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5 06:08:47 | 移动端:把栏杆拍遍辛弃疾

篇一:把栏杆拍遍 梁衡 赏析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作者通过史实和包含自身热情的想象,为我们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代词人的形象,并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辛弃疾,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懑,为国计民生呕心沥血的思索与解民于倒悬的政治方略,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如何的努力,却最终被那个懦弱的朝廷闲置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却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记住1174年南宋朝廷的丞相是哪位大人,但是会有很多人记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千古而来的英雄之苦英雄之恨,使多少豪杰之士为之扼腕太息,也使今天的我们愿意为家国慷慨赴命,有一点点的资格体会辛弃疾的那份豪气与愁苦。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

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

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

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

篇二:《把栏杆拍遍》(伟人篇)读后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阅读伟人篇) 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篇三:把栏杆拍遍辛词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词

一、《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词意:

夜已深,人已醉,却不能入睡,把孤灯挑亮,抽出宝剑,看了又看,看着看着,不觉进入梦乡,忽听一声号角吹响,壮士从梦中惊醒,这时天已破晓,只见军营一个连一个,号角声声。

兵士们饱餐着将军给他们的烤牛肉,军营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正在这秋高马壮的季节点兵出征。

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一战获胜,既了却了帝王平定天下的大事,将士们也赢得生前身后的美名,可是那只是梦想,将军头发白了,北国仍然沦陷。

2、题意:

同甫是陈亮原字,他是当时的一位学者,号称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超人,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世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1188年冬,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以此词寄他。

3、解析:

全词从意义上看,共十句。前九句可为一层。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末一句为一层,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从对照中又可以想到当时南宋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想到人民的苦难,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二、《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悉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意:

南方千里一派清秋,水光接天,秋色无边无际。眺望远处的山峰,象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但是触发人许多愁恨和忧郁。斜阳中我独立楼头,听孤雁声声哀号,我这客居江南的游子,空自端详着闲臵的宝刀,拍遍栏杆徘徊不已,没有人理解我满怀愤激的情绪。

2、解析:

这上半阕,写景,高远开阔,景中寓情。“落日”六句,意境悲凉,形象地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将工英雄的失落感尽情写出。

似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这里有比喻南宋国势衰弱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朝廷不把他看成自己人,一直猜忌排挤他,致使他觉得在江南真成了游子。

“把吴钩看了……”三句直抒胸臆,但作者不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典型的动作来抒发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臵身旁,烘托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愤慨之情,以物拟人,显出辛弃疾的无限感慨。

“拍遍栏杆”表示胸中有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最后一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阶级中竟无人是他的知音——没有理解、领会此刻他登临赏心亭的心情。

三、《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词意:

郁孤台下流淌着清江水,水流中曾经有过多少百姓苦难的泪水,我向西北遥望,可怜旧时京都,被无数青山遮蔽。

重峦叠嶂挡不住清江水流,尽管千回百转,它终究欢畅地注射远方,而我却不能展翅飞翔。黄昏中独立江边正自忧愁,又听到山里传来鹧鸪的声声哀啼。

2、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36岁(1176年)任江西掌管当地司法监狱事务时写的词。为什么有此词,早在北宋时期,1129年,当年金兵追杀一个叫隆佑的皇太后,直追到江西造口,隆佑弃舟岸逃。可以想见当时百姓之苦。47年后的今天,又值南宋政权危急之秋,词人身临造口,怀想隆佑被金兵穷追至此,感慨万端,于是题词于壁。

3、解析:

上片从怀古开端,四十余年前金兵侵扰江西地区,穷追隆佑太后,给百姓造成学生灾难。以“多少行人泪”引起人们对历史无尽的回想和对敌人的痛恨,深刻沉重。“西北”二句,叹息北望故国,山川阻隔,暗喻恢复无望,语意痛切。

下片借水怨山,以江水尚能绕着重峦叠嶂向东流去,与自己有翅难展,留在后方,一筹莫展作对比,他正感极其抑郁苦闷之时,又闻深山传来鹧鸪凄切的哀鸣,不由更觉沮丧。深沉的爱国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句句不离山水,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是词中的瑰宝珍品。

四、《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1、词意:

细细辨析起辛字来,请你听我说来以博一笑。我们辛家门这个辛字是艰辛做成,含有悲辛的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结下不解之缘。辛的本意就是“辛辣”,就像捣碎的椒桂让人吃了会恶心呕吐。 世上应有尽有的荣华富贵,从来都轮不到我们辛家门上……

2、题意:

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排行十二。送弟赴调,本是件喜事,可辛弃疾却发了一通感慨和议论,说起了“辛家、千载家谱”,字里行间趣妙横生而意味深长。

3、解析:

词一开头便端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霞”可畏可仰。上片三句话不离“辛”字,表面形式上是“细参辛字”,内容上却语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更十分,向人辛辣”,这句就“辛”的本意就是“辛辣”,借字说人,对人更是十分的辛辣,不招人喜爱。

意思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逢场作戏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

五、《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词意:

还能几番风雨,春天又好匆匆归去。珍惜春光我总怕花开太早,何况眼前飘落花无数。春天啊,你请停住脚步,难道没听说芳草已铺满天涯,遮断了你的去路?我怨恨春天默默无语,看起来只有画檐下的蛛

网成天殷勤地沾惹着纷扬的柳絮。

长门宫盼望佳期,一定又被贻误。我美丽的容颜让他们嫉妒。纵然用千金买得相如的辞赋,这一片脉脉深情又向谁人去倾诉?不要得意飞舞,你们没有见过玉环和飞燕,宠极一时,刹那间便都化为尘土。闲愁折磨人最痛苦!别去依靠高楼的栏杆远望,一轮就要沉落的斜阳,正照着暮烟迷离的杨柳,那令人伤心欲绝之处。

2、解析:

作者一生以抗金复土为己任,但他自1162年南归后一直未被朝廷重用,到1179年朝已闲臵了他十七年。这一次又从湖北调到更远离前线的湖南掌管财赋官。他深深意识到这又是一次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表现。当前来接管他官务的人为他饯行时,他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胸中的郁闷和失意。此时正是暮春时节,作者使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借一个女子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表达自己年华虚度,有志难展的郁闷,又借陈皇后的故事暗喻自己受到排挤,满腔爱国热忱无处申述的痛苦。

六、《水调歌头 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词意:

我非常喜爱带湖,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的翠绿色的镜匣一样,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拄着手杖,穿着麻鞋,徜徉湖畔,竟一日期要来回走千次。无事的我希望与鸥鹭结为盟好,既然结盟了,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互猜疑。白鹤在哪里呢?请试着将它一起邀来。

我站立在长满青苔的水边,轻轻推开翠绿的浮萍水藻,水中的鱼好像在笑我痴呆,它哪里懂得我举杯痛饮时满腹牢骚。往昔这里是荒芜的沼泽和山丘,今夜却是明月清风良宵,人生一世,有喜有悲,看湖岸东树少缺荫,还是多栽些杨柳吧,(我就在此长久地住下去算了)。

2、解析:

此词写于1182年即作者年已42岁,那年他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所写。

试想一下,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到这步田地,只能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最妙之处,词中语言轻松,与愁无涉。

七、《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词意:

最近我的愁大得有天大,可有谁来同情我呢?有谁同情我啊!我的愁有天大。

古今多少事,都放在愁中,放在愁中啊!只好用酒来浇愁。

八:《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词意:

少年时体会不到愁苦的滋味,所以爱登临高楼。即使爱上高楼,也只是为触发诗兴,勉强说些愁苦之言。 现在可是尝尽了愁苦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想说又说不出来,只说是个好凉爽的秋天。

2、解析:

此词也是闲居带湖时所作,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694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