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1 07:17:32 | 移动端: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篇一: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提高作物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提高作物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一、作物品质简介概述:

作物品质(crop quality)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用途而异。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滋味、香气、色泽、种皮厚薄、整齐度、纤维长度和强度等。作物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低,而且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分析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1作物品质仪器种类: 作物品质仪器的种类主要包括凯式定氮仪、粗纤维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精米机面筋测定仪、烟点仪谷物硬度计、降落数值测定仪、智能白度仪、淀粉分析仪、罗维朋比色计、圆形验粉筛、油脂测量仪、粘度测试仪、谷物容重器、磁性金属测定仪、粉质拉伸仪等,这些作物品质仪器将准确快速的辅助广大农民科研朋友。

二、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2.1遗传因素 作物产品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和蒸煮品质等,一般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例如稻米香味(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籽粒长度、垩白率等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受主效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正因为如此,作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产品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品种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就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了。

2.2环境因素

2.2.1地理条件

禾谷类作物籽粒(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提高;而大豆是南高北低;同时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随纬度或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低、雨量少、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分的合成。因此,地理条件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品质。

2.2.2季节条件

季节不同,产品品质差异较大,如南京的早稻和晚稻相比,一般是早稻的米质较差。

2.2.3温光条件

温度适宜有利于作物品质形成,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籽粒蛋白质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小麦在20-25℃条件下,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最高;

水稻籽粒成熟期间的温度与直链淀粉含

量呈负相关;当烟草成熟时,若在24-25℃昼夜平均温度下,持续30天左右,有利于提高烟草叶的品质。

由于光合作用是形成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一般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产品糖分、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光照不足会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

2.2.4水分条件

作物品质的形成期大多处于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因此需水量多、耗水量大。如果此时遭遇干旱或渍水,一般都会明显降低品质。水分不足不仅会影响外观品质,也会影响内在品质。水分过多则会抑制根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物质积累和代谢,降低品质。对于不同的作物或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水分对其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无论是降雨量还是土壤水分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都有所降低;水分、温度、施肥不同时,也会影响到油料作物油分的含量和成分;当然,土壤水分含量、矿质营养以及光照、种植密度均影响作物的品质。而麻类作物生长期间水分充分供应,可促进形成品质优良的韧皮纤维,防止木质化。

2.2.5营养条件

2.2.5.1大量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就肥料而言,氮肥能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当氮磷钾配合时、产

量和蛋白质均明显增加;氮肥用量高,油分中饱和脂肪酸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减少,促使脂肪酸价提高,使油分变坏;钾肥和磷肥有利于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提高,而氮肥则降低淀粉的含量;对于甘蔗和甜菜,生长后期较低温度有利于糖分积累,当然氮磷钾配合使用以及增加钾肥用量均可提高含糖量;氮磷钾三要素有增加棉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纤维细度,全面提高棉纤维品质的作用。

2.2.5.2微量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微量元素含量不足与过量都难以获得优质产品。

硼能促进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受精过程,有利于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不同作物品种的施硼效果有很大差异,其中十字花科、双子叶植物尤其是具有乳液系统的双子叶植物,需硼多,施用硼肥效果好。施硼肥能克服油菜的“花而不实”,大、小麦的“穗而不实”,棉花的“蕾而不花”,苹果的“缩果病”,柑橘的“硬化病”,甜菜的“心腐病”,芹菜的“茎裂病”,花生的“有果无仁”等,且有利于根系生长,从而改善了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品质。

锌营养能促进植物叶绿素与生长素合成,改善植物的碳、氮代谢,有利于细胞的正常分裂与生长。施锌肥能克服植物的生长受抑、叶片失绿变白、畸形、茎节短缩、生长点坏死、根系细弱等,如玉米的“白芽病”,水稻“僵苗”,落叶果树的“小叶病”,柑橘的“斑叶病”,油桐的“青铜病”,果树小叶丛生等病症,从而达到增产。

2.2.6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不仅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巨大损失,对作物品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臭氧浓度的提高会降低大豆的油酸含量,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则会增加脂肪中油酸的含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使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向氨基酸和蛋白质转换的速率下降,使作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下降。

2.2.7 土壤

通常肥力高的土壤和有利于作物吸收矿质营养的土壤,常能使作物形成优良的品质。如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改土,可起到明显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土壤质地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在壤土、砂土上种植的花生总糖和蔗糖含量明显地比粘土上种植的花生高些;种植在砂土上的花生油酸/亚油酸比率(O/L)最高,粘土上的次之,壤土上的最低。

土壤的盐碱含量不但会影响作物产量,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盐胁迫会

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对脂肪酸的组成有一定影响(常汝镇等,1994)。但在非氯化钠盐土上种植红麻,因为皮/骨值一般大于非盐碱地麻,有利于提高红麻纸浆质量。

2.2.8 病虫害

病虫的危害对作物的外观品质(如籽粒大小、外观光泽度和整齐度等)和营养品质(如降低有益成分,增加有害物质含量等)会造成严重影响,有的甚至不能食用。如,灰斑病会降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营养价值;黄曲霉危害严重的花生会因黄曲霉素含量过高,引发癌病而影响消费者健康。

三、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

3.1培育和选用优质作物品种

小麦:它的蛋白质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即高蛋白质品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大多数能保持较高的含量。据研究认为:春小麦品种、地方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比冬小麦和育成的品种要高一些。

水稻:粒形细长、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籼稻,其稻米透明度高;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粳(jingo)稻,均有较好的食味品质。

玉米:高油玉米含油量高达8-10%,最高的达到20%;高蛋白质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一倍以上;

花生:花生新品种蛋白质含量18-34%;脂肪含量43.6-63.1%;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4-46%,油分22-23%;

3.2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如新疆优势棉区,东北玉米优势区,山东、河南小麦优势区,湖南水稻优势区。

3.3改善栽培技术措施

3.3.1 种植密度和播种期

合理密植是提高和保证作物品质的重要措施。不同的种植密度主要是改变了作物生长的光照条件及单株营养供应水平。生产上常出现因种植密度过大、群体

篇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其它生理过程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建立上面的知识网(老师一定不能代替) (2)由学生自己总结下面表格

经典例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质量成为人们解决粮食问题的主攻方向。

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获得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性状,科学工作者往往要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套育种方案。培育小麦或水稻新品种。

生物材料: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纯种,B。小麦的矮秆不抗锈病纯种,C。水稻的迟熟种子。

非生物材料:根据需要自选

(1)育种名称: 育种。

(2)所选择的生物材料: 育种。 (3)期望达到的结果: 。

(4)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性状类类型)的概率是。

(5)写出育种的简要方法(过程)。(可用图解) (6)简答选择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的方法。

[答案](1)杂交(2)A、B(34)3/16(5)高秆抗锈病X矮杆不 高秆抗锈病,矮秆抗锈病

抗锈病 1高秆抗锈病 F2

高秆不抗锈病,矮秆不抗锈病。

(6)将F2矮秆抗锈病品种连续自交,选择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作为新品种。 变式练习:

(2003年高考题)小麦品种是纯合子,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 。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达室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答案:

小麦亲本杂交 FAABBxaabb

F1种植F1代,自交

F2 A-B-、 A-bb、 aaB-、aabb种植F2代,选矮秆、抗病(aaB-),继续

自交,期望下代获得纯合体

(注:① A-B-、 A-bb、 aaB-、aabb表示F2出现的九种基因型和四种表现型。 ②学生写出F2的九种基因型或四种表现型。均给满分) 马铃薯

F yyRr X Yyrr

亲本杂交

F1 YyRr,yyRr,Yyrr,yyrr种植,选黄肉、抗病(YyRr)用块

茎繁殖

F2YyRr

第二课时:影响农作物产量的生态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经典例题

图5-9表示绿色植物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图5-9

(1)从图中曲线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图中曲线的分析,你认为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你认为在温度为40℃,光照强度为c时,限制光合作用进行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外界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

(4)在光照强度为b的条件下,温度为30℃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如果大棚栽培蔬菜,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有利于蔬菜的生长?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光照强度为b、温度为20℃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如果大棚栽培蔬菜,此时应采取什么措施有利于蔬菜的生长?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解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水分、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均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根据题于部分的要求,已不考虑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光照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是: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影响不大,但对暗反应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所以在光照充足,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主要是受暗反应的限制,此时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对暗反应过程没有直接影响。在温度适宜,光照强度较低的条件下,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内在因素是光反应,此时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如果光照条件和温度都适宜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的浓度、酶的数量和酶的最大活性的限制。 答案 (1)光照强度和温度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3)暗反应过程中的酶的数量和酶的最大活性 CO2 (4)光反应 适当降低温度 降低呼吸消耗 (5)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适当提高温度 提高暗反应过程中酶的活性

变式练习 [2001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天津、山西卷)]植物的新陈代谢受外部环境因子(如阳光、温度)和内部因子(如激素)的影响,研究内外因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图9-4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2和释放CO2量的状况。请分析回答:

图9-4

(1)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期为a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如将该曲线改绘为人参(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曲线,b点的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解析 根据第(1)小题提供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但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这一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现象,曲线中的b点称为光饱和点。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如曲线中的a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即植物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换句话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好补偿植物的呼吸消耗。植物光补偿点的高低与呼吸作用的强度有关,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高,光补偿点也高,反之亦然。凡是影响到呼吸作用的因素,也能影响到光补偿点。

第(1)小题:当光照强度为b,光合作用强度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这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暗反应,主要是暗反应过程中的酶的活性和CO2的供应状况。如果此时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CO2的供应量,光饱和点也会相应有所提高。

第(2)小题:当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好用于呼吸作用,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如果白天光照强度长时间为a时,植物就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原因是白天没有有机物积累,晚上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晚上植物的生命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如果从全天看,植物的消耗大于积累,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要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光照强度必须要高出光补偿点好几倍。

第(3)小题:人参是阴生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比阳生植物(如松树)要低,能够充分利用林下的散射光,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比阳生植物要低。即曲线中的b点左移。实际上,阴生植物不仅光饱点比阳生植物低,光补偿点也比阳生植物低。

答案 (1)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仅答最高给满分) (2)不能。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等,但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左移,与松树比较,人参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高点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松树低

篇三:第一章作物产量构成与增产潜力

第一章作物产量构成与增产潜力

第一节 绪论

农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农作 物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产部门,人们吃穿用和文化生活用品的生产都同农作物生产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和关系,我国人民衣食要求95%和纺织工业原料的2/3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作物生产, 食品工业及酿造业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农作物生产。因此,农作物生产发展的快慢, 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 必须重视它的战略地位。

农业生产:广义上讲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称大农业。狭义上讲指种植业、一般指作物栽培业。

作物: 广义有利用价值并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如农作物、蔬菜、果树

狭义农作物指粮食、棉、薯、油、麻、糖、 烟 等

目前栽培的农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 在长期被人们利用过程中,不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逐渐演化而来的,今天的农作物品种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

作物栽培技术: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对象的生产事业, 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物质能量转化的生产。它科学地综合利用土地、种子、肥料、水利、耕畜、 农机具和其他生产资料、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和化学潜能,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又受其他条件的影响,同时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农作物发展的悠历史和宝贵遗产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大国之一, 已有7000多年 的农耕历史,是世界农业的民详地之一,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人类的历史上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消积地适应环境转为积极地改造、 创造环境以满足自身衣食的需要, 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的作物起源中心不仅是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广泛地分布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吏生要的的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勤劳的双手辛勤汗水通过 择栽培驯化改造成现在的作物。

二、 建国后农作物发展

的主要成就

(一)我国

1、12亿人的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7%的土地养活22%

2、显著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兴修水利,治理江河, 组织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初步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已达到相当水平。

3、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建国以来,由于普及良种,改进耕作栽培制度, 主要病虫害得到防治,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从而使农业生力水平显著提高。

4、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有了很大发展

(二)黑龙江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1、由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转向以提高单产为主

黑龙江省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建国初期, 主要以扩大 耕地面积为主,后期以提高单产为主。

2、粮食产量逐步增长,单产取得重大突破

1949年 587万吨

1966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 17年这个时期主要是应用 传统农业技术和依靠机械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粮食总产和单 产增长比较缓慢。

1983实现了第二次突破,1500万吨17年, 此时期是扩 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并重。

1990年实现第三次突破2000万7年实践证明, 黑龙江省 已形成粮食总产稳定在2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1996年首次突破3000万吨

3、经济作物生产增产很快

亚麻、油料、甜菜

4、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农机具拥有量增加

(2)、物质投入增加

(3)、农业新技术面积的增加。

三、我省农业资源

(一)我省农业资源

我省属于温带至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年平均气温2。4度,无霜期80---140天,年降水量450--650mm,年积温1700---2800度,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大豆总产占全国总产三分之一,亚麻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5%以上,甜菜面积和产量占全国50%左右,马铃薯是全国种薯基地。

第二节作物分类及作物产量构成

一、作物产量

(一)作物产量概念

作物产量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生物产量,二是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 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指因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 所指的产

量,如谷类作物的子实, 马铃薯作物的块茎,棉花的纤维,甜菜的块根、烟草的叶片。

│二者的关系:作物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但生物产量中有多少干物质能转化为经济产量,要看转化效率。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又称为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 ──────

生物产量

如薯类作物,以营养器官作为主要收获产品,形成主产品的过程比较简单,

以经济系数常较高,为70%——80%。

谷类作物、豆类作物、油菜等以生殖器官的果实作为主要的收获产品,其经济产量形成要经过性器官的分化发育、开花、结实、成熟过程,有机物质要经过复杂的运转,因而经济系数稍低,水稻为50%左右。其中由于大豆、油菜30%-——40%,玉米为25%——40%,大豆为30%左右,油菜为28%左右。

其中由于大豆、油菜其产品含蛋白质、脂肪较多,在形成过程中必须由碳水化合物进一步转化,需要能量较多,其经济系数较禾谷类作物为低。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

经济系数越高,说明对有机物的利用越经济。

作物生长发育前期,即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大部分用于营养体的形成,到生长发育后期,转入生殖生长以后,光合产物大部分用于生殖器官形成,最终形成产量。

因此, 生育后期光合作用的产物对经济产量的形成关系重大. 作物高产栽培的主要任务是在作物生育前期促进苗壮,建立强大营养体,为形成大量物产量奠定基础;

生育中期,一般都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要促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健壮而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和形成足够数量的生殖器官;后期要求以化产物多,运转能力强,大量的输入贮藏产品的器官,转化转化效率高。

(二)提高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作物的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三者关系十分密切。一般经济系数相对稳定,因而生物产量越高经济产量也越高,所以,提高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株数和单株产量两个因素构成的。 而单株产量因作物种类不同,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以。

如禾谷类作物则由每穗平均粒数和平均粒重构成;豆类作物由每株有效荚数 每荚的有效粒数,粒重 构成

禾谷类 穗数 每穗实粒数 粒重

豆 类 株数 每株有效荚数 每荚粒数 粒重

薯 类 株数 每株结单薯数 单薯重

烟 草 株数 每株叶数 单叶重。

(二)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间关系

以禾谷类作物为例

每公顷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

产量kg/kh= ──────────────────

106

三者之间关系是:单位面积上穗数越多,每平均粒数越多,千粒重越大,也就是三者乘积越大,产量就越高。但在实际生产上,这些因素很难同时增长,在一定栽培条件下,构成产量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序的矛盾,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时,每穗粒数就有增加的趋势,粒重也会有所增加。所以要获得高产,要在可能不减少单位面积穗数条件下,尽量增加每穗粒数,且提高

粒重,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小麦品种计划每公顷穗数650万,每穗平均粒数36粒,千粒重35克,计算该品种每公顷生产多少千克。

第二节 产量构成生理机制

一、叶面积、叶面积系数

(一)叶面积

指绿色面积,是指绿叶的面积均计算在内,黄叶则不包括在内。

(二)叶面积系数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绿叶面积对单位土地面积相比的倍数。

(三)光合势

指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地面上平均叶面积和工作日数的乘积。

(四)光合生产率

指光合作用生产效率,即每平方米绿色面积面积工作一天实际积累的干物质克数。

二、作物群体与群体结构

(一)群体大小

反映群体大小的指标,是单位面积内基本苗数、分孽数、穗数、叶面积系数及根系发育程度,而单位面积穗数是群体发展的最终表现,它不仅反映了后期群体大小,又是产量构成因素,所以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根系发达与否也是群体中所必须有考虑的。群体越小,光照条件越不好,植株有机营养不足。

(二)群体分布

群体分布主要是叶层分布或叶层结构。它与叶片大小、叶片生长角度、层次和株型都有密切关系。

如小麦叶片挺直、叶面积下部多于上部的株型,就比叶片大而平铺及集中于上部的株间光照较好。

对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理想株型号是:茎秆矮、叶短宽、上部叶片较直立,下部叶片较平展的适于密植。另外,行距较大,透光条件常驻机构优于行距小的。

(三)群体长相

群体长相是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长相、叶的色泽、封垄程度等。 如叶片宽、色正、苗墩实、全株茎节粗状,基部节间短而壮实,是壮苗的植株,叶色浓、叶长下披,则说明长势旺,是徒长苗,叶色淡、叶细长,或叶片小,上竖、基部节间细长不充实的是弱苗。

在一定意义上说,壮苗反映群体结构适宜,弱苗和徒长苗反映群体过大或过小。

(四)群体动态变化

群体大小、分布、长相都必须是随着个体生长而不断变化。

如小麦,单位面积内总分孽数发生变化,叶面积系数发生变化,群体高度、整齐度发生变化,干物质发生动态变化等,都是群体的时间动态变化。它反映群体结构好坏对产量的影响。

三、合理群体结构的建立

(一)根据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当地自然条件确定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

径。

不同作物,既或是同一作物在不同条件下,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途径也是不同的。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38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