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1 07:18:06 | 移动端: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

篇一: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之举 ----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

一. 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整体数理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入学的学生,其高考数学成绩优秀率为零,及格率不足30%,即70%以上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另外,大批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数学基础就更差了。同时,因为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是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非常大。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没有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红灯”而无可奈何,而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必须得到改变。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一些改革,比如:精简教学内容;加强课堂练习;采用案例教学法等等。但是,试验下来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逐渐悟到了一点,那就是:只是停留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从教学理念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 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

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传统的考核理念是:“分数”;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堂上“被动的听”。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下进行的,这就难怪取不到突破性的进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了解行业发展、熟悉生产过程和有知识、发展型的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必须要实现如下转变: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首先关注学生的职业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被动学习数学转向在数学活动中的主动建构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理念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获得对他们各自有用的数学知识。归纳起来就是:教育理念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学模式要从“知识教育”向“能说会做”转变;

教学方法要从“灌输式”向“讨论研究式”转变;

考核理念要从“分数”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从“被动的听”向“主动的做”转变。

教学理念的转变使紧锁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只要围绕着一个字:“做”,做足、做好文章,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常规的数学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完成作业、平时测验、复习、期末考试组成。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教学的规律,从来没有对它产生过丝毫的怀疑,更谈不上有什么突破、改变和创新。我们认为这个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在“应试”教育理念下,

是完全有效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是,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它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依靠它是不可能完成“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它缺少了一个根本的环节:“做”。

三. 一个创新之举

经过大量的学习、分析、研讨,我们决定突破传统的框框,在常规的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新的教学环节:《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并且自2009年9月起,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管理系、应用技术系09、10、11级部分专业的十二个班级,正式试点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之举,正合了 “秤砣虽小压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基本扭转了高等数学教学的被动局面。

四.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

1.作为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管理系、应用技术系一年级新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新的教学环节《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 一般从第九周~第十五周,规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同学必须参加,三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任务.

2. 建立《数学实践与应用》题库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们收集并编写了一些起点比较低、与各个专业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了近百道题的《数学实践与应用》题库. 题目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微积分、微分方程、统计学、概率论、线性规划、决策论、库存

论等不同的学科。各个课题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从中自主进行选择(各组完成不同的课题)。

3.各课题组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任务

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任务不占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同学们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能够提供的各种方便条件(图书馆、资料室、网络、计算机等)、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或是找参考书、翻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在一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数学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成员集体的努力,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认真努力地完成课题任务。最后,按照课题的具体要求,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数学模型、分析解题的详细过程、结论、联想、拓展、体会等汇总成一篇数学应用文章。

4.总结、考评。

各课题组的组长负责填写《数学实践与应用》总结报告和《数学实践与应用》考核表,与数学应用文章一起装订好提交给老师作为考核的依据。教师按照完成情况、科学性与系统性、广度与深度、创新与思考、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并给出评语。最后以30%的比例计入高等数学课程总评分。

5. 《数学实践与应用》报告会

各班级挑选3~5个组进行课题专题报告,要求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完成课题的成果以及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并作出专题报告,供大家学习和分享。

五.《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内涵分析

1.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使教学环节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更加符合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中“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思想;更加有利于贯彻“以做定教、做学结合和以做为主”的职业教育原则;更加有利于培养了解行业发展、熟悉生产过程和有知识、发展型的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数学考核理念的转变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连带引起了考核理念的改变。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主要形式是期末的笔试(占70%),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变形,是单纯的数学题。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是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差异;二是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背习题、记公式的习惯,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由于高职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差,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红灯”而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

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数学考核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是将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分为常规、测试和应用三大模块。

篇二: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

改革与创新实践总结报告

飞行基础训练基地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于2006年成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小组,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员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发展学员数学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自己特色的教学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 “三引入”的内容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目前在广大的学员当中,普遍存在着对随机数学的一种畏惧感,或者说是对学好随机数学的自信心不够强,特别是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大多数学员感到惧怕。如何消除学员这种恐惧心理,也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精心组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堂教学体系,保证该门课程的授课质量,从而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1.引入趣味知识,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针对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课堂讲授比较枯燥的特点,在教学中将具有趣味性的小知识融入课堂,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如赌场里产生的数学、公交车车门高度设计、概率与直觉、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保险公司为老年人投保是否会亏本?彩票投注获奖概率有多大?等 - 1 -

等。通过把这些“有趣味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消除学员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难学、枯燥乏味的心理,使他们品尝到学习中的乐趣,创造学员自觉接受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员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提高学员将来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

2.引入应用案例,使学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如何进行教学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一位好教员不仅仅只是善于鼓励和说服学员的讲演者,而且应能够组织学员深入地进行认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活动结果。学员是从我们的授课中获得知识的,但好的教员却培养学员通过自己的讲授发掘信息并使之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聪明的学员能够从教员那里获得信息、思想、智慧,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指导自己以后的实践活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如何把学员引入到社会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案例教学即可达到此目的。为使学员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魅力,我们引入了一些案例如分赌本问题、大数定律在保险中的应用、如何有效安排人力、正态分布的应用、敏感性问题调查、参数估计方法在就业问题中的应用等等。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概率知识,运用“实际背景”解释抽象的概率概型等,从而使学员感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非学不可。

引入具体实例教学,融入建模思想,教员改变传统的以讲解知识- 2 -

为主的教学方式,用自然现象、日常生活、金融证卷中的例子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概率知识,运用“实际背景”解释抽象的概率概型,通过“应用实例”的教学引导学员掌握数学方法,学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3.引入概率实验,变抽象为直观

针对概率统计课程理论抽象、难学难懂、教学时数有限的特点,我们增加了一些概率实验,尽可能地通过直观地演示,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如高尔顿板实验、蒲丰针实验、泊松分布逼近二项分布实验、区间估计、边缘分布、相关系数等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加深了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三联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生活中,数学能力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数学能力的关键不在于数学计算,而在于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提高学员的数学修养及素质,固然要灌输给他们知识,但更要紧的是使他们了解数学的创造过程。这不仅要有机地结合数学内容的讲授,介绍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发展历史,而且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学员身临其境地介入数学的发现或创造过程,否则,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措施,鼓励并推动学员解决一些理论或实际的问题,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与形成至关重要。

1.抓住课程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 3 -

对于同一门课程来说,纵横排列的知识结构表明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内容的深度。掌握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对于提高能力和素质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知识的传授都要经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而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员在传授知识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一元随机变量的分布律与二元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律联系与对比;事件的条件概率、独立性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及独立性联系与对比; 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内容间的联系与对比;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联系与对比等。通过联系与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2.注重教学内容与数学建模之间的联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目前,数学建模等数学素质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足以胜任这一重任。因为尽管教员在讲课时都强调数学在实际中有多么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学员来说,仅仅是教员做了几道简单的应用题而已,主要是因为教员没有很好地向学员灌输数学建模的思想。数学建模的过程是指从实际问题→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检验评价→模型应用的过程,数学建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员在讲解应用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要与建模的思想紧紧联系起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 4 -

篇三:教学成果总结

“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总结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任士忠

当前在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教学体系改革不彻底,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力度不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内容设计不明确,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脱节等问题。培养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胜任。为进一步深化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功能,从2007年开始在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等专业进行了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着力在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型向应用型、创新型转变,毕业生素质、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就业率连年保持98%以上。

一、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以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为调研主题,分别在我省各地市设调研点,通过分发调查问卷、查阅权威统计资料、文件、文献,进行实地调查,点面结合,对“三农”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专业培养方向的拓宽、培养规格的提升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知识农业转轨的过程中,人才的结构、规格与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界定。

研究认为,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现场性、操作性、创新性”的特点。据此研制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和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同,都属于职业教育并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其层次不同故而人才培养必然存

在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起点高、规格高、“双证书”层次高以及高职生具有就业岗位宽、社会期望值高、发展后劲足等方面。研究表明,技能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等方面,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二、构建种植类专业工学结合“四环节、三阶段”的课程体系 四环节: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经过“通识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 专业应用教育”四环节构成科学知识学习过程,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

三阶段:根据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经过“认知、综合应用、创新”三阶段形成学科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具备相应的专业应用能力。

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与农时季节和生产实际结合,进行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生基本就业岗位要求和特点,对学生各项能力,特别是岗位专业技能加强培养,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创新能力。

三、形成种植类专业“一主线、双循环”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四环节、三阶段”课程体系的总框架下,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点,完善形成适合种植类专业的“一主线、双循环”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以岗位技能为单位,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内容安排上以

农时季节为主线。岗位技术课教学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之上,主要讲授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实验课和实训课的总学时数等于或大于理论授课的学时数。根据岗位技术课的要求确定岗位技术基础课的内容,结合生产实际,以生产季节为主线,岗位技术基础课内容与相应岗位技术课内容相对应。

四、探索实践了“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的运行机制。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我们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围绕种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五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军训、实验、上机操作、技术

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科研

训练、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主要环节,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约占总学时的50%以上。加强实践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压缩验证性实践课,增加综合性实践和设计性实践,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为目的,从实践设计、查找资料,到仪器准备、部分试剂的配置等全过程都由学生参与,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怀疑和思考,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求知、做事、协作、做人。教师不仅应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通过组织教学系列专题活动,让教师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提高和培养。教学中要求广大教师掌握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同时也借助这些教学活动,使教师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法。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一个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竭力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活动。网络课程是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更具弹性,是一种开放式学习。教学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学习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课程,查阅学习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保证。

创新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创新热情。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适当调整实践环节考核的比重,建立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组织,完善考核项目和标准,提高考核的科学性。进一步探索完善考教分离的考核制度,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测和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效手段。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办法,我们尝试将学生学习成绩划分为基础分和创新能力分,在考核创新能力时,将学生参与开放性实践、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竞赛成果量化成创新能力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成绩,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研制了代表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课题组研制了代表性专业“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林技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38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