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1 16:37:36 | 移动端: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

篇一:林徽因为何拒绝徐志摩

林徽因为何拒绝徐志摩

林徽因为何选择梁思成?因为梁思成的人格可敬可靠。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个巍巍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或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不像是理论性的文字,简直为北京地区的古代建

筑唱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在他们的理解中,那些饱经沧桑的亭台楼阁、寺庙塔院也有其灵魂,为昔日的繁华吟咏着缠绵悱恻的挽歌,而且是神秘的历史最可信赖的证物。

正是基于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提出了把北京改造成新中国首都的建议:1.北京市应当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2.必须阻止工业发展。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3.严格保持紫禁城;4.在老城墙里面的建筑物要限制在两层到三层;在城西建造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政府行政中心。只可惜除了保留紫禁城这一条得到采纳外,其他的都被政府否廖。彭真市长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对梁思成说:“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梁思成大吃一惊。他不敢想象那个烟囱林立的北京城,那对于他

太陌生了,也太遗憾了。

其后,北京城的面貌便开始了自明清以来最大的演变。古城墙全被拆毁,除了保留南面的前门和北面的德胜门以及东南角楼,其余的城门楼子也都被夷为平地??梁思成在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里(他1972年逝世),一直遗憾地关注着这一切。在当时的北京,他恐怕算最心疼的一个人了。尤其

城墙的拆毁,对于他肯定比拔牙还要痛苦,但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文革”中他在笔记本里如此排遣自己的积郁:“在思想上我觉得整个世界在飞跃前进,我实在跟不上。奈何!奈何!”令我联想到霸王别姬时的慷慨悲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真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啊。他曾被作为复古主义思想的典型一批再批。他只能在内心坚持自

己的观点。直到今天,人们才认识到并承认他的用心良苦。

梁思成一直认为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能否认历史,更不能切断历史:“我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正是从这个历史观的角度提出来的。对北京这个历史留下来的杰作,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它是封建社会的精华,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我并不是认为北京城就不能动了,我们就不能建设了。但是首先应当有一个严密完整、有远见的总体规划,才能行动。像龙须沟这样的地区当然必须改造,但是比如像西长安街上金代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做为一个街心绿地看一看?如果效果不好再拆还不迟嘛,这就是要慎重。”

只是在当时破旧立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中,他的声音太弱小了,很快就被推土机、起重机的喧嚣给淹没了,但这弱小的声音也是很宝贵的,历史会感激他的。真难得他能保持局外人般的清醒,也许不是清醒,而是出于对北京城的似乎狂热的爱。

梁思成在“文革”期间曾遭受揪斗,据说他当时胸前挂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白字写着打了一个大×的“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跟跟跄跄地游行。但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最终还获得了姗姗来迟的肯定。他的老友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结尾时记载:“梁思成于1972年1月9日逝世,终年七十岁。十四年后,在本来该是他八十五岁生日之际,清华大学举行了对他一生事迹的纪念会。一大批同事、学生、家属和朋友,以及一些官员参加了会。面对差不多七百名参加者,约有四十人致词颂扬他的人格和成就。这些颂词都刊载在清华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题为《梁思成八十五周年诞辰纪念文集》的白皮书中。”

梁思成出身名门,他是梁启超之子。但他又是北京之子——北京忠实的儿子。他虽然对中西建筑文化了如指掌,并

且曾经留学美国,但他在北京,一直喜欢住在老式的四合院里。靠近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三号的一座四合院,就是他和

林徽因三十年代的旧居。

林徽因原是新月派诗人,后受夫君影响在建筑学方面也有造诣。她参加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国徽的设计。1948年,女学生林洙是梁家的小客人,林徽因经常给她讲北京城的规划,谈建筑,培养了她对建筑的兴趣。林洙一直记得林徽因特意向她看了哪些北京的古建筑,最喜欢哪几处,她回答最喜欢天坛和太庙,因为天坛经过长长的神道到达仰视晴空的洁白的圜丘,真正给人以通向天堂的感觉;太庙门内的大片古松是那么宁静肃穆??

说来也巧,林徽因病逝七年后,林洙成为梁思成晚年生活的最后伴侣。她一直认为:“林(徽因)先生是我的老师也

是我生活的领路人。

篇二:梁思成与林徽因

著有《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林夫妇》的美国学者费慰梅

(Wilma Fairbank)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 Fairbank)的夫人,抗日战争期间,她曾在重庆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1932年,新婚的费氏夫妇在中国学习期间,结识了梁氏夫妇,彼此之间共同的学者气质,使四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两对夫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在费氏夫妇的故居中,至今还保留着他们之间互相交流的信件、照片等。影片中也一直穿插着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信件,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梁林夫妇的生活。

1924年6月,梁林赴美攻读建筑学,他们共同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因为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学美术学,但她一直没放弃对建筑的学习。四年后,他们在美国结婚,同年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他们在东北大学按照宾大的授课模式开创了建筑系。当时像他们一样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是很受欢迎的,但梁林并没有像其他建筑系的留学生一样回国后受任于建筑事务所,拿着高额薪水,为现代化刚起步的中国设计新式建筑。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这条道路的选择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有很大关系。梁思成在美国读书期间,梁启超给他寄去了一本国内刚出版发行的唐代建筑师李诫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晦涩难懂,梁思成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下决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将《营造法式》里记载不甚详细明了的唐代建筑术语翻译成现代建筑术语。于是,回国几年后,他与林徽因共同加入了由朱启钤创办的私人机构“营造学社”,专门从事古建筑研究。从1930年开始,他们与营造学社的社员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不畏艰难、跋山涉水,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得到了全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例如河北的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以及让梁思成兴奋不已的唐代五台山佛光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全家与营造学社共同迁赴大西南,随着战事的推进,他们的足迹从北京到天津、长沙、昆明,最后来到了位于长江上游的李庄,在那里一住就是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林徽因肺病复发,卧床不起,生活贫病交加。梁思成在忙完一天的生活杂事后,晚上便在煤油灯下继续写作《中国建筑史》,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他曾经幽默的说道:“听音乐、画佛像是人生的一大享受”。1944年,当抗战胜利的曙光出现时,病床上的林徽因已经在思考“战后中国建设低租住宅的问题”。天下大乱,焦土遍地,民族危亡的时刻,也是他们智慧喷发的时刻。学术,支撑着他们的生命,他们身上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了北平,在国民党败逃台湾时,很多人劝他们去台湾或是去美国定居。但是,他们选择了留下,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搞建设。梁思成相信一个“战前请他在地图上标明北京重要建筑物”的政党是热爱本国古代建筑的。建国后,他们为祖国服务,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并且为北京的建设与规划提出了一系列设想。

然而,长期饱受肺病煎熬的林徽因在1955年走完了她51年的生命历程,她的离去让梁思成心里异常痛苦悲伤。在政治风暴席卷而来后,政治上单纯的梁思成看到他心爱的古建筑在自己眼前被摧毁,这种无奈与无助最终打乱并吞噬了他的生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遗憾。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的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却无法抹去他们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2.。。。最近读了一本书《万古人间四月天》—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情爱世界。特别喜欢,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书的文笔很好,把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娓娓叙来,极像林徽因的诗情。书名来自终身未娶的哲学家金岳霖为徽因葬礼上写的一句挽联—“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梁林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一直是20实际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和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是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说。

他们的灵魂执着的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和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穿过久远的时空,完美听见他们那高朋满座的客厅里夹杂着杯盘之声的欢笑;完美看到他们那坚忍不拔的学术研究所逐渐破译的古代建筑典籍的含义;我们欣赏到,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着绘图笔游刃于同样优雅的中英两种文字的每一细节之间;我们注意到,已经消失的建筑重新再国人的意识中获得恰当的位置;我们还感受到,即使生命不再,他们爱情的光芒也不曾消减一分一毫,历经沧海桑田,始终熠熠生辉。他们俩的爱情故事里离不开两个人---徐志摩和金岳霖。林徽因是个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女子,以她的风华绝代与兰心蕙质,被异性所爱本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只是,不同的人爱的方式不同。诗人徐志摩追崇的是感性而诗意的爱,哲人金岳霖信奉的是理性而精神的爱,而与她携手一生的梁思成所给与的却是宽厚而豁达的爱。梁思成对林徽因的尊重和珍爱,让他不忍心爱人在情感上受一点委屈,而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使他赢得了朋友们永远的敬重---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都是梁的挚友。思成的胸襟情怀将生活中的夫妻之情和朋友之爱都达到了一种至高达的境界。这需要智慧,需要胸怀,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然而,梁思成做到了。林徽因这块“稀世美玉”在梁思成的自由放任和细心呵护下才焕发出如此动人夺目的光彩。所以林徽因曾经发自内心地说,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重新选择,她仍然会选择现在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砥砺,他们的美好人格和他们钟爱的事业在相互辉映中光芒四射。

我特欣赏梁思成,这样的男人自信,开朗,大气,宽容,给了徽因一份宽厚而豁达的爱,让徽因在他的怀里恣意成长。恰如我最喜欢的席慕容的这首诗《他》:他给了我整片的星空/好让我自由的去来/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在快乐的角落/才能/从容的写诗/流泪/而日耀的园中/他将我栽成/一株/恣意生长的蔷薇……

徽因也值得拥有梁思成这份浓厚的爱。她未曾因徐志摩的多情而心猿意马,未曾因金岳霖的博学而见异思迁,相反,她还把挚爱他的这两位男人都变成了老公的知己,变成了夫妻两人共同的朋友,这需要怎样的智慧怎样的蕙质兰心。试问世间有几个女子能做得到徽因这样,世间又有几个男人能做得到像梁思成这样。如果两人爱得不够爱得不彻底爱得不极致,哪能有梁林这样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3.。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作者是美国学者费慰梅,费慰梅在20世纪30年代初来到中国,与丈夫费正清跟梁思成住在同一条胡同,所以很快便成为最好的朋友。《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中会有这样的话:“我们在中国(或者在别的地方)最亲密的朋友便是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他们是两个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的人。……中国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梁氏夫妇在我们旅居中国的经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梁思成与林徽因》是费女士晚年的一部力作。她介绍说,从这本书中,美国读者不仅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国,也为梁氏夫妇的理想和毅力所感动,有的人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o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作者和传主的通信,但自从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世界之后,通信便被迫中断,所以费女士对梁思成在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情况,特别是他的内心痛苦和真实思想,写得比

较简略。所幸这些事已多有披露,比如梁思成哭城墙之类,似可弥补书中不足。遗憾的是,当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费正清第三次来到中国时,林徽因早已病故,梁思成也于几个月前溘然长逝。o

因此此书对于林徽因在建国以前的生活披露较为详细,但是在建国以后的生活记述不过详实。作者是林徽因的邻居,与他们时时交往,因此记录的故事可信度极高,且费慰梅抱着一种极为负责的写作态度,以与林徽因、梁思成来往的书信作为写作依据,因此此书对于林徽因的生平研究极为重要。泰戈尔为徐志摩求情的故事在此书出版之前知道的人并不多。1924年4月,六十四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共同担任翻译,并精心安排这位贵客的行程。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左右,侧立两旁,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都开辟醒目版面,渲染这次集会的盛况。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日子,老人对于和林徽因离别却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使他在中国的逗留大为增色。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这一次离别又有一种特别的辛酸味。徐志摩私下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林徽因。老诗人本人曾代为求情,但却没有使林徽因动心。泰戈尔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o

费慰梅此书优点并不止仅仅在于对于史实详细的记载,还在于对林徽因心里的一些揣测描写,文字优美。o 书中记载林徽因决定和梁思成结婚时,外界的反映对于其内心的影响时,对于林徽因的内心描写文字很美。“和梁公结婚的决定给我招来了难以忍受的议论与指责,最令我难堪的莫过于来自思成弟妹与子女的不谅解。但这一切思成都勇敢地接过来,坦然处之。他用坚定平静的微笑慰藉我,他小心地保护着我。在那些可怕的日子里,我的心仿佛是一只被猛兽追逐的小鹿,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只要抛开这些世俗的烦恼,我们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了。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每天我们都过得很开心,往往是我刚要启齿,思成就替我把话说出来了,他了解我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将林徽因那种自尊与惶恐的心态展露无遗。o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传奇女子,她的美丽,她的才情,她是爱情,都成为了其留给世人最美丽的传说。《梁思成与林徽因》是林徽因传记中的上层之作,还原了林徽因的美好,了解林徽因的生平与性格读此书是不错的途径。

篇三: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全八集)

八集纪录片

《梁思成与林徽因》

解说词

【按】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能找到完整的解说词。这里的解说词全本是根据网友窗子内外所提供的版本整理而成的。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唐婉祺 2014/12/21

第一集 父亲

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

费赫莉(费正清费慰梅的女儿):“我带你们看看我父亲的书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梁思成夫妇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写的,有些是梁思成写的。这本剪贴本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妈妈写的,照片拍摄者是梁思成,我父亲也拍了一些照片。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学那个家中的储藏室发现的,一件很特别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直也没有机会看,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显然,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一件礼物,里面全是这些衣物,直到今天质地都还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会儿给你们看。很漂亮吧,箱子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发现,有一张我妈妈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最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色的皮箱,这个红色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

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

旁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

林徽因给费慰正清夫妇的信1936年:“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

旁白:眼前的这些收藏、照片、泛黄的信笺、跳动的笔迹,所有这一切像是在迫切讲述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个个故事:

“当我在给你们写信索要图书时??”

“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不知从何说起??”

“亲爱的徽因,这已经不是那封我从去年开始就打算给你写的信??” “我最最亲爱的徽因、思成:徽因我亲爱的??”

旁白: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

林徽因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48年:“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

旁白: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1972年,费正清夫妇再次来到中国,然而,信件的主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已经离开人世,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变得陌生。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在七十岁时,开始遍访故地旧友,撰写梁林夫妇的传记,历时十年。 费慰梅的回忆:“思成和徽因皆出自名门,有声名显赫的父亲??”

1911年,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活,梁启超返回中国。那是一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梁启超、林长民,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xianzheng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1915年,十四岁的梁思成进入了清华学堂,和梁思成同届的同学,有闻一多、梁实秋、黄自、孙立人。在清华学堂的1923届学生毕业册里,我们看到了当年在校异常活跃的梁思成,他是清华管乐队队长兼第一小号手、清华合唱团第二男低音,具有出色的美术天赋的梁思成,是清华美术社的编辑,也是这本23届毕业同学册的美术设计和插图作者。在毕业同学册上,梁思成被称作是“一位具有zhengzhi头脑的艺术家”,满腹经纶但从不缺乏浪漫体验。

梁思成进入清华学堂的第二年,十二岁的林徽因进入北平培华女中,一所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当年大宅门里的小姐妹们,出落成了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 就在培华中学和清华学校回荡着欢声笑语的时候,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为了维护gonghe,梁启超两次挺身而出。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学时光,正是父辈们沉浮于狂涛骇浪之时。1919年5月4日,一场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爆发,而事件的直接促发者正是这两位父亲——梁启超和林长民。

上一年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出游欧洲,活跃在巴黎和会召开的外交圈中,力争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所占的权益归还中国。梁启超没有想到,日本和段祺瑞政府已签订了密约,战后将获得在山东的特权。万分失望的梁启超,一面极力劝阻代表团签字,一面急电通告在国内的担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等人。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北京《晨报》发表了“外**报,敬告国民”:“今

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两天后的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名学生走上街头,那年的林徽因还只是一名中学生。然而她的成长道路,也被“五四”这一天改写。父亲林长民因其“点火”行为,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在1920年赴欧洲考察。这一次,他带上了十六岁的爱女林徽因。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旁白:父女同游欧陆,十六岁的徽因成了随行的翻译和秘书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旁白:在伦敦,女儿进入圣玛丽学院读书,才情斐然的父亲常有各路朋友到访去,其中一位是徐志摩。此前两年,怀着实业救国梦想的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留学前徐志摩撰文力述宏图大志:方今沧海横流之际,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 而砥柱,必也集同志,严誓约,明气节,革弊俗。身在异国,空前活跃的各种学术思想,猛烈冲撞着这位中国青年。最终,西方哲学大师尼采和罗素牢牢占据了徐志摩的头脑。1920年, 二十四岁的徐志摩,弃唾手可得的哥大博士学位,只身前往伦敦,追寻英国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罗素。此前徐志摩由父母做主在家乡娶妻生子。在伦敦邂逅十六岁的林徽因后,徐志摩陷入不能自拔的爱恋。“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般的清香。”(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伦敦邂逅,像是忽然吹来“一阵奇异的风”,十六岁的少女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热爱上雪莱、拜伦、济慈这些文学巨匠。但在1921年的英国,那奇异的风戛然而止,林家父女不辞而别。

一年多前,当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启程去欧洲时,梁启超刚刚结束在欧洲的游历返回中国,那是梁启超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决定离开纷乱的zhengtan投身文化与学术。梁启超开始频繁讲学,梁思成清华的同学梁实秋回忆: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学问精深、感情奔放的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有一次,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时而掩面,时而顿足,时而狂笑,时而太息。他在黑板上写一段讲一段,每告一段落,就高喊坐在第一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一再跳上讲台,帮父亲将黑板擦干净。

1921年11月,结束一年半旅欧生活的林家父女回到北平。不久,位于雪池胡同的林家开始多了一位常客,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林长民给梁思成的信1923年: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轻减。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

旁白:交往密切的父辈,有意结为儿女亲家。1924年的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他是梁启超和林长民创办的讲学社邀请的客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伴泰戈尔左右的翻译。志摩依然热恋着徽因,在给自己恩师梁启超的信中他这样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 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 单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 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徐志摩《一个祈祷》)。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林徽因《那一晚》1931年)

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在人们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那一晚》) 泰戈尔细细体察了眼前的一切,临别时赠诗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截止至22:24秒)

旁白:1924年,在父辈的建议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父亲希望他们能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以决定终身大事。梁思成、林徽因赴美留学,共同选定的专业方向是建筑学。梁思成赴美期间,他的弟弟梁思永进入了哈佛大学研习考古学,妹妹梁思庄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建筑学、考古学、图书馆学,都是那个时代的最新学科。梁思成最终选定建筑学专业,还深受林徽因的影响。在几年前随父旅欧的过程中,林徽因已经先期爱上了这个能够满足她将艺术和技术如此完美结合的专业。但是这个在少女时代萌生的梦想,却在她专业申请的时候遇到了障碍。在梁林赴美留学半年前,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开始通过一些留学团体和驻外机构,帮助咨询女儿进入宾大艺术学院建筑专业的可能性。在这封宾大建筑系主任Laird的回信中写到:宾大的艺术学院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的学生经常加夜班绘图,女同学无人陪伴不甚方便。但是艺术学院的其他专业却向女生敞开大门。1924年,初到美国的那个夏天,梁林选择了在康奈尔大学度过。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馆员 伊莱恩: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先期到了康奈尔,他们选修了绘画,选修了数学,这是他们两人暑期班学习的成绩册。

旁白:暑期后,他们来到了费城,进入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和林徽因分别进入了宾大艺术学院的建筑系和美术系。距今一百年前,当时建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被建筑界称作“布扎艺术”的法国巴黎古典美术主义,一些法国建筑大师纷纷被美国大学引入。当时,拥有保罗克瑞的宾大建筑系在美国建筑教育领域声名显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教授 托尼 阿特金:于是很多中国的优秀学生来到美国学习,而学习建筑最好的地方就是宾大,因为保罗克瑞。宾大建筑系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负责人 威廉 惠特克: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学生档案,从中发现一些历史。

旁白:在宾大建筑系的档案中我们看到,第一位到来的中国学生是1918年来自广东的朱彬,以后有赵深、杨廷宝、陈植、童 、梁思成等。他们日后无不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方面创立赫赫成就。从1918年到梁思成毕业的1027年间,大约有二十五名中国学生进入宾大建筑系学习。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负责人 威廉 惠特克:(梁思成宾大成绩单)你们看到这里有很多“D”,“D”在今天是很差的成绩,但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D”的意思是“DISTINGUISH( 杰出)”,是最高的成绩,说明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成绩非常好。

旁白:巴黎古典主义教育以基本功训练严格而著称。古典建筑绘画技巧是当年的学生们必须反复研习的内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 客座教授 约翰 布拉托:画渲染画时一次水彩渲染无法完成,你得重复渲染五到十次。

旁白:当时的学生生活很紧张,课业负担非常重。

美国马里兰摩根州大城市规划 助理教授 前宾大规划讲师 黄振翔:我仔细查看了当时的学生课业安排计划,每周光上课时间就有将近四十个小时。

旁白:如果加上建筑系学生课外的大量绘图练习,每周学业时间近六十个小时。 宾大建筑专业课程设置:

素描画 水彩画 建筑设计

建筑绘图 建筑史 油画史

雕塑史 画法几何学

透视学 建筑结构力学‘

木工 石工 建筑环境学

采暖通风 英文写作 英国文学史

初级法语 代数 微积分等

美国马里兰摩根州大城市规划 助理教授 前宾大规划讲师 黄振翔::这是一种重复的练习,反反复复,教授不断发出各种指令,有时会要求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些设计作业。

旁白:梁思成写信给父亲抱怨,这样的终日伏案绘图,怕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

梁启超家书: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旁白:我们在宾州大学档案馆林徽因的档案中发现了一张卡片,助教,在美术系注册入校的林徽因,却能成为建筑系学生的助理教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负责人 威廉 惠特克:当时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尽管她几乎选修了所有建筑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但她最后是从美术系毕业,她实际上接受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训练。

旁白:显然,建筑系不招女生的规定,并没有能阻止这位中国姑娘学习建筑的梦想。林徽因的文件夹中还收藏了一份1926年当地《蒙大拿报》对她的一篇访问。 文章标题“中国女孩致力拯救祖国艺术”(CHINESE GIRL DEDICATES SELF TO SAVE ART OF HER COUNTRY):这位中国女孩告诉记者,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创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采访的最后,林徽因说,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截止30.27)

旁白:美国同学回忆,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不苟言笑,只有两个人除外,他们就是Benjemin Chen 和Phyllis,陈植和林徽因。陈植是梁思成在清华学堂里的同班同学,当年就异常活跃,担任清华学堂青年学会会长,但由于他身材矮小,在清华同学毕业册的人物介绍专栏这样写着,他是“青年不会长”。

梁启超家书:孩子们,我像许久没有写信给你们了,但是前几天寄去的相片,每张上都有一首词,也抵得过信了。今天接着大宝贝五月九日、小宝贝五月三日来信,很高兴。那两位“不甚宝贝”的信,也许明后天就到罢。


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61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