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甘肃武威经济信息网

甘肃武威经济信息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3 06:24:41 | 移动端:甘肃武威经济信息网

篇一: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发展循环经济调查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发展循环经济调查 (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

[2005-12-05] ·作者: ·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信息兰州12月2日电(记者王衡 郭刚)今年4月份,甘肃省将武威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市,7月份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武威市创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近期,记者对武威市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凉州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凉州区国土面积5081平方公里,人口101万,是西北五省人口最多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主要经济指标占了整个武威市的60%-70%,早在2003年,迫于自然环境和人口的压力,凉州区就开始了循环经济试点的建设。

一、石羊河流域资源约束矛盾突出。凉州区资源匮乏,区内基本无矿产资源可采。全区每平方公里土地承载人口198.3人,绿洲部分高达511.5人,大大高于联合国制定的世界干旱荒漠地区每平方公里只能养活8人的标准。

凉州区总河川径流量年均为7.54亿立方米,利用率高达90.4%,年缺水达1.13亿立方米,年超采地下水1.5亿-1.8亿立方米,属于重度缺水地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石羊河流域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流域出现工业向农业争水、农业向生态争水、上游向下游争水的恶化趋势。

二、石羊河流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凉州区地处石羊河流域腾格里沙漠边缘,是甘肃省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多、密度最高、水资源最缺乏、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长期以来,中上游沿岸使用大批量的化肥、农药和农膜,致使土壤有机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使得凉州区整个绿洲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区内原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多户,原工

业企业都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资源消耗表现为“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能力弱。同时,环保意识淡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与工业增长不同步,污染相对突出。

三、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带来丰厚回报。据《武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测算,到2010年,凉州区实施的部分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后,将有3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涉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随之会为全区提供10万个再就业岗位,人均收入年均会保持三位数增加。

——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推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凉州区实施了四大发展战略:

首先,在循环型农业发展战略上,重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农业向有机化方向发展,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

其次,在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上,重点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食品产业为重点,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突破绿色壁垒,提升凉州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培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体系,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再次,在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战略上,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产业,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和绿色认证体系,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产业,提升第三产

业整体竞争力。

第四,在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上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为原则,构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形成与循环型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为了实现这四大战略,凉州区根据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基本要求和凉州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从生产、消费、社会循环三个领域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个重要方面构建以第一产业和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当地的三个生态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轻纺、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能源等特色产业体系为主导的大、中、小循环圈相互嵌套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战略的引导下,凉州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愈加清晰:构建覆盖三次产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即新型生态工业、绿色生态农业、环保型第三产业。更新改造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建立中水回收利用、能源节约替代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镇体系、绿色生态保障体系和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体系,特别是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上取得突破。

根据规划,凉州区未来5-7年为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过渡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过渡;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循环框架。建成几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壮大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构建玉米淀粉、酿造酒业、面粉加工、畜产品加工、调味品、绿色果蔬储运加工、亚麻纺织、马铃薯、造纸及印刷包装和医药化工“十大产业循环链”。

——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进展情况

目前,凉州区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试点工作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推进了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型社会和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建设,全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主

要做法是:

第一,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凉州区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以此为依据,编制相应的专业规划,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同时,委托上海浦东新区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武威城东生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编制了《中国西部(武威·黄羊)食品工业 城产业规划》,率先把凉州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引入规划,形成可实施项目,使其具有示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关闭、淘汰落后的产业,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2003年4月12日,凉州区依法关停了武威市纸业公司等8家造纸企业,拆除了18台蒸球、清理关闭了17家作坊式造纸户。2003年8月和2004年6月,又分两次责令荣华味精生产线停产治理,这一决定使全区2000多人待岗,财政税收和农民的各项收入减少2000多万元。

第三,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绿色认证、产地认证及绿色超市认证工作。

目前,永昌张义面粉厂、红太阳面粉厂、金三角面粉厂、金穗面粉厂四家企业已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金三角面粉厂、甘肃药物碱厂、莫高集团3家企业已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证书。金三角面粉厂高筋一号粉等12个工业产品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天梯山牌”人参果等10个农业产品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丽达百货等10家超市已取得绿色超市认证。

第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目前,凉州区建成了国家级武威生态工业(生物化工)示范园区(城东武南)、国家级武威生态工业(酿酒)示范园区(皇台)、国家级武威生态工业(食品加工)示范园区(黄羊)三个园区,一个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生态工业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在企业层面,区内荣华集团、皇台集团和全圣纸业三家大公司都先后投入巨资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型企业。

第五,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凉州区开展了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喷灌工程,建成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共建成生态示范点4处,无公害示范区1000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57万亩,探索出“园-宅-畜-棚”、“畜(禽)-粪-菜(粮)”、“草-畜-粪-林”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第六,发展环保型第三产业,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凉州区先后开展了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绿色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活动,在生态小城镇建设中,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建设,从制度上推进循环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实践。

此外,凉州区还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单位创建、绿色消费以及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意识、节水意识、废物综合利用意识,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凉州区在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将提高到1%;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55%;区域中水回用率达到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万元GDP二氧化硫产生量降至7千克以下;万元GDP烟尘粉尘产生量降至14千克以下;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降至0.4吨以下;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降至6吨以下;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至6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凉州区循环经济对西北干旱区的启示

西北干旱区是指西北降水量为200mm以下、干燥度在2.0以上的地区,具体包括新疆的绝大部分、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甘肃省的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贺兰山西麓的西海固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4%。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汪慧玲认为,凉州区

篇二: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简介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简介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始建于1993年,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开发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CSIP甘肃武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园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全力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2 km2,现已建成7 km2,入驻企业10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户,就业人数达8700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2.5亿元,上缴税金4.7亿元,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建成道路交通网络70.1公里,核心区具备“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

“十二五”期间,园区将在巩固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发展液体经济、制造业、生物技术、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产业,力争把园区建成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工业园区、西部地区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西部重要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甘肃省较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篇三:武威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武威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原武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2010年)、《武威市政府工作报告》(2001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以及国家、甘肃省的有关法规和规范,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在对本市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武威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及策略,提出整体的城市空间架构,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指导和依据。

第二条 本规划是武威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令性指导文件,凡在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凡因城市建设需要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 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

西营水库及水源地保护区、海藏寺、天梯山石窟和百塔寺文物保护地以及航校及飞行净空保护区。

规划建成区四周各1公里为城市生态控制区,武威城区与辛家河滩工业区、辛家河滩工业区与武南城区之间的用地为城市生态防护用地。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期限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第六条 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武威市人民政府,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 本规划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八条 城市发展目标

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区域经济中心职能,合理布局城市各项设施,将武威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市景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1、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工业及与之相衔接配套的产业群体,积极发展以商贸业和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形成以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2、推进全市的城市化进程,强化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3、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强化西北城市的风貌特征。 4、加强铁路、公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武威市的经济腾飞打好坚实基础。

5、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九条 城市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

调整区域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区域和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增强现代城市功能。

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勤、古浪、天祝三县城和一批重点小城镇

化名城等问题,注重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2、区域性原则:强调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念,在中心城建设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城乡融合,

健全市域城镇体系,提高区域整体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3、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节省能源,促

进地区的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武威市建设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有利于市民全面健康发展、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条件,提高武威市的

适居性;

5、动态性原则:将城市总体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高起点、远目标、重实际、可操

作”,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6、保护历史特色原则: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构成要素,继

承城市的风貌特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采取“新”、“旧”分区发展的模式,处理好“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关系,发挥传统历史文化环境积极意义。 第四条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规划建成区(含武威城区、辛家河滩工业区和武南城区)及周围的控制区、

建设,尽快形成城镇经济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配合国家重点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采取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构筑武威商贸、科技、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

2、经济发展战略

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核心,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建立和完善资金积累机制,培植地方财源,促进武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3、社会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力度。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在重视培养人才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4、城乡一体化战略

加强城镇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进城,推动城镇化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5、地方文化复兴战略

全面保护历史遗存和城市历史格局、传统风貌,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重现武威市文化的繁荣景象。

6、生态保护战略

加快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点抓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至2010年,全市人口为21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7.7%。市区人口为39万人,其中:武威城区32万人,武南城区7万人。

至2020年,全市人口为23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7.7%。市区人口为56万人,其中:武威城区44万人,武南城区12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

至2020年,武威市城市建设总用地为66.2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为118.26平方米。其中武威城区用地48.54平方公里;武南城区用地17.68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二条 城镇体系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利用武威交通优势,强化武威城区中心职能,以市区为核心,城镇为依托,交通干线

为纽带,健全市域城镇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重视中心镇的发展,提升一批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好,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形成和完善中

心城区——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格局。

3、对现有乡镇进行适当合并,发挥城镇的规模效应,合理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

色的乡镇群。

4、加强区域交通网络的改善和提高,重视区域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城镇联动发展,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的空间开放格局。

5、重视区域内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强化城乡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加强对城市总体风

貌和文化古迹的保护,承续历史文脉,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6、加强区域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资金,以利于区域经济

持久快速的发展。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十条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十一条 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第十三条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由四级构成:

一级城镇:即中心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规模为56万人。 二级城镇:即民勤、古浪、天祝三县县城和黄羊镇,人口规模5-10万人。

三级城镇:为各区县的中心城镇,每个区县集中建设3-5个,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上。其中包

括:凉州区的双城、清源、丰乐、永昌;民勤县的东湖、泉山、昌宁;古浪县的大靖、泗水、土门、

海子滩;天祝县的哈溪、打柴沟、炭山岭。

四级城镇:为各区县中的一般城镇,担当各乡镇的地域中心功能,人口规模在0.3-1万。 第十四条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武威市域各主要城镇职能共分四类:综合型、旅游服务型、交通工业型、工业商贸型。 综合型城镇:中心城区、民勤县城、古浪县城、天祝县城、黄羊镇、大靖镇。 旅游服务型城镇:哈溪、天堂。 交通工业型城镇:丰乐、泗水、打柴沟。

工业商贸型城镇:西渠、泉山、东湖、昌宁、双城、黄羊、清源、土门、炭山岭、海子滩。 这里所确定的各城镇职能是城镇发展的主要职能和发展的主导方向,而不包括城镇应具有的基本职能。

第十五条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武威市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民勤、古浪、天祝三县城为副中心,312国道和211省道

第五章 旅游规划

第十七条 规划原则:旅游开发立足经济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发立足省内外旅游市场,满足不同客源层次的需求。

第十八条 规划目标:严格保护已有的旅游资源,积极治理环境,不断开发、完善新的旅游区,增强旅游吸引力。充分发挥地方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创造人与大自然接触,与历史文化接触的同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区。 第十九条 旅游功能区划分

(1)、南部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旅游区:位于本市南部祁连山东段,主要以冰川雪原奇观、河

谷森林景观和草原风光的民族风情为特色,包括天祝三峡森林公园休闲游览景区、草原与民族风情游览区、祁连探险游览区和古浪峡——夏玛游览区。

(2)、中部历史文化与绿洲旅游区:该区位于本地区中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以地形平坦开阔、

为发展主轴,308省道为发展次轴,充分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形成中心城镇向四周辐射的通道,形成城乡整体协调发展的趋向和多层次的城镇空间格局。

在轴线以外的偏远地区选择有一定基础、交通条件较好的乡镇,优先加以扶持,以城镇带动地

绿洲农业发达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特色,包括凉州历史文化游览区、市郊历史文化旅游与绿洲农业游览区、丝路北线土门——大靖游览区。

(3)、北部沙漠探险与生态旅游区:该区位于本地区东、北部,属腾格里沙漠的西部和巴丹吉

区发展,逐步实现武威市区域空间平衡发展。 第十六条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交通规划: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和综合运输,突出公路高等级化建设,围绕国道、省道

林沙漠的南部,与沙漠景观、绿洲边缘沙生植被、绿洲农牧业及其历史文化遗址等旅游景观为特色,包括沙漠探险游览区、绿洲——沙漠生态游览区。 第二十条 旅游景点线路规划

武威市旅游景区性质分四类: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生态旅游景区,含山系旅游、水系旅游;冰川、沙漠探险专题旅游线;城市公园性质的旅游景点。

(1)、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结合原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融历史文化观赏与历史知识教

主干线建设,加强重点公路高等级化和路网改造;建设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连接各县市的地方道路,加快县乡公路改造步伐;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2、供电规划:以完善电网布局,调整电网、电源结构为重点,集中搞好110千伏主网结构建

设,加快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努力建设安全、经济、可靠的电力运行网。

3、信息基础设施规划:规划以完善数字化公用通讯网络为基础,以建设武威电信枢纽和信息中心为核心,以推广应用技术为重点,全面加快武威市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4、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遵循合理适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保证重点结合,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石羊河流域管理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实现计划用水,合理用水,科学用水,依法治水。

育于一体。规划旅游线路有丝绸之路北线大靖——土门游览区——凉州

(2)、历史文化游览区——绿洲农业与历史文化游览区——民勤古迹景区等。

(3)、生态旅游景区:把单纯的生态保护区同旅游结合,兼顾生态与效益,充分利用武威现有

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规划旅游线路有天祝三峡森林公园——天祝草原。

(4)、民族风情游览区——民勤绿洲——沙漠生态游览区等。

(5)、冰川、沙漠探险专题旅游线:沙漠观光探险游览区——祁连冰雪探险游览区——马牙雪

山及天池景区等。

(6)、城市公园旅游景点:把旅游同武威市人民日常文化娱乐结合,提高武威市休闲、娱乐、

文化水平。规划此类旅游景点有海藏公园、雷台公园,以及市内主要规划公园。

第二十一条 旅游设施规划

加强交通、饭店、文化、商贸、通讯等各个行业的密切配合和协作,保障不同层次和需要的游客的多种需求。在武威城区、民勤、古浪、天祝各设一个旅游接待中心,在武威市区设旅游管理中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改扩建现有宾馆、招待所、娱乐设施,提高档次。扩大服务、娱乐功能,通过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完善各旅游区内的各项设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实弹干涉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提高公厕设置标准,改善公厕的环境质量。

退耕还林、褪耕还草工作,抓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连片集中治理,积极发展雨水集流灌溉;中部灌溉农业区发展灌溉农业和营造农田防护林为主,平田整地,植树造林,扩大绿洲面积。

3、水环境保护

加强地下水质监控,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地下水化学污染,严禁用工业废水、城市污水进行灌溉,防止污染地下水。工业推行闭路循环用水和区域循环用水系统,合理布局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十四条 荒漠化防治

以防风固沙、治理风蚀为主,增加沙区林草,就地固定流沙。在绿洲边缘和外围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发展沙产业,重点集中治理流动沙丘,工程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对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第六章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十二条 城市生态保护目标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传统型经济向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型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促进居民由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安定、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整治,加大退耕还林草力度,使全市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分别按环境功能区划基本达标,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

第二十三条 水资源规划

1、水资源合理利用

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推广节水农业,降低农业用水指标,严格控制各类用水总量。调整工业布局,使人口和工业生产相对集中,便于统一管理。

加强地表和地下水质的治理,城区用水加大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的力度。配合成规模的林业发展,有效涵养水源。对于缺水和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除采用从外流域调水的措施外,更应做到高效节水,严禁建设用水量大的工业项目。

2、水土保持

祁连山水源涵养地区制止毁林毁草、滥垦滥伐的人为破坏,超坡度的宜林地退耕还林,加强次生林的培育、改造;浅山干旱半干旱区保护好现有植被,严禁挖草皮、砍灌木、烧山灰。加速实施

以及荒漠草地采取封沙封滩、育林育草、扩大植被的措施。在固沙造林外围,选择沿河滩地及湖盆洼地等水分条件较好的沙荒滩地,育林育草,发展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第二十五条 生态产业

以农业的集约发展为基础,加快以葡萄、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和以速生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基地建设;综合运用各种高新及生态技术,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为龙头,联合现有精细化工、农用化工、日用化工及传统和新兴医药行业,建立绿色化工及医药产业体系,逐步扩大各种无污染,低环境影响的生态食品及生物制品业;大力发展“无烟产业”旅游业。 第二十六条 生态城市建设

在城区外围建成1000米宽的城市建设控制带和生态隔离带;恢复扩大皇娘娘台到海藏公园及雷台公园周围的湿地体系;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的绿化,各项城市建设用地内全面提高绿化覆盖率;发展被动太阳能的利用,减少城市污染;划定生态敏感区,在生态敏感区内严禁各项城市建设活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及景观建设。

第七章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十七条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为跨杨家坝河向东发展,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并与辛家河滩工业区及武南城区形成轴向发展。城区适度向西扩展,完善城区的功能配置。

武南城区受铁路设施影响和东部地形制约,主要向北、西方向发展。

第二十八条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目标

1、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合理控制各类用地规模;通过合理的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集约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加强生态绿地和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人均120平方米以内。

2、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确保城市土地的有效供应,以满足规划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中,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及公园绿地等城市综合配套设施用地必须优先保证。

3、城市新区建设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行政中心及居住区的建设应在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下进行集约型的建设。

4、严格保护历史文物及其周边地区和城市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城市旧区改建应坚持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

5、为城市建设的不可预见因素预留发展空间。

第二十九条 全市城市建设用地分为10大类,规划各类用地规模、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见建设用地平衡表。

第三十条 城市布局形态结构

城区由老城区、河东新区、辛家河滩工业区和武南城区四大片组成。

1、河西老城区:以现状城市中心为基础,向西部作适当扩展,完善老城区,置换、更新部分功能,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和生活空间。完善东西、南北大街和民族路胜利路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相关设施,整治城市道路网络,在城市中心的东北、西北和西南片建设完善的生活居住设施。在原城墙范围以内,城市建设应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建筑形式和色彩等,以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

2、河东新区:城市市政府中心迁至河东新区,结合城市公园、市民广场、商业区、文化设施等形成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增强新区的聚集功能和中心带动作用, 以减轻旧城区的开发压力。建设完善的大规模生活居住区。

3、辛家河滩工业区:集科研、开发、加工及交易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强化其对武威城区和武南区的联系作用。

4、武南城区:依托现有城区用地,向西、北扩展。行政管理职能集中于核心部分,商业金融功能安排在行政用地北侧。城区西部在原工业基础上扩大规模,形成工业区。建设集中的生活居住区。

第八章 工业用地规划

第三十一条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合理分工协作的地域工业体系,实行工业相对集中布置的发展。在市区范围内集中建设辛家河滩工业园区和武南工业园区,适度扩展皇台工业区。新建的工业项目应全部布置在工业园区内,市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逐步向工业园区转移。规划工业用地147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64%,人均用地面积26.24平方米。其中一类工业105公顷,二类工业1084公顷,三类工业281公顷。 第三十二条 辛家河滩工业园区

辛家河滩工业区是在现有小型工业基础上建设的独立集中工业区,占地约927公顷。该区处于城市下风向位置,可以适量发展一些二类、三类工业。园区内地块划分整齐,有利于工业用地的布置。园区内的工业项目建设应相互协同,公共设施集中设置,集约使用,改变各单位独自配套的做法。规划安排有10.5公顷行政用地、32.9公顷商业金融用地、68.5公顷左右的仓储用地、4.8公顷市政设施用地和三块大型公共绿地,并在三类工业周边规划有连续的防护绿带,使工业区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

第三十三条 武南工业园区

结合武南城区的发展和建设,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作用,在规划武南城区的西侧建设集中的工业园区,规划用地为710公顷。根据工业项目的可能情况,规划地块划分灵活,大小适宜分布,使规划具有适应性和连续性。由于该区位于武南城区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因此,该区规划工业项目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无污染或轻污染工业,在建设布局时应全面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 第三十四条 皇台工业区

由于辛家河滩工业园区和武南工业园区集中在城区的东部,从工业用地的均衡布局出发,结合皇台酒厂的现状工业用地,在城区的西北部规划一规模较小的工业区。规划用地约140公顷。主要发展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中发展特色食品、饮料、精细化工等,作为全市的高新技术园区 第三十五条 荣华集团工业区

荣华集团工业用地现集中在杨家坝河东岸,随着城区的东扩,该地区将成为城区的核心部分。在规划期内保留现有工业用地并做适当调整和补充,发展以玉米淀粉及其配套产业为主,但应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加强污染治理,在工业用地周边建设防护绿带。除污染治理设施之外的新建项目不宜安排在本工业区内,长远应根据城市建设的状况并通过土地市场的培育考虑予以搬迁。


甘肃武威经济信息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76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