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6 14:55:29 | 移动端: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

篇一:聋校数学第十二册教案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四、总复习(5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教学课时数(2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说的图形写在黑板上。

2、观察、分析。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3、归纳。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1)认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教师指出:可以把这些棱分成3组,每组4条。(教师用彩色粉笔画上标志)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的棱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一个有几个顶点?过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长、宽和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4)揭示长方体的特征。

有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教学例2。

(1)出示例2,齐读。

(2)观察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点的棱有几条,(3条)这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不相等)

(4)归纳。

三、练习:

做教材上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练习一的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3——4页的正方体的认识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正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指名学生复述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小结。

2、引入新课: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课:

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物体来观察。

1、认识正方体:它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它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它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总结:正方体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图略)

三、练习:

做教材P4的“做一做”。

师生一起完成。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后记:

这两课时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情况和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学生都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只是对它们的关系有点模糊。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8——1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后,分别让学生复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11题:

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理解题意。做题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计算出来的。最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教师出示第9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正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都怎么样? 弄清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一的第10题:

教师用实物演示,观察两个正方体粘在一起变成一个长方体后,它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独立求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几厘米。

三、作业:

练习一的第9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7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完成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

教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后,分别说一说长方体中各个面的长和宽。

二、新授:

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展开的形状,提问: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照。

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明:“上”“下”“左”“右”“前”“后”,用事物进行对照。

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小结:

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关系?在正方体中呢?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读题后,观察图形要算的面积,要知道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提问:左侧面的面积是多少?底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的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8——9页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例1),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纸盒,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练习二中的第2题第一个图形,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它的面积。

篇二: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 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 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3)、(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3X-2Y=8

分析: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用代入法也可以解,可化①,也可化②,哪简单化哪。

由①得2X=19-3X

X=19/2-3/2·Y ③

略……

X=2

篇三: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 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 分数乘法(23课时)

1. 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15课时

2.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 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 整理复习 2课时

三、 分数除法(26课时)

1.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 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4.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一、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 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的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 使学生回2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课时:3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例1、2

目的: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 复习(小黑板)

的分数单位是()。 是( )个 。

是4个()。3个 是()。

二、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做纸花用去2/5 做小旗用去1/5

共用去?

想:2个 加1个 是3个 ,就是 。

+ =

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 。

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练习: + =+ =

例2 一块布长 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小黑板)

用去 米 剩?米

布长 米

想:9个 米减去6个 米剩3个 米,就是 米。

- = (米)

答:还剩 米。

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练习: - = + =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相同。

作业:1、课堂作业:P6 45

2、课外作业:P63

教学后记:

教学新知识前,可以先复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然后给出一个分数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并说出里面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让学生说说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二课时

内容:例3、4

目的: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小黑板

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学习指导。

例3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学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共?

想: 和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 和2个 直接加起来,是5个 ,也就是 。

+ = =

答:一共用了这张纸的 。

练习: + = + =

例4 王老师用一张硬纸的 做数字卡片和试题卡片。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黑板)

- =()/7=想: 和 可以直接想减吗?为什么?

答:做试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

练习: - = - =

比较上面两个例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 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小黑板)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作业:1.课堂作业:P77 8

2.课外作业:P79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计算。

教学内容:例5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 =- = - =

新授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指导学习:

例5计算: (1) + = (2)1- =

+

=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1

1-

= - 把整数化成分数

=加减法法则

=

练习:+ = 1- =

+ = 1- =

小结:熟练的运用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作业: 1.课堂作业:P7 10 11

2.课外作业:P7 12

教学后记:

教学例5时,可以先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怎样把1化成与其他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运用加减法法则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例6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 = 1- = + = 1-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6计算 + (小黑板)

+

=

= 假分数需要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小黑板)

练习: + = - = + = - =

小结: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时候,能化简的要化简。

作业:1. 课堂作业: P8 14、15

2. 课外作业: P8 14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进行连加或连减计算。

教学内容:例7、8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1- = + = +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学习指导。

例7 小华做数学作业用了 小时,做语文作业用了 小时,画图画用了 小时,一共用了多少小时?(小黑板)

+ +

=约分

= 化成带分数

=1 (时)

答:一共用了1 小时。

练习: + ++ +

例8 计算1- -

1- -把整数化成小数

= - -

= 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0

练习:做一做

小结:学习了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作业: 课堂作业:P8 17、18、19

课外作业:P8 20

教学后记:

教学例7时,着重引导学生把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 推广到几个分数连加。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带有单位名称的,因此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21---2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


聋校数学第一册教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19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