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1 07:15:46 | 移动端: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篇一:F4第四单元复习

《16 大自然的语言》

一、注音

衰(shuüi)草连天连翘(qiáo)差(chü)异播种(zhǒng) 落(lu?)叶

观(guün)测风雪载(zài)途 记载(zǎi)萌(m?ng)发农谚(yàn)

翩(piün)然孕(yùn)育簌簌(sù) 销声匿(nì)迹

二、解词

萌发(萌芽、发芽)次第(一个接一个)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三、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四、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一自然段是时间顺序,(春、夏、秋、冬,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

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摹状貌、举例子。

第三自然段是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的顺序说明的。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请

用它造一个句子。)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6、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

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六、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①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

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②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

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

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④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⑤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

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以安排农事。)

(2)、下定义。

①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帮助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

②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帮助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 ③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4)、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2

年迟五六天。(从反面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②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只比北京早10天。

③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5)、做诠释。

①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使我们更清晰,让我们明白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七、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

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

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八、课文写作特色

1、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的条理性很强。

3、生动的语言。

九、课外积累(物候谚语)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7 奇妙的克隆》

一、注音

囊胚(náng pyi)两栖(q?)脊椎(jǐzhu?)哺乳(bǔ rǔ)繁衍(y?n)蟾蜍(chán chú)

性腺(xiàn) 胰(yí)蛋白酶( m?i)分泌(mì) 濒临(b?n) 孵化(fū)一撮(zu?)

切(qia)实 牲畜(chù)匍匐(pú fú)

二、解释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旧式的狭长桌子)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神通,宗教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接纳(接受)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夭亡(短命,夭折) 事先(事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三、课文理解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

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列举人们熟悉的生物现象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②作诠释:对克隆一词溯源并解释。

③引用:引《西游记》中拔毛变猴的故事,生动形象说明。

3、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克隆”下个定义?

“克隆”既指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也指来自一个祖先,经过

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从

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从低级到高级)体现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5、“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一、“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

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

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二、它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

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

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

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

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7、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

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四、说明方法

1、作诠释。

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2、作比较。

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绝不亚

于鲫鱼。

3、举例子。

美国跟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的受精卵细胞核,并植入

白色小鼠的子宫内,最终得到三只小灰鼠。

五、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注音

褶皱(zht zh?u) 劫难(ji? nàn)致密(zhì mì)追溯(zhu?sù)遗骸(yí hái)

天衣无缝(tiün y? wú fang)骨骼(g?) 鸟臀(tún)目恐龙 地壳(qiào)尘埃(üi)

岛屿(yǔ)链(liàn)深渊(yuün)驮(tu?) 流逝(shì) 两栖(q?)动物 薄(báo)

潮汐(x?)应(yìng)急措(cu?)施排斥(pái chì) 趋(qū)势陨石(yǔn)衍(yǎn)射

携(xi?)带

二、解词

褶皱(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 劫难(历经劫难)

致密(精致紧密的) 追溯(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三、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课文结构:(总分总)

1、《恐龙无处不在》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

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

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被压扁的沙子》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

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

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

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

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

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

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五、揣摩语言(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

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

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5)、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毫无疑问,

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

“肯定”、“最终也许”、“毫无疑问”等词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6)、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

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

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六、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都采用“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被压扁的沙子》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七、说明方法

1、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去说明,增强文章说服力。)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③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④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⑤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2、作比较。(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说明语言更形象、生动,明白如话,增添文章情趣。)

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也能引发读者的想像。)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③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篇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知识点

《16 大自然的语言》

一、注音

衰(shuüi)草连天 连翘(qiáo)差(chü)异 播种(zhǒng) 落(lu?)叶

观(guün)测风雪载(zài)途 记载(zǎi)萌(m?ng)发 农谚(yàn)

翩(piün)然 孕(yùn)育 簌簌(sù) 销声匿(nì)迹

二、解词

萌发(萌芽、发芽)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三、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四、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一自然段是时间顺序,(春、夏、秋、冬,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

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摹状貌、举例子。

第三自然段是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的顺序说明的。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请

用它造一个句子。)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6、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

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六、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①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

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②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

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

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④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⑤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

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以安排农事。)

(2)、下定义。

①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帮助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

②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帮助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 ③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4)、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2

年迟五六天。(从反面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②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只比北京早10天。

③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5)、做诠释。

①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使我们更清晰,让我们明白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七、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

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

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八、课文写作特色

1、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的条理性很强。

3、生动的语言。

九、课外积累(物候谚语)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7 奇妙的克隆》

一、注音

囊胚(náng pyi)两栖(q?)脊椎(jǐ zhu?) 哺乳(bǔ rǔ) 繁衍(y?n) 蟾蜍(chán chú) 性腺(xiàn) 胰(yí)蛋白酶( m?i) 分泌(mì) 濒临(b?n)孵化(fū) 一撮(zu?) 切(qia)实 牲畜(chù)匍匐(pú fú)

二、解释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旧式的狭长桌子)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神通,宗教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接纳(接受)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夭亡(短命,夭折) 事先(事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三、课文理解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列举人们熟悉的生物现象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②作诠释:对克隆一词溯源并解释。

③引用:引《西游记》中拔毛变猴的故事,生动形象说明。

3、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克隆”下个定义?

“克隆”既指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也指来自一个祖先,经

过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

是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从低级到高级)体现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5、“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一、“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

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

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二、它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

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

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

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

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7、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

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四、说明方法

1、作诠释。

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2、作比较。

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

绝不亚于鲫鱼。

3、举例子。

美国跟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的受精卵细胞核,

并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最终得到三只小灰鼠。

五、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注音

褶皱(zht zh?u) 劫难(ji? nàn) 致密(zhì mì)追溯(zhu? sù)遗骸(yí hái)

天衣无缝(tiün y? wú fang) 骨骼(g?) 鸟臀(tún)目恐龙 地壳(qiào)尘埃(üi)

岛屿(yǔ)链(liàn) 深渊(yuün)驮(tu?) 流逝(shì) 两栖(q?)动物 薄(báo) 潮汐(x?)应(yìng)急措(cu?)施排斥(pái chì) 趋(qū)势陨石(yǔn) 衍(yǎn)射 携(xi?)带

二、解词

褶皱(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 劫难(历经劫难)

致密(精致紧密的) 追溯(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三、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

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课文结构:(总分总)

1、《恐龙无处不在》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

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

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被压扁的沙子》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

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

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

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

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

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

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五、揣摩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

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

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5)、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毫无疑问,

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

“肯定”、“最终也许”、“毫无疑问”等词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6)、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

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

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六、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都采用“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被压扁的沙子》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七、说明方法

1、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去说明,增强文章说服力。)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③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④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⑤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2、作比较。(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说明语言更形象、生动, 明白如话,增添文章情趣。)

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也能引发读者的想像。)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③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篇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字词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zhú)(zhyn) 萌.发(m?ng) 孕.育(yùn) 簌簌..(sù)侵.害(q?n) 衰.草连天(shuüi) 农谚.(yàn) 连翘. (qiáo) 纬.度(w?i) 悬殊..

(xuán shū):差别很大。 翩.

然(piün):动作轻快的样子。 次第.:依次,一个接一个。 销声匿.迹(nì):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zài):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草长莺.

飞(y?ng):形容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z?i 一年半载,记载,转载

载 zài 装载,载途,下载 qiáo 连翘,翘楚(指人才) 翘iào 翘尾巴

17 奇妙的克隆

一撮.猴毛(zuǒ) 克隆.(lóng) 匍匐..(pú)(fú) 根茎.(j?ng) 繁衍.(yǎn) 胚.胎(pyi) 囊.(náng) 蟾蜍..(chán)(chú) 鳞.片(lín) 脊椎..(jǐ)(zhu?) 两栖.(q?) 潜.在(qián) 蛋白酶.(m?i) 骡.子(luó) 开辟.(pì ) 濒.临(b?n)挽.救(wǎn)繁.殖(fán) 渗.透(shan) 免疫.(yì) 率.先(shuài)汗腺.(xiàn) 分泌.

(mì)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

冲突。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cuō 撮合

撮zuǒ 一撮头发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jù)山林。 .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

遗骸(hái) 骨骼(g?) 臀部(tún) 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褶.皱(zht) 驮.着(tuó) 携.带(xi?) 覆.盖(fù) 潮汐.(x?) 陨.石(yǔn)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周密。

追溯.(sù):回顾过去的人和事。 天衣无缝: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19 生物入侵者

不可估量.(liáng) 繁衍.(yǎn)河蚌.(bàng) 失衡. 栖.息(q?)监.控 厄.运(a) 劫掠. (l?a) 酝酿..

(yùn)(niàng) 归咎.

(jiù):归罪。 藩篱..

(fün )(lí):比喻门户或屏障。 五彩斑斓..(bün)(lán)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 无动于衷.(zhōng):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适应者生存下来。

束手无策: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劫难逃: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20 落日的幻觉

幻觉 吟.咏(yín)坠.落(zhuì) 蔚.蓝(wai)衰.减(shuüi)绚.丽(xuàn) 殷.

红(yün):鲜红色还带着黑。 绮.丽(qǐ):颜色美丽,多用于形容风景。

日薄.西山(bó):指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气息奄奄.(yǎn):形容呼吸微弱,快要停止的样子。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黄昏已经接近尾声。


形容本领大办法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37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