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林语堂传记读后感

林语堂传记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7 14:35:45 | 移动端:林语堂传记读后感

篇一:林语堂读后感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封底的这文字切实触动了心弦: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了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而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放眼四周,闯入眼帘的多是喋喋不休的抱怨,生活压力大,工作艰辛,社会充满了竞争,找不到知心的朋友,痴男怨女,悲欢离合……仿佛人人都陷入沉重的漩涡不得自拔。我也是其中一员。

我想只有心地坦然如先生者才会潇洒的说出一句——人生不过如此。且让他人去争去抢那看不见的名与利, 卓尔不群,怡然自乐的冷眼热心的看着这纷纷杂杂的人世。

至今仍怀念可以率直,大胆,肆无忌惮的把内心的所爱,所要,所恨一一表达出来的轻狂岁月。在那个物质精神世界都无法

与今日相提并论的岁月,我并不记得渴望什么而不得,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快乐。

如今,举止“文雅”,说话“得体”,在急匆匆的人群中穿梭,那就是我?是什么在催促着我不断“赶路”呢?一份奖励,一个职位,不菲的薪水还是宽敞的楼房?跌跌撞撞的追逐中埋葬了自己。有人会安慰我了“我们努力追赶,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像蜗牛那样慢慢走路,去享受生活”。殊不知,最享受的生活,不是玩乐或是钻石,而是过着自己理想中得生活。

是什么让我们理想的生活仅仅止步于梦想?除了勇气还有对己所拥有的,留有的留恋。其实,人生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我一直在追求的生活状态和关于生活选择的指导,居然就被这样简单的文字给解开了。“我要有自由能够流露本色自然,无须乎作伪。”那样的自由,那样适意的生活似乎是可实现的?!

篇二:林语堂读后感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以前只是依稀对林语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个作家(呵呵,实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华烟云》,其他就基本没有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新东方课程里,一个留学回来教我们写作的女老师向我们硬荐他,说学英语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评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早年爱读书,上过私塾,也上新式学堂,几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英语水平,之后他在美国旅居创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比较有名的有《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和《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fe),出版后曾长居美国畅销书榜首。好多美国人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就是从林语堂的书中获得的。孔孟庄的智慧同样吸引着美国人,赏花品茗似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给注重现实利益的美国人仿佛打了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中国软实力(或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说实话,拍的不错,很大气,但总觉得文化的魅力没有太体现出来,而且正如美国媒体所说,一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其拍几个宣传片,不如这个国家的大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实在和扎实。宣传片可能很能勾起中国人共鸣,但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是这些吗?不知导演有没有考虑。既然中国强大了,文化外交的需求增强了,那么时代就呼唤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人才,能够熟悉传播受众的文化,热爱并了解自己的文化,更高一更层次,找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又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现在中国还在四处建设孔子学院,但愿它不要变成一个汉语培训机构,但愿其中的老师能够吟古诗、会书法、向林语堂一样饱学中国传统哲学。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国学方面是不够重视的,有时太偏重于学习外语了,语文课高中时,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应付考试了,好不容易进入大学,进入大二便没有了语文课,就是在大一上《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时,也是马马虎虎。我就记得,在备考《中国传统文化》时,读教材,才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确实还有不少东西很有意思,但我们却不知道。甚至于许多老外知道的中国文化,我们也不甚了解(比如凝聚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还记得吗?),而在这方面台湾做得很好,中华民族的许多好品质他们还保留着,而且与现代的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个有时从台湾综艺节目都能看出来,主持人动不动就会蹦出几句成语来)。

有人会说,钱钟书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啊,不错,但钱似乎更侧重于将国外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在向外传播方面,成绩是比不上林语堂的,但长久以来,林语堂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大陆人的重视(这个从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就可看出,别的作家都是好几套,旧了就会更新,而林语堂的书只有一套,而且已经很旧很旧了),也许是因为他与国民党、台湾、蒋氏夫妇走得太近了,引起了大陆政府的反感,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对林语堂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吧。(当然,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呵呵),真的希望外宣部门或者致力于树立中国文明古国良好形象的人对他的作品多加关注。

开学打算去买一本《吾国吾民》读读,最好是中英对照的那种。

篇三:读《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有感

读《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有感

林语堂先生,一代文学大师,又被称为幽默大师,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其父亲的理想是要把家里所有孩子送进大学,这给幼时的林先生指出了前进的道路,林先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内优良的教育,直至艰苦的西方游历求学,实现了父亲的理想,同时也为自己以后在文学上的造诣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归国后,林先生不断致力于学术,从事文化研究,同时创办文学刊物以实践,经过不懈努力终为文学大师。

在自传里,林先生品味童年,追忆求学岁月,讲述自己的婚姻,论述宗教信仰,最后浓缩了所有的人生阅历,道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闲适、淡然生活的追求。从其对整个人生的讲述以及其对人生的感悟,我们观之而必有所思,特别是对于一个有如此成就的人的人生。

林先生回忆,童年时,每天清晨父亲鸣哨,于是几个孩子开始集合做早操,做完早操林就开始担水等各种家务,接着开始学习古诗等。家庭的教育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雏型,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不断烙印在孩子的身上,父母自认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是孩子前行的道路的路标,所以林先生终有成就从其父亲那里就有迹可循,林先生自小生活的地方三面环山,实属山清水秀之地,林先生一生推崇与自然的亲近,也自认为自然给予其文化的生命,所以林先生的大师之路,一开始就从童年按部就班的在

进行。

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给予了林先生结识发妻廖翠凤的机会,但他们的结合仍旧是封建式的父母安排,林在书中评价道:“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的。我们年龄越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由男女之差异而互相补足,所生的快乐幸福,只有任凭自然了”,相对于现在的自由恋爱,也许林先生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创造了一段美满的婚姻。林曾经说过,“不追求浪漫情趣而专心做良好而乐观的伴侣的人都会在无意中得之”,或者这就是林的方式。现代的婚姻,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一开始的自由恋爱就容易屏蔽掉很多现实和责任。如果以家庭生活是否和睦、婚姻是否长久作为评判标准,那么婚姻的美满,仅决定于两个人的品性。 林先生在清华任教时得到了去欧美求学的机会,求学期间历经各种坎坷,得益于妻子的陪伴与支持,林先生很圆满的学成归国,此番游学经历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着高深的英文造诣。他凭借着深厚的语言以及文化积淀,行走于中西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从林先生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他游历中的坎坷与艰辛,廖翠凤一开始在美陪读,犯了好几次盲肠炎,花完了本准备四年的钱,在廖家的一直支持下才勉强支撑,后来由于哈佛无理取消奖学金,于是只能到欧洲为劳工服务,在德国申请进入了耶拿大学,修学了几年,最后申请进入了德国莱比锡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而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世界驰名。为了维持生活,翠凤不得不变卖金银首饰。她心疼极了,但又不得不这样做。林安慰她说:“凤,等我赚了钱,买来还您。”她只好苦笑。这段经历,虽然是那么的坎坷,但我觉得也是林这辈子最宝贵的片段,学业上达到顶峰,同时与本毫无感情的妻子建立了情感。有时有些人不断抱怨生活的艰辛与不公,其实一个人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境遇,只要去经历了,肯定会有收获,有时恶劣的遭遇蕴藏着更厚重的宝藏。

林先生的父亲是基督教教会牧师,林本人一生信奉过基督教、佛教、道教,在不断的宗教信奉过程中,林形成了他对宗教乃至人生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的多元文化观也由此形成,他的哲学在他的翻译理论或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人不管是否信奉宗教,内心总需要有坚定的正面而积极的精神信仰,精神信仰能够指引人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可以让人在逆境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功利的角度来讲,精神信仰是人实现理想的食粮,是维持内心世界能量的源泉。

在自传里林先生有大量篇幅,讲述了人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讲述了对人生的态度。晚年人对人生的认识值得我们去品读,尤其是这样一位有丰富阅历的人,这样一位在事业上达到巅峰的人。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实践他对人生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看待人生。“以放浪为理想的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注重生活中的自

我感受,接纳生活带给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茶和烟草”、“坐在椅中”等,是他觉得人应该怎样生活。也许我们只是被生活中的茶米油盐所累,所以背负着各种包袱无暇看清脚下路。甚至我们都无法正确的去感悟,在生活重压之下注重于当下生活的暗淡,我们应该如同林先生,恬淡的对待生活,接纳一切,享受生活中的给予。

品读一位大师的自传,我们聆听他对人生的认识,再观之自己的生活,也许找不到契合点,但,我们同时也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只是我们还不清楚后面怎么写。各种人生都有一个模板,林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模板,只待我们多去经历,多去感悟。

财政信息中心 汪勉


林语堂传记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25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