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语文说明文思维导图

语文说明文思维导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1 06:12:38 | 移动端:语文说明文思维导图

篇一:思维导图展示

思维导图展示

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将思维导图展示读书笔记中,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展示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它的用处,更不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展示读书笔记。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寻找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看,甚至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用思维导图展示一点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就让学生尝试使用思维导图展示读书笔记,笔者并未提出过多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先动起笔来,最终的成品在美观性、层次性和逻辑性方面都很难令人满意,可谓风格各异,千奇百样。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思维导图展示有本身是有各种专门的软件工具的,每一种软件都提供了多种画图风格,从而确保整张图的风格统一,外形美观。

笔者所在的学校尚不具备每一个学生直接运用软件操作、交流的条件(即使条件具备,笔者也认为动笔写总还是要坚持的,尤其是小学语文的学习。)因此笔者参考软件的各种风格,要求学生画图要以“层”为基本单位,在图形、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见图1),同时推荐了几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书笔记就美观多了。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学生基本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以后,笔者开始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迈进,那就是对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读书笔记追求自身的独特风格。

这个阶段笔者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个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不仅帮学生把好门槛关,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而且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有助于深入理解,有助于养成专题阅读的习惯。笔者所在班级的一位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课外读的就是《朱自清散文》,她的读书笔记就写了一个朱自清散文的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见图3)。

再比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个地方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更精彩的是一些学生在画图上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他的思维导图展示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班级的孙立稳同学就擅长三角和菱形构图,配以直线箭头表示几个点之间的先后顺序;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画图,文图交相辉映,非常有趣;胡心怡同学总是在画图结束以后,用彩色将整篇文章的“文眼”写在上面最显眼的地方,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篇二:小语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_主题单元学习设计

篇三:“图”解语文,如此简单

【设计意图】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普小短文。本课的设计旨在凸显科普文文体特点以及中年段阅读教学特点,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提取信息。科普小短文条理清晰,逻辑鲜明,运用思维导图,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提取重要信息,并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

二是凸显段的学习,领悟写法。本课教学重点聚焦第2自然段的学习,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飞机发明的过程,感受段落表达的顺序,从而发现段落的写法,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奥秘,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三是重视自主学习,让学于生。课中多次开展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

2.聚焦段的学习,利用图文转换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并尝试实践运用。

3.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

1.出示课题,了解预学情况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课题中为什么要用双引号呢?你还读懂些什么?

2.出示“思维导图”,梳理全文

师: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老师”,也介绍了很多发明创造。我们能否把这篇长长的课文浓缩到一张图中?请大家先默读课文,再根据课文填写。

3.交流,点评

(1)学生上台分享填写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两方面:一是读好文中出现的新词――“薄壳结构”;二是学生提取信息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2)教师小结:我们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幅图,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像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作“思维导图”。

二、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

1.再读课文,质疑追问

师:同学们,人类的老师有这么多,它们是怎么教人类的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请用“谁是人类的老师,人类从它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学生交流,随机评价)

2.合作学习,初悟写法

(1)师:人类是怎么向这些生物学习的呢?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合作,完成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思维导图。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新式飞机的创造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想飞(课件出示思维导图),到了1903年,人们才从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那么人类在这个发明改良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哪些阶段?请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键词后,再由四人小组讨论完成思维导图。

(3)交流汇报,小组展示。(教师重点指导:台阶下方填写时间,台阶上方填写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

(4)利用思维导图,师生合作梳理发明的过程。教师说含有时间的句子,学生说创造过

程。

(5)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呀,人类的探究永无止境,未来,飞机的发明创造还会继续进行。

3.自主阅读,深究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你发现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问题的发生、科学家发现秘密并进行发明创造。(板书:发生→发现→发明)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否也写到这三方面?请大家读一读第3、4自然段。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这三段的写法大致相同,但第4自然段没有写问题的发生,随机指导学生补上发生的问题)

三、利用“思维导图”,实践语言转换

1.介绍仿生学

师:像文中介绍的这样,人类借鉴某些生物的特点改进工程技术的科学,我们称它为“仿生学”。生活中仿生学的例子还有很多。

2.练习语言转换

课件呈现两个仿生学的例子,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例,学着第2、3、4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同桌间说一说。

3.指名交流,点评

师(补充介绍):鲁班从茅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锯,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仿生学老师”。因为四边形的课桌不够灵便,宁波的一位老师发明了六边形课桌,使用起来就更灵便了。

4.追问课题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再次聚焦课题,此时,你对“人类的‘老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呢?

教师小结:是呀,人类的“老师”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啊!因为人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物身上的特点,敢于尝试,才有了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链接课外

师:人类利用生物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瞧――(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是人类发明降落伞灵感的来源、防毒面具是根据猪鼻子发明创造的??)

2.推荐阅读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对仿生学一定还想了解得更多吧,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叫《神奇的仿生学》,由德国作家安提亚?赛安所写。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你今天课堂上的疑惑或许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呢。 五、课后作业(自选一或两项完成) 说一说:我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仿生物品创造发明的过程说给他人听。

写一写:意犹未尽,我想把课堂上的仿生例子像第2、3、4自然段一样写下来。 画一画:利用思维导图来概括课文内容、演示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过程,真有意思,我想选一篇课文也自创一幅思维导图。

读一读:《神奇的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课文时,我们想要的总是太多――弱水三千,不舍一瓢;想当然的总是太多――认为自己行,学生就行。如此,往往一节课中内容多,任务重,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怎么样把课上得简单一点呢?笔者依据文体特征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借用思维导图,一张图成就了“简单”。

一、“简单”一张图,思辨在行进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要力创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火花。笔者在课中三用思维导图,梳理文脉、探秘语段写法、进行言语实践,将阅读与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然后在交流点评中继续碰撞,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简单”一张图,言语在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就明确了它的定位――必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本节课,笔者借填写思维导图之机,其一之实践指向语言,引导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如科学家根据鲸发明的是“流线体”轮船,而不是轮船,“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建筑物”可以概括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其二之实践指向表达,引导学生发现第2、3、4自然段特殊的表达方式,均含有“问题发生、秘密发现、创造发明”三个内容,随即提供其他仿生学例子的思维导图,实现在仿写迁移中学习其独特表达的目的。

三、“简单”一张图,方式在改变

中段学生阅读科普性文章,往往会停留在关注科学知识的层面。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探读文章的表达、文字的运用,本堂课以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促发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促发学生之间交流磨合,与同伴对话;促发小组之间质疑碰撞,组际对话。如在第二板块交流思维导图时,提炼“过了好久”这个时间对应的是什么,一小组提炼的关键词是“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另一小组提炼的是“蜻蜓翅膀末端有厚斑,防止颤抖”,显然,第二小组的提炼更为精准,怎样让学生发现?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学生畅所欲言,成了课堂的主人。


语文说明文思维导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38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