得被期待

边际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其产生的效用成递减速趋势。通俗点解释是: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社会心理学用“贝勃定律”来解释“边际效应”,认为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关于“贝勃定律”,有这样一个经典的送玫瑰的经典心理学实验。2008 年情人节前,一位意大利心理学家在佛罗伦萨找到两对具有大体相同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让他们做了一次送玫瑰花的实验。心理学家让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天给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结果截然不同。那个在每周末都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特别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女朋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真是很羡慕!”那个从来没有接到过红玫瑰的姑娘,当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随后竟旁若无人、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同样的,朴树时隔12年发行新专辑被赋予无限的情感期待无疑也是应验了“边际效应”与“贝勃定律”。假如朴树是以每年一张专辑的频率发布,其专辑的作品质量不能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那么歌迷对其歌曲的情感体验势必会越来越淡漠,对其新作品的期待值也势必会下降。加上上述提到的“近因效应”,歌迷对其总体的印象与评价也会有所打折。以周杰伦作为例子,在华语乐坛有着不可替代影响力的音乐才子周杰伦,几乎以每年一张专辑的频率展现着他的音乐才华,伴随了80后90后一代人的成长。

周杰伦在众多的专辑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作品,然而,从2010年至今发行的几张专辑中,却很少有像他早期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一样被大家所铭记,甚至有歌迷大呼周杰伦“江郎才尽”,对其新作品深感失望。事实上,或许周杰伦并非“江郎才尽”,只是歌迷的耳朵变得“挑剔”起来了,相似的曲风风格,如果未能注入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元素,在“边际效应”与“贝勃定律”的影响下,其心理刺激只能是呈现日趋递减的现象。由此可见,“十二年磨一剑”的朴树更值得被期待。

“白璧微瑕”效应:不完美更受欢迎

朴树是一位音乐才华横溢的歌手,他真诚地写歌、唱歌,在他的世界里,用心地做着属于自己的音乐,他是一个吟游诗人,一个心灵歌者。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朴树是一个不合格的艺人,他厌恶宣传,厌恶交际,厌恶虚假,他不懂得哗众取宠,他不会刻意讨好。在台上唱歌的时候,面对着聚光灯与摄像机,他很容易紧张,时不时还忘词,他不善言辞,说话笨笨的不够讨巧。但歌迷之所以十年如一日地痴迷着朴树,为之苦苦守护与等待,正是因为他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歌手。

心理学上,有一个“白璧微瑕”效应,也称“犯错误效应”,指的是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际吸引力提高。心理学上对这种现象有两种

解释,一种解释是一个能力非凡的人给人感觉总是不安全不真实的,人们对这样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接纳和喜欢,而是有距离地敬而远之或敬而仰之。鲁迅先生曾说:“凡是神圣的、神秘的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另一种解释是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角度来说的。

通常人们喜欢有才能的人,才能与被喜欢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一个人能力过强过于突出,强到足以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卑微无能和价值受损,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人首先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可能选择一个总是衬托出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相反,一个犯小错误的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更多的喜爱。

在朴树身上,恰好是印证了“白璧微瑕”效应,在歌迷眼里,朴树是个才子,又是个孩子,他富有才华,真实,单纯,同时他又是敏感而脆弱的,歌迷欣赏他,同时又心疼他。去年新浪微博上的乐评红人“耳帝”曾经在微博上评论朴树的唱功与舞台表现等的不足,结果遭到了朴树歌迷的各种“反击”,在歌迷眼里,朴树的种种缺点与不足反倒是他的特色,或许正是有这些不足与瑕疵的存在,才呈现出一个更为生动与立体化的朴树,一个真实的如邻家大男孩或邻家大叔般的朴树。

事实上,人不可能是完美的,那些几乎被冠以“完美”形象存在的个体,往往是笼罩着一层光环,从心理学上解释为“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即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光环效应”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诸如演员文章,在其出轨事件之前,在媒体的宣传下及舆论的传播中,戏里戏外几乎都是以“男神”般的形象存在,近乎完美,在微博与朋友圈里

篇三:那些年我听过的朴树

那些年我听过的朴树

当我回忆起我的高中,首先映入我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是高三的那间教室,下过早自习后的时间里,我站在窗边,当时我们的教室是在三楼,窗户下是操场,一群一群的男男女女,他们或匆忙,或缓慢的涌向食堂。我并不着急去吃点什么,有时甚至不吃,只单单的花了好多个早上的时间呆在窗边想些无边无际的事情。觉得活着好像没什么多大的意思。校园的广播每天早上会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民谣,抑或流行歌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并仔细听过。但我是在那段日子里,真正认识并喜欢上了朴树,朴树他唱“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相爱永久这一生??”

我记得校园的广播隔三差五便会播放一次朴树的这首《白桦林》,我听了很多很多遍,不厌其烦的,觉得爱情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每听一遍就仿佛被击中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即使是过去了五六年的光景,我依然为朴树讲述的这个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所动容,哪怕我不再相信,那又怎样。

想来,高中是一段很莫名其妙的时光,我在那些本应该很美好的年纪里,开始思考很多问题,我想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为什么要问为什么活着?我想我假若想通了为什么而活着那么我活着的意义就会加深吗?怎么能想出个所以然,不过是反而被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所羁绊,困在其中不明所以。想来,每一个人到一定年纪里,总是会开始一段怀疑人生的时光,有些人怀疑的深刻;有些人浅尝辄止;有些人反反复复,从这些“无厘头”的问题里抽身出来,又投身进去;有些人以为得到了答案,也不过是找到了让自己舒服的去相信的一个自以为的命题;有些人困在其中,真正豁然开朗的,恐怕没有。

当我现在想起那时候,我很想用“傻逼”二字简单的概括那浑浑噩噩的三年。但似乎这样对自己未免太不负责任。我想起那时候的一个画面,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因为看了一篇许知远的文章,说是拖鞋在大学的校园里,代表着某种自由的象征,于是整个夏天整个夏天的趿拉着拖鞋,从校园的这头,孤零零的迈到那头。对于这样的形象或者姿态,有时会自认为这很酷,说起来,真的挺傻逼。在那样的年纪里,没有独立的思考,只会无意识地模仿着自己所喜爱或崇拜的那些人儿,最终流于表面。

就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朴树,谈不上疯狂,不是因为这喜爱没有达到疯狂的程度,而是那时候我所阅读的人,所聆听的人没有疯狂的,朴树就不是疯狂的人,而我也因为矜持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从未疯狂过,至今如此。

我第一次听朴树,应该十年前了。那时候,朴树算是比较红的,有时候能够从杂志或者电视中经常看到他,他带着帽子,不苟言笑,经常被拿来和同样喜欢戴着鸭舌帽同样不苟言笑同样才华横溢的周杰伦相比较。十年过去了,周杰伦红了十年,涉足多个领域,风生水起,各种场合游刃有余。在我看来,朴树还是那个朴树,面对镜头时,仍然有些不知所措,只是很少唱歌了,也没再发出新的声音。那年朴树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也是迄今为止的第二张。他的第一张专辑叫《我去2000年》。当时我最早听的是《生如夏花》中流传最广的两首歌曲,一为《生如夏花》,一为《colourful days》。我自然是喜欢的,但相对于思绪更加天马行空唱腔更加离奇诡异旋律更加优美动听的周杰伦,显然我的少年时代的音乐取向更加偏向后者。哪怕是现在,我若也像当年的那些杂志编辑一样,愚蠢的将这两个音乐风格相去甚远的歌手相之比较,我感情上可能更加偏好周杰伦,但我清楚地知道,朴树,给了

我更多的感动和指引。

朴树他唱《活着》,他唱《妈妈,我恶心》。他唱《别,千万别》,就在他当年的二十多岁,如今的我这个年纪。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活在壳里,发誓抵抗,最后不过丢盔卸甲,慢慢的顺从??” “你已二十四岁了,生活已经严厉得像传达室李老伯,快别迷恋远方??”、

“妈妈,我恶心,在他们的世界,生活是这么旧,让我很不快乐??”

朴树总是不掩盖自己,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矛盾和愤怒,一丁点儿也不剩的赤裸裸的唱出来,他剥去生活的光鲜外衣,将骨子里那些残忍暴露在阳光之下,他褪去自己的衣物,深刻反省自己地所欲所求和这个世界的碰撞。几首相似摇滚风的歌相联系起来,清楚的可以感受到那时年轻的朴树精神深处的痛苦,充满着碰撞和矛盾,一如如今的我们一样,一方面不认同他们的世界,一方面却又渴望他们来认同自己的价值。人生不就是这样,处处充满着矛盾和拉扯。

当我怀念过去时,他在我的耳边唱“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当我感到无力时,他在我得耳边唱“命运如刀,就让我来领教。”当我感到悲伤时,他在我的耳边一遍一遍循环的唱“can you help me, can you stop me。”他的歌词总是直击人心,充满力量和温暖。

生命无涯,时间无涯,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朴树也在,这多好啊。

记得高三的时候,一次语文考试练习,作文题是《让心到达》,我以朴树的《白桦林》为蓝本,同样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小小说,老师给了最高分,甚至印刷出来,分发给班里和别班的同学,作为范文讲读。这件事情让我很高兴。他让我更加坚信一些单纯的美好的东西,就像朴树歌声里的那些东西。

早一两个月,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上映,我去看了,除了对电影本身的期待外,不能说没有朴树所翻唱的片尾曲《送别》这一层原因在。电影落幕,灯光点亮,朴树厚实淳朴的声音响起,那些我曾站在窗边的日子,我曾日夜循环听朴树的日子,我曾默默期待朴树发新专辑的日子就这样一晃而过。如电影的回闪镜头一般,快速又直接,直教人泪光闪闪。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生如夏花朴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4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