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经济长期停滞

经济长期停滞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5 06:24:34 | 移动端:经济长期停滞

篇一:中国金融40人论坛-从欧洲角度看长期经济停滞

从欧洲角度看长期经济停滞

(Gregory Claeys)

提要:经济停滞表现为经济增长缓慢、就业率低、低利率和高储蓄率。造成经济停滞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愿意投资的人们拉高了储蓄率,另一方面是没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应对经济停滞,理论上有三个政策选择,分别是进行长期深入的改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实际上,这几种政策选择都有各自的成本与风险。

长期经济停滞

长期经济停滞一词是汉森(Hansen)在1939年提出来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和状态,主要表现为增长慢、就业低、低利率和高储蓄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人口增长少、缺乏投资动力和新技术。70年之后,这一观点又一次被萨默斯(Summers)在去年提了出来。长期经济停滞的概念现在很适用,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危机之后,我们经历了五年的经济复苏。虽然经济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就业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长期停滞不仅解释了我们现在的问题,也解释了过去的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但是就业率却没有提高,比如2000年初以及2008年以来的经济泡沫问题。他的观点也可以解释90年代以来的通胀现象和长期以来利率的走势。同时,长期经济停滞可以参考其他经济体的情况,比如日本在过去20年的情况,还有今天的欧洲。

图1 各国实际GDP和潜在GDP

图1显示了美国、日本和四个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实际GDP和潜在GDP。除了德国以外,其他国家五年之后的实际GDP还是低于潜在GDP的。从就业的角度来讲,这五个国家的就业还没有恢复,而且西班牙的就业还在下降。

长期经济停滞的原因

经济停滞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全球的储蓄率不断提高,而且正是不愿意进行投资的人在拉高储蓄率。比如在新兴市场中国家进行投资,虽然人们收入在增加,但是人们却不愿意投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欧洲和美国。这些储蓄者并没有实现风险均衡之后的收益最大化,而是不断地积累他们的财富,追求这种名义上的安全以及流动性。

另一方面,这些储蓄者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在危机之前,一些投资者还会对泡沫经济进行投资,甚至在次贷危机期间也还是有一些投资的。而在经历了危机之后,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在过去十年中,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率、高就业率、高市值等因素使得有些公司并不需要做大量的投资就能够保持目前的增长状况。

我认为长期经济停滞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因为它基本上体现出人们高储蓄却不进行高风险投资的错配现象。在利率限制之下,就业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政府想要清理市场,而且实现2%的通胀率,实际储蓄率就应该是-2%,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零利率。如果政府希望通胀预期更低一些,比如在欧洲实现1.5%的通胀目标,实际利率可能就是

-1.5%。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在危机之前利率实际上是很好地平衡了投资和储蓄,而且能够保证充分就业。但是,它可能会带来经济的泡沫。

应对长期经济停滞的政策选择

应对长期经济停滞,有以下三个政策选择:

第一,长期深入的改革。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劳动力市场改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还要促进公司的创新。还可以实施税务改革,促进收入重新分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经济的再平衡,促进投资和新兴市场消费。

第二,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利用今天这种高储蓄、低利率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此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第三,货币政策。首先,我们可以坚持低利率政策,我们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刺激内需。同时可以考虑负利率。长期来看,实行负利率可以降低债务占GDP的比例,特别是欧洲债券。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支持这一观点。英国、美国和日本银行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欧洲并没有这样做。其次,从政策角度来讲,另一个可能的措施就是把通货膨胀率提升到4%。很多人反对这个做法,也有很多人支持。

这两种措施有两个风险,一个风险就是4%的通胀目标可能不具备可持续性。到目前为止,各个央行也没有达成这方面的共识。因为4%的目标可能跟大家预期不相符,因此在欧洲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第二个风险,就是负利率无法与金融稳定相适应。因为这背后有两个强烈的假设,第一点就是监管方不会同意这么去做。而且大家会觉得监管、立法会对实际利率产生太多影响。第二点,就是实际利率相对比较低的话,可能会进一步鼓励大家投资于低价值的行业而不是高价值行业,因为高价值行业对实际利率的弹性较低。

从欧洲实际来看,首先,从长期改革的角度,政府可能要着眼于解决一些结构性方面的问题,这一点无论是美国和欧洲都正在这么做,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实现目标。其次,欧洲许多国家的财政赤字不是特别高,他们有财政赤字增加的空间,可以调整他们的财政政策。还有一些中长期的贷款,到目前为止,比如欧洲一些借款人可以2%的利率贷十年的资金。央行也希望保持政策稳定性,不想在政策方面做大的调整。我觉得在欧洲央行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因为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可能性使得我们进行政策调整,包括技术的创新等等。另一方面,技术的革新将会进一步使得我们对一些技术方面,包括项目方面的投资进一步下降。在陷入周期性经济停滞过程中,我们需要技术方面的创新。其实各个国家现在都有政策方面的选择,但是不是特别明确政策应该朝哪个方向做。

篇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摘要: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危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世界市场相对缩小、世界贸易增长有限的矛盾是酿成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动因。美国在危机前以及危机到来时的不合理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原因。 关键字:大危机;全球化;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经济民族主义;金本位;;自由放任;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之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 几十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对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①施皮特沃夫认为是投资过度,②凯恩斯认为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③与此同时,罗宾斯认为危机之发生是由于工人的工资过高而使产业家无利可图所致。④加尔布雷斯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消费水准的提高太不相称是大危机的主要原因。⑤斯文尼尔森认为大危机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结果。⑥汉森较为明智地看到大危机是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⑦罗斯巴德则别出心裁地指出,大危机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引起。⑧弗雷德曼认定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大危机。⑨萨缪尔森则指出,大危机不过是一系列历史的偶然事件的结果,当然还有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下面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加以简单介绍。

1、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就业、工资和物价等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的总体水平波动。经济周期的总过程分为谷底、复苏、繁荣、衰退4个阶段。 从1815年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经济危机起,经济危机呈现出了周期性,这种周期性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刚好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年份:1819、l837、1857、1873、1884、1893、1903、1907、1913、1920、1929,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说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

2、大危机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造成的。

巴斯罗德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冯·哈耶克认为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

3、马克思主义观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存在着基本矛盾,因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地发生着。大萧条首先是美国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 因此,造成这一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美国的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这次经济危机其所以空前严重,则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当时的特定矛盾有关。

4、全球化影响。

全球化肇始于地理大发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

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宣告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绝对统治下的世界体系终于形成。但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方面动摇了几个世纪欧洲的中心地位和战前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在20年代出现了严重失衡:即欧洲对美国单向度的严重依赖。一战后欧洲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美国成为债台高筑的欧洲国家寻求资金的主要来源。全球化动摇了原有的经济力量的对比

5、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和国际金铸币本位制为支柱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动摇。

战后,很多国家放弃了以英国为中心的金本位制。,虽然也为重建或恢复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做起来已力不从心。反观美国,虽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政府不愿“承担稳定国际经济体系的责任”———为跌价出售的商品保持比较开放的市场、提供反经济周期的长期贷款,在危机时实行贴现。导致国际贸易体系混乱。

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不是哪一种单一的原因所能够造成的。但这场经济危机是以美国为发端的,进而发展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所以更多的原因要从美国身上找。我觉得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美国泡沫经济。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逐利性、滞后性等不可避免的缺陷,不能够是经济健康的发展。20年代,房地产受到追捧,就像中国前几年一样,于是很多人盲目的一头扎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的虚假繁荣。投资炒股很赚钱,大量资金为迅速牟取暴利便纷纷涌入股票市场,使新技术、新产业的投资大受影响。通过“保证金购买”的形式,大大降低了股民的成本,股票以其面额的3~20倍、甚至更高的价格卖出,最终不可为继,股市崩盘,随即爆发经济危机。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泛滥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美国财富过于集中,贫富差距大。分配中的贫富悬殊是美国经济的致命弱点,其根源则是垄断的形成与加剧。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另一方面,它又严重破坏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结构,使美国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形结构更趋严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广大贫困阶层的存在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使得美国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富有阶级的个人消费和投资,生产的盲目发展和社会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

3、美国政府的政策失误。哈定政府上任后,在从战时国家暂时垄断恢复到战前私人垄断“常态”旗号下,撤销了如战时工业局等政府调节机构,放弃了控制物价和调节生产的计划,柯立芝认为美国政府的作用就是保护、促进大资本家企业利益,实行减税政策。面对20年代充盈美国社会的投机活动,共和党政府听之任之,反而加以鼓励。在投机高潮中,联邦储备当局执行银根放松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投机活动的高涨和信贷膨胀。,胡佛政府应对无方。对这场大危机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他坚决反对由联邦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反对所有会降低私人能量或阻碍私人投资与进取心的任何法案。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他否认危机的存在和严重,确信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可以帮助美国安度困境, 而不必采取强有力的反危机措施。他一直持乐观的观望态度和视而不见的驼鸟政策

4、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关税政策。在危机发展为世界性的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遭到削弱和破坏的情况下,席卷世界各地的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关税的汹涌浪潮猛烈吞噬战前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各国为了狭隘自私的民族主义,先后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限制了出口的发展。1921年英国实行“保护工业法”,对6000余种工业品的进口加征33.3%的从价税。法、比、德、奥、意、匈、波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分别提高了工业品或农产品的进口税率。美国于1922年实行所谓“竞争性的关税”,平均税率超过了30%。为抵制他国加强出口的措施,许多国家还征收反倾销关税。保护关税政策削

弱了本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但却并不能阻止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反而阻碍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非欧国家经济的兴起,使欧美国家市场萎缩。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对苏俄采取极不明智的政策,苏俄被迫进入“极不甘愿的孤立状态”。苏俄(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关系削弱,贸易额大大缩减。此外,附属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国际市场。这不仅恶化了战后遍布世界的农业危机,而且世界性农产品价格暴跌也限制了农产品出口国向欧洲和美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能力。这有造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奉行经济民族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

鉴于此,我们要谨防经济危机的到来,养成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在实行市场经济时,由于市场经济的缺陷,国家要注意适度的宏观调控,不能任其发展;在经济出现危机苗头时,果断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影响;如果危机已经扩散,就要用经济政策、行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早日走出危机,再现繁荣。另外,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要防止经济过热,杜绝泡沫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社会公平,财富、资源等等;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促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危机原因浅析》 陈从阳

《美国经济大危机与反垄断法的演进》吉珊珊

《三十年代大危机原因新探》 陈从阳

《全球化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 陈从阳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其原因》 黄安年

《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吴于廑 齐世荣

《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两次危机与两次转型》吴海山

篇三:经济分析蔡昉

蔡昉:中国能再创经济奇迹吗?

编者按:2014年1月3日,《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该书作者、著名经济学家蔡昉以“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凤凰大学问作为合作媒体,全文刊发演讲,与读者分享。

蔡昉认为,过去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靠的是人口红利。但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中国正处在经济减速的节骨眼上。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因此他强调不能超越经济的潜能,而采取大规模刺激的政策。

蔡昉特别分析了日本当年靠大规模公共投资刺激经济,从而导致长期停滞的原因。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短期的宏观经济需求因素,而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问题。他认为应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制度条件,达到提高潜在增长率的目的。最后他指出,无论是挖掘传统人口红利的潜力和变化,还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源泉,中国都需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这就是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变为依靠改革红利。

蔡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近期著作有《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流动人口报告》、《惑与不惑之间》等。

编辑:王鹏、胡泽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有人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可是,这在早些时候并不被大家所承认。前些年我和林毅夫、李周三人合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的奇迹》,出版时正值改革开放20年。我们提出的“中国的奇迹”一说,被很多人质疑,他们问:你们是不是对中国经济太乐观了?这本书后来出了11种版本,包括8种语言,今天几乎没有人还怀疑中国出现了经济奇迹。

但是,奇迹是过去35年的,今后能否继续创造奇迹呢?就像美国前财长、也是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所说:中国能不能创造奇迹,取决于中国能不能继续发展。这个发展的关键

就是要“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的决定,部署了全面改革的方针。今天我希望从红利的角度为改革做一个注脚。

先看中国的人口到底发生了什么?总体看来,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上周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上,终于实现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转向了“单独二胎”:夫妻中有一个人是独生子女,他们就可以生两个孩子。

此次新调整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生育率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了。生育率是指一个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量,(在一夫一妻制下)亦即一对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一对夫妻是2个人,他们生育2个孩子,加一点磨损算成2.1个孩子,这叫替代生育率(两个孩子将来可以把一对夫妻替代)。如果长期保持2.1的替代水平,那么人口是不增不减的,是稳定的。如果低于这个水平,总有一天,人口是绝对减少的。

根据上图蓝线,至少有20年,中国一直处在2.1的替代水平之下。最近这几年更低,一般认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个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是1.4。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因此,我国人口长期处在低生育水平。过去出生的人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而后面生育率又非常低,再往后劳动人口就会逐渐减少了。在此之前,

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很快、数

量很高、比重很大的局面,而在他们所要抚养的人中,孩子越来越少;在一定时期内,需要抚养的老人也不见得增加很快。因此,我国的人口结构是非常有利的,这就是人口红利。

到底什么是人口红利?举例来说,过去35年平均GDP的增长率是9.8%。根据下图,最大的贡献是资本积累(黄色),61%的贡献率。

但是资本积累和我国的人口也是有关系的。第一,人口抚养比如果很低,而且不断下降的话,就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所养活的年轻人和老人比较少,负担轻,所以创造的产品价值很大一部分就可以储蓄下来,就有更高的储蓄率和资本积累率,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投资率。所以资本和它是有关系的,也是人口红利因素。

再看人力资本,也就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大规模的劳动年龄人口,他们受教育水平提高的话,整体的生产能力就会提高。劳动力的数量、生产力的贡献,很大一部分表现在劳动力(绿色部分)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进程中。因为在农业中劳动力是过剩的,生产率很低,把这部分人从生产率低的部分转到生产率高的部分,就意味着资源配置项目的提高,生产力的总体提高。

所以大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的9.8个百分点几乎全部和人口相关。虽然不是唯一因素,但都是受到好的人口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过去的人口趋势变了,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增长速度就会下降。事实上,我国人口结构没变。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一出来,我们就开始分析,结果发现一个特点:15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之后就下降了,2011年绝对减少,2012年一下子减少了345万,因此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国家统计局局长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公布了这个信息。

与此同时,我们计算人口抚养比的时候,把劳动年龄人口搁在分母上,把依赖型人口搁在分子上,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人口抚养比就相对上升了,正好和以前的趋势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说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就意味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我提出了“刘易斯转折点”这个概念。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很长时间里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在农业。因此,中国不愁劳动力,愁的是非农产业能不能发展、创造出足够多的岗位,把这些剩余劳动力吸纳掉。

在没有把剩余劳动力吸纳掉之前,中国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资不需要上涨,新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可以吸纳更多人就业,而不是非得涨工资才能有人来。这个经济发展过程叫做“二元经济发展”,这个发展模式被经济学家刘易斯所概括,因此叫做“刘易斯模式”。

但是如果有一天劳动力供给没那么充足,而经济发展很快,劳动力就不再能无限供给,而是出现短缺现象。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就得上涨。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刘易斯模式到头了。因此我把它叫做“刘易斯转折点”。

2004年中国出现了民工荒,劳动力短缺。从2004年到现在,每年农民工的工资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增长非常快。因此,我把2004年定义为刘易斯转折点。

当时这个提法几乎所有人都不赞成,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中国人、外国人都批评我。当然也有人向我善意指出,如果我不说有“刘易斯转折点”--因为这个点就是一个点或一年--而是说“刘易斯转折区间”的话(指若干年)那么,别人会更容易理解,毕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接受这个意见,那么中国的刘易斯转折区间就是指从2004年到2010年。2004年我国出现了民工荒,农民工和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开始上涨,到何时为止呢?到2010年。因为从2010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是绝对减少的,这是我们从没见过的现象,所以刘易斯转折区间也就6年而已。

经济减速的结骨眼将决定中国今后的三种命运

这个转折区间已经结束了,说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什么呢?第一,就是经济增长减速,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在上图中,蓝色线是潜在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我们知道,经济发展速度要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根据当时我们的测算,从1978年到1994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是每年9.66%,跟实际增长率差不多;从1995年到2010年(2010年人口红利消失),潜在增长率是10.3%。2010年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也就是自2011年到2015年期间,只有7%或6%。再往后还会降,也就是说到“十三五”期间,潜在增长率要降到6.2%,这个变化幅度是相当大的。

发生这样的变化之后,潜在增长率降下来没有关系,关键是在减速的过程中,怎么认识这种现象,从而做出什么样的政策选择。也就是说,先有高速经济增长,然后开始减速,恰恰这个结骨眼将决定中国今后的三种命运。

第一种命运,就是经历了这个阶段,把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生产力的提高,最后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例如欧洲和北美。


经济长期停滞》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73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