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游苏州园林有感

游苏州园林有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0 06:20:42 | 移动端:游苏州园林有感

篇一: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浅谈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01209113

陆 磊

早在高中时代,就看过有关苏州园林的文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我在想,该是怎样高的艺术成就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竞相赞赏;也看到一些亭台楼阁上的对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风蓬鸣秋雨,水槛出苍烟”,不禁赞叹造园者的高雅情操与园林如诗如画的意境。后来又看到一些园林的图片,碧波烟雨,红阑画桥,林圃亭榭,雕梁画栋,更为感叹园林的精美与诗情画意。

这次短学期的实习去了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得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些园林,荷塘、楼廊、亭台、漏窗,都饱含造园者精心的设计,但又犹如出自自然,不加雕琢。坐在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看绵绵的雨丝落入池塘,池上的几片荷叶,池边的绿树、山石构成了一副意境优美的画卷。

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的。回来之后,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与整合,明白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空间组织

苏州园林有些很小,但走在其中时,穿厅堂,过楼廊,水池、花木、假山一一呈现,我们不会觉得它小,依然觉得它有丰富的层次感,游了网师园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而这种丰富的层次感得益于它可大可小,时断时续,或开或闭的空间处理手法,正是这种巧妙的空间处理才使咫尺园林也可容纳青山绿水。

在一块不大的基地上,又要做建筑又要构筑人工的自然景象是比较困难的,而要让建筑与自然互相融合又不互相隐没更为困难。但匠心独运的造园者运用对景、借景、对比、因借、抑扬顿挫等多种空间处理手法,建筑与景观交织交融,让游人步入其中,步移景异,充分体验空间的丰富层次感。

在空间组织上,以网师园为例,它以道古轩、琳琅馆等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面对厅堂设置水池、假山、花木、桥、廊等景物,作为厅堂的对景,在水池边设月到风来亭,不仅点缀了厅堂的对景,而且也成为观景的良好去处。坐在月到风来亭,对面的半亭、假山、绿树在云墙的衬托下成为一道构图优美的风景,而站到半亭看月到风来亭,亭、曲桥以及集虚斋又给游人带来了视觉享受,月到风来亭旁有墙,不仅分隔了空间,而且墙上的漏窗、门以及巧妙设置的镜子不仅起到借景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景观的层次。走过书屋,走出狭窄的走道,来到水池边,走道的狭窄与水景的开阔形成抑与扬的强烈对比,让人更觉得空间豁然开朗,丝毫不觉园子的空间局促。亭榭与厅堂常以花木、云墙分隔,又以连廊相联系,使网师园和其他园林一样可居、可观、可游,而且又多了一份精致小巧之美。

空间因借

苏州园林之所以具有如此的意境之美,和造园者空间因借的处理手法是息息相关的。 空间因借加强了空间美的感受,因借的手法也有很多,有邻借、仰借、俯借、镜借、远借等多种。邻借最典型的是拙政园“别有洞天”旁假山上的两宜亭。拙政园西部原为补园,与其一墙之隔,其园主为借赏拙政园的美景,在墙边以土石造山,植树、造亭,以为观景之用,和拙政园的两宜亭互为借景。网师园的梯云室仰借高处的树与假山,甚至是云和月,“梯云”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各园中因借水中倒影或登高处看荷塘游鱼都是俯借,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里的镜子借对面风景为镜借。

邻借、仰借、俯借、镜借,借的景多为园中之景,使园中不同处的景物或是景物与建筑互相交融。而远借可借园外之景,甚至远景,从而让身处园林的人感受到空间的延伸感。如留园冠云楼远借虎丘山景,从拙政园的倚虹亭可以看到中部水面上的北寺塔影。这些景物或清晰,或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景的层次。

除了实体的青山绿水之外,造园者也有“因时制宜”的借,借日出,借晚霞,可以“爽借清风明借月”,因借的手法使空间自然通透、虚实结合。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空间因借带来的景物的交融与渗透以及空间的延伸给有人以美的空间感受。想起苏轼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让游人可以“仰观”,也可以“俯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与景象中感受园林的意境美。

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方面,造园者也煞费心思。

造景深多利用水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加持的状态,同时巧妙的隐藏“水源”让人更加觉得水的深远,如网师园里的水池,水头与水尾均用隐藏的手法,从而让人体验到更大的景深。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在欣赏景物时,如果一览无余,即使空间很大,但它给我们的感觉也会很小,这就是因为这样的景物缺乏层次。景物层次越多,景物越是若隐若现,越容易营造深远的空间感。为了扩大空间感受,在造园手法上,常运用障景的手法来增加景物的层次。

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看到的景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相望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有洞天”半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远借的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视野开阔,虚实结合,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多。

景物的象征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偏爱以植物表达自己的操守与品行,植物也是堆山理水不可或缺的点缀。苏州园林对花木的选择不仅与花木本身的习性、姿态有关,更取决于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国人一向很追求以物体名字的谐音以及某些特点来赋予它象征意义,以表达自身美好的寄托与愿望。

这种象征手法,在造园艺术里也不例外。我们常听说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园林中很常见,园主借此象征自己品格的高尚、坚韧与气节或是对崇高品格的追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取梅花芳香之意,网师园有“竹外一枝轩”,拙政园有“梧竹幽栖”,拙政园的“远香堂”是说荷香,取荷花高洁之品性,此外,兰常象征隐逸情怀。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不仅是花,石头也是园林造景中常用的意象,石头本身有坚韧不拔、正义凛然的象征意义。而在园林中常见的是某块石头的形状与某种有吉祥意味的动物相似而受到造园者以及园主的青睐,石头棱角鲜明,姿态各异,像太湖石又有“瘦、皱、漏、透”的特征,或立于池中,或掩映在花木之中,或堆石造山都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品味。

此外,园林中,无论是显而易见的石头花木,还是不易被人看到的门环、地漏都被造园者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门环上常是蝙蝠的图案,蝙蝠象征幸福,龟与鹤象征长寿,

有些地漏也做成了铜钱的形状,象征富贵。

墨香与诗意

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在于它的诗情画意,诗意一方面融合在景物里,一方面隐藏在诗里。在苏州园林里,不管你走到厅堂,还是坐在亭台,或是走在楼廊,都随处可见一副副对联,这些对联不仅可以将眼前之景归纳融入诗句,起到点景作用,同时也耐人琢磨,为游园之乐增添更深的意味。

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有一副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亭中可观赏到的四季景象:“四壁荷花”为夏,“三面柳”为春,“半谭秋水”为秋,“一房山”为冬。

再如,“柳絮池塘春暖,藕花风露宵凉”,“恰是画楼灯影上,两行烟柳近黄昏”,“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山水静观山”。这些对联均给人呈现了诗意的氛围,与眼前的风景相映成辉,为园林更添意境。

园林之美,虽“宛若天成”却真是“由人造”,造园者匠心独运,空间组织有序,空间处理手法多样而又恰到好处,景物层次丰富,且赋予景物美好的象征意义,再加上对联诗句的润色,让游人徜徉其中,不觉身在园中,犹觉身处自然。

这次园林实习感触很多,但对于园林,我深切体会到的还是它的意境美,园林的造园艺术也应是博大精深的,我只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作以上总结。

篇二:游苏州园林

游苏州园林

高邮界首甓湖文学社 张毓

今年的暑假,我与爸妈来到了苏州,参观了苏州园林。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古人有诗为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苏州园林十分优美。一进狮子林,便有一大片绿景扑入我的眼球,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园林的建筑也有着古式的风韵。瞧那一大片绿湖上托着几道古式的走廊,自己走在上面,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看到许多的外来游客在那开心的拍照,留影,我也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相机拍了好多照片。走着走着,隐隐约约的似乎看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物体,不知是什么,走近一点一瞧,放在面前的竟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狮子,它的气势似乎震撼了整个园林。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以假山为主的环秀山庄。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假山造型别致,各有神韵。有的假山在湖水中,仿佛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在梳发;有的假山在树丛中,仿佛园林工人正准备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有的假山在幽静的学堂外面,仿佛是点缀……总之,这里的假山千奇百怪,但极为秀奇。

这一天,我们游玩了苏州的部分园林,感受到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古代诗人喜欢在这里吟诗作对,也感受到了这些古迹中所蕴含着的古代文化和情韵。

苏州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园林里的风景更是优美怡人,它不仅让自然山石花木焕发异采,也蕴含了古代文人的文化和情操。

指导老师:戴广美

篇三:苏州古典园林游览经历

苏州古典园林游览经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而提起苏州,古典园林就是它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统称,包含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耦园、朴园等一系列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可谓是南方私家园林的翘楚,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在2012年的夏天奔赴苏州,游览了苏州园林,直到今日,这次游玩经历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去时正值假期,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再加上酷暑天燥热难耐,游玩时兴致大减,但园林之美的确名不虚传。

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沧浪区,设计秉承着类似于“避暑山庄”一样的理念,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人文景观虽不像自然景观那样辽阔、雄壮,但却有一番独特的韵味,苏州古典园林很多,我们只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参观。 苏州园林讲究藏,内里乾坤无限,粉墙外却只留一个低调平淡的窄门(譬如留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美。 我们首先前往了拙政园,它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拙政园的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

(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 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当地导游说,拙政园每天游客都很多,可以早点出发买票进园,8点开门,人比较少,等到9点多以后,就会有很多旅行团进园,吵吵嚷嚷的。入院后拿一份精美的拙政园游览示意图,非常实用。拙政园3-5月有杜鹃花节,6-10月有荷花节,这个时节的拙政园正是景色宜人,园中庭院错落、花木为胜,充分体现出明代园林的旷远明瑟和古朴自然。拙政园分为三个园,有农田风光,小桥流水,亭台阁楼,也有琉璃小楼,小桥假山,精美木雕。这里地砖的铺设都是十分有讲究的,男左女右一墙之隔,有的砖呈现出人字形,表示当时男主人希望步步走在人之上,女性那边的砖却是一格一格的,表示女人要规规矩矩,遵守妇道。

之后是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至今已有671年的历史,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

状如狻猊(狮子)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林以假山怪石见长,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亭台楼阁,都小巧精致,狮子林最著名的就是那如迷宫般的假山了,曲折环绕,让人玩的意犹未尽,我想若是独自一人走在假山中,很容易便会迷失出去的路。

导游说,苏州园林的建造最初都是由画家先画在墙上然后再建造出来的,所以每个角落都有画中的感觉,尤其是从每个窗子望出去,都是一幅画。因为地方小,园林设计者花了很多心思在园里设置各种障碍,当然这些障碍都叫“景”,让你一下子无法了解园林的全貌,由此达到“一步一景”的目的。

我们还游览了不太出名的艺圃。艺圃始建于明代,由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建造,初名药圃,后于清初改名为艺圃。有人说,艺圃是非诚心之游人不可得,然而我认为这里是很具有看点的一处地方。艺圃占地仅五亩,以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亭台楼阁,山水成趣,从曲径通幽处变化万端,将空间最大化的利用,成为了江南小园的典范之作,构成了一首“闲适古诗”。初入园是一条三曲小弄,绿藤白墙,曲径通幽;入内是世纶堂,文氏祖孙三代曾在中书省任职,世掌丝纶。草堂旁是一间小屋,名唤餔飥斋,餔飥为一种食物,是园主姜埰最喜爱吃的东西,以美食命名书斋,可见,主人的情趣与可爱,在这世间唯美食与学问不可辜负。

“园中园”浴鸥院,处于园的西南角,一墙与其北面的中心水域相隔,引水到园中,是水的延伸。一墙与其东面的山景相隔,嵌理壁岩,是山的余脉。浴鸥院内有三个门洞,一个是将其与主水景隔开的

墙上的月亮门;一个是院内将书房和小园隔开的月亮门;一个是将其与山景隔开的窄长形的门。从主景区的月亮门望向里面的月亮门,这两个门呈四十五度角,欲遮还羞,也就成了艺圃最经典的一幅画面。

小时对苏州的印象是一个柔美的江南女子,撑着油纸伞,听婉转深巷传来评弹,踮脚走在雨中,咿咿呀呀的哼唱,旖旎婉约、柔情浪漫,游玩过后,我着实感到苏州的确唯美如画,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园林,每一个都匠心独运。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正所谓“咫尺之内再造乾坤”,难怪乾隆多次下江南,必来这里游玩。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苏州的灵魂所在,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游苏州园林有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38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