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聋校数学第四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四册教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5 15:09:42 | 移动端:聋校数学第四册教案

篇一:聋校二年级数学第四册公开课教案

聋校二年级数学第四册公开课教案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 班级:二年一班 执教教师:张钦

上课时间:2010年5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

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

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

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操作、发现、主动探究。

学法指导:看一看、说一说、 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教学要求:

A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懂得并熟练地用尺子测量。

B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C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图钉、长方形纸、长纸条、直尺、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点名,师生问好,测体温,

课前5分钟安全小知识:上次说过不能在楼上走廊玩耍,那么在教室里要注意什么,看看图片,他们做得对吗?(不能在教室里喧哗、打闹,不能无故推倒桌椅,不踢门不踢桌椅,)

二、直接导入

我们文具盒里都有什么物件?橡皮擦、铅笔、直尺,大家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以前我们都是用尺划横线,知道它还有其它的用途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直尺的作用。

三、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

(1)小朋友,拿出你们手中的尺子,看一看在尺子上你都发现了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CM(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揭示课题:认识厘米(CM)(纸条出示课题)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3)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4)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

观察并比划图钉的长、食指的宽、田字格的一条边。

3、感知几厘米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比划一下吗?

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师比划),2厘米长吗?

(2)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3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那3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3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3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3厘米就是几大格?

(3)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4、看图说说,是几厘米。(课件出示)

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它是几厘米?要从哪开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么量?(纸条出示课题:用厘米量)。

四、用厘米量

1.刚才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也认识了刻度尺。那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想不想学?

2.指导量的方法:

我们先来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看清楚测量的方法。

演示同时讲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这样量行吗?为什么?然后把铅笔的左边一端对着哪里?(先演示)最后看铅笔的右边一端对着几?是几厘米?如果对着8呢?

3. 课件演示:判断:(巩固测量方法)

老师要测量一个长方形纸的长边,出现了3种不同的量法,请你们判断一下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说说理由。

① 没对着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 ②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③放斜了。

课件出示测量时应注意的三点:量法:①、把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

②、把尺子放得与物体一样平。

③、被测物体的另一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生操作:测量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纸片:

小组合作,(1)用手中刻度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的长边,看看是几厘米。

(2)那么三角形的最长边是几厘米?

(看看哪个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5、估算:大约几厘米

老师这里也量了有两张纸条,小朋友帮老师看一看是多少呢?

课件演示:

a.这张纸条的长边正好是9厘米吗?而是怎么样?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和9厘米非常接近,那可以怎么说?

b.(出示另一张纸条)这张纸条的长是多少呢?你会说吗?

小结:这两张纸条都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所以都可以说成是大约9厘米。至于比9厘米长多少、短多少,我们以后再学习。

它和那个数字比较接近,就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掌大约是几厘米,一拃呢?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指导方法)

2、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六、全课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学校里、家里面你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比较喜欢的东西,用尺去量一量他们的长度,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好吗?

七、布置作业

A组: P67 1,5,6,7,8,

B组: P67 5,6,8,

C组: P675,6,

篇二:聋校数学第十四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四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1、2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1 1/2+5(1/3)÷1(1/3)

=1/2+16/3×3/4 想: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例2 3(1/5)÷{[1(2/3)+1/5]×2(1/7)}

=16/5÷{(5/3+1/5)×15/7}

=16/5÷{28/15×15/7} 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 =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一1、2、3题。

教学后记: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个别的辅

导和纠正。还应提醒学生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必须要分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5—8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练习:

5. (1)学生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本题都是三四步的分数混合运算,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做题时,可先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

(2)老师讲评。

8. 说出下面的图形的名称,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1) 学生练习: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 老师讲评。

作业 :练习一6、7、8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3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3 2(1/7)+1(1/8)×5/9+3/8

=2(1/7)+9/8×5/9+3/8

=2(1/7)+(5/8+3/8) (应用了什么定律?)

=

=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一10-12题。

教学后记:

教学例3时,可以先出示例题,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然后指名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算。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13—18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练习:

13. (1)学生练习:

(2)老师讲评。

14. (1)学生 练习:

要充分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 老师讲评。

15. (1)学生 练习:

要充分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 老师讲评。

16. (1)学生练习: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2)老师讲评。

17. (1)学生练习。

读题,列式、计算、答题。

(2) 老师讲评。

18. (1)学生练习。

读题,列式、计算、答题。

(2) 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一14—18题。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例4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新授:

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 指导学习:

例4 计算3.25×8/39÷2/5

=13/4×8/39×2/5

=1(2/3)

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二1、3题

教学后记:

教学例4以前,可以先复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例4,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方便。由于本题中的8/3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都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单。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篇三:聋校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6的乘法口诀(第18--24课时)

第18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的例12,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

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例12的实物图,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二、新课

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

口诀了?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1、准备练习。

6个6个地加,一直加到36。 让学生口算,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2、教学例12。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

书: 6×1=6) (4)6×1= 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2=12)

(2)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

(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

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7页上“做一做”中的练习。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要求学生也用小棒动手摆1个六边形。

提问:(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2)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

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2、做练习八的练习。

第2题,让学生先算出得数,再让学生看一看每一栏的两个题目的联系。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是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比如说:2的乘法口诀就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就有三句,依此类推,一直到9的乘法口诀,肯定就有九句。是几的乘法口诀,每相邻的两句乘法口诀的积就相差几。)

第19课时

6的乘法口诀

(交换被乘数和乘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的例13,完成练习八的第4~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使学生懂得能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例13。

△△△△△△

△△△△△△

△△△△△△

(1)启发学生看图想一想,每一横行是6个△,3横行就是3个6,写出算式6

×3=18;再竖看,每一竖行有3个△,6竖行就是6个3,写出3×6=18,因为积是相同的,所以计算时可以用同一句口诀“三六十八”。

(2)要向学生说明:每一句口诀都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 教师向学生说明: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2、想一想:6×4=24

4×6=( ) 口诀:四六( )

让学生独立完成。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每一句口诀都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二、练习

做练习八的练习。

第4、7题,是几乘以6的练习题,同样要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

第5题,让学生背出6的乘法口诀。

第6题,读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第8、9题,两道题都是乘法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出现顺序不同,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第10题,是加法应用题,让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

答方法。

三、小结

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聋校数学第四册教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04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