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梁衡散文摘抄

梁衡散文摘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6 06:04:13 | 移动端:梁衡散文摘抄

篇一:摘抄语段精编

语段精编

一、社会现象

1.反观当下,“风俗尤为奢靡”,“众人皆以奢靡为美”,甚至“以俭相诟病”,畴曩之“季文自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素”更不复存在。

二、《论语》七则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人,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为仁,造次于是,颠沛于是。

【注】颠沛:困顿挫折;造次:仓猝;匆忙

2.子曰:”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在陈絶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固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德,有杀身以成仁。”

二、《伊犁论》 1.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译】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

2.今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为美”

3.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智虑不出乎此也。

4.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5.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

三、《无趣的时代,有趣的生活》——周国平

1.这是一多么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见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迷茫。

2.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的乐趣,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也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3.“真性情”

·真性情,一面是对内在精神价值的尊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 的利益。他喜欢做的事情,只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

·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自我陶醉于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能缔结良缘。

·创造的报酬,是自我陶醉于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

·如果事情本身并不能给人以陶醉与满足,就不足以称之为美好。

4.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的出好文章,其实并不重要。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而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种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以比拟。

三、青春.

1.无数人开始缅怀已失去的青葱岁月,或是感叹那时的懵懂纯真,或是唏嘘时光飞梭欢颜已步入中年。

2.★为何想回到青春?

没有幼年的稚嫩,没有成年后的世故,更多的是青涩与意气风发,单凭这一缘故,常常令人无限喟叹。

四、《知耻乎胜勇》

1.孔子说:“知耻乎胜勇”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2知耻是一种人皆有之的品赋,一个诚实的人,做了错事或偶尔讲了假话,肾上腺素立刻分泌,刺激神经皮肉,也刺激良知人格。懂得知耻,也就得到了别人的尊敬和器重。

3..【社会现象】

相反,有些人,利欲熏心、(以邻为壑)、(前倨后恭),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可悲的是,当别人都看在眼里嗤之以鼻,反之“恬不知耻”了,一点儿也不知自省,仍少廉寡耻。

4.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即从不知羞耻学会知道羞耻,才能真正免于羞耻。

5.“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叱咤风云敢作敢为的固然是强者,但敢于向自己的恶性“宣战”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五、《人活在世上的品相》

1.活在个体的生动感受中,以自己独特又隐秘的方式或着。

2.讲究,并不代表财富,用金钱穷凶极恶地堆积的生活方式未免也失了分寸。

3.【生活的本质】

是某种精神制约,服从于某种精神力量——高于柴米油盐的精神力量,人可以享受物质的富足,却不可以被物质所役。

六、《文化绵延》

1.诗歌之词源远流长,几经辗转绵延,至今仍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2.诸子百家、秦汉峥嵘、魏晋风骨、唐宋气象共同汇聚成了一个更加宏大混溶的“中华”概念。

3.土生土长的道家、历经变迁的佛家,本为“舶来品”的佛门世家,本有个性鲜明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择善而从,兼收并蓄,甚至“和而不同”,泾渭之水尚且合流,何况文化这条大河!

七、《盲人》

1.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至目的地。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只想着此刻,故而神智清明。

2.当别人绞尽脑汁思考功名利禄的时候,盲人的心专注在路面上——有没有车、砖石、敞开的水井。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时,其实每一步都在感谢,感谢生活,感谢路面的平坦。当一个人把许多感谢浮于眉头时,就会出现盲人的表情:安然而且恬静。

3.幸福,全有小小的细节堆积而来,倘若你用幸福的目光回顾这种积累时,就会产生富翁的感受。

八、《攀登我的南山》

1.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

2.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3.伟大的灵魂、伟大的谨慎创造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孔子:独对大河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

·佛:静坐菩提树下,领悟宙羽人生。

·李白:登高望远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灌溉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浪漫情怀。

·爱因斯坦: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

★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精神文化史册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

4.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度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九、《在苦难中升华》

1·.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2.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困难时,它就是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十、《淡之美》

1.奋斗着可敬,进取者可钦。

但,从容而不急迫,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急躁,恬淡而不凡俗,也未始不是一种积极。

2.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固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忧穷期。得则大欣喜;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

其实,看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那么,得与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

十一、《信》

1. 信,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守信之人,即是有德君子;背信之

人,人们视之为不可交往之人。

2. 先人传下许多关于信的格言,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

言,不知其可也。”、“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3. 人非信无以成。

4. “信”,亦是治国之道。“民无信不立”秦国迅速成为强国。

十二、《廉》

1. 廉,则清白不染,此为“廉洁”;廉,则能明辨是非,此为“廉明”

2. 为政者廉,则能执政为民,政通人和;为民者廉,则能心怀廉耻,从而有效抵御人格

的蜕变,人性的卑行。

3. 精神之宝,是励志醒脑的产物,是独立高尚品格所体现的价值。

物质质保,对贪婪享受的人说,是消磨意志,物欲贪婪的产物,是刺激助长贪欲的触媒。

十三、《郑重》

1. 我们尽可以享受物质的富足,却不可被物质所役。切莫被满眼风景所获,而精疲力竭地

追逐眼花缭乱的富足,否则终究是虚无缥缈。

2. 有多少仁人志士皆兼持着“厌恶”的人生态度,然而若想要将其置换成郑重,自是不易

的。

3. 这不仅仅是对“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易其志”的高尚情操;更是“真者真切,天

者自然”;正如道家所言,“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如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本我”

4. 这种置换,终会成为一种修行,我们大可以在这种修行中增加生命的厚度与丰度。

5. 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故谓之“天真”,这就是所谓的“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

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他们以为听从生命自然之发挥,

6. 而将郑重发挥最好的是儒家,皆以自觉力量去生活。然而,即使是儒家也未能改变命运

轮回。

7. 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与可憎,只是我们不由自主地抱持着天生的故意和

挑剔。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这个世界。

8. 华美的生命长袍上若不爬上几只虱子简直就无法成就悲剧的美感。

9. 故而,生命终究是一片孤独的木樨地,却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十四、《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1.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

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蹋。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虚伪了。

十五、《有所敬畏》

1.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

的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

2.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

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3. 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

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

4. “知耻乎近勇”,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只要不受责

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情、荣誉,而且内心也没有丝毫不安。

5. 这样的人,必定会被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篇二: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原文:

夏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84年6月

赏析:

首先从选材角度,梁衡先生就体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正如他在结尾处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的确,说起夏,大家第一反应基本都是毒辣的阳光、居高的温度、暖湿的风和炎热的空气,总之很少有人会觉得夏季很美,会去欣赏夏的风景,而梁先生却注意到了,他从自己独到的角度,给我们呈现了夏天的魅力。

在梁衡先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时,曾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对黄河这条母亲河以及流经的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夏感》所描写的夏天,正是北方那黄河流域的夏季。黄河流域代表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他的笔下,黄土地的夏天,令他熟悉,也令他感到美,《夏感》中的夏天,也因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寄托。

开篇形容夏天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贴切表现了夏天通常给我们的感受。而后的一段描写十分精彩,“一锅水”慢慢冒泡升腾之景,细草茂密如厚发,青烟凝如黛色长墙,优美的景色其实正是我们身边的夏天,新奇的比喻却更富有渲染力。蝉儿长鸣、太阳烘烤大地、麦浪、远山、云、车,一连串的意象透露出的色泽与气势,正是在告诉人们,夏天来了。

这一段描写是为了铺垫接下来夏天的色彩的,但是单单欣赏这段文字,已经细致的烘托了一个夏天前奏的氛围,已经是一副迷人的景致了,而接着对夏天特有的黄色的描写,更为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是一段有关夏天为什么是黄色的以及黄色的象征意义的议论,通过写春色之绿和秋色之赤,与夏天一样,都象征了一个季节的特色,而夏天在春秋之际,更具有“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其象征作用十分重要。而“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对夏天的赞美和热爱。

写完夏天之景,开始描写夏天的人。与写景时的词汇丰富相比,描写人物时显得尤其简单,挥、弯、流、割、打、听、看、追肥、浇水??一系列的简单动词,却很好地描绘了农民在夏季的忙碌与辛勤。

最后,作者才发表了自己的感慨,“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一句又是在描写夏天的农民,也表现了黄河流域的人是他所喜爱所赞赏的,爱一个地方,也连带着爱上了那里的人。梁衡先生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篇散文,抒发了自己对黄河流域的人和事的热爱之情。

篇三:把栏杆拍遍 梁衡 赏析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

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

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

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


梁衡散文摘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05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