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苏东坡传内容概括

苏东坡传内容概括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7 06:13:54 | 移动端:苏东坡传内容概括

篇一:苏东坡传阅读题学生版

林语堂《苏东坡传·试应》传记阅读题学生版2014/4/12

【作家介绍】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内容概括】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词和文章的优美华丽,更基于他总是以平常心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正直与耿介,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艺术特色】《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但对于这本书,各方的评价却莫衷一是。他颠覆了人们阅读传记的习惯,不以还原历史,重构历史语境为准则,而是重塑传记写作理念,将把握人物情思并以精神的脉络作为线索去描绘人物奉为圭臬。书中随处可见苏轼思想的光芒,正如林先生所言,“知道”一个人并不一定与他活在同代或与他有何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从艺术构思、合理想象、小品文笔调及叙事视角和方法来看,林语堂的这部史传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它采用纵横交错的构思方式架构全书,极富创新性;这部传记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恰到好处;小品文笔调痕迹明显,夹叙夹议和闲谈特色不仅对传记写作有所助益,也彰显了林语堂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和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观;《苏东坡传》的两层叙事模式,视角灵活,并不拘泥于传记写作常用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切换,甚至作者也不时跳出来发表意见,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林语堂对作者与传主之间的情感把握、对功利性束缚的有力突破及对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经验和教训,足可为后人借鉴。他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传记的表现手法,注重表现人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机融合中西文化,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对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做出了特殊贡献,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阅题练习】①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

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我所杜撰。”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④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一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选自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第四章)

19、请分别概括全文四个部分的大意。(4分)

20、本文结尾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它对刻画苏轼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谈谈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理解。(6分)

篇二:《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想起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

what is in a name?

容我用莎翁这句著名的话开头,what is in a name? 在人类的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我们仰望过无数光彩夺目的人物,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里,我们也拜读过太多似流星般灿然闪亮的传奇。然而,一千年过后,唇齿轻启间流泻出不经意的微笑,虔诚地诵读这个名字,苏轼,仿佛还有一种奇迹。

what is in his name? 我们大可以去故纸堆里翻找他的笔迹,去传说里追随他的身影。可那是苏轼么?在阴沉的天气里,在满目的第N手资料中抬头,我忽然想起了苏轼。

然后笑了。

苏轼在哪里?

前几天亲戚在家里做客,姨妈吃的开心就找妈妈讨教方法。妈妈笑说我哪里有什么方法,不过苏门弄斧。然后我们几个一起恍然大悟:苏轼的东坡肉?妈妈连连点头:是哟是哟。仿佛聊起苏轼就像聊起隔壁那个拄着拐杖,杖上挂着酒葫芦的老丈。

这个人老跟佛印过不去,结果每次都是自己吃亏。他还跟妹妹斗嘴,结果妹妹反讽说: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尚未到腮边。然后他跟王安石也开玩笑,轻松大胆地就跟他和路边的农夫开玩笑一般无二。苏轼这个名字,提起来在想起悲愤之前总是先引起会心

的微笑,就好像我们到了餐馆经常忍不住要点东坡肉一样。 他不愿用那狼毫写千古文章,倒沾沾自喜地总结起烧肉大法:洗净锅,少著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说完了自己得意洋洋地继续,啊呀,一大早起来打两碗肉俺一个人大块朵颖,多来劲儿呀。——他倒不怕高血脂。

现在,我一边儿写这个老头,一边儿自己吭哧吭哧的乐。他达时也欣然,贫时也陶然。在人生的舞台上他飞扬跳脱,快活无辜地像一个玩水的孩子。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得到了无边的赐福,他了解人生的磨难和无可奈何,对此他不投降也不恋战,安详从容地教暗处的宵小也无地自容。所以连他的敌人都得承认,想证明苏东坡有什么坏心那可真难,没人会相信。

但他也绝非是道貌岸然,仙风道骨之流,事实上他跟道貌岸然相去千里。大家坐而论道的时候他乐呵呵地说:皆不足道,难在去欲。还一本正经的记在笔记里,绝无遮遮掩掩的意思,倒说自己觉得怪有趣的。他跟妓女农夫渔人做朋友,并不把自己的才华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他不做坏事,所以被关起来了也照样呼呼大睡,跟在家里一样。 在衣香鬓影的大背景之下,苏轼一边回绝正常的社交邀请,然后又恐怕别人不知道一样写诗记之,以示自己其实并没有重大的约会在身,直白的表述近乎让人难以接受。他一生坦坦荡荡,无不可对人言,然后他又明白自己真是不可救药。

林语堂写苏东坡开始于洋洋洒洒的论述,他的个人魔力,熠熠生

辉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但是我觉得我喜欢苏东坡超过了喜欢一首诗一阙词,超过一幅画一堂字。我喜欢苏东坡不仅和他的艺术才华没有绝对联系,甚至和他的道德水准亦没有因果关系。

他是苏东坡,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有阮陶,有李杜,有唐伯虎纪晓岚。我们有的是文人骚客,有的是山野隐逸的世外高人,亦有的是忠臣良将。可是拿苏东坡来看,似乎总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他不完全避世,他也不乐意走文死谏的血色大路;他写诗画画儿,可是也愿意抗个锄头跟目不识丁的老农聊天;他就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不同,每次你要把他分门别类地放到什么纲什么目底下去,这个老头就笑容满面地看着你,然后你又想起来,且慢,他貌似好像也许并不适合这个纲这个目。

他到底是谁?他就是苏东坡。终其一世他仿佛老是那个眉州的少年,眉目清朗,若无其事。

记得林语堂曾说,中国文人既是道家又是儒家。他们得意时尽忠尽孝,以大儒的入世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他们失意的时候则忘情于山水之间,以道家的出世思想安慰自己。如果苏东坡的一生停在乌台诗案之前,停在黄州之前,那么他也许只是无数文人骚客之中的一名,也许他在顺境里写过一些意气风发的佳作,也许他在坎坷中会发出世人皆醉的浩叹。不过如果是那样,那么他只是苏轼,不会成为苏东坡,他的名字不会被文人骚客,村夫农妇一起牢牢记住。

苏轼写过一首词,用来概括他的一生再恰当不过:莫听穿林打叶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说来潇洒,若真考量起来,恐怕也只是他的向往。

篇三: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书报告


苏东坡传内容概括》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22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