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3 07:08:36 | 移动端:城市土地管理

篇一:城市土地管理论文

城市土地管理论文——农村城市化土地管理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关于农村城市化土地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土地问题一直是关系我们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土地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农民进城。即,城市化≠农民进城。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应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收他们进城市定居,改变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进城的农民,不仅当做外来的劳动力,而且要当做城市居民、城市的主人,并逐步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同时城市化还包括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现象。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这正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的表现。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征收的补偿与安臵问题。《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土地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尘世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多年来都强调政府土地供应,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职能通过农地专用,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很难称其为一个供应者,存量土地虽然数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出让土地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政府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越来越多,有的城市甚至想社会公开承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要占全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为了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政府不惜用“土地换就业”、“拿土地换养老”,但一些私企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这份突击改变用途,获取暴利,只是职工今后无立锥之地

土地征收需要遵守下列原则。严格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珍惜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原则;妥善安臵被征地单位和农民原则;依法征地原则。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存在非法利用土地,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行为。地方政府主导,支持,默许非法用地的情况今年也更加严重的趋势。加大土地法等相关法的宣传,做到每个村民及村干部,乡领导,以及政府,开发商,都要知法,懂法,依法。加大打击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个人和集体。要贯彻执法,稍有姑息,这类违法行为将无法解决。

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用地而言,建设用地主要有如下特点,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建设用地位臵的特别

重要性,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建设用地的稳定性,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的载体,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城市建设就是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环境。利用好城市土地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城市在建设时没有最好地利用好城市土地资源,没有保护好城市土地资源,从小处说就不能形成自己特色的城市面貌,而只是大众城市的克隆,从大处说就是浪费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破坏了自己的土地结构面貌,而形成的城市环境也不可能是生态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而且后期的城市维护管理费用会大大提高。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的城市,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点。要使城市建设合理、快速高效地进行,需要解决好以下的几个问题和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一、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的不协调加快城镇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而强化土地管理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现在虽然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城镇建设与土地管理之间存在着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不够协调。这就是现有建设需求同土地供给的矛盾,也是两个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部门缺乏沟通衔接的问题。城镇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由城镇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这样,

使科学合理的建设行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往往因征地影响速度和效益。

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给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如按规定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建设行为必须先取得建设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管部门申领土地使用许可证,然而现实中存在土地使用许可证发放在先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城镇建设中显更为突出,容易引起两部门之间的摩擦,造成建设规划管理失控。 这主要还是一个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问题。这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管理好城市土地,建设好城镇环境。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已将土管与城建规划或房产部门合为一体,市县长分工也将土管与城建规划或房产部门由一人负责,或成立专门的城市土地建设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土地管理与城镇建设工作的协调。

二、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不合理。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经营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合理有序的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城市正常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需的条件。但现在一些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收益未真正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良性开发利用。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的用途转换之后如果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功能,就是一种浪费有限资源的行为。国家政策规定城市土地收益主要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在于培植城市新的经济载体,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城市土地的收益没有真正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土地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土地的价值,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促进城市建设。如利用城市土地收益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提高城市景观形象;加大城市交通建设,改善城区交通状况;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等。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城市土地的市价,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尚待规范。有的地方为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热衷于拍卖黄金地段的土地,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本来无可非议,但操作中往往偏离方向,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未能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结果把该作绿地的地块作为建房,该作住宅区的建成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又由于客观存在行政干预,以致法定的建设规划人为地成了一纸空文。 这需要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政府部门要从长远利益着想,舍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并可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三、城市规划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化。城镇总体规划是城镇建设管理的依据,城镇总体规划一经政府部门批准,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更改和违背的。城镇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是不容至疑的,这就要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必须严密、科学,管理必须严格。但现在一些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千城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自己的特

篇二:城市化进程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

2011-7-29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引发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占用耕地、城市发展道路决策失误、土地规划不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引发的冲突、小产权房等。所以,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和征用政策,协调土地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引发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管理,政策,关系

一、概况

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个过程。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飞速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增长速度逐年增快。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城市每年平均扩展13平方公里,平均来讲一平方公里客运容纳1万人左右,那么城市化的结果是每年扩容13万人,扩展的规模和人口都是很大的。城市化扩展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工业用地,而用于住宅的只有25%左右,还有一小部分用作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城市化程度不同和城市用地结构不同的,其用地量有着很大的差异。

二、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提升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刺激投资与建设,同时也会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进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西方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数据上看,及时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保持原有标准,我国也很难再10年赶超所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时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国在城市发展的方向存在失误。建国后,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的判断上犯了错误,一种坚持以重工业发展优先,严格限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提出发展小城镇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小城镇是联系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小城镇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过于优先,不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只可以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种补充。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大中型城市,适当的发展小城镇。

1.城市化发展规划与土地政策、土地规划不配套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初期,其规划往往与土地规划不配套,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化规划要与土地规划相连接,城市化规划中的建筑用地规模不应该超过土地规划中的用地规模。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各个地区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纷纷建设开发区,掀起房地产热,进而吸引投资,造成了土地的流失和耕地的占用。

2.土地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脚步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就会造成土地供给矛盾的激化,政府为了保护耕地,有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从而造成城市地价不断攀升,城市的房价也超过了大部分市民的购买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阻碍的经济的发展。从客观角度讲,城市化的发展与保护农村耕地直接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就必然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而城市化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就必须处理好城市化与土地政策直接的关系。

城市化过程中征地补偿过低,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在很多城市里,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农民的功底,然后将征收的土地交由开放商进行经营。在一些中小城市里,大部分以拍卖的形式转让土地,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刻意提高土地的价格,以获取利益。农民虽然有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这种土地管理政策极大的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无法拒绝国家对土地的征收,而且在价格上地府政府也占有绝对的优势,地府官员通过剪刀差从土地中获利,这种压低地价的行为在各地也较为普遍。征收农民的土地后,其获得的往往是一次性补偿,这些费用仅够其生活5年左右,如在城市仅够其2年的生活费用,所以农民并不愿意交出手中的土地。

三、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统一性

1.城市化的推进有助于土地政策的完善

(1)科技的发展为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提高支持。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依靠科技进步还可以优化城市的产业机构,刺激城市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土地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基础,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队土地进行监管。

(2)城市化相关制定的改革有利于土地管理政策的落实。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个性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比如户籍制定和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不断开放户籍制度的约束,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化的门口,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去土地的农村可以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才可以刺激农民向城市迁移,同时保障土地管理政策更加合理和科学,使其真正的落实下去。

(3)城市化的发展为土地管理政策提供法律支持。为了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让土地更好的利用,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就必需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所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土地的合理转让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为了保障土地转让市场的规范性,也需要法律来保障和完善,对于土地转让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有详细的规定。

2.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

(1)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从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其核心动力是工业,农业是其原始动力,第三产业是其补充动力。只有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剩余的劳动力,才可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基数较大,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所以粮食生产的压力也较大。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投入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完善土地管理政策可以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可以切实的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我国的相关法律中规定,对于征收的土地,按照土地原来的用途给予补偿。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的补充往往不能满足其生活、医疗的需要。参考美国的法律,人们的财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征用公民的财产必须按照市值进行补偿,我国政府也可以参考磁力,对失去土地的农村进行多元化的安置,比如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或者以土地换土地。只有不断完善土地的管理政策,才可以让农民自愿的交出土地,流向城市。

总而言之,城市化的发展会影响到土地政策的制度,可以促进相关土地管理政策的完善。同时,土地管理政策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对于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其各自的作用,进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谢俊奇.城市化与土地供给的战略思考[R].“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2005:123—124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5—118.

[3]连丽红.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J].河北经济,2006(8):32—33.

[4]阎岩.内蒙古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EB/OL].[2007—07—23].http:

///data/2007/0723/article_ 335101.htrn.

[5]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EB/OL].[2007—10—13].http:///theory/1506.

[6]黄鹏,卢静.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策略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4(9):45—46.

[7]王荣启,青连斌.城市化的规律与模式[N].学习时报,2004—3—25(6).

[8]许经勇.我国城市化现状引发的深层思考[J].经济研究,2006(4):20—22.

[9]金利强,徐洪水.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问题[EB/OL].[2007—02—13].http://www.1andscapecn.tom/news

作者:宋慧 刘磊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期

责任编辑:叶凡

篇三:城市土地管理

第一章 绪论

一 土地概念

(1)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成果,即土地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综合体。 在土地这个综合体中,土地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响,离开了整体,各个单独的组成要素都不能理解为土地。

(2)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资源与环境两部分。

(3)土地问题

农村 农用地问题,核心是土地的质量和产出。

城市 建设用地问题,核心是土地的区位。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协调

二、土地的二重性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有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性)意义。

土地资源 土地资产,其重要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三 土地的功能

负载功能 土地能将生物与非生物负载其上,成为地球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安身之所。

养育功能 土地具有肥力,具备适宜生命生存的氧气、温度、湿度和各种营养物质,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仓储功能 土地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能源资源,沙、石、土等建材资源。为人类生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提供景观的功能 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如群山、大海、瀑布、清泉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风景资源。

储蓄和增殖的功能 土地作为资产,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投资于土地,能获得储蓄和增殖的功效。

四、土地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特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存在不以人类意

志为转移;而其他生产资料几乎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力不可能创造土地、消灭土地,

或用其他生产资料代替。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绝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地块之间也不能互相

调换位置,这使土地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土地的相对位置是可变的,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区

位状况可以改变

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按统一标准制作的,不同

土地单元具有不同的自然、区位条件。因此,土地利用

要因地制宜。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是可更新资源,在农业利用中,通过施肥、灌溉、轮

作等措施,可使土地肥力处于周而复始的动态平衡中;在非农业利用中,不会磨损、陈旧、丧失有效性,在维持土

地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永续地利用。

土地经济供给具有弹性 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

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

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土地的经济供给是随着经济

效益的提高而变化的,所以是有弹性的。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包括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一块土

地可同时适用于几种用途,也可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用

途,但应坚持最佳用途和最大经济效益原则。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变更是单向、不可逆的; 土地增殖性 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效益具有持续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折

旧、报废。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

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见下例

例:美国一个城市建筑规模的研究结果

显示,在一块价值150万美元的土地上建

造不同楼层的建筑,获得的投资利润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增后减(如右图)。

社会属性 人类在利用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

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这是进行土地产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

出发点。

五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 土地与人口的辨证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1、人类需要土地能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

2、人类生产、生活对土地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要以一定数量、密度和质量的人为前提。

3、人地矛盾——人口增加,对土地数量、种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土地供给是有限的。我国确定18亿亩耕地的底线,保证粮食的基本供给

(二) 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表现为土地承载力问题 人口增加、城市扩张、耕地锐减→粮食→环境问题

因此,在土地利用中要协调好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从而实现“吃饭”与“建设”的协调。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缓解人地矛盾,避免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坏。

(三)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立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人们利用土地从中获益,但由此造成的资源退化、破坏、环境污染,转嫁给了社会、未来和自然界,而乱垦滥用的责任人却不承担任何损失,这种外部性是造成土地、人口、环境系统失调的基本动因。外部性内在化,要将破坏土地资源与环境的代价由责任人承担,从而使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要使人口规模和增长率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均社会福利最大化相适应。

消除贫困

贫困是人类——环境系统恶化的重要动力。贫困使穷人不得不掠夺式地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从而又导致贫困地区更加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四)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供求平衡,使各区域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六、土地管理

(一)概念:——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二)管理的主体——国家

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的各种关系

基本任务——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

督土地利用。

目标——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

职能——计划、组织与控制

环境条件——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

(三)我国的土地制度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有通过国家出让的土地,才能进入房地产领域进行开发、建设,否则

其地上的房地产产品不受法律保护。

(四)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五)学科任务和内容

1、基本任务

应用相关原理和方法,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 学科的内容体系

土地管理相关原理 地籍管理基础

土地权属管理 手段

土地管理学内容土地利用管理 核心

土地市场管理 手段

(六)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的主要经验

(1)香港——土地两权,分离管理

所有权——香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投资兴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性住房

使用权——香港任何个人或集团

1. 台湾——农地保护,实施土地管制

2. 日本——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土地交易许可证和劝告制度,重视资

源调查,加强教育

3. 美国——土地有偿使用,合理规划,技术先进

德国——重视土地立法,技术先进,土地信息管理,管理队伍建设

4. 加拿大——协调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关系

(七)目标——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土地管理的目标必须是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实现的;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必须与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土地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

(八)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由下图表示:

(1)确定目标 宏观目标 中观目标 微观目标

(2)构建组织 组织设计 组织整合

(3)实施组织职能 计划 组织 控制

(4)实现目标 土地管理方法

第二章地籍管理

一 相关概念

1、地籍:是土地的户口,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3、地籍调查:是利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形成地籍图和簿册的过程。以权属调查为核心,是土地登记的前期工作和法定程序。

4、宗地: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一般情况下,一宗地为一个权属单位;同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不相连接的若干地块时,则每一地块分别为一宗。宗地是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也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

5、图斑:以1:1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将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基本相同,水土流失类型基本一致的土地单元(地块)分为一类,以其为基础调查单元,然后将单元勾绘到地形图上成为图斑。(图上最小图斑面积不小于0.5cm2,实地面积0.5hm2;最大不超过50cm2,实地面积50hm2)

6实质就是依据土地使用价值的优劣,评定出土地等级。

7、混合宗:

二、地籍管理概述

1、性质

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连续性

2、地籍管理的内容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三、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的任务是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内容包括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1) 地籍调查

1) 地籍调查单元:一宗地、混合宗

2) 权属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3) 主要内容:


城市土地管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65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