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2 07:43:05 | 移动端:鲁迅兔和猫读后感

篇一: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姓名:顾 月 学号:1120110040

摘要:鲁迅以“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人”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鲁迅作品向来有强烈的革命文学色彩以及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意义,历来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兔和猫》却为鲁迅研究者们长期冷落甚至忽视的一篇。《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原作报载《晨报副刊》,写于1922年10月10日,是鲁迅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受爱罗先珂童话影响的“另类”作品之一。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虽形式独特但与鲁迅其他作品一样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尤为突出的是其严肃的生命主题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将从其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两大方面作简略探讨,期待引起人们对这篇小说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鲁迅;《兔和猫》;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具有值得探索的艺术特色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却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本文将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两大方面做粗略探讨,期望挖掘出其内在价值并赢得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与重视。

一、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一般以诙谐幽默的冷峻笔调讽刺黑暗社会的一面,如《阿Q正传》、《孔乙己》。而《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创作艺术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品悟小说,归纳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上的创新

《兔和猫》与鲁迅之前的小说相较,由人写到动物,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茅盾在《读<呐喊>》中说:“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

[1]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兔和猫》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例子。

1.《兔和猫》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

(1)小说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兔和猫》本身讲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趣味的故事。主要写夏天里,“我”的邻居三太太,给孩子们花高价买来一对可爱的白兔(幼兔)。同时,院子里有一只随时能带给白兔死亡威胁的大黑猫。小说围绕着人们饲养白兔、提防黑猫、协助“白兔家族”繁荣而产生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关兔和猫之间生死存亡的故事。透过鲁迅笔端流泻的轻灵的文字及近乎童话般的描写,可发现一颗未被时光泯灭的童心。

人物选择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别。总结鲁迅小说,人物选择上多写小人物,如:阿Q、单

[9]四嫂子、狂人、闰土、孔乙己、华老栓……这些人物都是“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

他们都是被“虐待”的弱小者。而《兔和猫》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角,展示的观察视角也偏重于儿童,读来仿若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小说也具有类似童话中的角色安排,如兔、猫(动物们)、家庭主妇三太太及孩子们。因此有研究者评论道:本篇“可视为鲁迅对现

[1]代儿童文学发展贡献的第一批成果”。由此可算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式”小说,而这

种“童话式”小说本身就是创新。

(2)体裁上与一般小说有别,但仍是小说。鲁迅虽将它编入小说集《呐喊》中,但多年来有不少学者质疑过他的体裁,把他当散文看。持这种看法的很早就有,也不仅是一个人。

比如:学者林非发表的《<呐喊>中的散文》就提到这个观点。师从鲁迅的孙伏园也说过:“《兔

[2]和猫》是《呐喊》四小品之一”。不过他接着又说:“我说‘小品’,并不是说‘小品’与

‘小说’有何体裁上的不同;文艺的体裁只是为了内容的要求而有的外形,旧有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只就大体而言;可能有一篇作品同时可以归于三类,也可能有一篇作品归于三类中的哪一类都不妥当,但它仍然是一篇极好的文艺。我说‘小品’更没有把它当成

[2]一种体裁的意思,我只是指着篇幅短小的文艺作品而已”。依据这种说法,虽说它读来形

式特别、创新,也兼有散文化的特点,但体裁仍是小说。

2.具有“童话式”的诗意美

(1)鲁迅是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

谈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这些鲁迅经典作品,虽都家喻户晓但很难从作品中读出“诗意美”,有时甚至感到晦涩难懂。难怪有学生学习语文时,总结了学习的难点说:“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实不然,鲁迅自身也是一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其创作的乡土抒情小说名作《故乡》就是具有浓厚诗意的。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

[4]为船慢”。这一段的景色描写可与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相媲美。可见鲁迅不是写不出“美”文,更不是没有“诗意”的作家,而是有更多的作品要为表现严肃的主题而束缚他对“美”、“诗意”的表露。

像这篇长久被忽视的小说就独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钱理群在《心灵的探索》中提到:

[14]“《兔和猫》这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心灵美文长期以来得不到的评价”。细读小说可以体会到

作者文笔活泼清新,充满诗意的美及童真趣味。比如细读这段文字:“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地长耳朵,动

[3]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

文字在充满感情节奏的声调中透露出诗的旋律,朗读后更能体会这种声律美。字里行间蕴含诗意,这足可说明小说的诗化美。这种洋溢着诗意美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相较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2)吸收爱罗先珂童话作品中的“诗意”

《兔和猫》有受爱罗先珂作品影响的痕迹。尤其是作品中美的氛围、诗的意境。如若细读其童话剧《桃色的云》;童话《池边》、《狭的笼》、《鱼的悲哀》等爱罗先珂经典作品,无论从题目到内容都有诗一般的意境。鲁迅本身就是位诗人,其散文诗集《野草》堪为现代散文诗中的精品。鲁迅对其作品中这种诗的意趣尤为赞赏。早在爱罗先珂来北京讲学之前,鲁迅就开始翻译其童话。在1921年到1922年间,鲁迅先后不遗余力地翻译并发表爱罗先珂的十多篇童话译作。并且他多次在译文的《附记》中,赞许他,这也显而易见鲁迅对其才华的欣

[6]赏。如:在谈到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时说:“他只是梦幻,纯白,而有大心的人儿……” ,

[5]又说“他如此干净、透彻、明艳如天人”;“他只有着一个幼稚的,而且优美的纯净的心……”

[5][5] ;还说:“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读他的童话似乎能忘却烦恼的吧”

[6] [7] ……并要“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可以从鲁迅的话中听出他对这位童话作家深深地钦佩与欣赏。在翻译爱罗先珂许多诗样的童话作品后,收到作品美的氛围感染及接受作品诗意启发是不可避免的。鲁迅甚至在翻译《春夜的梦》时曾多次感叹,怕因自己的翻译“不到”而减少原作中的诗意美。再如:翻译《鱼的悲哀》时鲁迅就自己提

[6]醒道:“这是最需要用天真烂漫的口吻写作的”。

爱罗先珂是乌克兰人,俄国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是位流浪的盲诗人;之后靠自学成才并掌握了世界语和日语,他孤苦无依,先后漂泊于缅甸、泰国、日本、印度等国。于1922年初,爱罗先珂应北京大学之邀来北大讲学、任课。校长蔡元培委托鲁迅、周

作人兄弟二人代为照顾,此后便长期借住于鲁迅的八道湾寓所。他在北京住了整整九个月,朝夕相处中与周氏兄弟发展出深厚友谊。

另外,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写于1922年10月的小说《鸭的喜剧》,是鲁迅因怀念爱罗先珂而创作的。只看小说结尾处一句:“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

[8]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子,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故人已走而他

留下的鸭子还在嘎嘎的叫,这种睹物思人之情摧人心肝。而《鸭的喜剧》正是鲁迅留给远方友人温暖而寂寞的纪念。足可见鲁迅对他的情谊不浅,这种深深的友谊及友人优秀作品能影响鲁迅的写作并激发其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兔和猫》这样诗化的作品。

鲁迅在创作《兔和猫》之前还翻译了爱罗先珂在北京创作的唯一一篇童话《小鸡的悲剧》。童话的主角是只“古怪”的小鸡,它不和同类们一起玩却和鸭子亲近,结果造成同类不理解它就连小鸭也不懂得它,最后寂寞的死去的悲剧故事。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表面上看起来《小鸡的悲剧》与《兔和猫》没有相似点,细读后可以发现:二者在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安排、表现手法运用,甚至主题思想方面都有共同之处。这足可见出鲁迅受到这篇童话影响后才创作出《兔和猫》这样的作品。人物设置上,一个主人公是兔和猫,一个是小鸡和小鸭,二者都是动物。作品中都有个“模糊化”的家庭主妇,即没有细细刻画她,只是通过她的言行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安排上都是随故事情节起伏使读者牵念小动物们的命运;表现手法上,都有接近于儿童易读的“童话式”描写手法;主题思想上,都有对生命及弱小者的关爱、同情、怜悯之意。所以说《兔和猫》这篇小说受到爱罗先珂童话作品影响明显,吸收其童话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主张,汲取了爱罗先珂童话中美的氛围与诗的意境,接近于童话美的风格,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同时也是鲁迅作品中前所未有之创新毋庸置疑。

(二)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加深反面形象的阴暗面;

《兔和猫》从题目即可看出两者是对举的,一为兔,一为猫,所以两者都是故事不可缺少的角色。按理说应被作者放在平等地位,然而二者所花篇幅却极不对等,鲁迅着重写兔,对白兔毫不吝惜笔墨,满含深情地刻画白兔形象。并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更一丝不苟地记叙出现幼兔、兔的“失踪”、人掘兔洞、“麻烦养兔法”等一系列事件。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兴也为它忧愁。转到大黑猫时正如作者厌恶的那般,似乎很不愿提及似的,与小兔正相反的是全篇没有一处正面描写黑猫。统合整个小说共五次提到黑猫,且均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出现读者眼前,成为了兔子的“映衬物”。现一一列举如下:

第一次是“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

[3]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通

过三太太的话可从侧面了解到兔子存在大黑猫这个潜在威胁,并奠定大黑猫“恶狠狠”的反面形象。“在矮墙上”以地点来写,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似乎随时可从高处扑下来逮住兔子;

[3]“恶狠狠的看”显现出黑猫阴鸷的目光;而一个“防”字能使人感受到黑猫的凶狠是不可

掉以轻心的。三太太的话中只有简单的几个词涉及大黑猫却能完整清晰地勾勒出凶残、狡猾、强悍、阴鸷、狠毒的反面形象。

[3]第二次是作者的叙述:“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仅一句话为后来

小兔丧命于大黑猫之口埋下伏笔。“毒手”一词预示后来的结局,体现黑猫的残暴凶狠。

第三次是在小兔失踪后“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还见有许多爪痕。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

[3] [3]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这几句引得人们的推断并想象,“一个别的洞”

[3]与“许多爪痕”可以认定失踪的兔子曾经遭到致命的危险。因为生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狡

兔三窟”兔子会掘出多个洞,当面临危险时可从其他洞口逃生,而大的爪痕正是黑猫留下的罪证。作者据此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证实黑猫即是罪魁祸首。

第四次“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仅一句将猫令人讨厌的好斗的个性展露出来,加深对猫的不满。

[3]第五次是“我”的决定:“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高视阔步”一

词将黑猫作威作福的得意形象刻画出来,作者已无法容忍猫的恶行,决定欲予除之而后快。

对于本篇小说中运用侧面描写的妙处,有人说的尤其形象:“猫在本篇中担任的角色,有如:《浮世德》剧中的海匪斯多一般,读者即使只见到一个它的隐隐约约的影子,也会全身阴

[2]森森的,觉得可怕,可憎,可诅咒,时时刻刻为悲剧中的主角担心”。这说的就是通过侧面

描写增加反面形象的阴暗面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虽着笔墨不多,简单的几笔掠过就有一个鲜活的恶猫形象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这种用笔不仅简洁而且有力带起故事进一步发展,足可见出作者用笔炉火纯青、艺术功底深厚。

(三)细腻的描写手法

细腻的描写手法来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没有生活中的实际观察很难写出丰富的内容。而悉心的观察需要足够的情趣与兴致还要有足够的时间。而鲁迅作品思想深刻,鲁迅有时是反封建的斗士,批判封建制度礼教的罪恶,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也时刻担忧国民的麻木,如小说《风波》。他往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常担忧国计民生。当年不惜弃医从文也要改造国民的精神,并指出:“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9]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足可见鲁迅是何等的忧国忧民,急于改造国民性。按理

说鲁迅应整日苦苦思索,探索如何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当中,如何唤醒麻木的灵魂。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兴致去观察兔子的生活。

细究鲁迅为何有观察兔子的兴趣?从写作时间分析其背景可发现,本文写于民国十一年左右。据孙伏园回忆,那段时光是鲁迅一生中最为恬静、安闲、惬意的美好时光。他说:“《兔

[2]和猫》描写非常细腻,也许都是安闲恬静的生活在工作上的表露”。还说:“结束了绍兴的

老屋,新置了北平八道湾的房产,久未团聚的全家人,已在这宽大素朴的新居中团聚了年余。老太太健康快乐,侄儿女欣欣向荣。公教人员的欠薪虽已开始,还没有十分严重。作者和他

[2]的二弟之间的情感的隔阂还没有发生”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亲人们团聚一起共享天伦,

生活少有烦恼,多么和谐幸福,宁静祥和之气笼罩着这个大家庭,还有与之友谊深厚爱罗先珂入住,亲情友情包围着鲁迅。此时作品中很容易流露出这种舒雅静谧的情感。在这种美好生活的包裹中,鲁迅有兴致观察后院中的动物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建立在实际生活中的温暖情愫便铸就了细腻的描写。

《兔和猫》在描写白兔时尤为细腻感人,使作品充满孩童时代的纯真情趣及生活气息。小说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具体表现在两点——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以及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

1.表现在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中。

[3]例如: “他们(白兔)忽而自己掘土了”兔是穴居动物,天生喜欢隐蔽的洞穴,挖土

[3]掘洞而居使其有安全感;挖土时“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说明兔子要在洞穴中

[3]生产;“(兔子)太喜欢撕壁纸,也常常啃木器脚”。这是合理现象,因为兔子的牙齿可以不

[3]断生长,它们必须不断磨砺牙齿;三太太掘洞后发现“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兔子生

育能力强,第一胎生后不久,又有了第二胎,每胎至少七八个;还看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

[3]兔子生产前要自己拔毛,供幼兔保暖。所有这些描述对应于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作者细细道来,如此不厌其烦,正说明“我”是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或许还因为鲁迅本是学医的,应该对这些生物习性更为敏感加以关注。作者细腻地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也让读者更了解它,增加对兔子习性的认识。 [3]

2.表现在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中。

为了突出小生灵惹人喜爱个性,细致入微的刻画兔子们的日常活动。如:写孩子们与白兔互动时,充满生活气息。“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

[3]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描写出兔子憨态可掬的神态,表

现了它们性格可爱、温顺,惹人喜爱,也有些许狡黠,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动物。另外写它抵抗外敌时的聪慧,让人忍俊不禁:“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

[3]来了”。这段白兔对付鸦鹊们威胁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让人不得不感叹小兔的矫捷、灵敏、聪明,这样的活灵活现,似乎小兔能从书中跳出来。正是作者于细腻笔触中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让读者的眼前似乎出现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能抓住读者眼球,激起阅读兴趣。

二、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一直以思想深邃著称,研习其小说一定要深入体会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兔和猫》的描写对象虽是不起眼的动物,并且它主要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式”小说。却依然传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这与《呐喊》、《彷徨》中的其他小说在某些精神领域上存在共通之处。细究本篇小说,再结合鲁迅思想体系,挖掘出小说四大思想内涵——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坚定的“复仇”思想、深刻的悲剧内涵、深入思索的生命主题。

(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

何谓人道及人道主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一、人道指:“爱护人的生

[15]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力的道德” 。二、人道主义指:“起源于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供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

[15]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简概之,人道就是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权力的精神” 。

而当时的旧中国,国民连生命的基本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格及权利上的尊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都没有人格保障,他人只因她丈夫死了,就鄙视、轻贱她,最终她也只有被封建礼教束缚、淹没人格继而惨死街头的命运。麻木、昏聩、保守的国民都在醉生梦死中苟活,广大人民生活在不幸中却浑然不知。鲁迅正是看出这一点的严重性,才生发出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国民、拯救“国民性”的思想意识。正如《自序》里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

[9]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鲁迅深知当时的社会的情况,他坚定地要把他们“吵

醒”睁开“朦胧的双眼”,去争取自己的人格权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

[9]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是鲁迅“呐喊”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事实上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鲁

迅已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在与许寿裳结识时,二人谈人性和国民性问题,也谈人道主义问题。他们“经常探讨有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每当谈到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尤其是甘于做异

[11]族的奴隶时,两个人都不免一同沉默起来”。以上种种表明,鲁迅在早期求学时,就意识

到要激发民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已深深了解到只有生命得到保障,才能进入尊重人格及权利的更高阶段。

鲁迅始终是具有深刻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兔和猫》中他热爱动物,同情弱者即白兔,为白兔的死而扼腕叹息。其实鲁迅的这种珍爱生命、同情小动物(弱小者)的思想、情感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当他听到惊恐的“数钱”声时,毅然推门而入,救助差点死于蛇口的隐鼠。散文《狗·猫·鼠》中回忆道:“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

篇二:读鲁迅小说全编有感

读鲁迅小说全编有感

“至于这五年以来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时间过近,我们不便一一的下评判。??但成绩最大的却是一名托名鲁迅的。”胡适先生曾这样说道。或云: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用刀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木上的。或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很遥远,虚无缥缈的感觉。吾云:读鲁迅的小说,你走进了,它就离你很近,你走远了,它就离你很远。

在《鲁迅小说全编》里,我到过很多地方,到过“故乡”,到过“鲁镇”,到过“京城”,到过??。把这些个地方发生的事穿在一起,像是天然珍珠项链。现在,我就让它们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这些作品里,我最先读的就是《兔和猫》,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当我看到那小沙兔遭黑猫毒手时,心里也是一阵担心,一阵怨恨黑猫,当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沙兔们都安然无恙时,我又一阵狂喜,一阵欣慰。小说简单的情节并未让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群呼:打倒可恶黑猫,为白兔报仇时,我看到了人世间最基本的爱与同情,我想那是当时的社会所缺少的珍宝吧。从这些可爱的文字背后,我同样看到了那个站在孩子们中间,以温暖,柔和的眼光观察小兔子,小小兔子,还有那些纯真的孩子的鲁迅。一触及这些幼小,鲁迅似乎很难将他手上的“刀”拿起来,他的笔端就会流泻出无尽的柔情和暖意。这是少有那个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鲁迅将“生命之爱”注入人们的心中,告诉人们他“弱本位”的态度。我突然感觉鲁迅离我好近。

鲁迅的作品大都离不开“讽刺”二字。例如,在“风波”中,九斤老太反复念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无不勾勒出落后、保守、怨天尤人的农村年老

妇女形象,更道出当时持有这种无知、消极思想的一群人的可笑。还有七斤夫妇,赵七爷因为一条辫子的有无,几家欢喜几家愁,尽显小人物的悲凉。在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过“风波”一文,鲁迅先生想告诉当时的人:社会意识变革的单纯的政权更替,并不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进步。此后最重要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就算成为了共和政体又怎样呢。在辫子风波中,旁观者的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龙庭,自己没辫子”一事心里备受折磨,到后来,皇帝不坐龙庭,不留发也可留头的如释重负,一针见血地披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还有鲁迅模仿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而书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处在拮据的家庭却为谋生计赚稿费,凭空“捏造出一个住房宽敞,不愁衣食,处处现绅士风度的美好的家庭。鲁迅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用满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无奈,让人们在笑中不免带着泪。

我觉得在阅读这些个小说中,鲁迅先生的思想离我越来越近,如果你来见识一下这本书的庐山正面目,相信你对当时的社会,亦或是鲁迅都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正如我所说的:读鲁迅的小说,一旦你走进了,它的一切就会离你很近。

原高一(2)班 周颢瑄

篇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赵畅 高二7

第一周 1

《药》这篇文章早在牟老师的语文课上就读到过,再次从《呐喊》这本书里读,却让我感触更深。

《药》这篇文章讲诉的是:老栓的儿子得了肺痨,现在话就是肺结核,那个时代里是治不好的绝症,当时人们流传人血馒头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钱买下了从判党(共产党)斩首时染好的血馒头,回去蒸给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终还是死了.和他的坟临近的地方是那个被斩首的革命党(夏家的小儿子)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鲜艳的小花,但小栓的却什么也没有??

《药》也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来讽刺,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悲哀和孤寂。鲁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

鲁迅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我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爸爸跟我说《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我虽然还听不懂,但对于那段黑暗的历史却十分悲哀。

第一周 2

在呐喊里,我最期待的便是《阿q正传》,或许是刚刚看过的外国电影《阿甘正传》给我的熟悉感,亦或是父母总是提起。

书中说一个悲剧的人物,最大的悲剧是他自始自终都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有可悲。鲁迅先生描写的是一个流浪农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当时的社会或者更加普遍。无知无赖的人格特质,以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辱骂别人当成是快乐的,把取乐别人引起哄笑当成是骄傲的。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人嘲笑人,人贬低人,人取乐人的社会,由此写出人性。只是他们或许也是善良的,无知造就了单纯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却也无法意气奋发的唱出几句戏词来。 书中搜集的其他几部短片,总体上皆描写了底层农民不同表达方式的无知和一些底层知识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会的悲凉。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两个曾经同窗的知识分子在阴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来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贫穷,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过程。

这不禁让我感叹,所有人物的生活历程,都在这个悲凉社会中慢慢隐去,只剩下一团昏暗,让人窒息到想要呐喊。

第二周 3

呐喊中《孔乙己》也是我印象中撇为深刻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腐化,他穷困潦倒,好吃懒做,从没有努力奋斗,却总想坐享其成,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成为人们所厌恶的贼。作者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 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他在店里的品行也是最好的,从不赊账。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么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运。

孔乙己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那个黑暗时代,也因为他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不能只有一个“之乎者也”的空架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第二周 4

《故乡》这篇文章是在初中学过的,以前看鲁迅先生的《故乡》,

唯一的印象就是圆月下面带着钢圈拿着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可以说完全没有看懂这篇小说。今天再看这篇小说,有些感慨。

鲁迅离开的故乡,有生活艰难,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之苦的闰土。闰土的父亲给周家做“忙月”,带着闰土来给周家帮忙。为了生计,那时候像闰土家这样的人很多,像“迅哥”这样能进学堂读书不用为生计发愁的人却很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闰土的命运只能这样,愚昧得无休止的生育,生活陷入恶心循环,这一点在水生和宏儿身上初现。水生和宏儿友谊似乎是迅哥喝闰土的翻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闰土不能上学读书,当时隔廿年后,原来的那个害羞怕生却拥有多种田地娱乐技能,戴着钢圈的小英雄形象破灭,他们在充满期待的见面时那一声来自未老先衰的闰土的“老爷”时发现,早有隔阂产生。童年记忆只能留在过去。中国人势利贪图小利,这是作者在本文里讽刺的要点。知道迅哥一家要搬走,斜对门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先是以“贵人多忘事”嗤笑多年不回乡的迅哥,继以迅哥阔了为由索要“破烂木器”,被婉拒后还以“越是有钱越不肯放松,越不放松越有钱”来嘲笑,似乎有钱人的东西都应该大方的赠予别人。索要未果后临走还将迅哥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顺走。形象的描述了这个普通妇女的贪图小利。我不是鲁迅那个时代的人,亦不了解“故乡”的民风。

第三周 5

在读《故乡》还是感觉现在农村和以前的农村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富多了,不用担心吃穿用度。但有些地方还是一样。比起鲁迅小说里的描述不值一提。有的人贪图小利还是会害羞要面子的,比如闰土把碗埋进灶灰里,要灶灰去做肥料好不知不觉的把碗顺走。有些人见别人得了小便宜自己也要占点小便宜才能心里平衡。比如杨二嫂,发现闰土要狸猫换太子顺走碗碟自己也要拿走狗气杀。算是这几天守在迅哥家的一点战果。这几天又这么一则新闻,北京上海试行无人超市,很多人不付钱或付点钱就拿走了名贵烟酒。有的人见别人得逞后也照做。他们似乎忘了摄像头。还好商家表示只是试运营,不会追究。还好那些带着孩子去超市的家长都如数付了钱,因为他们都不希望给孩子一个坏榜样。虽说现在离鲁迅的年代过去了近一百年,依然存在杨二嫂那种贪图小利的人,却也存在前面提到的给孩子做好榜样的人,他们的孩子廿年后也必然成为他们那样守规矩懂功德的不贪图小利的人,中国人在某种程度的改善,虽然很小,却也是进步。鲁迅先生不管朝花夕拾,还是呐喊,都如同一剂猛药,让国人清醒。

如今有钱的国人走出国门,各种不文明行为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物质文明提高没有马上带来精神文明进步。国人有机会走出去更应该好好学习如日本人的素质,即见贤思齐。见到不文明的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也曾经那样或将来会不会有那种行为, 时代变了,对人有了更高的要求。鲁迅先生只看到国人的问题,并没有说原因,因此对“希望”有些悲观。这些生活问题终归要在生活里解决。

第三周6

《兔和猫》的有这样一段:在先生看来,鸽子、小狗、苍蝇,以及他笔下的小兔子、鸭子、黑猴,乃至宇宙万物都是生命,不仅和人的生命一样,有着它们独立的价值,且他们的生存与死亡,欢乐与痛苦都和人们息息相关。先生因此把他对生命的关爱由人扩展到一切生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先生对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倾注的无尽的爱。

这里似乎在说鲁迅爱一切小生物。可是,《兔和猫》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对待猫的: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鲁迅不是对一切生命一样眷顾,而是有爱憎分明的。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黑猫办了小白兔却办不了大白兔,只因为在黑猫眼里大白兔并非弱肉。因此,把自己强大起来才是自己该做的。

第四周 7

《社戏》是我看得最后一篇呐喊的文章。在难忘的是他说描述的童年童年对很多人来讲,是高兴的,是难忘的,在成人后回想往事时,对其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感情,对于童年的回忆,每个人都各自拥有不同的风景。读鲁迅的《社戏》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童年的独特

《社戏》这篇文章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属于自己的回忆,充满着喜怒哀乐。讲的是鲁迅小时候随母亲回外祖母家,与那里的小朋友钓鱼、放牛,一起玩耍,觉得这是片“乐土”。到了该看社戏的那天,由于叫不到船,所以他很伤心。但朋友们却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划船去看社戏。鲁迅和朋友们看了一会儿,虽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于是,他们坐着船回去。在途中,孩子们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吃。不料六一公公并没有责骂,反而夸奖迅哥,有见识,并送他一些豆子吃。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

第四周8

《社戏》中我也喜欢文章中所提到的小朋友们。如双喜是小搭档中“最聪慧的”,仿佛小搭档的小首领普通,他的性情也体现得最为凸起:二心细如发,土头土脑,当“我”看不可戏,“急得要哭”时,双喜即刻能想出“好主见”,而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置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斤斗,“我”很绝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事给白地看”来抚慰“我”,体现了大哥般的关爱;他能做决定,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各人都曾经厌倦但又欠好说归去的时分,又是他发起回家;回程时去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阻各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晓得是要哭骂的”,阐明他长于为别人着想。孩子们之间的友情最单纯,没有任何污点,只是一张透明的纸。那种童年的感觉,我们到底已经遗忘了多久?

我想鲁迅并不是仅仅以“鲁迅”这个身份来写这篇文章,而是以“周树人”这个人来写这篇文章。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我很喜欢这种作者真情流露的文章,因为他仿佛真的能让我们身临其境。


鲁迅兔和猫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61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