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1 18:41:08 | 移动端: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篇一:第二节_《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及反思

九台市三台中心学校

张清梅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蛀牙图片、红楼梦中林黛玉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

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

㈡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展示列文虎克的图片及他发明的显微镜,并介绍列文虎克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老师动画介绍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

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拓展创新

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课件展示)

? 细菌的个体_______。

? 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篇二: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菌》

二、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丢丢的生活》后提出问题:丢丢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丢丢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生阅读课本P58-59页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五个问题:

(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

(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4)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5)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3、师总结,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设问: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生:杆菌、球菌、螺旋菌。

2)课件显示列文虎克的信,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呈什么形态?

A图呈杆状、B图呈螺旋状、C图呈球状

3)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

生:杆菌、螺旋菌、球菌

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个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33倍、300倍、1000倍、3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师总: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课件显示:

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细菌的特征 个体十分微小

是单细胞生物

2、细菌的结构

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

(2)试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比一比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1)细菌的结构

生归纳出结构后,师给予提示: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2)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有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而细菌却没有

(3)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3、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任务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100×29=51200(个)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生谈想法师总: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它是切断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一种有效措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才能切断传播途径呢?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想想你们平时是不是

这样做的?如果不一样,那就跟着一起做一遍,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课件:播放正确洗手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课件展示本课主要内容的板书。

四、课后练习

1、消毒工作要以能够有效地杀死( )作为标准。

A、细菌B、芽孢C、荚膜 D、细胞壁

2、“微生物学之父”是:( )

A、罗伯特·虎克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D、沃森

3、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

A、营养生殖,自养 B、孢子生殖,异养

C、出芽生殖,共生 D、分裂生殖,异养

4、(2009,荆门)细菌的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2009,荆门)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是因为:

(1) 细菌的个体___________。

(2) 细菌是进行_____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3)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篇三:第二节___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提供了多幅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相关的知识。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菌形态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课本61页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用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2.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直观教具(如细菌图片),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让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细菌的发现

创设情境:日本731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是谁发现细菌的?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659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