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泉州节日花灯设计

泉州节日花灯设计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2 06:16:20 | 移动端:泉州节日花灯设计

篇一: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冬至等等。

元宵节,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点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耀古今。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端午节在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高高翘起的龙头,势欲腾飞。水花四溅处,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两岸观者人山人海,他们摇旗呐喊,一时呼声雷动,锣鼓喧天。英雄的故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侨乡端午有一种游戏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装着鸭子的笼子。抓鸭子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桅尾抓鸭子。有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端午,侨乡把奋进和腾飞写在希望的五月。泉州的传统艺术拥有一批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因此,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韵味隽永的南音艺术,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

梨园戏,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打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跫音。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

木偶戏的粉彩工艺,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南音袅袅,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

高甲戏,戏如人生。美与丑之间,谁是主角?一颗南海明珠,闪亮在名城,唱响了京城。傀儡丑的活泼风趣,让满堂牛鬼蛇神竟能生辉。乡村,集镇,城市,老人们在舞台边一起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文,已成为一道风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时光回溯到明末崇祯时,舞台上昏君、庸臣、权宦、无赖、骗子荒唐可笑的故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入木三分。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雕刻??千姿百态,纷呈异彩。在劳作生产等习俗中,泉州人无不精通,俗称“泉州兄,个个猛”,尤其是建筑、手工、做生意。

泉州的民族舞蹈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拍胸舞、火鼎公婆、彩球舞、车鼓舞等等。

拍胸舞,矫健的舞姿,舞出侨乡豪迈的气概。古越闽人对蛇图腾的崇拜,从岁月深处舞动起来。剽悍的男子汉组成舞队,赤脚,袒胸露背,没有任何乐器伴奏,随着领舞者一声吆喝,齐刷刷地抬起左掌,向着自己的右胸猛力拍击,接着,是右手拍向左胸,而后扬起手臂和手掌分别下击肋部和大腿,变幻有序,发出响声——噼啪!噼啪!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风趣浪漫,粗犷明快。这是闽南独特的风情画卷。

火鼎公婆,滑稽可笑的表演,引来众人或驻足观赏,或徒步追逐。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一手拿着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老婆子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公婆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侨乡人的日子在这舞蹈中,过得兴旺红火。

此外,泉州的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泉州的多元宗教,历史长河对外开放,形成共存局面。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温陵迎妈祖,独具闽南特色的活动热闹非凡。春风吹拂,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开锣鼓、头旗、绣旗、执士队、神轿、凉伞、庄仪团??人潮汹涌,簇拥着

和平女神。这里是花的海洋。侨乡女身着鲜艳的红衣,手中拿着几炷点燃的香,心中表达着共同的祈愿。妈祖不但是一种信仰,也是扎根于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一种亲情文化。人间最为永恒的是那种泽披四海的大爱,它令天地动容,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

泉州的民居建筑,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于世。

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有很高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明清建造的正规的宫殿式民居。这类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官式大厝”,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被称为福建的民居奇葩。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有石埕,山墙之间有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东女,还有东海埔女,曾倾倒了多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惠东女,上衣接袖衫还以褐红、蓝为主,玄色裤子上加上蓝色布边,一股三垂的银裤链开始被妇女采用;黑、绿刺绣花纹,四角有金黄穗子的褡裢;红绸布刺绣的踩轿鞋。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繁荣搭配效果。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

东海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蟳埔女服装服装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兰色,与碧海兰天、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有一种特别鲜明的色彩感观,黑色的裤,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

泉州的饮食文化上,更是别有风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食品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

那香甜而不滑腻的元宵丸,是逢年过节的家常甜点;那色香味形俱佳又经济实惠的“烧肉粽”,老少咸宜。面线糊、海蛎煎、石狮甜、衙口花生、深沪水丸、崇武鱼卷、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

生、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风物。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的落成与开业,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当严冬即将消融在点燃的红烛里,一碗汤圆飘着故乡的气息,温暖着游子的旅程。生活的滋味在过节中回味:主妇们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糯米粉和水搅拌,揉成粉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笑脸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白白的汤圆,象征着纯洁的亲情;红红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团圆。冬至搓圆,令那些散落在故园角角落落的故事和笑声,又围拢在一起。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节俗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显当代泉州新风尚。

篇二: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泉州花灯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

——以福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为例 序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 泉州传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绚丽精美、品种繁多,泉州花灯、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德化瓷工艺、永春纸织画、安溪蓝印花布等传统民间工艺集中体现了闽南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海内外。以泉州重要民俗文化活动的泉州闹花灯为载体,泉州花灯艺术所体现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为海内外来宾所赞誉。

关键字: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民间美术,灯彩

一、历史概述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至今存留的许多文化 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泉州花灯由中原传入,始于唐,盛于宋,传延至今。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有“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明张岱的《桃庵梦记》夸泉州花灯“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明谢肇 的《五杂俎》中更有“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的记载,泉州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泉州花灯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种类丰富,透光性好。泉州花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汲取了

泉州优秀的传统艺术和全国各地花灯艺术的长处,经历代花灯艺人的继承创新,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泉州当代花灯艺术。对泉州花灯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闽南文化的艺术特征,透析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因此,对它的探索研究是有意义的。

二、泉州花灯就其制作工艺分类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一)彩扎灯。花灯艺人用纸捻将竹篾先绑扎成灯的骨架,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紧粘贴在骨架上,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彩扎灯。

(二)刻纸灯。这种灯的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花灯的所有图案全是自己设计,自己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此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他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

(三)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璀璨夺目。

泉州花灯以她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

除了种类外,从外形上看,泉州花灯的品种也不少,大致可分为四大品种。

座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架上,体形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并常配有走马灯艺,大多属纸扎工艺,近年来则往往集声光、电动于一身,远观近看皆宜。

挂灯挂在雕梁画栋之下,也吊于树木之间,常见于灯会展示。这种灯体积相对较小,做工却特别精巧,色彩斑斓,图案优美。“料丝灯”、“针刺灯”便是其杰出代表作。

水灯古时泉州古城内有不少池塘沟河,将花灯安放在池塘沟河水面上,也成了元宵夜的温陵一景。这种灯一般都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突出灯光亮度和造型美观,以便倒映水中,波光粼粼。水面水下,交相辉映,如同神话中的水晶宫。这种灯大多也属彩扎工艺,“鲤鱼灯”、“水龙灯”是常见的灯。

拉提灯小孩在元宵夜提在手上的花灯,叫拉提灯。它们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大多是模仿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而制,如“玉兔灯”、“公鸡灯”等。

三、 赏灯要看“型工色光意”

一盏上品花灯,蕴含着工艺、文化、科技和美学价值,能使观赏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每年的灯会,如果大家不加留意,可能就会有“年年灯相似”的感觉。其实所谓“赏灯”,并非只图个热闹,那可就真会觉得每年的花灯没有多大新意,可要是大家在看花灯时多注意

一些细节,也许更能体会到元宵赏灯的乐趣。

型:花灯是视觉艺术品,型为直观印象。花灯造型是否美观,结构是否别致,比例是否合理,拟人拟物是否逼真,总体是否有创意,这些都极为重要,也是大多数人通常会注意到的。

工:花灯的工艺水平,这是花灯艺术的核心,也是鉴赏花灯的关键因素。哪种是纸扎灯、哪盏是刻纸灯、锡雕灯是怎么制作成的,细细分辨起来,也够大伙思考一阵的。花灯的手艺包含了骨架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糊裱装拼是否紧密结实,刀刻工艺是否精细,图案纹络是否流畅优美,书画插图是否技艺高超,灯体是否洁净通透等。同样款式的花灯,出自不同工艺师之手,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或巧夺天工之美,或粗鄙陋俗之嫌,由此足见工艺价值之分量。

色:花灯的“花”,相当大的成分是指各种颜色。这里涉及绸布着色技术、彩纸品种选择、主体颜色与陪衬颜色是否协调等。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所欣赏的花灯自然不一,赏灯时亲朋好友在各色的光影中有所讨论,也不失为一件雅事。

光:古代花灯的光源用蜡烛、油灯,现代则采用各种颜色的灯泡、日光灯、激光灯、闪烁灯。因此,花灯的各种用料的透光性能就大有讲究了。有的部分需要明亮,有 闽南花灯习俗

四、结语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泉州市的李珠琴、蔡炳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泉州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花灯工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它集绘画、书法、刀刻、糊裱、彩扎、锡雕于一身,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纷繁夺目的色彩,及其五彩斑斓的灯光,构成绚丽多姿的艺术品,烘托节日喜庆氛围,令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268-275.

[2]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3.

[3]于广海.传统的回归与守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65.

篇三:泉州文化

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六大理由

文化传统 硬件设施 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市级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 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资金保障,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能给予经费支持,能自筹经费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软件”发展 对外交流主打闽南风 规格高经验丰富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花灯、海交史文物等活动。文化团体受上级文化部门指派,参加过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动这类高规格活动。

公共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其中国家级31项 一、民间音乐:南音(泉州南音)、泉州北管 二、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 三、传统戏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市 布袋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柯派) 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五祖拳 五、传统美术:惠安石雕、灯彩(泉州花灯)、剪纸(泉州<李尧宝> 刻纸)、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永春纸织画。 六、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七、传统医药: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 八、民俗:惠安女服饰、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蟳埔女习俗、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省级 一、民间文学:陈三五娘传说、灯谜(石狮)、灯谜(晋江)、洛阳桥传说(洛江区、台商投资区)、姑嫂塔传说(石狮市)。 二、传统音乐:晋江深沪褒歌、泉州笼吹、德化山歌、泉州闽南什音 三、传统舞蹈:泉州踢球舞、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泉州跳鼓舞 四、传统戏剧:惠安南派布袋戏 五、曲艺:闽南讲台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泉州刣狮(鲤城区、石狮市)、南安蛇脱壳古阵法、俞家棍(洛江区)。 七、传统美术: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惠安木雕技艺、木雕(潘山庙宇木雕)(晋江市) 八、传统技艺:安溪蓝印花布、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技艺、漆线雕(泉州)、竹籘编技艺(安溪)、安溪县成珍桔红榚制作技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春生堂酿酒技艺、永春漆蓝制作技艺、永春顺德堂老醋制作技艺、福船制造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清源山茶)(丰泽)、(永春佛手茶)(永春)。 九、民俗:泉州祭祖民俗、妈祖信俗(泉州)、保生大帝信俗(安溪)、关帝信俗 (安溪)、德化窑坊公信俗(德化)、关岳信俗(鲤城)、广泽尊王信俗(南安)。 十、传统医药:泉州志范志神粬 市级 一、民间文学:仙公山传说、鲤城老地名、鲤城五色话、泉州歌诀(童谣)、郑成功传说、李五传说、闽南念四句(晋江、石狮)、南少林传说、闽台部岩功德院传说、蔡襄与洛阳桥的传说 二、传统音乐:德化三通鼓、南安道教音乐、永春闹厅、泉州大鼓吹、泉港打正

海洋文化 东方第一大港。南宋末成为全国最大港口;元代,成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与近百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上贸易网延伸到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广大地区。在宋元及明初出版的地理著作和史书中,凡记载我国与海外诸国的航线距离、方位和日程,几乎都以泉州港为基准明朝,这里又是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出发港。 海丝文化。泉州是在宋元时期成为起点。这个时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量最大的时期. 目前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 这一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15个分散史迹点组成,有塔、寺、桥、码头、民居建筑、墓葬、石刻、遗址等多种形式。包括以下遗迹: 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刺桐港 古码头:石湖港、江口码头、乌屿码头、文兴码头、乌屿码头 古渡口:

文兴古渡口:

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中段江边,渡口现存宋元时期方形石塔。 美山古渡口: 美山渡码头系宋至清代的古建筑。

东平古渡口: 在永春县桃溪流域东平镇的长厅大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古渡口,长厅大桥最早是木桥,

1990年建成现在的石桥。

蚶江古渡口: 这里每年还举办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有五王爷庙。 石笋古渡口 双溪古渡口 鼓、泉州文管、车鼓阵、英都大鼓吹、泉州什音、泉州笼吹(鲤城)、山后五音吹、泉州道教音乐、高甲戏(南安)、提线木偶(南安) 三、传统舞蹈:永春鼓队舞、火鼎公火鼎婆(南安) 四、传统戏剧:咸水腔芗剧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南少林武术、泉州刣狮(德化、晋江、朴里)、曾郁水操队、湖头水车阁、沙格龙舟赛、掷铙钹(南安、石狮)、永春白鹤拳 六、传统美术: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 七、传统技艺:古船模制作技艺、晋江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蚵壳厝营造技艺、 安海庐山国佛雕技艺、泉州泥金线画制作技艺、泉州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泉州书画裱褙技艺、泉州润饼皮制作技艺、风冕斋木偶神像头戴制作技艺、酸茶制作技艺、衙口花生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泉州金苍绣技艺(石狮)。 八、民俗:闽台博饼习俗、抢七星灯习俗、城东祭十班习俗、德化纸狮习俗、 粗脚头、九日山祈风仪典、泉州妆阁蚶江王爷船巡海信俗、石狮城隍信俗、田都元帅信俗、安溪八社关帝信俗、安溪善坛妈祖信俗。 泉州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个(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个(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遗址: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2002年5月9日在金交椅山古窑址考古发掘的四座龙窑及作坊遗迹中,发现了十口存储釉料的大缸,结束了磁灶窑址“只见瓷不见灶”的历史,也为泉州“海丝”史迹申报“世遗”唯一一处宋元外销陶瓷生产地提供了实物依据。

“聚宝街”遗址:

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

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l 2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

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

“来远驿”遗址:位于南门聚宝街车桥附近。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设置,以接待外国官员、贡使。明成化八年(1472年),提举市舶司移置福州,驿废。1952年,在遗址发现《重修来远驿碑记》石刻二方。

行香碑: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途经泉州所立的记事碑。在泉州灵山圣墓回廊右侧。

永宁卫城: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悠久历史。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 导航的镇海塔: 万寿塔、六胜塔、溜石古渡口的溜江石塔、伍堡湾的镇海塔(石狮星塔)、湄洲湾南面的圭峰塔、文兴码头的石塔以及有“金乌屿”之称的乌屿码头的盘光塔等

万寿塔:耸立在于泉州湾人海口的石狮宝盖山上,为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登临塔顶,沿海港口及远近岛屿一览无遗。《八闽通志》载:“宝盖山在永宁里二十都。上有石塔甚宏壮,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这里说的石塔,指的就是万寿塔,说明其在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六胜塔:泉州湾主航道的另一古航标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为六胜塔。石湖港是11—14世纪泉州港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由于石湖港的重要,六胜塔在北宋政和年间建造后,就立即成为来往于泉州湾商船和出入蚶江石湖港的重要航标。 航海祭祀场所: 真武庙:始建于南宋,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从北宋到南宋前期,祭海是在法石的真武庙举行。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天后宫:到南宋庆元二年(1196),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顺济宫(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被妈祖所代替。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录:宋代祈风石刻,于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按内容分,海交祈风13段,景迹题名15段,游记诗刻11段,登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其中有1174-1266年(南宋时)记叙祭海神、祈风顺的石刻十段,最为独具,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多元文化史迹包括各类本地和异域文化的痕迹:道教的老君岩造像、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和灵山圣墓、摩尼教的草庵光佛造像 城市建设史迹: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据介绍:古代舶来货和外销产品皆通过此门出入泉州城,是泉州城南的重要交通要道。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洛阳桥:在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现状文化设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 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 “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宗教文化 泉州作为古代重要港口之一历来就有对外通商和友好交流的传统。商人、旅行家、僧侣等各种人汇聚此地,带来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和本土的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互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特点:多元性、兼容性;海洋性、开放性;实用性、变通性。 道教:泉州最古老的道教史迹是白云观,今名“元妙观”,据清<泉州府志>记载,它始建于281年。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城内还有龙宫庙、净

真观等。 佛教:泉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古寺是延福寺,据记载延福寺始建于288年。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在宋、

元、明曾扩建、重建。承天寺、崇福寺。 基督教:1294年罗马教皇特派孟德哥维奴到北京做方济各派的总主教,孟德哥维奴派了

3名意大利人来泉州做方济各派主教。 摩尼教:在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传入福建,宋、元时期福建成为中国摩尼教的主要活动中心。泉州草庵现保存有世界惟一的摩尼雕像。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

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 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过海路传入泉州,泉州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

番佛寺,其石刻虽已散布各处,但仍能感觉到番佛寺原先的宏伟。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泉州灵山有“圣墓”,据明代的何乔远<闽书>介绍,这是唐初来泉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基地。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建于1009年,根据陈达生同志的考证,泉州现存伊斯兰教寺门楣石刻4个,重修寺碑、建寺碑各

1个,说明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六七座清真寺。 民间保护神:妈祖、广泽尊王、清水祖师等。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戏曲文化(以下全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全盛于清代。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南音的文化价值:1.历史价值,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音乐。深沉优雅的特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2.艺术研究价值,与西安鼓乐、道教文化的庙堂音乐、西域文化的甘肃古乐及闽南的高甲戏、梨园戏有内在联系。与唐曲、宋词、元曲有传承关系。3.民俗价值。4.宗教价值,融入道教、佛教。5.和谐价值。6.经济价值。 文化设施:南音艺苑 泉州北管:汉族民间丝竹音乐,是明清时期传入泉港。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称为“泉州北管”,与“古

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并称“南弦北管“,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 梨园戏。起源于泉州,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可追溯的历史达八百年之久,被学术界誉为“南戏活化石”。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代表作:《陈三五娘》 文化设施:梨园古典剧院 打城戏。是泉州、晋江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宗教法事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集科法和武术、杂技之艺的表演形式。该戏作为中国唯一的宗教剧种。08年,打城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甲戏

。特点:以丑演美、诙谐风趣。

06年,高甲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活动:20 10 年中国航海日在泉州举办。

木偶戏。百戏之首 文化使者。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至迟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在泉州市对外交流上起重要作用。泉州提线木偶的线条达三十余条,表演有很大的难度。特点:1.历史悠久,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 显著的地域特色,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南地方音乐的旋律,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3. 广泛的戏剧市场,不仅在福建各地在台湾、东南亚、日本及欧美也有广泛的木偶戏爱好者。4. 道具—— 木偶 ,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建议木偶戏旅游创意产业运用“智力开路、官员推进、政府主导”的开发手段,同时建

5700平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及民间服饰等资源。 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砖文化区 古名居: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 武术文化(始于晋唐,盛于两宋) 五祖拳。五祖拳是19世纪中叶由福建闽南人蔡玉明(1853—1910)所创,五祖拳讲究简单实用,少花招,走中门,连消带打,直截了当。 创狮。制狮又叫“舞狮”、“弄狮”,“制狮”也就“杀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五祖拳的技艺精华。传承了闽南地方武术的技击功夫,而且将传统技艺升华到艺术表演的形式,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蛇脱壳”古阵法”。明代时期,倭寇屡犯东南沿海,泉州地方不得安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傅应嘉受命协同俞大猷、威继光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当时有“俞龙戚虎傅蛟龙”之誉。并从俞大猷处学得“独轮车”阵法。他将“独轮车”阵法用于太祖拳法中,形成了一门科学、完整的以防为手段,以攻为目的,环环紧扣,阵法严谨的南拳阵法“蛇脱壳”古阵法。 改革开放后:1987年9月,泉州市武术协会成立了。1990年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在泉州成立。1992年,泉州少林寺复建。泉州南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 泉商文化 宋元时期闽商出现第一次高峰。明清时期是闽商的又一次活跃期。清朝投降后衰败,后起之秀浙商赶超。现代的泉商继续发扬传统,活跃在全国各地,创造众多品牌。泉商精神:重商务实观念、开拓拼搏精神、恋祖爱乡情结、兼容并蓄心态。 语言文化 闽南语。 习俗文化(以下全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拍胸舞: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和闽南民间活化石。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都可见到。 泉州元宵节:泉州闹元宵源于中原,兴于唐宋,民间点灯则首推南安丰州桃源。以灯为主,包括元宵灯会、文艺踩街,以及元宵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岁时习俗源于中原,兴于唐宋,民间点灯则首推南安丰州桃源,泉州花灯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是泉州唯一一家注册的大规模花灯制作公司。

端午节:

安海嗦啰嗹习俗

: 也称采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每到

、绘画业进行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华侨大学


泉州节日花灯设计》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661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