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1 06:04:25 | 移动端:两弹一星

篇一:“两弹一星”学习心得

“两弹一星”学习心得

2015年5月29日,公司组织员工到山西省博物院参观“两弹一星”展览,公司全体职工除因工作需要不能参观外,其余6名职工全部进行了参观学习。

“两弹一星”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献身国防、无私报国、沤心沥血、励精图治,老一辈建设者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隐姓埋名,淡泊名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精神永存。我们要把“两弹一星”精神,学到家,学到骨髓里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而在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我认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

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

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 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驻我们心底。

山西东兴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篇二: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是谁

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是谁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篇三: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精神光芒永在

-----黄老报告会心得2014年11月30日下午我们齐聚水上报告厅再次与黄吉虎教授相聚,聆听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时隔两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黄老依旧精神矍铄,在历时近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坚持站着为我们这些忘年的师弟师妹讲述他和航天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以及这些经历为他带来的体会和感悟。

犹记得大一初见黄老时就被他春风般亲切的笑脸折服,年轻的我感慨:这才是大师风范吧,就像水,既有小溪的活泼明快,又有大海的渊博宽阔,其善利万物而不争。黄老极其推崇恩师钱学森先生,他说:“爱国、奉献、求真、创新是钱学森先生伟大人生的写照,他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楷模。”在科大建校伊始,黄老凭借优异成绩成为科大第一批学生。科大寒窗五年,黄老得钱学森、华罗庚、吴仲华、严济慈、吴有训等多位名师指点,毕业后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从事返回式卫星重入大气层烧蚀问题研究,参与过多个卫星、火箭国防项目,亦多次亲临卫星火箭发射现场。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学到了丰富的尖端科技知识,同时培养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和献身国家科技事业的无限忠诚。 黄老的功绩数不胜数,随便百度一下就可看到黄老累累的科研硕果。只是在给我们的报告中,黄老更注重于向大师和航天历程致敬。他通过展示自己参与的航天工程,讲述了我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旅程。黄老用幽默又谦逊的语言将一张张珍贵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他笑着为我们指出照片上某个角落中的自己,只是我们

懂得,在那样的场合,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举重若轻。但黄老并未对他的贡献加以延拓,只微笑着一句带过。这次报告会更加深了我对黄老的印象,他的幽默,他的博学,他的谦逊,他对科研的追求,他对学生的关怀,他对国家的热爱,一切一切都深深地触动着我年轻的心灵。这是大师的品质,是老一辈科学家对信仰的坚持,是数十年来坚守的航天精神。 年逾古稀的黄老在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他对此并不津津乐道。或许于他而言,别人对他功绩的褒奖都不如学生的一声“虎老师”来得开心。黄老在报告中大多提到的是航天经历,但在网上稍稍一搜,一个更加清晰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眼前。除却科研经历,黄老对学生的好也是有目共睹。1987年,科大西区尚为野草荒山,大伙都不愿意去西区,当时的校长腾藤让黄老去当二把手。黄老回答道:”二把手不当,我要当一把手。“从此连任12年西区区长,直至退休,人称西区保姆。黄老为人豪爽,嗜好吹牛,在科大自称哪里热闹那里就有黄吉虎。在朔风凛凛的冬夜,西区少有教师留守,黄老经常出入教室宿舍,关心学生生活冷暖。现在看到这些文字,依旧会为其中的温暖感动。

黄老曾对我们说:“你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超过我,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把科大的优良学风,把钱老卓越的科技理念发扬传承。”科技创新是国防建设永远的主题,我们是新生的一代力量,既有黄老这些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又有日益增强的国力做后盾,时代赋予了我们使命,也给予了我们希望。

黄老的报告在对我们的期望中走向尾声,然报告虽尽,热情不止。黄老所为我们展示的航天精神会时刻提醒我们和老一辈们思想和技术的差距,但在这些明灯的照耀下,我们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两弹一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34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