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王明阳简介

王明阳简介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6 12:06:35 | 移动端:王明阳简介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身

【内容提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就是“阴阳”。 能够掌握阴阳,就掌握了“道”,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和谐”,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寻求修身的方法,你会发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殊途同归。以不同方式的说教达最终达到“率性为之道”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修身

【个人简介】朱陆兵,安徽省宣城市人,1972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5年起从事教育工作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儒释道关于“修道为之教”只不过教的方式不同罢了,儒家讲究“教”化, 道家讲究“点”化 ,佛家讲究“度”化。三教殊途同归,

一、中国文化的根

如果我们要追溯中国文化的根的话,应该追溯到我们最老的老祖先,那就是传说中的伏羲跟女娲。传说女娲画了阴阳鱼、太极图,伏羲画八卦,。它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一切方面。一直到今天,这两个符号所含的神秘内容,我们还不能完全解读。

图一:女娲画了阴阳鱼(引用百度) 图二:伏羲画八卦(引用百度)

图三:两者合二为一(引用百度)

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这种广为人知

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用《十翼》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就是“阴阳”。 能够掌握阴阳,就掌握了“道”,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和谐”,因为阴阳表现在一切方面——自然界有阴阳,人的内心有阴阳,人的性别有阴阳,一切东西都有阴阳。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经》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阐述 掌握阴阳,就掌握了“道”的理念。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易学经过周文王的发挥,才成为一家之学。《周易》是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时代唯一一本符号+文字共同构成的书;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唯一一部儒释道家共同信奉的典籍。所以研究中国传统与文化,应以《易经》为根本,贯穿儒家、佛家(释)、道家。并以“知道、明道、守道”为目标。固有云:易贯儒释道,道统天地生。

二、道性文化

1、道

(行,四通的据象形字典解释,“道”是“导”(導)的本字。道,金文

大路)(首,代表观察、思考、选择)(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帮助迷

路者领路。有的金文加“又

”(抓),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这样的东西叫做“道”。

根据《易传》记载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使这两种力量得到和谐。 我们尽头讲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阴阳和谐的精神。儒释道三教对“道”的诠释可概况为:儒家 追求“内道外儒”,道家希望“内圣外王”佛教研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性

心性的“性”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性,心中之阳气也。”就我们人心当中的“阳”,正面的那一面,叫做“性”。《中庸》里面解释:“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天所赋予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天生带来的最纯真、最根本的东西就叫做“性”。 而我们一般的心理活动,叫做“心”或“人心”。

什么是“道”呢?“率性之谓道”,就是你顺着天生的人性或是心性去修养它,去保持它,这就叫“道”。“修道之谓教”,“教”就是社会教化。什么叫做社会教化呢?就是拿修养心性的功夫去教化社会的全体民众,这个就叫做“教”。这里的“修”就是知道、明道、守道。这里的“教”儒家就是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明德,齐八政以防盈淫;佛家讲苦、集、灭、道四圣谛;道家则倡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三教殊途同归

儒释道 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率性谓之道”, 只不过“修道为之教”中教的方式不同罢了:儒家讲究“教”化:《论语 宪问》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价值理念为“仁义道德”;实现的手段为“诗书礼易”。道家讲究“点”化:老子点化阳子居中有云:“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亏”。张良与黄石公的典故也是道家“点”化的范例。佛家讲究“度”化,即摆渡,引导的意思。在《般若波罗蜜心经》中就有“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娑婆诃”。《金刚萨埵百字明》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1、儒家:

儒家谈心性,它集中表现在《中庸》里的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这两个字就是阴阳调和,也就是“道”。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明”是动词,“明德”就是我们人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光明的那一面,我们人性里面具有阴暗面,具有光明面,发现光明的一面叫“明”。“明”有发现、发扬的意思,发现以后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明德”就是“率性”。 这种“明明德”的功夫每天都要做、每天都有进步。怎么做呢?“在亲民”,“亲”是什么意思呢,“亲”是“新”字的借用字,因为在篆字里面,“亲”和“新”经常写做一样的。“亲民”的意思,就是“君子日新”,就是一个君子应该是每天都修养自己,每天都换一个人,每天都有进步,这叫做“又新日新”。然后达到什么境界呢?“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极点,就是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君子如何修身达到“率性”直至“达道“?

第一个,“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憟惕恻隐之心”。比如看到小孩掉到井里边去,生起恻隐之心,想把他救出来,或者喊别人来救,这是人所本有的一个本性。《楚辞 刘向》“外仿徨而游贤兮,内恻隐而含哀”。其表达了对受苦受难的人的同情与不忍。它再发展就是“仁”了。“仁”的意思是“爱人”,关爱别人。

第二,“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知道羞耻,儒家认为、基督教也认为,这是人跟动物、禽兽的一个重大的区别。所有的动物都是不知道羞耻的,只有人这种动物知道羞耻。《荀子》有云:“人不知耻,乃不能成人”;黑格尔讲过“具有羞耻之心是人与动物的区别”;顾炎武老先生认为“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上升到国家君主士大夫层面,“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人常怀羞恶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且课明察而知进取,成千秋之伟业。而且它是“义之端”。“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就是合理,讲道理、合理,这种心发展就是“义”。

第三,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就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礼让别人、能够讲礼节,这是礼节的端。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辞让之心如明珠散发的光芒,孔融让梨、管仲与鲍叔牙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

第四,“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天生有一种能够明辨是非的心理功能,这

种功能就是“智”,“智”就是智慧。《孟子 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为善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王明阳:“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故有《聊斋》篇中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论断。另外我们在明辨是非是要把握

我们把这四端(孟子认为这是人的本性里面所具有的)通过“明明德”的功夫把它发扬光大,就变成了“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叫做“常”呢?就是说这五种道德准则,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检讨,确实是这样。在今天看来,这“五常”确实是应该肯定的、最根本的伦理准则。

2、佛家

人与生俱来的心为之“天性”,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就染上了贪嗔痴,故不能”率性为之道”。贪嗔痴语出《悟性论》。贪婪、生气、愚笨是人性的弱点。佛曰: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所以《增一阿含经》说“意念不错乱,以无尘垢碍”,“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心恼故众生恼,心静故众生静”如何做到“无量自有光”呢?

佛教修身的观点体现在《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一种精神,即“四无量心观”,就是把人心里边善的四种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慈、悲、喜、舍”四种,通过体会,然后扩充,通过这种功夫来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把具有很多恶的心理结构,改造成善性非常大的心理结构。正好跟《大学》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精神是一样的。

第一、“慈”相当于儒家的“仁”,它是对别人快乐的一种感受。通过心理学所讲的“通情”,就是体会到别人的快乐,希望别人快乐、为别人而快乐,这叫做“慈”。佛曰:“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

第二、“悲”就是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产生一种同情、解救别人痛苦的心,就叫做“悲”。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有一对联:“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都是“悲”的体现。

第三、“喜”就是看到别人成功,为别人高兴,就是我为您高兴、为您快乐,这种叫做“喜”,它跟嫉妒正好是相反的。“喜”的对立面是“嫉妒”, 离骚中有句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嫉妒对人的身心危害巨大,孙膑与庞涓、李斯与韩非的历史典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舍”就是舍弃自己的所有,给予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这种叫“舍”。“舍”的另一种意思,相当于现在所讲的放下、放松,它是指心非常放松的一种状态,佛教认为这是最佳的心理状态,人在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老子》讲万物舍此而求胜。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人生最难的是放不下。“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

通过“慈、悲、喜、舍”,先是 “慈无量心”观,推亲及人,经过这样的改造,你就会对普天下的人都怀有慈心,凶恶的心慢慢就没有了。也就有神秀的“菩提本是树,明镜亦为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达到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3、道家

道家关于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性、本心、精神追求及精神

修养的问题。《十翼》里边的心性论,要比儒家“大学之道”更高一点,它表现为这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道教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道”的演化,“道”是永恒存在的;坚持修道——积累功德和修炼形体,就可安神固体,与“道”合一,长生久视。

为了突出“心”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作用,道教学者首先把“心”与“道”沟通起来,把“心”界定为“道”的内涵,宣扬“心为道本”的思想。王玄览把“道”归结为“四句”:“有、无、非有非无,非舍有无”,并说:“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 王玄览还宣扬宇宙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 这里的“心”其实就是“性”的回归。其“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于佛教公案“心动与幡动”如出一辙。

由于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园生活,以求抛弃一切俗念和争执,超旷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运多舛的现实中自我调节的方法。所以林语堂先生才说“: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这是“出世”思想,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消极以至颓废的。然庄子所倡导者,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不管深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一如既往而积极进取。对于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对于名利、荣辱,均能采取超越的立场,采取达观的态度,以一种放得下的胸怀来对待一切,得而不喜,丧而不忧,以精神自由为最高追求,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修养的。

在庄子看来,世间之一切,本无是非、大小的差分,因为有了“成心”,即有了主观上的偏见,方才见出差分。《庄子 秋水》有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现代社会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是是道家的养生处世之道。其所倡导的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所追求人的自由、自主与超越,人与外在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间之和睦,人的精神生活之和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

【参考文献】

[1]魏征等:《群书治要》,团结出版社2012年版 。

[2]南怀谨:《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无 名:《般若波罗蜜心经》2009年版。

[5]昙摩难提:《增一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年版。

[6]慧 能:《坛经》中华书局2012年版。

[7]韩 强:《儒家心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篇二:一个作者和三部作品

一个作者和三部作品

作者:李雪:笔名豆豆,油田年青的女作家之一。

作品:《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道)、《天幕红尘》;

中篇小说处女作《死比活着容易》1993年在天津《小说家》杂志发表,同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1997年《啄木鸟》杂志连载长篇小说《背叛》,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同乐影视公司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洛阳纸贵,甚至出现盗版。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然北京天润影视公司拍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亲任该剧编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豆豆的创作及创作模式已引起文学界重视,“豆豆现象”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2011年12月,又完成长篇政治小说《天幕红尘》,于2013年7月出售。

公开的简介:豆豆:1970年生人,普通工人,高中文化,1995年6月25岁开始写《背叛》,1997年8月完稿。但小说《背叛》的主题、题材与作者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很大;这个问题解释是,豆豆有一个她称之为李红英的朋友。豆豆说:17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90年,李到欧洲定居,此后李不断寄给豆豆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作者讲述一些作者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搜索豆豆的相关资料,却搜索无几,有的就是她《背叛》和《遥远的救世主》两部作品的介绍与评价。相当低调不张扬,豆豆是一名普通工人吗? 是男是女?作品是他写的吗?李红英是缠师吗?

推断:三部小说男主人公都有缠师的影子,有一定的海外背景,有可能豆豆有一个海外关系的朋友提供素材、框架此言不虚。如果豆豆是通过这个女主角的中间描述而得到作品的架构和思想细节,那么这个女主角一定是亲近男主角却未能真正得到的那一个,推断李红英为三部小说的女主角原型更合理。而非网上盛

传的什么豆豆是缠师等等。或许豆豆本身就生活在缠师的圈子里,淡泊名利,借她人之名出书,甚至宁愿放弃版权;亦或,就是得益于李红英的指点,豆豆根本就是局外人。根据小说男主角悲剧结局的描写手法来看,豆豆不是当事人的可能性更大些。

林彪女儿豆豆缠中说禅身世,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缠非缠,禅非禅”如何理解?答案:缠中说禅。李彪、李彬两兄弟。李彪、李彬=林彪。缠主多年要求平反林彪。点评的剧集《李天佑血战四平》。林彪麾下将领---李天佑,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李天佑上将是广州军区司令员。缠中说禅=木子=李彪=李天佑的孙子。结论,其性别=男。 《天道》,《背叛》作者豆豆为李彪的又一笔名,天道中男主角与李彪相似度90%,而“豆豆”正好为林彪女儿的名字,再此印证林彪与李天佑,李天佑与李彪李彬只关系。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宋一坤与丁元英,夏英杰和芮小丹,她们的性格和脾气都非常相像,主题也都是无情的商界狼性的生存原则与人性良知的挑战与平衡之难。在这方面,我同意某些人对豆豆作品的评价,显然作家偏爱这类男人,而女主角的身上有很多作家自己的影子。豆豆作品里真正令人惊艳的是男主人公的个性和思想以及博大缜密的行事风格。 豆豆必竟是个小女子,她要怎么写故事无可厚非,文为心生,而作品又是如此另类、难得,有深度,能引发人思考,我们不能因为两部作品的相似而评说她文笔的局限。关于作家本人的评价,当今社会,资讯如此泛滥,而豆豆,何许人也,竟然不着一点痕迹!浅说《天道》的思想意义及其他

电视剧《天道》(王志文、左小青)取名意境高远,剧中基督、佛、道之警句如缕串珠可谓精深难测,该剧的思想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可谓莫衷一是。看完二十四集回头梳理:从芮小丹投向丁元英心灵与肉体的爱恋到丁元英为红颜知己创造神话,从芮小丹悲壮之死到丁元英在林雨峰的枪口面前镇定自如,每一位观众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从格律诗公司没有花篮和庆典的开业到与乐圣公司对簿公堂,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退股到刘冰跳楼自杀,自然引起我们对

杀富济贫、公平正义、道德价值等观念的思索;从芮小丹审讯王明阳时对天堂、地狱、圣经、窄门的心灵对峙到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真经、法门、悟道、修行的对流,特别是“神即到,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贯穿全剧,我们会陷入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沉思。丁元英面对智玄大师说:“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丁元英喊的是什么?该剧的思想意义何在?这不是一个容易说明白的题目,本文不揣浅陋,略说一二。

一、丁元英呐喊的基因是天道,因此,首先要了解对天道的一般性阐释。丁用两句话阐释天道:“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两句话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是丁元英的思想、理智的概括。

何为“道”?《圣经.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所谓的“道即宇宙的精神的本源”;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用“道”指事物的普遍规律。何谓“神”?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基督教指上帝(天主)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何谓“道法自然”?语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意指道是效法自然而非人为。何谓“如来”?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称。何谓“天道”?“天道”是中国哲学术语,原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唯心主义者认为天体运行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如《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与夏”;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天体运行是一种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如王充《论衡.遣告》:“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由上列解释,“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把基督、道、佛三教融合到一起,它阐释的“天道”包涵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天道”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另一方面“天道”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神的意志,这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与唯心的结合就是二元论。我认为不必深究唯物、唯心、二元论的是非,用天道的两方面意义来理解丁元英的呐喊所折射的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及丁元英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是顺理成章的。

二、 强势文化才能拯救贫穷落后,这就是天道。丁元英对强势文化的呼喊,就像当年鲁迅先生给自己的小说取名《呐喊》一样,旨在唤醒国人的觉悟。丁说:“透视社会依次为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王庙村就是一个典型,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街道狭窄、房屋陈旧、百姓落后,冯世杰说:“媳妇都是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连四元钱的水费交不起”。世代生活在如此贫困落后环境中的农民,他们都很虔诚的到基督教堂听布道,却不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状态;他们靠父母、靠朋友、靠上帝、靠皇恩,就是不靠自己来改变命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就是几千年中国弱势文化的写照。丁的“杀富济贫”向这些人们呼喊:上帝只拯救那些自己救自己的人!无论“杀富济贫”这种开采市场资源策略的利弊如何,但最终王庙村的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吃大苦耐大劳与贫穷告别。丁又说:“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的,是灿烂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中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但在近代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落后了,特别是二战后,西方的经济、科技突飞猛进,我们跟在后面举步维艰;改革开放迎来曙光,技术进步了,制度改良了,但几千年弱势文化的根

扎得太深,靠恩典吃饭、凑付过日子的思想绵延太长。因此,诸多现象还是弱势文化的反映:嘴上要民主,给你民主也不会用,看着人家议会打仗直摇头;上面政策不对、做法不好,别人能接受咱也不作声;下岗心里难受,领上一袋面一瓶油愁云就没了;碰上不公或骗子,忍了最好,讨个说法摆不平还得忍。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大部分是孔孟文化,中国老百姓脑里装着“君臣父子”、“仁义道德”,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但仁人志士自古有之,鲁迅是现代撞击弱势文化的旗手,孙中山赶跑了皇帝,从此,中国文化属性有变化了,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缘故。现在,到西方留学、参观、旅游者,回来后都说外国好,岂不知除了文化差异我们绝不差,这个差异是在哲学、政治、经济领域强弱文化的反映不同。《天道》借丁元英之口,再次向国人呼喊“强势文化”,用王庙村的神话为国人诊脉,开方吃药是国人自己的事,英雄、圣人救不了你们。

三、“又扒拉铜板,又扒拉灵魂”也是天道。丁元英遁栖古城创造神话是用行动向国人呼喊:要吃饭,还得补脑,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丁这位留学柏林。曾就职柏林国际金融投资公司、北京通达证券公司,曾任《世界经济周刊》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丁肯定对扒拉铜钱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套。九四年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用外国人的钱不到一年在中国股市赚了两个亿,他自己不是缺钱的人,然后从北京到古城隐居起来。丁说:“我不过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混,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的铜板”。其实,丁不是混混,他到古城是为了“灵魂归宿感,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他到古城后“上网、学习,什么都看看,对文化属性感兴趣”。丁会挣钱却不恋钱,有口饭吃就满足了,把到古城的生活费给韩楚风的妻子应急付出十五万,剩余给了父母,自己变卖心爱的唱片维持生计,冰箱里是空的,每天三顿饭不是去地摊就是方便面,唯一值钱的是一套音响,他喜欢天籁之音。丁元英是个会赚钱,有思想的人,韩楚风说丁“是个明白人”,丁自己说是“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芮小丹说他“又扒拉铜板,又扒拉灵魂”。小丹就是被丁的智慧和孤高所折服才涌起热恋。吃穿住用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人吃饱穿暖还要读

篇三: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

开头:

这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

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

作者,以她的才华,探部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作者的介绍:

李雪:笔名豆豆,油田年青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死比活着容易》1993年在天津《小说家》杂志发表,同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后转入中国石油作家协会。2000年《啄木鸟》杂志一至四期连载了她的长篇小说《背叛》,然后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由北京同乐影视公司拍成同名20集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及各省卫星台连播,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然后由北京天润影视公司拍成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豆豆亲任该剧编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受到广泛关注。

书的简介:

丁元英,这位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在柏林私募基金分红会议上突然宣布私募基金解散,结束了他在法律真空地带利用文化密码对中国股市屠杀性掠取,孑孓一人回到中国某古城隐居下来。

芮小丹,一位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的中国女子,侨居异国的边缘感使她对主流社会充满了天然的渴求,刑警的职业使她与丁元英不期而遇……

俩人从音响发烧友变成爱情发烧友,直到迎接那冲天的光焰……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感悟:

读到最后,答案已很清楚,一句话:靠谁都靠不住,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可既然是自己,为什么还“遥远”?这就是作者想传达的人对自己的认知问题。在忙碌追逐名利的现实社会里,有几个人能看得见自己的心呢?经历决定视野,性格决定命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丁元英多处谈到的根深蒂固的“靠”的意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等。如果要想靠自己,首先要把自己信奉的最高东西都打破了,才可能重新建立自己的思维。天道其实就是人道,以人为本才是最基本的立足点。但要打破这些固有的东西,达到充分认知自我、及时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智慧进取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得思

索,得有勇气拷问自己,得回归一颗纯净的心。在这个价值体系和生存法则已非常浮躁、人人被市场经济大潮卷得随波逐流的时代,能做到凡事以自己的“心”和“力”去对待,真的还相当地遥远。

电视剧改名为《天道》,更直白地突出了作者的意图:天道,不是什么替天行道, 而是回归人的本真,是做人、 对事要诚实、发自内心,要尊重客观规律。

丁元英

丁元英未出场,就被评价为“可以是魔,是鬼,但绝对不是人”。因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维和睿智,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计之中;而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不按常规出牌,个性极不入世,又让人不可理喻。其实,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而已。他只是一个善于拨开表象看本质的思辩者。之所以说“善于”,是因为他在不断地经历着觉和悟的过程。很少有人真正懂他,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层面对话,因此他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让人觉得悲凉;他精神的超现实某种程度也决定着在生活中的格格不入,他的这种自我修炼有点出家人修行的味道,这也应了小丹那句“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偏见”,也就是说有着对当下的主流文化不同的声音。为什么用“偏”字,本身就说明传统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不包容性,才会让人们觉得他怪,觉得他身上充满了“不合时宜”。他有着长时间在国外留学和生活的背景,使他得以感受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从而比更多人有了抽身而出反观中华文化的机会,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的不适他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而恰恰是这种普通人所没有的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使得丁元英对周遭的人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恰恰由于有了“偏见”,他才会深刻反思一个人在主流文化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规律的重要,他以对天道的认识和思辩,以对文化属性的抽身反思,获得了缜密的智慧;以毫无圆通却真率的人品赢得了信任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使格律诗公司海外检验通过、市场顺利打开;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预料到了一桩桩事件、策划了成功的扶贫商战;而他的智慧和劳动又没有用来为自己、为小丹有所图!他的想法和行为,在这个金钱和权利已成为推动力的社会里太凤毛麟角了,太标新立异了,这样的大智慧、大境界,有几个人能够理解?

丁元英与世俗文化的格格不入,还体现在有一种执拗。通常看来,被认为处世成熟的人,也就是那种常常被主流文化所肯定的人,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现是可以从容变换的,而被人们认为“不合事宜”的人往往不屑于为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外在言行,因为他们认为那种改变是虚伪。当元英要去五台山小丹说没有办法请假陪他时,丁元英的回答很直接,小丹不免嗔怪他不能顺便装着表示一下遗憾,丁元英就回答:“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条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可看出他那他不愿意向世俗文化妥协的孩子气般的执拗率真。

他其实是很善良的,希望人们能够充分认识文化属性,尊重客观规律,抓住机遇勤奋获取,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在循循引导着身边人。但他坚守一条,就是帮助不是给予,人必须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他帮人不是帮在表面,而是内心,是意图改变人们故以为是的世界观,让自己的认识从主流文化中冲出来,转变观念,尊重天道,回归自我。因此,接近他、了解他的人,逐渐被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认识了、理解了这种世界观,不

知不觉中,“觉悟天道,名开天眼”,就被他“扒拉了灵魂”。

通常我们会认为孤独的人,内心爱的能力较弱。但从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来看,恰恰是孤独的人,一旦真爱起来,是会强烈、专注到极致的。他真的把小丹视为知己,至情至圣:“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小丹回德国探亲,思念驱使他不远万里飞特拉维夫,陪伴她游耶路撒冷。当所有人都指责他对小丹临别前电话的冷漠、质疑他对小丹的情感时,他沉默着,他的感情没必要向任何人辩解、证明!“情感不需要证明,证明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亵渎”,这只有小丹才能理解!他伤恸得吐血了,他是动了真情的啊!

但作为一个思索者,丁元英又是矛盾的。他“处处体现出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这种包容,其实就是自己坚信的真理无法融入实践的一种无奈的姿态。他在格律诗创办之初去五台山见佛,求的是个心安。他在边缘思索,企图清静无为,……小丹的坦然赴死,触击了他灵魂深处的所谓居高临下的包容!小丹抢先一步进了基督的窄门,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小丹所达到的,就是他一直希望而没有达到的高度。佛讲一门深入,道讲清净自然,基督讲善恶有报。基督最了解人类,是基础;佛最了解宇宙,是升华后的更高境界;道教取法自然,或者规律。但是首先要了解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关系,自然成就人,人也成就自然,人不能脱离自然独在,当人希望改变自然、实现自我的时候,清净无为就无地自容了。小丹要丁元英给她造一个神话,只是一个善巧方便,不如说她给丁元英指了一个安心的法门。她不怕失去他,因为丁元英的缘起为她打开了窄门,她成神了,所以她可以继续讲故事。丁元英如果想进窄门,也只能沿着小丹的路继续走下,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若是继续清净无为的话,则永远只是一个身处其中、却欲冷眼旁观的消极避世者,他的心将永远不得安宁。

文化属性

有关文化属性的讨论,在开篇没多久丁元英离开北京去古城隐居前夜和韩楚风醉饮畅谈时就已开始。丁元英把正天集团两个副总裁一定会鹬蚌相争、把谁破译了文化密码就能在中国股市开箱取钱、愚昧对于智者就是社会资源等都归结为文化属性的结果:“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接受了芮小丹的爱后,在引导她如何给高智商罪犯王阳明灵魂归宿感以取得审理突破时,丁元英和小丹深入探讨了文化属性这个问题:“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主”——“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书中出现最多的那句融会了基督神学、道教、佛教三大宗教共同点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是丁元英浓缩归纳的他认为可以互相参照了解东西方文化属性中的共同之处。这几个字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属性,就是以做人、对事的诚实支配自己的价值取舍,尊重客观规律。初初看来是有些深奥难懂,丁元英把它教给了小丹后,小丹在对王明阳的审判中自己以用心的理解加以应用,获得了成功。出于把丁元英在古城多留一段时间、更出于对这个理论的实践愿望,她向丁提出要以文化属性给王庙村写扶贫神话的礼物。在丁元英实践这个神话的过程中,小丹越来越明白,文化属性决定了命运,一个人对任何知识和理论,只有自己用心地觉到、悟到,才能有所为;我们读者也越来越明白,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属性就是认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思辩能力。当金钱在主流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各种人在利

益驱使下的种种表现也就不足为奇,最终,能够在竞争中成功者,就是懂得尊重自己内心、尊重客观规律的觉者。

丁元英的扶贫神话,不是简单的救穷,根本上是想引导农民背离对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他和小丹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在里面,而且他早已预知自己设计的这场杀富济贫对传统观念的公然挑战,“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会给自己招至骂名。他的想法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开始连小丹最好的朋友欧阳雪都问:“这里边没有小丹什么事,你图什么?”干事总得“图个什么”的问号在大多数人脑子都闪过,因为在现今的价值体系下,人们认为一个人做件事情总会有所图,不是图利就是图名,没个实惠的“图法”,不可理喻。这是弱势文化的悲哀啊。

最终,《遥远的救世主》中的那些人,芮小丹离开人世;丁元英重新归于遥远;肖亚文欧阳雪冯世杰扒到了井口;是不是能上去还是个未知;叶晓明与村民们继续走着自己之前的路过着之前的生活;刘冰,则只能在夜空里扬下漫天飞舞的空白打印纸,然后从六楼纵身一跳,与乐圣公司一样,成为弱者在强者规则下的又一牺牲品。

文化属性决定了命运轨迹,这,就是故事中的那些人想要告诉我们的事。


王明阳简介》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84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