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岳阳楼记教学解读

岳阳楼记教学解读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7 13:52:44 | 移动端:岳阳楼记教学解读

篇一: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参考资料

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参考资料

【课文品读】

《岳阳楼记》语言表达的“对举”之美

《岳阳楼记》语言极工。用“对举”一词来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色,是可以像线索一样牵动全文内容的。

所谓“对举”,就是相对举出、相对列出。《岳阳楼记》中,这种语言现象布满全篇。细细揣摩,可发现如下形式特点:

第一类:自对

即作者运用了大量类似于“句中自对”的短语,如“政通”对“人和”、“唐贤”对“今人”。还有“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等。从语法的角度看,每个短语都由并列的两个部分构成,不仅看起来词形美观,读起来音节响亮,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自对”的原因而显得语意密集、含义深广,一个短语有着多个短语的表现力量,体现出精致简洁、描摹生动、反复强化的美感。 第二类:对偶、对仗

文中写景抒情,运用的对偶句达十几处之多,如“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它们词工句丽,音韵铿锵,笔力雄健,文采生动。用于写景,骶大笔勾勒景物,又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同时绘景抒情,景情交融,融情人景。用于抒情议论,则境界高远,气势雄豪,既能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又能将笔力渗透于文外,形成精警之语,表达出崇高的思想之美和深厚的哲理之美,乃至成为千古名言。 第三类:对称、对比

如文中的两个重要段落: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 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是两个写景抒情段、排比段、骈偶段,对称与对比的特点表现得格外鲜明: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前段极力渲染“悲”的情感,后段尽力渲染“喜”的气氛;前段写“因己而悲”,后段写“因物而喜”;前段写“浊浪排空”,后段写“波澜不惊”;前段写“日星隐曜”,后段写“皓月千里”;前段写“虎啸猿啼”,后段写“渔歌互答”等。它们不仅在整体上形成景物鲜明的一暗一明、一阴一晴和情感一悲一喜的对比,连句段的细部都可以大致形成相互的映衬。

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电映照的图画,气韵生动,意境它们貌似一副长长的对联,既 又对比,含义丰富,情感如江流奔腾直下,读来动人心魄。

《岳阳楼记》大量运用“对举”的手法写词、造句、构段,是不是会因此而显得单调呢 对此,孙绍振先生在《岳阳楼记中的三个“异”》中做了非常优美的解析:

他是在古文的自由句式中适当用骈文句法来调节。例如在开头:他在“衔远山,吞长江”之后,并没有再继续对仗下去。而改为散文句法:“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如在“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以后就没有再对下去,而是换

了一种句式:“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以对仗和不对仗的句法自由交替,显得情绪活跃,使情采和文采交融,显得自如潇洒。“春和景明”一段,十四个句组,只有六个句组是对仗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其余八个句组是自由的散文句法。全部句子,都是每句四字和六字参差错落的,而在骈文中四六是有规律德交替的,而在这里则是自由交错的,可以说把骈文在节奏上呆板和散文节奏上的自由结合了起来。

【语言卡片】 景物描写之美l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情感抒发之美I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L 哲理点示之美J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映潮说课】《岳阳楼记》品读教学创意

设想:

两个课时完成此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为“平实教学”,重在落实;第二课时为“生动教学”,重在欣赏。 课文欣赏的话题集中在梁衡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的“三境”理论上:即“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上面。

课文的导入语选自汪曾祺先生的《湘行二记》:《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课文的结束语选自梁衡的《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岳阳楼记》“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洋洋洒洒,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他将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全都熔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注释;想一想每一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1展示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材料。2学生听读课文一遍。学生跟读课文一遍。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滕téng 谪zhé守 日星隐曜yào 薄bó暮冥冥míng 忧谗chán畏讥

岸芷汀tīng兰 宠chǒng辱偕xié忘

4落实有关字词。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对比等 5学生读课文注释。 活动之二 学生多遍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得顺畅。

活动之三课文译读,解决如下难句难段内容的理解: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陇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活动之四

第三、四段课中智能练习:

1.“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喜洋洋者矣 B.增其旧制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则”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则有去国还乡?? B.贝Ⅱ有心旷神怡??C.然则北通巫峡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夫:像那,若是 B.得无:没有C.至若:至于,又如 D.何极:哪有穷尽

4.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昏暗的样子、雨或雪繁密、形容香气很浓、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文中描写“洞庭月夜图”的句子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答案:1.A 2.c 3.B 4.A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目标:课文

美点欣赏。

美读课文:听名家朗读录音;同学们学读;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用优美的对偶旬点评各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读出第三、四段的层次,读出第三、四段的情感对比;

师生演渎,读出第五段的深沉激昂。 背读课文。

活动之二 美赏课文:欣赏课文,发现并赏析课文之美。

话题:课文三美。

学生思考,写发言稿,全班交流。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涉及:

课文的景物之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哲理之美等,还会涉及某个字句之美、某个段落之美等,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简洁生动的对话。

活动之三

美讲课文:由教师进行“美赏课文”的小结,用大约8分钟的时间,比较细腻深入地讲析课文之美。主要内容是课文的三美:

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

描写美 形象 直觉暂时 景的陶醉

意境美 心象 情感持久 情的激动

哲理美 抽象 思想永久 理的光芒

《岳阳楼记》是篇三个层次都有的好文章。大量的绘声绘景是描写的美,由景及情写“满目萧然”、写“宠辱偕忘”,这是意境的美,最后情与景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千古至理名言,一读之后永远不忘。

【助读资料】

1、《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记》里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摘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湘行二记》

2、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摘自梁衡《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关文上半月》2008年第10期

2、范仲淹的名言完全来自孟子,为什么却比孟子的更家喻户晓呢这是因为,第一,从理念上说,更为彻底,不是同乐同忧,而是先民而忧后民而乐。第二,孟子以逻辑的演绎见长,所说的完全是道理;而范仲淹以情感和理性的交融见长。第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只有开头一个词在语义上是对立的,而范仲淹的名句在语义上的对立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后天下”,第二重是“忧”和“乐”。第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和“乐”从语音上看是重复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完全重复:第一个“忧”和“乐”是名词,第二个“忧”和“乐”则是动词,语音上的全同和语义上的微妙差异形成一种张力;

两旬结构相同,又构成一种对偶。语音和语义的相关性和相异性,强化了情理交融、情志互渗,构成了本文的最亮点、最强音,一唱三叹的抒情韵味又由于这种结构而得到强化。——摘自孙绍振《五种岳阳楼》,《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

3、滕宗谅没有文集传下来,他为求《岳阳楼记》而写给范仲淹的信保存在方志里面,此信名为《求记书》,其文篇幅几乎是后来求到的《岳阳楼记》的两倍,内容很值得玩味。 《求记书》的最后一段话很关键:“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这就奇怪了,滕宗谅不但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和现状,还附送一幅图供范仲淹参考,这不明摆着不劳您大驾光临了吗由此看来,滕宗谅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本来就没有要求范仲淹亲自去岳州跑一趟,那么范仲淹没有去岳州而在邓州写下了《岳阳楼记》,是极有可能的了。

——摘自李伟国《范仲淹岳阳楼记事考》,《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

篇二:《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从“大美”中悟大爱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

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执教者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给同桌出一份《岳阳楼记》小练习。学生互测、互批。

课前5分钟反馈互测情况,强化重点词语和容易理解错的词语。)

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谪 zh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范仲淹。

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

师:快乐之前快乐?

生: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说的不错。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不是。

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你的发现很好,请坐。“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学生困惑答不出。)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齐答)滕子京。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范公偁《过庭录》)

师: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文章写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滕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

师: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滕子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昨天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十分钟后)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学生举手)好,你先说——

生1:我们觉得文章先对滕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滕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

生2: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滕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滕子京赞扬肯定。好的,请坐。(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

生3: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滕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滕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

师: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进行劝勉。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

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 生(众):迁客骚人。

师: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

生:悲愤。

师: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从“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句。(学生念错“萧然”的“萧”,师正音)

师:迁客骚人在这种景色时登楼产生了悲愤的情绪,在下一节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一次登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师: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迁客骚人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悲愤的心情,然后再是好的心情。 师:这如何来引出先忧后乐呢?再想想看。

生:我觉得就是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啊。

生:我觉得迁客骚人指的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滕子京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这种悲啊喜啊的情感变化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你很会发现,你发现滕子京也是这种人。我不说你滕子京,我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这样的。然后呢?

生:然后用其它迁客骚人这样的悲喜变化来劝勉,告诉滕子京大家都是这样的,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篇三: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

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

钱梦龙,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学校;梁浩军,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

【设计思想】

能真正“服务”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好设计。教师要做出好设计,必须熟读文本,认真品味,方能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世经典美文,它的经典之美,由多种要素构成。

该文语言骈散结合,往往用四字短句,对仗工整,音律协和,韵味深长,读来朗朗上口。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出入自如。

该文构思奇巧,匠心独运,曲折迂回。作者和滕子京同年进士,又曾共同镇守西北边疆,彼此相知甚深,引为人生知己。滕子京被弹劾遇险,作者奔走呼号,为之申诉。滕子京谪守巴陵后,励精图治,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在此背景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嘱托作者为之作记。范仲淹遂借此自抒怀抱并勉慰友人。

本文虽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但却由记事和写景巧妙切入。在简要叙事后,作者以磅礴之句对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作了简要描述,又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过渡,迅捷转入下文。接着,作者两段对举,写迁客骚人遇暗景则悲,逢明景则喜,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设伏。

议论部分,作者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掀起波澜,正反相生,层层推进,直至逼出主旨,高峰耸立。

文中多处语句前后呼应;全文景情理交融,浑然一体。

该文的大美所在,乃是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适时现身。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抱负,也展示了作者伟大的人性光辉。这一彪炳千古的名句及其包涵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本文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词句教学和几个知识性问题的机械剖析,而要侧重引领学生感悟本文的“美”,在寻美的过程中,自然完成教学,让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学得方法,同时也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

此外,文言文也可以用导学法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为指导,本课的设计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即自读板块和教读板块。自读是教读的基础,教读是对自读的整合和提升。无论是哪个板块,都要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阅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文分三课时进行,为了使教学散而不乱,问题设计围绕两条线进行。一条是辅线,以探讨解决课文中的词句为主;一条是主线,抓住文本情景相融、立意高远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段设计问题,依次展开,探讨文本之美。老师不能轻估学生的能力,无论是哪条线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解决好的,老师就不要包办。

第一课时为自读板块。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不错的文言解读能力,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让他们去自读,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导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导语中即引入《宋史》中“范仲淹二岁而孤??”这段简明文字,辅以思考性提问,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人为官的思想基础,从而为本文的学习预热。其后,在“指导自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尽力弄懂文句,了解大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第二、第三课时为教读课时。第二课时教读第1~4节,第三课时教读第5节。虽为教读,但仍要以学生讲读的形式了解学情,有的放矢。第三课时是学习的难点所在,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此节主要以“曲问”的方式步步引导学生探明本文的写作意图,并在

探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最后,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复读)。 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为课堂教学提供蓝本。真正的课堂是灵动的,多变的,不断生成的。因此,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植根文本,熟谙学情,还应充分预设课堂,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创意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

2.理解句意。

3.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4.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5.理解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作为散文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被收入各种文集选本。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小黑板展示: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名学优生读讲。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必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之《宗谅求记书》载,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也即进入了第三年(庆历六年)。

“谪”:指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而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有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有三个“夫”(“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有时比“诗人”还多了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因此,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的“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此处是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系概括,却写得极为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才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其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顾前盼后,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名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则有??者矣”是一带有长定语的句子。“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义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构成动静相映关系。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是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一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上“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句式结构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这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关于“忧乐”的正论。如果把这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第三课时(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再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揣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来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的,用“??乎”这样揣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写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振聋发聩的议论。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亮出了“古仁人之心”,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引导要点: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要点: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进亦忧,退亦忧”,不是忧“民”,便是忧“君”,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引导要点: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上是否存在还是两说。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不一定存在的理想人物。 引导要点: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由此可见,这种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推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决不改变忧国忧民之心,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


岳阳楼记教学解读》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8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