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5 13:31:01 | 移动端: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篇一: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1234125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 第十三章 压强和浮力

课程标准的要求

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全章概述

本章教材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

压强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初中物理中,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都是重要内容。过去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二年级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感到有较大的难度。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是对教材传统编排的突破。相信学生们由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有较好的表现。

本章教材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 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教材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在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

本章继续体现着课标新教材的鲜明特色。除安排了有特色的章首图,每一节开始时都编入了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取材便利、易于开展,只需较少时间即可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

另外,这一章教材也注意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注意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如介绍我国的三峡船闸等。全章的编写都注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起来看,这一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又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便利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搞好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一节 压强

1. 压力及作用效果

压强概念是在压力产生的效果基础上引入的。教材上首先用了两幅照片,介绍了产生的现象与压力有关。这里与原初中教材不同之处是没有对什么是压力作进一步的说明(下定义),而是直接使用,这一点学生基本上能接受。

在对压力产生了初步印象之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性实验,把细木条放在橡皮泥上,用弹簧测力计向下拉,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由橡皮泥的形变大小来判断压力作用的效果。这个实验一定要设法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对压力产生的效果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留下深刻印象,感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确有引入新的物理量的必要,为引出压强的概念作准备。

新教材提供的探究实验与原来教材的演示实验相比,可排除重力的影响,避免学生把压力与重力混淆起来。实验器材的获取比较容易,也便于学生操作,这都是新教材较优越的地方。如果教学条件不许可,也可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总之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压强

压强概念是在前面的探究中,认识压力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引进的。作为过渡,教材安排了“猜一猜”活动,可把这个活动同前面的探究实验结合起来进行。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的认识。到这里,引入压强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利用“想一想”的计算过程,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压强的定义式p=F/S。经验表明,不少学生在学了这一节内容后,一般会记住公式,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对公式形成正确理解,除明确各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往往重视这一点),明确各量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除此之外,要正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要能正确地确定压力、确定受力面积。

教材在引入压力概念时,虽然比较好地避开了重力对压力的干扰,但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无法回避。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概念,如物体越重产生的压力越大等,因此在教学中仍应适当注意加以区别。

对压强公式的使用有时会遇到单位换算问题。如引入过多的面积单位换算等,会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计算上,对公式的物理意义反而不清楚。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是学习后面内容常用的,不但要记住,理解其意义,还要对其大小形成感性认识,这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很有好处。

3. 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这正是我们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考虑减小或增大压强的出发点。教材上给出了一些物体(材料)承受压强的数据,要指导学生阅读,最好能作一些比较。这样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提高判断力是有帮助的。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既是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具体应用,也是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好内容。

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大量增大、减小压强应用的具体事例。除教材上所举出的例子以外,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出减小或增大压强等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这些事例或办法最好由同学们在自己收集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看看谁举出的事例最多,办法最好。这也可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介绍物理学中研究这一类涉及三个物理量影响结果问题的处理办法:一般可先确定一个量保持不变,再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 液体压强的特点

与过去初中教材相比,这一部分内容在知识的要求上有所降低,没有出现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这一节开始的插图及接下来的“想想议议”,为我们提供了切入课题的好材料。插图下的文字“潜水艇用厚钢板制成”和“想想议议”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都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想象,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用好这些材料。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吗?有没有向侧面的压强甚至向上的压强?并配了照片让学生观察。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观察照片,提出自己的猜想,带着问题进入到对液体压强的探究。

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相对较复杂(研究液体压强要使用压强计,因此探究前需要学生们明确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教材安排的是演示。由于有关液体压强的知识都直接来自实验,因此演示一定要保证做好。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得出结论。也可把演示改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在每一步演示前都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果一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完成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给后面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2. 连通器

连通器是静止液体压强规律的具体应用。这部分内容教材写得比较简略,但结合提供的图片等,内容其实十分丰富。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好演示(连通器)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推理,弄明白连通器中液体在静止的情况下,液面总保持相平的道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认识了连通器后,教材上给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水壶、锅炉与外面的水位计、水塔与自来水管。还通过科学栏目,介绍了著名的三峡船闸。这其中有的连通器的特征很明显,如水壶;而有的连通器特征不明显,如船闸。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工作的共同特点,进而认识它们都是连通器的应用。

关于三峡船闸,这部分内容有比较多的影视材料,可选择播放。结合教材上提供的船闸的各种数据,要让学生对三峡船闸宏伟壮观的气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这样举世瞩目的工程中,简单的物理原理,竟能解决这样重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是有用的,体会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第三节 大气压强

1. 大气压强的存在

人类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比较晚的。这主要是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也感受不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这一小节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这一节教材的编写也是首先由想想议议开始,把空气性质与液体性质作了比较之后,提出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空气内部是否也有压强的猜想。

接着,教材安排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但并未作过认真思考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其原因。这样,就从实际现象出发,采用推理的方法,令人信服地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结论。这种安排,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既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也十分便于教学的开展。

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可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交流,从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中举出具体的事例、现象来证实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关于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实验。这次教材把它放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主要是要安排用吸盘测量大气压的实验。由于学校一般都配置有马德堡半球实验装置,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把握,让学生都有机会去做一做,领教一下大气的威力,相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大气压强的测量

在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后,可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知道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的问题,并让学生做图13.3-2的测大气压强的实验。这个实验很容易做,重点是理解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出大气压的值。教师可让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指出同学们所用的测量方法只能是估测。要精确地测量就要用到其他的方法,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作好了准备。

由于水银有毒,不提倡在课堂上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通过播放录像等方式介绍实验的情况。托里拆利实验能测出大气压强的道理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教材是从前面图13.3-1用吸管吸饮料引出的。用吸管把饮料吸起,实际是大气压强把饮料液柱托起,这一认识对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强的原理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讲根据大气压强能把液柱托起的最大高度,就可以精确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了。

由于没有学习液体压强公式,所以虽然知道大气压强能支持液柱的最大高度,也无法计算,可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记住标准大气压的值。这里没有必要补充计算公式,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作用在一定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力的大小,这对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是有帮助的。

对于其他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由于构造比较复杂,学生通过观看实物、阅读课本,有所了解即可。

3. 大气压强的应用

与过去教材不同,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想想议议”中。这部分内容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看抽水机的实物、模型或挂图等,并在同学们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明白抽水机工作原理。这比单由教师讲效果会好一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举出大气压强应用的事例,拓展学生的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本节的习题不多,但都很有价值,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关于用压力锅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重点应放在方案的设计上,有条件实际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第四节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这一节是根据《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在学生对压强概念尚未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气体的压强与流速联系起来。因此,这一节的教学要作精心的设计。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硬币“跳高”比赛的小实验。这个实验看起来很容易做,现象也明显。但实际上控制条件却不容易,而且学生往往会认为是气流的推力把硬币给推走的。所以这个实验的作用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对硬币“跳”的原因产生猜想就可以了。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结论的获得,重点应放在做好教材安排的探究实验上。

教材设计的这个探究实验很容易做,现象明显,也较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要让学生都动手做。实验前,要注意让学生猜想,因为实验现象很可能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把现象与气体的压强、流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把气体的压强与流速间的关系找出来。

篇三:《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一部分,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课。浮力是学生自小就接触到并且相对熟悉的一种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在浮力的学习与运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接触浮力之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开始由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慢慢向复合知识点的综合题型过度,在开始讲课时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主要有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大小两方面内容。浮力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教材中浮力的引入、想想做做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验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教材安排在学习液体压强的基础上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密度知识学习和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 学生情况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有兴趣,如水中漂浮的物体,气球的上飘、游泳等,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并且还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就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

等。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更多的从实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欲,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②经历探究过程,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③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2、重点:浮力的存在——通过演示实验突出重点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产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讨论观察实验法,讨论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法和课堂讨

论法。

4、学法指导: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根据老师的引导问题进行思考,同时与头

脑中现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充分的变式学习是学习概念的时候必须做到的,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尽量提出不同表象但是相同本质的问题。另外,下课之后关于课堂的总结和作业练习也是必不可少。

5、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演示器材:铁块、水槽、水、氢气球;

学生器材:同体积的铁块与木块、弹簧秤、细线、水槽、水、溢水杯、小塑料袋,空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01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