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竹林深处舞蹈教学

竹林深处舞蹈教学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5 06:15:35 | 移动端:竹林深处舞蹈教学

篇一:《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在

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屏风(píng) .....

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第二部分(4——7):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述了自己在竹乡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

第三部分(8):结束了那段美好的回忆,总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忆。原来作者以前在江南乡下作客,那地方盛产竹材,一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晾着盐扁尖笋。当地的人时兴用那些盐扁笋,当作饼干糖果一样,当点心去招呼人客。像这样的风俗,在别处是没有的,因为扁尖笋是江南的特产呢?所以当作者一吃到扁尖笋,不期然的便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的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作者记得那时是春天,正确点说,是雨水节气后七天至清明节气前三天那段日子。地点是江苏省太湖县山区,那处是中国名茶碧螺春的故乡─碧螺春是产在江苏太湖洞庭山的。

2、在这一部分,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明确: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1)、总写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无边无际”,写出远望时的竹乡美景。竹乡的竹子实在太多了。“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2)、近观竹林,描写“我”刚入竹林时的所见所感,这里竹林茂密。“深不可测”。“深入竹林的感觉是很特别的···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3)、竹林的浓密,连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因为浓密到连一点层次也找不出来。但正因竹林如此浓密,就象征竹林的丰收。竹乡的竹林旺盛,对国家、社会,当时民居,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这段写“我“在竹林居高临下的所见所闻,描写了竹林的“密不见底”。

3、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

明确:远观:作者远望竹乡(1)、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2)、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 (3)、 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彷由竹林构成。

近看:作者置身于竹海(1)、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2)、 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3)、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4、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明确:作者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

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土

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它广阔的情景。

5、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明确:作者用了下面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1)、竹的海洋 ─ 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2)、竹海暗浪 ─ 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3)、海底隧道 ─ 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4)、 竹的屏风 ─ 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

三、合作探究:

1、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甚么不同的观点?

2、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

明确:1、画家——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2、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嗅觉: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多角度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有层次井然。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在文中既写竹、亦写人家、内容是切合题目的,作者先以广阔、茂密、

深沉描写江南竹乡竹子的多,形同竹海,切合了竹林的形容。作者再记述循所见炊烟,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深处山村有人家居住,生活与竹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房屋、器皿、饮食等,紧扣了文题。

二、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

1、山村景象─(1)、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2)、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3)、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和晒竹箬(即竹皮)。

2、竹农生活─(1)、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

(2)、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3)、穿: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4)、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3、生活情调─(1)、在到处都是竹具的环境里,喝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2)、 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总的来说:村庄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

4、从《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说明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凭着上空的缕缕轻烟,在浓密的竹林中,发现竹林深处的人家。那里的人家,多数是竹农,他们是倚靠竹林的生产品而生存的。当作者一发现那些一家,就看见他们家家户户都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青黄色带斑点的竹箬了。竹箬的竹子的一种,叶阔而长,可以裹粽子和制竹帽。竹笋和竹箬是留在农村进行加工的,其它的竹材,外运到别处支持建设了。竹乡里的人家有一特点,就是人家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竹制成,这包括了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等,无一不是用竹制成的。此外家中的日用品,如凳子、椅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斗笠等,都是竹制的。甚至接山上的泉水,也是用竹管送到各家的灶头的锅里,可见生活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还有什么的竹叶煎锅巴汤、蚕豆鲜笋饭,更是清香可口的食品呢?每当竹林丰收,竹农们就更忙碌,生活就更丰富,大家都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合作探究:

《竹林深处人家》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试抒述己见。

篇二:《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教学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执教者:肖永全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难点:体会移步换

景写法的特点。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熟悉

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

思路。二、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竹子,

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

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

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二) 阅

读要求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三) 落实生字、生词。(四) 分析课文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

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

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

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

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

同学们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

(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

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

二字切合。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

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

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

觉。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回答:如

“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提问:除了突出多、密,

还写了什么?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竹海在风中

摇曳、波荡的气势。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

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

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

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

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

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

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

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回答:

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

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

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

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

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

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

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回答:写视

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

不见底。提问: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回答:“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

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

然就是竹子构成的。”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篇三: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本文通过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表达出的对祖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对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4、学习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移步换景的特点。

教学方法 :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相互质疑,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反映竹海情景的影片或图片)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文化积累,了解作者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三)知识积累,字词处理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山麓 隧道 竹坞 山岚 竹箬 匾箪 .......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束手无策 名副其实山岚山麓:

(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段意:本文共分两个层次。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第一层次:(1---4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第二层次:(5---8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描绘了江南乡下的春天,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情景。

3、老师小结:本文共8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接下来,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

(五)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明确内容

作者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分别是:

(1)、远处所见:远望,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2)、竹林深处所见:近观

(3)、竹坞所见:抬头向四面看望,到处都是竹子。突出竹子多而茂密。

4、第一自然段写风中竹林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什么?(竹海)

A学生划出关键句,进行分析

B汇报

教师点拨: 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5、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划出关键句,进行分析

汇报:

A 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例如:“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B第三自然段,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教师小结: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6、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对竹子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提示:

A. 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B.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C. 嗅觉:作者澈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7、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六)总结:

本文写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深入竹海中,只见竹子之密。 从竹坞高处观看,可见竹林之广。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竹海美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竹林深处舞蹈教学》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69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