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3 06:27:54 | 移动端: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话题及参考资料

一、《苏东坡传》卷二补充资料

1. 风雨对床 (第六章第二段)

【释义】: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出处】: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后因以“风雨对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2.关于《凌虚台记》(第六章P63)

陈公弼在官府后园建了一座楼台,取名"凌虚台",供官员们休闲时使用。楼台建好了,陈公弼请苏轼为这座凌虚台写一篇文章,留个纪念。

附参考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文章的确写得好,虽然是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但其中蕴含着一股郁郁勃勃、不可阻挡的生机与活力。不过明眼人也可以看出来,这篇短文也是"小苏"向"老陈"射出的一支小小的讥讽之箭。

那么陈公弼的反应如何呢?依照他冷面的性格,该不会勃然大怒,再罚苏轼一百斤铜吧?恰恰相反,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向没有笑脸的陈知府却笑了,他说:

吾视苏明允(苏洵,字明允)犹子也,某(指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大意是:我对苏洵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苏轼就好像是我的孙子,我平时之所以对他分外严厉,故意不给他好脸色,是因为看他年纪轻轻的就名声大振,担心他把握不住自己,骄傲自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要想办法挫一挫他的锐气,让他头脑冷静一些,没想到这个小伙子还真往心里去了呢,对我满肚子的不高兴呐!

(选自《康震评说苏东坡·步入仕途(2)》)

二、读书笔记参考话题(《苏东坡传》卷二)

1.苏东坡诚心祷告,比如多次求雨,可又不惧鬼神,是否矛盾?千年以前的宋朝,应该说是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苏轼一介书生,为什么敢于跟鬼相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第六章)

2.在作者眼中,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人认为林语堂因为喜欢苏轼,而在书中贬低王安石,你同意吗?请查找相关的生平资料及评论资料,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第七章到第九章)

3.手足之情是苏轼毕生歌咏的题材。苏轼和弟弟苏辙二人虽个性不同,但甘苦与共,互相慰藉,互相扶持。请结合文本,联系社会现实及自身,谈谈你对手足之情的理解和感悟。(第十章,第十二章)

4.苏东坡在当官期间很受百姓欢迎,请列举其理由。联系社会现实,你觉得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官?(第十三章)

5.第六章和第十一章中,苏东坡表现出怎样的交友态度?结合自身的感悟,谈谈你自己的交友观。

6. 苏轼一直嫉恶如仇,面对邪恶,面对错误,保持敢于批评的人生态度,因此常得罪人并卷入政治纷争。而从古至今,许多人恪守中庸之道,认为枪打出头鸟,《中庸》的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换言之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感悟,谈谈你的理解。(卷二)

要求:

选择任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写之前请将该话题附在前面。

篇二:苏轼传

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教师选修Ⅱ课程教案

1

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2 目录编辑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采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 2

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远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 3

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4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刨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

5

篇三:《苏东坡传》个人感想

读《苏东坡传》有感

暑假期间原本只是想着大概看看这本人物传记敷衍了事,但实质上已经深陷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由书名可知这讲述的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从生到死一生的重大经历,映射了其性格鲜明,多才多艺的特点,而使我也对他产生几分敬佩,对生活进行几分思考。

我比较喜欢苏东坡壮年时的经历:从性格上来说,他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享受,比青年时更洒脱而不执著;才学也大大提升,他的诗这时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敬佩、喜爱苏东坡有以下几点:

首先,苏东坡是忧国忧民的,善良的光芒从他身上散发,这都可以从他到徐州、杭州等地做太守时表现出来:受到新政迫害还能收养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奋不顾身地抢救城池,其力亲为引走河水,使老百姓免于水灾;旱灾求雨,歉收饥荒尽全力实行方案救民;居然还要亲身视察监狱,关心囚犯健康与福利,当时为太守者绝无仅有!真是一个好官!

其次我十分喜爱他的真性情,一生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谢恩奏章上直接指明小人,刚正不阿进尽忠言,被迫害也要站稳脚步坚定立场,决不妥协。生活上他也有许多乐趣:酿酒、练瑜伽研究佛道、游山水等,兴味盎然时洋洋洒洒题上几首诗,好不自在!

再次苏东坡的心态是我追求的,仕途生活一直在弹劾、贬谪与提拔中进行,直到被贬广东甚至条件极差、危乎性命的海南岛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仿佛无论遇到什么也能好好地活下去,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的敌人又能奈他何?

在多次调迁之中,苏东坡每次遇到居所破损不堪、粮食短缺、盘缠不够、路途遥远的情况,总会有一大堆人蹦出来帮助他,包括当地的太守官员与平民百姓,有的不辞劳苦千里跋涉来看他,有的送酒送食物,帮他几千里送信。他究竟有什么魅力能使这么多天下人甘愿跟随他、深受爱戴呢?是他的真实才学还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为民造福兴旺国家?都有!而且很有关系!没才学不能服人,没实际行动清除谗言辅助皇帝治理天下,自然不能得民心得声望!所以一个有实力、懂礼貌、善良的人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啊!

最后东坡身上有两处地方我们是可现学的:第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当今电子产品普及,爬山游水等户外活动可能都比较少参与,多出去走走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奥妙,说不定还能写出两首诗来。第二,灵活运用方法,提高效率。文中说到他“到了夜晚,他才自己做事,看试卷,评等级,迅速之至”“铿锵有力,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写圣旨永远不用查书”,若在工作学习上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那真是极好的!

第一次读《苏东坡传》可能对他某些做法、作者的一些文段不能理解。等第二、第三次再阅读,应还有新的体会。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77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