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傣族舞蹈竹林深处

傣族舞蹈竹林深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5 06:19:22 | 移动端:傣族舞蹈竹林深处

篇一:联欢晚会串词

篇二:竹林深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

《竹林深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法讲解

作曲家龚全国介绍--------经典葫芦丝演奏曲目《竹林深处》。《竹林深处》(龚全国词、杨正玺曲)利用葫芦丝独特音色及打音、颤音、吐音等特殊演奏技巧所产生的缠绵悠远的流水旋律〃将傣族水一样的民族性格〃宁静、和谐的生活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1979年《竹林深处》首次推出后〃国际电台、中央电台进行了录播〃响遍东南亚。成为80年代、90年代葫芦丝的形象大使。时至今日〃葫芦丝演奏曲目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从音高到旋律变化都再不断提出挑战〃《竹林深处》仍然流行不衰。然而〃这首曲目却不是什么呕心沥血之作〃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龚全国说〃《竹林深处》的前身是他发表的一首小诗〃原名为《串》〃内容讲述一对青年从初识、到相知、到相恋、到自然结合的过程。发表后很受欢迎。龚全国再次进行修改〃遇到杨正玺老师〃谱曲后〃竟成为了葫芦丝最美的嫁衣。

龚全国1950年出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1973年进入州民族歌舞团。在1979年云南省创作节目调演中〃他的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震动了春城舞台〃令外国朋友赞口不绝。从1980年开始〃他那美妙动听的葫芦丝旋律〃飘出云岭高原〃飘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葫芦丝演奏优秀表演奖。1982年在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荣获葫芦丝、象脚鼓表演一等奖。1983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同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赴内蒙、宁夏、青海、广东等地演出〃所到之处〃皆受欢迎。1984—1986年曾两度赴日本访问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处》、《德宏美》〃被日本广播电台列为专题节目播放。 1987年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两年学习期间撰写的《浅谈葫芦丝的演奏艺术》论文〃受到了好评。近两年来〃他又相继改革成功傣族民间乐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脚鼓琴、铓琴等。1991年4月赴泰国演出中〃金角琴、葫芦丝〃还有景颇族民间乐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国人民欢迎。

另一位云南民族文化艺人杨正玺老师(已故)

背景&意境

乐曲根据流行于云南德宏地区的《葫芦箫调》创作。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多在夜间“串姑娘” (谈恋爱)时演奏《葫芦箫调》〃小卜少(姑娘)能根据不同的调子辨别出自己的情侣。该曲以极其抒情的风格〃表现了傣族青年们的爱情生活

竹林中〃隐隐地飘出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发古之幽思〃来路渺渺;望前路憧憬〃满目雄浑。竹林深处隐现的傣家竹楼。傣族小卜冒(小伙子)经过竹林时〃吹起了葫芦〃打破了竹林深处的寂静〃优美的葫芦声阵阵传在竹楼里〃姑娘在竹楼上倾听优美的声色〃招呼傣族小卜冒上楼约会〃小伙子怕惊动她家人〃轻手轻脚的来到楼上(如中板部分〃就像偷偷摸摸的感觉)两人之间手拉手也冲满了激情来到小竹楼里。。。。。。(演奏这段的时候要投入学会产生两人恋爱的联想。。。。)

另一种联想如如……这首<竹林深处>用葫芦丝倾诉爱慕的心〃该曲是葫芦丝独奏曲中的精品,歌曲主要是表达傣族小卜冒(小伙子)和小卜少(姑娘)在月光和竹林中谈恋爱的情景.开头部分是小卜冒在竹楼下吹起葫芦丝,在竹楼里听到葫芦丝声后就缓缓走下楼来和小卜冒见面,然后两人手拉手走进竹林,在月光下和竹林。。。男孩吹葫芦丝,女孩则跳孔雀舞,曲调欢快.跳跃结尾部分是悠长和缓慢的调子,表达男孩子送女孩子回家时,两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景。

以上要学会产生联想最能休现音乐的境思。

技巧讲解:

引子的演奏

演奏引子时首先需注意换气〃凡标有换气符号的地方原则上必须换气〃在第四小节第四拍前半拍“3”完了以后如果气息确实调整不过来可在此处换口气。引子加点气震音效果更好

其次是虚指颤音的表现〃在引子的演奏中〃只有“3”运用虚指颤音〃其余音均不用〃“5”音的演奏我建议用微微的气震音表现即可。(25 建议中间加个3〃就等于23 5可以更好控制引子)〃最后是速度的变化〃在整个引子中有速度变化的是5—6小节〃第4小节第四拍后半拍至5小节第四拍前半拍采取由慢到快的速度变化〃5小节第四拍后半拍以后恢复原速。

二中板的演奏

中板共16个小节〃首先来整体分析一下这个16小节〃我们从标识符号上来看〃有叠音〃虚指颤音〃吐音〃也就是说技巧上不掌握〃从节奏上也不存在难度〃而要演奏好这段关键是情感上的体现请注意提示词“抒情〃优美地“〃也就是提示了我们在速度上要控制好〃恰倒好处。

其次是给大家讲一下此段的重难点。第一个重难点是8分音符的虚指颤音的演奏〃这个音不能因为它很短而逃避虚指颤音这一技巧〃不错演奏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傣族风味的重要调料〃不克少〃加强练习后能完成。

第二个重点是9—12小节吐音的运用〃这几个小节在本来首乐曲曲中有画龙点睛之意〃每每演奏到此处都能把演奏者和听众充分的调动起来〃有强烈的舞蹈欲望〃要演奏好这几个小节特别是9—11小节〃要做到吐音到位〃在9—12小节中要严格按照我在乐谱标的吐音进行吐奏〃凡标有吐音的必须吐〃没有标有吐音记号的不要吐〃这几个吐音小节非常特别〃它打破了常规的节奏强弱规律〃从而吐音的位置也随之而改变〃每一拍的前半拍演奏为顿音〃而顿音通常是用舌吐音来演奏。在这里除了第一拍第一个1音用舌吐来演奏〃其余拍的第一个音均用气息来控制〃因为顿音的停顿而使9小节的第2 〃3〃4拍后半拍10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的第一个音变成音头〃而音头需用吐音来演奏〃这几个小节的吐音位置就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我没有把顿音符号标上去呢〃因为在这里顿音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顿音〃而真正需要的是一种音断意延之感。如果标了顿音记号大家演奏到这里将会受顿音记号所牵制〃演奏成一个很实在的顿音〃那将达不到最佳艺术效果。

快板的演奏

对于处次接触到此曲的演奏者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在这里〃手指和舌头的配合稍有差错。那将会影响演奏效果。在快板中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纯单吐部分〃二是三吐部分〃在单吐部分里节奏型几乎从头到尾是一致的〃并且有较强的舞蹈性〃节奏很好掌握〃只有练习是注意舌头和指头的配合〃严格按乐谱上的吐音符号进行演奏〃很快就能掌握。三吐部分也不存在多大难度〃关键是三吐技巧练习好〃那么这一段便可信手捻来〃不过演奏时注意强弱的体现〃把每拍的第一个音吹出顿音的感觉

四 尾声的演奏

尾声的演奏和引子相似〃只是在情感上相对引子要淡一些〃也就是在力度上要软一些〃在情感上要更深一些〃把竹林深处的“深”“静”表现的更加到位。

难点:引子部分 中板部分就是休止符要停顿的地方 三吐部分

备注:

《竹林深处》是笔者最喜爱的民族音乐之至者。葫芦丝轻、飘、柔的特殊音色在该乐曲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是葫芦丝独奏曲中的精品。

精点整理

篇三:傣族舞蹈的审美及其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研究

傣族舞蹈的审美及其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研究

【摘要】: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对神秘美丽的大自然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外在阐发。在我国大力拓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审美教育愈发显示出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傣族舞蹈若能充分渗透进中学艺术教育中,将使中学教育更加灵动多彩。本篇论文主要从傣族舞蹈的审美及傣族舞蹈应用于中学教育的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 傣族舞蹈 中学生舞蹈教育

【Abstract】: Dai-minority-group-based dance express this group’s life and lab our as well as the amazing nature around them and the rich heart of Dai people. As the good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ed today in China, art education shows her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even more. If Dai-minority-group-based dance can be offered as courses, th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will be eiched more.

【Key words】:Dai-minority-group-based dance the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引言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傣族人生来就能歌善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自己的文学艺术,其中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如作品《兰嘎西贺》、《孔雀公主》等。

傣族舞蹈应用于中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并认识到学习舞蹈是一个快乐而艰苦细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懂得体会刻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能够转移到自己的文化学习中和做人的标准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兼备,学舞双优的中学生.。

1、独具特色的傣族舞蹈。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起源于远古人类劳动生产(狩猎、耕作等)、战斗操练、性爱活动的模仿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社会功能是审美的愉悦性和审美的功利性的统一。舞蹈也是人们进行社会

交往、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等自治县。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中原文化以及南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韵的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完成,舞蹈动作与节奏的特点是:重拍向下的均匀颤动,具有南亚傣族舞蹈特征。主要有以下种类:①模拟性舞蹈。多模拟动物,如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竹雀舞、猴子舞等。②生活舞蹈。表现傣族人民劳动生活,如花环舞、篾帽舞、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③自娱性舞蹈。在节日和其他喜庆活动中的集体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依拉恢等。④仪式性舞蹈。如宫廷舞、腊条舞、祭祀舞、扇子舞、儿童舞、戛界等。⑤歌舞。如十二马、戛喃燕等。 其中傣族舞蹈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为孔雀舞和戛光舞,它们概括了傣族舞蹈的风格、韵律、舞姿造型和动作的组合规律,是傣族舞蹈的精华,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拥”、“戛朗洛”、“烦诺”,译为“跳孔雀”或“跳公主雀”,统称孔雀舞。云南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孔雀很多,被傣族人民视为吉祥的象征,他们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此舞多在盛大节日或隆重的集会时跳。在云南省的瑞丽、孟连、耿马、孟定等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很多跳孔雀舞的能手和专职艺人。各地区的孔雀舞既有统一风格,又有不同特色。瑞丽、孟连、孟定的孔雀舞,以跳、转、翻等动作技巧和优美的舞姿造型,表现孔雀下山、林中窥视、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开屏、飞翔等。表演时,始终保持屈膝半蹲和颤动,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点伴奏,并有较完整的鼓谱。潞西县的孔雀舞通过手的内曲动作和滑翔、旋转、飞跑等舞姿,以及飞跑中腿部的屈伸,细腻地表现了孔雀的优美形象。西双版纳一直保持双人孔雀舞的形式,表现雌雄孔雀对舞。基本步法为碎飞步和戛光步,舞步柔和轻盈;手部动作

有平摆翻腕、内曲,单手转腕等。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娜》的故事。景谷、沧源地区为民族杂居区,因受各族文化的影响,孔雀舞别有特色。特别是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地区,其形式已演变为载歌载舞的双人孔雀舞,舞者手持手帕和扇子,脚步以戛光步为基础,手由外向里绕8字花。舞蹈内容多为表现民间传说。孔雀舞的重要特征,是它特有的服饰与道具,过去民间表演孔雀舞,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裤。单人表演时,戴女性假面具,双人表演时,戴男女假面具,身挎用竹、绸制成的孔雀架子大道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舞蹈工作者表演时,一般不戴假面和道具,而着饰有孔雀图案的衣裤和长裙。现在民间表演孔雀舞时,也有不戴假面和道具的,表演者也不限男女。孔雀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是象脚鼓、锣、镲,专业歌舞团体表演时,大多加上了管弦乐器伴奏。

戛光舞是集中在鼓的周围跳的自娱性舞蹈。“戛光”即“跳鼓”之意。其伴奏乐器用象脚鼓、锣、大镲等。它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每当节日、庆丰收或其他集会的日子,不拘形式,不拘场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者随鼓声屈膝半蹲并均匀颤动,手臂为“三道弯”的后轮翻腕、内屈或由后向前掏转。表演中有时全蹲,有时跳跃,不时发出欢呼声。德宏地区青年跳戛光舞,不强调颤动,步法为错步或点步。舞姿活泼、欢快,潇洒自如,被称为“新戛光”。此外,还有的由两人挑着大锣,边舞边敲;或加上两人伴唱,群众持手巾、花束起舞、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双版纳和德宏都建立了专业文艺团体,培养了傣族舞蹈人才,对傣族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傣族民间舞蹈资料丛书和傣族舞蹈教材,使傣族舞蹈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广场上表演的舞蹈,经加工后搬上了舞台,如《孔雀舞》、《双人孔雀舞》、《水》、《金色的孔雀》以及一些舞剧。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工作在西双版纳,通过对当地民族民风的考察、了解、积累并运用傣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葫芦丝创作了使她闻名全国飞出国门的舞蹈“版纳三色”(《雀之灵》、《月光》、《两棵树》)。有记者访问她为何选择傣族题材作为自己创造的源泉。她说:“傣族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民族孔雀是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太阳鸟,而我本身很喜欢孔雀,因为它是一种有灵性的鸟,美丽高雅,我也一直认为孔雀是最好的舞蹈素材”。而傣族的音乐也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民间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音乐已经被列入了大、高、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开始了更全面的普及。我们所熟知的《有一个美丽地方》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具有强烈的傣族韵味,而此歌也被大量运用在舞蹈中,作为舞蹈表演的音乐。傣族舞蹈讲究的是“神、情、气、律、形、味,”而运用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为舞蹈音乐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歌曲在旋律中突出了“味”,在歌词的谱写上则传达了“情、气、律”。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完美的呈现出了一副傣族风情画卷——森林、溪水、珍稀动物和勤劳朴实的傣族人民。由此可以看出傣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诱惑力。

2、傣族舞蹈应用于中学教育中的意义。

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用语言或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表达人们强烈的感情和内在精神世界,这时,往往只有舞蹈才能予以充分的表现。古代乐舞理论中的《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生动的说明了舞蹈是人们最激动的情感产物。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往往能陶冶其性情,美化其心灵,促进其身心发展。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方面也越来越受重视。但舞蹈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与严谨的、程式化的专业舞蹈教育相比,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认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作为普及性校园的舞蹈教育应该更强调舞蹈的审美过程,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舞蹈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用舞蹈特有的审美方式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学生的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中学生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年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在中学生中,傣族舞蹈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少数民族舞蹈之一,在舞蹈编导和表演方面也是被大量应用的素材,学生认为傣族舞蹈柔美、舒缓,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傣族舞蹈风格多样,傣族音乐还朗朗上口。例如:舞蹈《傣人塑》、《小卜少》、《孔雀艺人》,傣族歌曲《竹林深处》、《金风吹来的时候》、《西双版纳,我的家》等,都是杰出的傣族艺术作品。在学校舞蹈艺术表演中,傣族舞蹈屡见不鲜,在高考舞蹈表演的选择时,很多考生也大量的应用傣族音乐为其编排舞蹈,作为自己考试的舞蹈小品。同时,中学生舞蹈教

育对中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

2.1傣族舞蹈非常符合中学生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青少年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学生们通过傣族音乐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在中学生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家们提倡,不应单一满足于教会学生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一位舞蹈教师曾以一段抒情的傣族音乐,配之以《孔雀》的命题,让学生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结果,每个学生都跳出了对孔雀的不同感受,或活泼,或慵懒,或突出其孤傲,或强调其静谧??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学生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2傣族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中学生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加上对于音乐的理解认识,以及对音乐节拍的踩点和舞蹈动作的统一来完成表演的,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学生没有听清音乐和节奏点加之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中学生傣族舞蹈还能培养学生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中学生,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傣族音乐对人的感染力和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


傣族舞蹈竹林深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71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