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药王庙对联

药王庙对联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5 06:18:10 | 移动端:药王庙对联

篇一:秦腔对联

秦腔“戏联”集锦

凤县张家尧城隍庙戏台对联:试看开场权势可畏;须知结果报应不差。 南郑王皇庙戏台对联:忠义侠,全家福,鸳鸯楼上春秋配;和氏壁,玉如意,麒麟阁下文武升。

留坝马道戏台对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 城固药王庙戏台对联:戏演双台,两边各擅胜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河扎九曲,一人便消劫运,破功夫日月早些来。

西安枌榆社戏台对联:当地韦北,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来日下;人在枌榆,社里风流,君虞恍携丝竹到阴山。

山阳城隍庙戏台对联:上悬钟以复古;下演剧以燕祥。

三原城隍庙戏台对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莫认作暮鼓晨钟。

紫阳城隍庙戏台对联:紫阳千首民歌大有;阳春一曲神听和平。 紫阳蒿坪河梨园会馆对联:天下一家,三圣老郎;梨园起教,前传后继。

凤县介寿台戏台对联:大起楼台,藉宣时潮兼演戏;宏开乐府,漫研艺术更藏书。(毋石涵撰)

城固青苗会戏台对联:偷姜四五担,只说全家福,谁料乾坤报;罪戏两三天,这是苦节传,不是富贵图。

合阳线戏戏台对联:一线牵成国家事,事事应知贤愚至理;双手拨动古今人,人人且看善恶下场。

合阳行家庄跳戏戏台对联:击鼓鸣金不及大铙以惊众;装生扮净莫若

小旦而宜人。

城固文昌会戏台对联:趁兹二月芳辰,大舞台听两句秦腔,同流日化;历经八年战役,松花会上饮几杯鲁酒,共适乡风。 (寇陈钢撰) 华县皮影戏台对联:三根杆子且文且武;一片牛皮乃贤乃圣。

永寿戏台对联: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

长武戏台对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洋县戏台对联:儒为戏,生旦净丑外副末,呼十门脚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师大排场,看破世情都是戏;学而优,五六工尺上四合,添两字凡工,共成七调,擅歌善唱小伎俩,示论文行皆为理。

大荔县戏台对联:做戏何如看戏好;下场更比上场难。 筑台演戏,发台上一片技巧;旧事重演,戏中都是实情。 演革命英雄,艰苦创业,历历在目;唱改革人物,乘风破浪,栩栩如生。

洛南戏台对联:乱世见英雄,开创江山,治国安邦定天下;谈论通古今,振兴社稷,文韬武略定乾坤。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永寿戏台对联: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 宝鸡戏台对联: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

大荔商会戏台对联:桑梓同恭敬,伐木歌诗求我友;波涛仗忠信,涉川占卦利同人。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戏对联:有头有尾合情合理;有说又唱红火热闹。(马健翎撰)

戏曲剧目对联:一捧雪,二度梅,三元征北,四进士,同进五福堂;六月雪,七星庙,八仙庆寿,九莲灯,悬挂十王庙。 提起春秋笔,描写富贵图,白老卖画;拿来折桂斧,砍倒鸳鸯树,秋莲检柴。 麟骨床上鸳鸯被,惠风扇下吊玉虎坠;忠义侠藏和氏壁,春秋笔描绘八义图。

(秦腔八大本) 刘备招亲九江口;郭瑷拜寿五福堂。 荆轲刺秦搜索府;王翦灭楚战长沙。 昭君出塞送寒衣;平贵回窑访白袍。 赵巧送灯三家店;刘全进瓜十字坡。 软玉屏送亲锦绣图观画龙凤配;夺锦楼考试春秋笔醉写日月鉴。 闹书馆传讯红梅阁,燕子笺上鸿鸾禧; 入洞房醉打梨花酒,蝴蝶杯中人月扬艺术文明;看戏娱乐,树立社会新风。 麟游圆。 赞演员对联:世出奇才四长趋古今;俊由天赋一笑倾国城。(赞安世俊,毋世涵撰) 秦腔十四韵对联:东西过来麻小姐;南北走来陈姑娘。(封至模撰)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蒲剧也好,秦腔 秦腔“戏联”集锦秦腔“戏联”集锦 -------------------------------------------------------------------------------- 凤县张家尧城隍庙戏台对联:试看开场权*可畏;须知结果报应不差。 南郑王皇庙戏台对联:忠义侠,全家福,鸳鸯楼上春秋配;和氏壁,玉如意,麒麟阁下文武升。 留坝马道戏台对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 城固药王庙戏台对联:戏演双台,两边各擅胜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河扎九曲,一人便消劫运,破功夫日月早

西安枌榆社戏台对联:当地韦北,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来日下;人在枌榆,社里风流,君虞恍携丝竹到阴山。

山阳城隍庙戏台对联:上悬钟以复古;下演剧以燕祥。

三原城隍庙戏台对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莫认作暮鼓晨钟。

紫阳城隍庙戏台对联:紫阳千首民歌大有;阳春一曲神听和平。 紫阳蒿坪河梨园会馆对联:天下一家,三圣老郎;梨园起教,前传后继。

凤县介寿台戏台对联:大起楼台,藉宣时潮兼演戏;宏开乐府,漫研艺术更藏书。(毋石涵撰)

城固青苗会戏台对联:偷姜四五担,只说全家福,谁料乾坤报;罪戏两三天,这是苦节传,不是富贵图。

合阳线戏戏台对联:一线牵成国家事,事事应知贤愚至理;双手拨动古今人,人人且看善恶下场。

合阳行家庄跳戏戏台对联:击鼓鸣金不及大铙以惊众;装生扮净莫若小旦而宜人。

麟游戏台对联:文唱武打,台上一片技巧;旧事重演,戏中都是实情。 演革命英雄,艰苦创业,历历在目;唱改革人物,乘风破浪,栩栩如生。

洛南戏台对联:乱世见英雄,开创江山,治国安邦定天下;谈论通古今,振兴社稷,文韬武略定乾坤。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

永寿戏台对联: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 宝鸡戏台对联: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

大荔商会戏台对联:桑梓同恭敬,伐木歌诗求我友;波涛仗忠信,涉川占卦利同人。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戏对联:有头有尾合情合理;有说又唱红火热闹。

(马健翎撰) 闹书馆传讯红梅阁,燕子笺上鸿鸾禧; 入洞房醉打梨花酒,蝴蝶杯中人月圆。

赞演员对联:世出奇才四长趋古今;俊由天赋一笑倾国城。

(赞安世俊,毋世涵撰) 秦腔十四韵对联:东西过来麻小姐;南北走来陈姑娘。

(封至模撰)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蒲剧也好,秦腔也好,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姚文蔚撰) 也好,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姚文蔚撰)

篇二:安国风物与传说

风物与传说

安国市

安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汉建初年,高祖刘邦取安邦定国之意,封王陵候为安国候。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国县。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祁州治所迁至此,故安国古称“祁州”。 1913年降祁州为祁县 。1914 年复名安国县。1991年改安国市。

安国药业兴旺发达。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举步可得天下药”之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药都”之一。名胜古迹有药王庙、贵妃桥(现称伍仁桥)、东山陵园等。世界文化名人、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就诞生在这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曾到这里视察。

药王邳彤的传说 我国各地均有药王庙,或供奉伏羲、神农、黄帝,或供奉孙思邈、华佗、张仲景等古代神医。与其他各地药王庙不同,安国药王庙所供药王为汉朝大将邳彤。邳彤,字伟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为信都(今河北省冀县)人,追随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光武即位,封灵寿侯,位至太常。《后汉书》称邳彤为“一言可以兴邦”之俊杰,在平定王莽后,任曲阳郡太守。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让画匠为邳彤画像,把他与邓禹、吴汉等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一起挂在南宫云台,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死后葬于祁州南关门外。据清《畿辅通志》记载:“邳彤庙在南关门外。”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出《祁州志》记载:“考安国药王庙,即邳彤王庙。”

邳彤不但是一名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对于医理颇有研究,他对于民间疾苦深为同情,并用自己所学医术来为民医病,普救众生。至今在安国流传有许多药王行医传说。

邳彤与“王不留行”

在安国,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穿山甲,王不留,小媳妇喝了顺怀流。”形象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也叫王不留)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王不留是一种草的种子,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效果,据说它的发现者是邳彤,

可邳彤为什么会给它们起这样古怪的名字呢?这还得从当年王莽追杀刘秀讲起。

当年,追杀刘秀的官兵,在邳彤的家乡四处宣扬刘秀是冒牌的汉室宗亲,王莽才是真正的汉室皇帝,让老百姓给他们腾出好房子,送来好吃好喝的犒赏官兵。可村民们对王莽这支祸害百姓的军队深恶痛绝,早就坚壁清野,躲进青纱帐了。王莽火冒三丈,扬言要实行“三光”政策,斩尽杀绝。这时,谋士进言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跟他们斗气不值得,万岁还是追杀刘秀要紧。”王莽听了,才悻悻地离开了这里。想到家乡这段不留假大汉皇帝王莽食宿的往事,邳彤就给那味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提醒人们牢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药王拜师

邳彤文武双全,精通医理,平日里百姓看病,药到病除,治愈率百分之百,受到百姓爱戴。有一年,他为一个大官治好了“对口疮”后,那位大官送其一块门匾——“药王邳彤”。他每天出门进门,都要抬头看看,认为这是自己医术高明的证明,每天只要望两眼那门匾,一天的疲劳就烟消云散了。

后来,有件事使他心中闷闷不乐,也没有心思再看那块匾了。原来,邳彤的姑母邳月芳前额长了一个杏核大的疙瘩,一开始叫邳彤来看时,他认为贴贴膏药,过几天就好了。没想到贴上膏药不到两天,疙瘩就破了。用手一按,“扑哧”一声破了一个窟窿。脓从里边流了出来,露出了一圈雪白似的东西。这圈雪白似的东西擦也擦不下去,剥也剥不出来。这时,邳彤心想:出了这么多脓,差不多会好的。又马上贴好一贴膏药。到了第三天,邳彤一看,愣住了。疮不但不显轻,反而更历害了,像个流脓的烂蘑菇。他没见过这种病,急得直挠头皮。又一想:自己是有名的药王,连个小小的疮也治不好,在姑母面前丢人是小事,叫别人知道了,这不落笑话!人们一定会议论—这算得上什么药王!

邳月芳看出了侄儿的矛盾心理。想到自己已经年过花甲,疮痛得又不是太厉害,何必给侄儿添这个麻烦!于是,便笑了笑,对邳彤说:“孩子,这值不得发那么大愁。又不碍吃不碍喝,当下治不好也不大要紧,养养也许会好了呢!”邳彤说:“我想再配点药试试,过两天你再来吧。”

邳彤的姑母走后,他翻了医典,查了药方书,但终究没找到对症的药方子。姑母已走半月时间,也没有再找过侄儿。邳彤心中纳闷:会不会出什么事呢?他想到此,急急忙忙赶到姑母家中去探视病情。万万没想至,进门一看,姑母的烂蘑菇疮竟然好了!

邳彤又惊又喜,便问姑母:“姑母,你的疮是怎么治好的?”

姑母笑了笑,回答说:“也是我命里的造化吧!碰巧哇,我用一棵大葱,一节甘蔗,砸在一块一贴,每天换两回,过了七八天,疮就好了。”

邳彤问:“这方子是从哪位名医那里得来的?”

邳月芳回答说:“是一位采药老人告诉我的。那天,我从你那里回来,半路上就碰见一位背药篓的老人。老人眼珠一错也不错地望着我,我就把额上贴的膏药用手揭下来叫他看。老人说:‘这是毒疮,贴那膏药越贴越重。’接着,老人一五一十地把配方告诉了我。当时我还半信半疑,你猜怎么样?敷上了那药,头两天什么都不明显,可是到了第五天,疼痛不止,连觉都睡不好。揭下来一看,呀!雪片似的东西掉下来了。又过了几天,疮口长平了。你看,连点伤疤也没有落。”邳彤听后,不禁心里暗暗惊叹道:“深山老林,真是个‘长药藏医’的地方呢!”他打听好了采药老人的住处,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后,邳彤一夜睡不着。他心想:我连个疙瘩小疮都治不好,还称得上什么药王!他几次想去摘掉那块“药王邳彤”的大匾,可是又一想:不行,这会惹人说闲话的。想来想去,还是应该求教于老人,拜他为师。学他之长,补我之短。可他又想:我是一位名医,老人肯不肯收我当徒弟呢?于是他改名换姓,扮成乡民,上山访师去了。

第二天,邳彤来到大黑山神仙庙后的一个小院里找到了采药的老人。老人一看他是个采药的,便直爽地说:“这药方,还是30多年前一位老太太告诉我的。当时我老伴的额头上长了这种疮,花钱求医治了半年多,一点用也不顶。后来,遇见这位老太太,她告诉我:‘用大葱、甘蔗砸成泥贴敷’,回来一试,没几天,就全好了,连个疤痕都没有留下。从那以后,我遇见这样的疮就靠这种方法治,不知治好了多少。”老人笑了笑,接着说:“像这种十分灵验的偏方,在民间多的很,可惜没有人肯负辛苦去搜集。”

听了老人一番话,邳彤很受启发,于是他就专心研究搜集民间偏方验方,医术也不断地提高。那块悬挂于门上的“药王邳彤”的匾额也就名实相符了。

邳彤为母祛疾

邳彤虽然医术高超,能够妙手回春,但从来不以此为满足。他除自己孜孜不倦地吸取医学各著外,还热心对于上门求教的人讲述医理,言传身教。

有一年,他听说南方常常瘟疫流行,危害苍生,万户萧疏,狼烟四起,心如

刀割。他昼思夜想,终于拿定了主意,要去那里拯救黎民百姓。

第二天,邳彤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打算,母亲道:“我儿有此救活百姓、免遭灾难的志向,可算不负先辈的重望,尽管安心上路,去后要废寝忘食,慎重用药,万不可草菅人命。” 邳彤牢牢记下,并嘱咐兄长邳祝好好照顾母亲。邳祝说:“弟不必担心,家中老人由我和你嫂嫂照顾,你可放心地去吧。”

第三天,邳彤一大早来到母亲屋里,磕了三个头,并向兄长邳祝打了个招呼,登程了,晓行夜宿,一直向南方而去。

邳彤走后,母亲便得了重病。虽经十几名医生诊治,终究不见病情好转。急得邳祝手足无措。有一天,邳彤在南方为官的一个同窗好友回家探亲,邳彤托他带回家来一些食物和一封书信。信中写道:

母亲大人:

儿已离家三个月,来到此地后,见到黎民百姓受瘟疫之灾,心中十分痛苦,但毕竟遵照母亲的嘱托,精心医治于民, 救民如救火,不可拖延丝毫时刻。儿一定将所学医术全部用之于为民祛病除疾,大人千万放心。

因医病之事繁杂,求医之人门庭若市,故而不能回家看望老人,望母亲谅解儿的不孝。兄嫂在家,只有拜托他们了,日后必当重报。

此致

谨安

愚儿:彤拜上

建始甲午四月十九日

邳母、邳祝读完信后,沉默无语。邳彤的好友说:“邳彤先生在那里为民医疾,医术高超,深得百姓称赞,他确实无暇返家。如果老人和兄长前去南方,医治老人之病,才为妥当。”邳母言道:“此话有理,祝儿明日和我一同上路,去彤儿处治病也好。”

邳母在邳祝的护送下,走了24天,找到了邳彤住处。母子、兄弟离别重逢,高兴得热泪夺眶而出,邳母见了儿子后,精神大有好转,但身患疾病,难以支持。邳彤仔细诊脉,询问母亲病情。几剂药后,病情不见好转,日益沉重。邳彤对兄邳祝说:“恐怕母为不治之症。”兄弟二人商定,让兄长护送母亲返回故乡。邳彤对母亲说:“儿子不才,医术学浅。过去曾治好了诸多不治之症,如今连大人之疾却未能治愈,原因是此病之药人间十分难找,然而,我已全力寻访。若天地有情,念彤普济群生之德,兴许有之。母亲多多保重,千万不可过于伤心。”邳母

擦去两个儿子脸上的泪水,声音颤抖地说:“彤儿不要担心,只要儿为众百姓医伤祛疾,你母虽死而心中自乐也。” ......

一夜话长,母子三人第二天清晨含泪而别。邳母在儿邳祝的护送下,往故乡起程。不一日,行至一棵垂柳树下。邳母感到口干舌燥,难受十分。可前不归村,后不归店,哪里去讨口水喝?邳祝将母亲安置在路边,四处寻找哪里有水的影子。后来走到一片槐树林里,看见一个死人头骨,里面存有雨水,有两条细细的小蛇在水中嬉戏。邳祝轰走小蛇,把水端给母亲:“您就闭上眼睛把这点雨水喝下去吧。”母亲实在渴极了,也顾不上干净不干净,闭上眼一饮而尽。饮后邳母顿觉味如冰麝,心神舒畅,病情有了好转。

母子二人继续起程。走过80里路,只见不远处有一村庄。邳母又感到肚中饥饿难忍,邳祝叫母亲稍等,走进村庄,登门为母讨口饭吃。到了一户人家。此人家中公公腿拐,婆婆眼瞎,儿媳多年不育,公公婆婆盼星星盼月亮,突然儿媳一胎生了两个又白又胖的孙子。双喜临门,举家庆祝。瞎婆婆拐公公见邳祝登门为其母讨饭,赶忙将儿媳吃剩下的一碗薏米粥加上一个鸡蛋,施舍于邳祝,并道:“孩子,将此碗饭与你母亲去吃吧。这金边细瓷碗也一并送于你母喝水之用。”邳祝连连施礼,感谢二位老人家。转身返回老母身边,让母亲用饭,自己帮母亲剥开鸡蛋,没想到竟是一个双黄蛋。邳母吃下薏米饭,双黄蛋,不仅解除了饥饿,而且全身气力增加,母子二人自然心中高兴。

又行走了27天,终于到了家。又过数日,邳母大病痊愈,身体康复,自然全家高兴。这时,邳祝收到弟弟一封书信。拆开一看,信中言道:“倘若母亲能喝到二龙戏珠天然水,吃到一胎双子双黄蛋,牛马小姑碾薏米,拐公瞎婆做成饭,盛到金边细瓷碗,自然大病皆除。此药并非人工可为,若母亲命大,自然药到病除,如苍天无眼,那只能怨母亲命苦。未知母亲一路能否得此一剂药。儿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望速回信告之。”邳祝母子二人看罢,方知这便是邳彤为母所开药方。回忆一路中所遇之事,恰如彤之信中所指。母子二人称赞邳彤之医术高超,并迅速传遍四面八方。母子二人马上回信于彤。彤接到信后,满心高兴。心中言道:“此药人间哪里寻找?真乃神灵所助也。彤理应德医广布,驱逐病邪,普济天下,以报神灵。”

此后,邳彤更加关心百姓疾患,普救八方,专心于医理医德医术,誉满九州。

药王庙的传说

篇三:安国药文化

安国药文化博物馆安国药文化博物馆是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城市品味,突出药文化特色建设的一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博物馆展馆面积1500

方米。整个展览分中医药简史、安国药业发展史、解放后的安国药业、药文化与生活、药材标本、现代中药企业等六部分。共展出实物500余件,图片300余张,以系统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展品再现了中国医药史和安国药业发展进程。

安国旧称祁州,素有“药都”之称,药业是安国的得天独厚的传统产业。起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绵延至今,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中药材集散地,并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商贾云集,药材极山海之产”,记录了安国药业历史的辉煌;传统的中药材加工工艺精湛,曾以“祁州四绝”名扬天下;世代相传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材鉴别经验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宝库。

“-国际药材节暨'2007中国安国药材医药保健品交流会”开幕式期间,药文化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

地址:安国市药兴大路附近

从神农尝百草到中药体系形成

来到博物馆,人们会对中医药的产生与发展有个基本的认知。博物馆的第一展区,是讲述从神农尝百草到中医药学体系的最终形成过程。

中医药的萌芽最早可推算到新时期时代,伏羲、神农和皇帝都是传说中的医药创始者。《皇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系统理论典籍。博物馆在讲述这一章节时,是用文字和几幅原始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治疗和预防治病方法图片来演示。

在一展厅的走廊尽头,有两座塑像。一座为隋唐大医学家孙思邈坐虎针龙图。传说孙思邈骑着一只猛虎,在霸河采药,突然,一只巨龙飞来。这时,保护他的猛虎对着巨龙狂吼,孙思邈骑上虎背,问道:“不知龙君找思邈何事?”飞龙闻言化作老者,走到孙思邈面前,手指喉咙,一脸痛苦。只见老者喉部长着一个脓包,孙思邈取出银针将包刺破,放出脓液并敷以草药,老者展颜一笑,化为巨龙而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想象创作了这座塑像。

另一幅为清代太医局铸造的针灸铜人,它全身标注了654个穴位,极为精准。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仁义水甜”的安国药市

第二展区着重讲述的是安国药市文化。

安国旧称祁州,安国药市形成于宋代,至于安国药市的影响力,民间有言:“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

安国药材市场如此庞大,自然就产生了一个管理机构——安客堂——博物馆复制了一个外景。安客堂负责帮助客商租房、作保贷款、排解纠纷等。同时,安客堂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本地客商与外地客商发生纠纷,无论本地客商有无道理必须先向外商道歉,以表示对外商的保护。

由于前来安国进行药材交易的人特别多,客商便以地域和药材经营品种分为帮会,清乾隆年间鼎盛时达到了13帮会。安国本地商人以经营黄芪为主,所以安国药商被称之为黄芪帮。

安国药商在经营活动中,讲究以诚待人,诚信为本。因此,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商号,如大有恒材庄,无论内销还是出口,只要印有“大恒庄”内签,买主从不验货。安国药市也素有“仁义水甜”的美名。

安国传统药店多为前店后坊。博物馆复制了一座卜家家族自用药铺,前店有桌椅和药盒,坊内有一些制药的工具,如切药刀、药碾子、泡药缸等。过去一些药材有毒,必须通过浸泡去除毒性。

安国药市除了规模庞大,还以加工业精细而闻名。“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被誉为“祁州四绝”。百刀槟榔是指一个大如枣、坚如石的槟榔,经过润制后,能切出100多片;蝉翼清夏说的是蚕豆粒般大小的清夏,经过蒸煮后,刀切成片,薄如蝉翼;云片鹿茸,也是说切成片后,放在舌尖,即刻融化;镑制犀角,就是把坚硬如铁的犀牛角用特制钢铁排刀镑成薄片,形似刨花。

利于种植农作物的地理环境

安国的药文化不仅体现在药材本身,即使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因此,博物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区,讲解“药文化与生活”。其中有与药有关的歌曲、对联、书籍、童谣、谚语等等。比如这幅“冬虫夏草含羞草;玉叶金花合欢花”的对联,都为药物名字;还有“神经衰弱睡不好,请用大葱配红枣。每日两次泡茶饮,养心安神有功效。”之类的歌谣。

在“中药材标本”展区,中间部分展示的是“八大祁药”——安国种植药材有300多个品种,其中菊花、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花粉这八大品种,虽然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种植,但是它们经安国生产后,药材、药性极其纯正,从而药效也为最佳。这与安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安国境内地形从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平均海拔仅36.2米,可以说是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同时,这里的土地多为粘土、沙壤,极利农业生产发展。[1]

“天下第一药市”的由来

安国药业的昌盛发展,渊源于药王庙的建立。

药王庙位于安国市老城区城南。药王庙原名邳王神阁,它始建于东汉,在北宋年间扩建,现庙宇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药王庙的来历,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宋秦王(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得疾,久治不愈,邳彤显灵治愈,宋秦王问其姓名,告之“祁州南门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为神”,遂封王建庙祀之。

邳彤为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做过曲阳郡(今河北晋州市)太守。同时,因他酷爱医学,颇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封建社会由于缺医少药,人们把治疗疾病寄托于神灵。善男信女有病也纷纷去庙中上香,于是各地药商纷纷立铺于药王庙周围。

安国药市在开市(一年分春秋两次,春庙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正期、秋庙以农历十月十五为正期)之前,由地位、名气较大的同仁堂先在店门外敲锣,然后到药王庙祭拜药王,最后喊一声:“开市!”方可进行药物买卖。如果不到庙中祭拜药王,那么药市是不允许开的。而正因为这里药市集中,庙前的大街也称之为“药市街”。在明清鼎盛时期,这里“货山人海,药气熏天”,安国也被称为“药都”、“天下第一药市”。[1]

安国药材编辑

安国旧称祁州,素有“药都”之称。药业是安国得天独厚的传统产业。起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绵延至今,成为闻名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并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商贾云集,药材集山海之产”记录了安国药业历史的辉煌。世代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材鉴别经验丰富了中药文化的宝库。

[2]

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馆长郭强告诉记者,安国旧称祁州,因药业发达,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得天独厚的传统药业,源于宋朝,兴于明朝,盛于清朝,绵延至今,已逾千年。“在中药民族药文化发展史上,这里以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成为闻名中外、辐射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药材集散地。”

安国素以“仁义水甜”闻名,在药业经济活动中,无论是药行货栈,还是经纪人和帮会人员,均遵守公平交易的商德,讲求以诚待人,诚信为本。“历史上大有恒药材庄,无论内销还是出口,只要有‘大有恒’内签,买主从不验货。”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寇李敏说,百刀槟梆、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被誉为“祁州四绝”。

在漫长的岁月里,安国人浸润在浓郁药香之中,药文化十分自然地融入了民俗和生活,无处不与“药”紧密相连,也由此产生了与中药相关的谜语。“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做,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身体圆圆不长毛,不是桔子不是桃,请他屋里住几夜,脱去绿衣换红袍”??游客们看到这些谜语时,往往会驻足不前,思考谜底。

寇李敏说,安国所产药材地道,药性纯正,药效较高,被誉为“药材之乡”,其中尤以祁薏米、祁薄荷、祁菊花、祁紫菀、祁白芷、祁大黄、祁艾等“八大祁药”最为著名。[3]

安国旧称祁州,因药业发达,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得天独厚的传统药业,源于宋朝,兴于明朝,盛于清朝,绵延至今,已逾千年。“在中药民族药文化发展史上,这里以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成为闻名中外、辐射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药材集散地。”

安国素以“仁义水甜”闻名,在药业经济活动中,无论是药行货栈,还是经纪人和帮会人员,均遵守公平交易的商德,讲求以诚待人,诚信为本。“历史上大有恒药材庄,无论内销还是出口,只要有‘大有恒’内签,买主从不验货。”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寇李敏说,百刀槟梆、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被誉为“祁州四绝”。

在漫长的岁月里,安国人浸润在浓郁药香之中,药文化十分自然地融入了民俗和生活,无处不与“药”紧密相连,也由此产生了与中药相关的谜语。“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做,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身体圆圆不长毛,不是桔子不是桃,请他屋里住几夜,脱去绿衣换红袍”??游客们看到这些谜语时,往往会驻足不前,思考谜底。

寇李敏说,安国所产药材地道,药性纯正,药效较高,被誉为“药材之乡”,其中尤以祁薏米、祁薄荷、祁菊花、祁紫菀、祁白芷、祁大黄、祁艾等“八大祁药”最为著名。

2

安国中药文化的渗透力

以药兴业,是安国药文化的灵魂,延续千年兴盛百年的安国药市,使中药深深融入了安国人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安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刘倩自小在城市长大,尽管家里没有种药材,但是刘倩对中药材的知识也很是精通。“作为一个安国人,尤其是自己又做着这样一份与中药相关的工作,必须要熟悉中药文化,才能体味深厚的安国中药文化底蕴。”“安国药文化的核心是恪守信誉,安国药文化基于药市经济,人的信用直接关系到药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安国立市的根本。”郭强说,为了渗透安国药文化,博物馆会定期组织巡回展览,走进农村、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文化。

西城乡马固村的李梅家里就种了4亩多地的药材,有菊花、蒲公英、沙参等多个品种。“由于药材价格也不是特别稳定,不敢将地里的药材都种成一个品种,为了稳妥期间,一般都种好几个品种。”李梅现在在安国市里一家饭店打工,家里的药材主要是父母种植,到收药的季节,李梅就和丈夫回家帮忙。李梅小时候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对药材的效用也很是了解,随口就说出了蒲公英、沙参等药的功效。李梅也说不清家里到底种了多少年药材,只知道祖祖辈辈就靠药材为生,或许有一天,等到父母干不了农活的时候,她就会回家去延续祖辈的药材种植业。

3

“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转型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药材生产、经销、加工优势逐渐丧失,传统药业产业发展呈现低端、落后、附加值低的趋势,必须要实现由‘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的转型。”安国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征说,安国要实现由“药材之都”向“药品之都”转型,就要不断加速交易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实现有形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建设公开、透明、高效的现代中药材市场,打造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期货贸易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出口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形成“天下药市,汇通天下”的强势市场品牌。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中药提取、中药制剂和饮片精深加工,打造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在种植上,依托“中国中药材之乡”和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中药材)生产示范县优势,以霍庄中药材基地为中心,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向绿色、有机、安全方向发展。


药王庙对联》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70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