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纽约高中中文试卷

纽约高中中文试卷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6 06:52:12 | 移动端:纽约高中中文试卷

篇一:高中语文第3册期终考试试卷

高中语文第3册期终考试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满华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青荇(xìng) 召(zhāo)唤 宁谧(mì)阡(qiān)陌 ....

B.罗绮(qǐ)哽咽(ya)噩(a)梦 殉(xùn )情 ....

C.屏(píng )息纶(guān )巾翌(yù )日罗衾(qīn) ....

D.踟(zhí )蹰 呕哑(yǎ ) 睿(ruì)智椽(chuán)子 ....

答案:B. 解析:A项“召”读zhào ;C项“屏”读bǐng;D项“踟”读chí.

2.下面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洒脱 名列前矛 端详 莫名其妙

B.怜悯 直截了当 编篡 瞬息万变

C.灰烬 老声常谈 沧桑 错落有致

D.优雅 全神贯注 缥缈 愤世嫉俗

答案:D. 解析:A项“名列前茅”,B项“编纂”,C项“老生常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日本政界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3)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4)经过自己苦心钻研和专家指导,他很果树栽培的知识。

A.窜改品位起用熟悉B.篡改品味启用熟习

C.窜改品味起用熟悉D.篡改品位起用熟习

答案:D.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栗深林兮惊层颠 .

A.将成家而致汝 .

B.固前圣之所厚 .

C.粪土当年万户侯 ..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答案:A.(例句中的“栗”与A项中的“致”都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的“厚”属于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推崇”,C项的“粪土”属于名词用作动词,且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粪土”,D项中的“饭”属于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兄弟俩从小在一起吃,一起睡,情深意笃,青梅竹马。 ....

B.这次竞选,他们充分准备。演讲那天,他一粉墨登场,就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

C.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

D.当我乘车穿过横跨东河的钢带式桥梁时,我又开了眼界,看到人类的巧夺天工和力大无穷。 ....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B项中的“粉墨登场”指演戏前涂上粉或墨,装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C项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种模型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式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B.我国发明的指南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而且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价值。

C.文章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在商品经济时代,一扫过去那种羞羞答答、冷冰冰的经营作风,变得敢于宣传自己了。

答案:C.(A表缩小不用“倍”;B递进关系前后颠倒;D主语残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回答7—10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

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怠慢 .

D.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

答案:C. 解析:“逋”应解释为“逃脱”。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答案:B. 解析:“告诉”古义是“申诉”的意思。

9.对下面两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愚触罪,谪潇水上④生不能相养于共居 ..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答案:A. 解析:两个“以”都解释为“因为”,是连词,两个“于”都是介词,但第一个解释为“比”,第二个解释为“在”。

10.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中的“察”、“举”、“拜”、“除”等词均有“授予官职”的意思。

B.这段文字可分两层:先叙朝廷征召之殷切,再写自己进退两难之狼狈。

C.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方法,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D.这段方字词意凄恻婉转而又虔诚,动人心扉。

答案:A.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

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

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

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

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

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

何前倨而后卑也。”

1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妻不下紝: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 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 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 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答案:D. 解析:“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B.简练以为揣摩 ....

C.山东之国D.嫂蛇行匍匐 ....

答案:D. 解析: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的意思,现代是“用文字描述”的意思。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的意思,现在是“简明精练”的意思。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指山东省。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引锥自刺其股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B.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C.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D.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答案:C. 解析:C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为代词,“其中的”;B项第一个“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项 第一个“于”意为“比”,表示比较,第二个意为“被”,表被动。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连骑,炫煌于道

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答案:C. 解析:天下诸侯各国也包括秦国,所以C项错误。

第Ⅱ卷(共90分)

四、(15分)

16.翻译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译文:

答案:我每天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为他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同朋友交往是否讲求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17.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题:

①“刺”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出”字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②诗人借小松以自况,试推测诗人的生活遭遇。

参考答案:

①“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长满松针,又直又硬的形态,而且把小松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活脱脱勾画出来了。

②诗人出身寒微,年青时虽有才华而无人赏识,终因穷愁潦倒而功名无成。

简析:这首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首句写小松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刺”字,把小松刻划得形神兼备。第二句写小松超出蓬蒿,初露出类拔萃的禀性。“渐觉”用得含蓄,那些不关心小松的人视而不见,哪能“渐觉”呢?三四两句抨击那些不关心、爱护培养小松的人。这里连用两个“凌云”,前者指小松,后者指大松。小松幼小之时埋没于小草,貌不惊人,若能识别那才叫有识见,而“时人”恰恰就是目光短浅,以致许多小松未能长成参天大树。第1题考查分析关键词的表达作用的能力;第2题考查把握意象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共4分)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总角之宴,。,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③君当作磐石,,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答案: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③妾当作蒲苇 磐石无转移。

五、(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2题(14分)

芦 苇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的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少年,但是我时常回味着这话中的哲理,隐约觉得父亲俨然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的。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拔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芦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那首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

19.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什么样的特点?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

20.“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联系上下文便可作答。答案参考:不矛盾。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有相似的地方;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

篇二: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固安英才中学4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 “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

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

A.公元1605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年,金尼阁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

B.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

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高;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然而,简化要考虑汉字自身的特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

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

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

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须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允许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

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因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

[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3分)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寒菊

宋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8.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8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7分)

10.(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

(9)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沧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

“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近五年中学教员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以教育为手段”的种种行状。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为手段,通常会在学校安排自己的亲信熟人,于是学校里就有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蝇营狗苟的人,“又圆又滑又懒惰”的人。学校校长以教育为手段,通常在受命之后,首先忙的是到处拉关系,“串门子”;然后是向什么大学里请几个什么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耳目”;第三是算账,看看收入如何;第四则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而学校教师以教育为手段,则是“植党”。“有了同类,一面可以辖制校长,一面便可招徕学生”。他们以分数诱惑学生,用好处收买学生,“使本该清净的教育界,成了个浑浊的世界”。当然,教育界的很多问题属于体制的问题,但是任何体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作为,教师的“师”“范 ”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所以,朱自清对经亨颐校长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为然。“教育者和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纯洁之学生,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

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学生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力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并每天和学生一起做劳务。

朱自清的教学,是系统知识的浸润,是现身说法的影响,其方式是民主的、平等的。这一年,俞平伯应邀来到春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他(指朱自清)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指浙江第一师范)及上海大学也。”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摘编自《过去的教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依次记述朱自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主张,使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某些状况。

B.朱自清主张教育界中人一定要把教育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给学生和教育部门带来不利的影响。

C.朱自清认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拥有如宗教信徒般坚贞的信仰,才能够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学生。

D.朱自清反对“师道尊严”,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学生见了老师不能“矫情饰伪”,可以随意开玩笑。

E.本文通过以叙为主、评论为辅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朱自清作为文学家之外的另一面。

(2)朱自清反对“以教育为手段”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6分)

(3)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笑靥各行其是走头无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 料峭 默守成规 百无聊赖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 寒暄 山清水秀 唉声叹气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 蜕皮 迫不急待 破釜沉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篇三: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一)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喧嚣(xiāo) 濡染(rú) 教诲(huǐ) 胡诌(zhōu) ....

B. 剥蚀(shí) 蓓蕾(pèi) 隽永(juàn) 矗立(chù) ....

C. 桦树(huà) 老饕(tāo) 铿锵(kēng) 猝然(cù) ....

D. 昵称(ní) 谗言(chán) 气氛(fēn) 嗜好(shì)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 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C. 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 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如果我们想在疾病________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

(2)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中不容________的组成部分。

(3)太阳黑子又进入集中爆发期,我国天文学家从去年就开始密切________太阳的活动。

A. 蔓延 置疑 监测 B. 曼延 置疑 观测

C. 蔓延 质疑 观测 D. 曼延 质疑 监测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水平,会议决定,从秋季学期起,实施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B. 杭州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但仍有一些实际问题亟待破解。

C. 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D.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5.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纯真浪漫,________;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_______;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_。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6. 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下列针对食品安全所写的宣传标语中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

A. 食品安全是大事,必须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

B. 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让大家都能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啊!

C. 构筑食品安全防火墙,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D. 要想健康活到老,食品安全知识咱们不能少!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深刻地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广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腐朽和罪恶,客观地显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B. 欧·亨利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反映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是结尾峰回路转,出人意料。

C. 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因此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8.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 不能容于远近 B. 何为其然也

C. 蚓无爪牙之利 D. 句读之不知

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凭借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对楚国有二心。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不遵循学校的教导,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

C.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D.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就顾不上细节,行大礼不要推辞细小的谦让。

10.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处典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但又遭小人破坏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 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 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节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闻者彰(清楚) B. 士大夫之族(类) ..

C. 而绝江河(横渡) D. 今之众人(许多人) ...

1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人绝江河?巫医乐师百工之?非能水也,而..A. ? B.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小学而大遗??..

??句读者其身也,则耻师焉?授之书而习其?于..??C.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耻学于师??..

13. 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B. 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小”而后者才是“大”。

C. 《劝学》选文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5题。

江南为水乡泽国,有水必有桥以济之,桥就成了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16世纪葡萄牙人加里奥特·佩雷拉于1553~1563(明嘉靖年间)在华见到古桥说:“这些石桥工程如此完美,……令我赞叹不已!”湖州自古多桥,据《永乐大典》记载,湖州一府有711座桥,至清同治《湖州府志》记已达1 417座。仅乌镇一地清代就有桥119座,至今尚存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通济桥。

明清人喜在桥墩、桥门上刻楹联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这样就有了桥文化。所谓桥文化不仅是指桥梁建筑技术层面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桥楹联来深化桥的内涵,这才是桥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桥文化的研究,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当年的文人骚客就是通过桥联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也有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桥的修建自然基于交通的需要,桥建成后就能

促进四邻的交往和经济发展,而建桥除官府行为外,大多还是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为之的。由于年代久远,桥圯字毁或字迹模糊,搜辑桥联已属抢救之举。

杭嘉湖多古桥。王江泾的长虹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余杭通济桥建于东汉熹平四年(175),洪武元年(1368)改为三孔石桥;塘栖广济桥,又名通济桥,俗名长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七孔石拱桥。这些都是江南有名古桥。古桥大都有楹联,如乌镇通济桥,又名西高桥,有桥联曰:“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主人三千里,北望燕京。”长虹桥联更多,诗情画意甚浓:“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千秋永庆,万古长龄。”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尤以蚕桑丝绸著名。王士性说:“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而湖多一蚕,是每年有两秋也。”外国来华人士眼中的湖州更是富庶之地。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湖州府位于大(太)湖之滨,是中国富裕的大城市之一。……处于水乡,丝绸产品丰富多彩。……这里丝绸的产量如此之多,以至一个小城镇每年缴纳的丝绸什一税就达五十万两黄金。”繁荣的经济离不开交通的畅达,水乡就离不开桥梁,如双林镇就有万元、化成、万魁三座古桥。这些古桥至今仍在通行着,可惜风雨侵蚀,有些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

湖州方志办深感桥联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抢救性的辑集,本文中的一些桥楹联采自他们的记录,附此致谢。

(摘自陈学文《历史上湖州的古桥与桥文化》,有删减)

14. 什么是桥文化?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指人们在桥墩、桥门上刻的用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的楹联。

B. 既指桥梁建筑技术,更包括刻于桥上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用来深化桥内涵的楹联。

C. 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

D. 通过桥联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是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

15. 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桥的修建是因为交通的需要,主要是由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建


纽约高中中文试卷》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15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