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张文宣

张文宣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0 07:11:48 | 移动端:张文宣

篇一: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

(一) 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

金一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军人的实践,军队的实践,从最根本上来说都是这两个字:战争。战争从来用血与火,对一支军队进而对一个国家作出严格检验。被甲午战争检验了的北洋海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源于挪用经费

北洋海军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这三大事件,无不与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清廷终于确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费超过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等,对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下,等于每年拿出300余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4%强,个别年份超过10%。

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谓不高。道理不复杂,此时不论慈禧太后还是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皆意识到海防对维护统治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请注意三个人物: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

首当其冲是慈禧旨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此人在任上筹措款项,建立机构,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从他入主海军之日,便带来了过多政治利害。

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正值慈禧应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在即的关键时期。奕譞深知慈禧专权,亲睹即使慈禧亲生子同治帝,亦被长期作为“儿皇帝”对待的境况。同治病亡无子,两宫皇太后宣布奕譞之子入承大统,奕譞竟然“警惧敬惟,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可见对祸福的感受有多么深。多年来,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祸患,“谦卑谨慎,翼翼小心”。其最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台。

在光绪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奕譞,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园的始作俑者。铁甲舰和颐和园是一对矛盾体。对慈禧来说却并不矛盾。危机时用铁甲舰来维护统治,承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统治,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臣奕譞,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子。他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这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

李鸿章加入挪款,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

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时,就在反对修园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还曾上奏“停内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而成远谋”。奕譞入主海军衙门之初,要李鸿章挪用购船款项30万两“修三海工程”,他也推说:“因购船尚不敷,请另指他处有著之款拨付。”

但是,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这首先是因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在奕譞入主海军,光绪帝亲政在即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在最初婉拒挪款后不足一月,李鸿章函“请奕譞在亲政撤帘后继续主持海军”。五个月后,奕譞要李“借洋款七、八十万两”,李鸿章立即办理。1888年奕譞又称万寿山工程用款不敷,要李鸿章以海军名义从各地筹款,李即分函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多地督抚,从各地筹到260万两,以利息供慈禧修园。

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李鸿章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在一片夸赞声中,他也开始飘飘然,感觉“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1894年7月大战爆发近在眼前,他仍认为“即不增一兵,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早年对日本的高度警惕,变成了晚年的昏庸和麻木。

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还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光绪皇帝师傅翁同龢身上。他是甲午战争中激烈的主战派,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翁同龢如此行事,既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的宿怨,更来自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排斥。

在翁同龢等一批满族权贵眼中,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主战”与“主和”的争斗,不过是由承平延伸到战时的官僚倾轧。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军建设。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无法有效迎接外敌的强悍挑战。

失败绝不仅归于船速炮速

一支在歌舞升平中悄然断送的海军,其震惊中外的覆灭绝不仅归于船速炮速

从软件方面看,北洋海军建立之初参考西方各海军强国,制定了周密的规程。其中囊括船制、官制、武备等方面,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严格的要求。北洋舰队前期训练相当刻苦,监督甚严,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

从硬件上说,“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直到大战爆发前,仍然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军舰。在火炮方面,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数量占优,同时因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在火炮射速方面优势明显。但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数量优势同样不小。再看船速的比较。日舰平均航速快1.44节,优势并不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10舰编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8节,不利争取主动。其实日本舰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舰队整体失速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黄海海战前的北洋海军,从表面看软件硬件都具有相当实力。清廷正是出于此种自信,在丰岛海战之后毅然对日宣战。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面对北洋海军也没有必胜把握。

但当战场不再是操演场时,平日训练的差异便立即显现。

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在布阵上陷入混乱。提督丁汝昌的“分段纵列、掎角鱼贯之阵”,到总兵刘步蟾传令后,变为“一字雁行阵”;随后交战时的实际队形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时间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这种混乱致使今天很多人还在考证,北洋舰队到底用的什么阵形。

其次,还未进入有效射距,“定远”舰首先发炮,不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首炮就使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黄海大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战斗行将结束,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第三是作战效能低下,击之不中,中之不沉。激战中掉队的日舰“比叡”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相距400米发射鱼雷,不中,让其侥幸逃出。目标高大的“西京丸”经过北洋海军铁甲舰“定远”舰,本已成射击靶标,“定远”发4炮,2炮未中;“福龙”鱼雷艇向其连发3枚鱼雷,也无一命中,又让其侥幸逃出。

北洋舰队官兵作战异常英勇,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没有替代品,很多东西仅凭战场上的豪壮不能获得。

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严重毒化。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章程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 章程规定的舰船保养也形同虚设,保养经费普遍被挪作他用。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谈过他的观感:“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

至于舰船不作训练而用于它途,已非个别现象。如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等。在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腐败风气蔓延,训练则弄虚作假。

大战之前,“定远”、“镇远”两艘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3枚,唯练习弹“库藏尚丰”。一年前李鸿章已知此事,“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一直无人落实。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海战中二舰之主炮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在用练习弹与敌舰作战。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代价,就要谎报军情。 丰岛海战,“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丁汝昌却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

黄海海战丁汝昌跌伤,是我方仓促开炮震塌飞桥的结果,上报却成“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丁汝昌还向李鸿章报称“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实则日方舰队中根本没有“鱼雷快船”,“致远”在沉没前也未曾“将来船攻沉”。

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等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清廷也以为“东沟之战,倭船伤重”,给予大力褒奖。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误判。

越是艰难处境,越考验军风、军纪。北洋海军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荡然无存。 首先是部分人员不告而别,“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以文官不属于提督,临战先逃,洋员院长,反而服务至最后,相形之下殊为可耻”。

其次是有组织的大规模逃逸。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在管带率领下结伙逃跑,最后“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掳”。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就这样丢脸地毁灭。

最后发展到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请降;“各管带踵至,相对泣”。面对全军崩溃的局面,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

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官兵“恐取怒日人也”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牢记教训,而非掩埋教训

一支被人惋惜了一百多年的海军,对其教训的挖掘往往又伴随着掩埋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皆知西方专恃坚船利炮,无坚船利炮要割地赔款。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为什么反而更大规模的割地赔款?

从失败一刻起,当事者就开始诿过别人,洗刷自己。

丁汝昌曾向李鸿章报告说,“若非济远、广甲相继遁逃,牵乱全队,必可大获全胜”。认为败战就因个别将领的怯懦逃跑。

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清廷:“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船,兵船果可恃乎?”这是最早的经费不足失败论者。

清廷则将责难集中在李鸿章身上:“满清文武,均议李鸿章应负陆海军战败之全责。”以为李鸿章只知避战保船,导致战败。

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不妨提出几种假设。

假设一,北洋水师皆有邓世昌之勇,如何?

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合。同治年间有人仔细观察过西方海军的训练:“??每船数百人,终日寂然无声。??不但无故无一登岸者,即在船亦无酣嬉高卧之人。枪炮、器械、绳索什物,不惜厚费,必新必坚,终日淬励,如待敌至??虽王子贵人,一经入伍,与齐民等,凡劳苦蠢笨事,皆习为之。”真正的战斗力,只有这样产生于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严谨的作风形成的整体合力。一支平素疏于训练却精于应付的舰队,战时无论怎样英勇,也难整合成整体合力。

假设二,北洋水师经费充足,多添快船快炮,如何?

持这样想法的人,仍以为北洋舰队败于装备性能,败于经费不足。同是主力舰,只备有一两枚主炮实弹去作战的海军,给它再强的兵器也归于无用。同是鱼雷艇,我方管带率艇冲出港外争相逃命。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并创下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其中的差距,不是船速炮速能弥补的。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海战中最令人铭心刻骨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海军舰队整体覆灭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就此一点,任何经费短绌与船速炮速方面的考证,都是苍白无力的开脱。

篇二:甲午战争120年祭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惨烈、丧权辱国之沉痛,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心中。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亚洲格局。

耻之二:多败于少。

当时的人口:大清约43610万人,日本约6700万人。当时的军队,大清约100万人,日本约24万人。战争中,中国投入的兵力63万多人,是日本的3倍。

两国投入海军的经费: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每年投入海军经费合计白银23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经费投入的60%。到1893年,日本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但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有资料显示,当时日本军舰的总排水量相当于大清的七成。而且,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舰队。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在甲午海战后,西方军事技术人员对定远和镇远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设计是成功的,并且铁甲舰的设计成为了其后的主导。

然而,“天朝”败了!

耻之三:强败于弱。

据史料记载,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2%,仅次于英国,是世界第二。直到甲午开战的第二年1895年,经济总量才被美国超过。当时中国的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

造的产量都比日本高得多。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日本的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年进口额、年出口额和年财政收入都低于中国。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强于日本。

然而,“天朝”败了!

耻之四:师败于生。

曾经,日本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几乎对中国的一切都处处模仿。无论是社会、文化、文字、礼教乃至生活习惯。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之大,全世界有目共睹。怎能设想,这样一个亦步亦趋的学生,敢和先生开战?

然而,“天朝”败了!

耻之大成:《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极为惨痛的一次宰割,是近代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恶毒的一个。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只能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向英法德俄借高利贷,中国经济陷于崩溃。台湾被日本割占,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掠夺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此,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落后了不止100年。《马关条约》带给中国的是:大厦将倾,国家将亡! 一家愁苦一家乐。

日本收获了他们自己在战前都没有想到会这样丰盛的胜利甜果。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加上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兴高采烈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甲午战争后,日本凭借从中国勒索的这笔巨大的赔款完成了军事现代化,一跃跻身世界列强,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同时也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创造了条件。

民辱:被打败国家的人民是屈辱悲惨的,特别是如果被日本这样的国家打败,人民会十倍的屈辱悲惨。当时中国人民的境遇,在这里只举两例:

震惊世界的“旅顺惨案”

国人人人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早在1894年11月,还发生过“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三天后旅顺陷落。接着,日军就在旅顺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屠杀中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这里只引用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艾伦的一小段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

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云林大屠杀《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含钓鱼岛,今天的争端起始于120年前),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人民饱受日本人的欺凌侮辱。日本在台湾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这里只说一件事,就是云林大屠杀。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1896年6月20日至23日,日军第二旅团集结重兵进攻云林,焚毁村社,屠杀人民,妇女幼儿也在残杀之列。民房被烧4925户,被残杀人数已无法统计确切,各种记载在6000人至三万人之间。对于云林大屠杀,当时在台湾的洋人就曾投书报纸。《香港日报》7月14日报道:“日本人正采取歼灭所有台湾人的策略??台湾人的收获破坏、家园烧毁,祖先坟墓挖掘、妇女遭凌辱,愤怒到极点??”。8月25日《泰晤士报》:“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老幼妇女皆不能免??野蛮且苛酷之东方新强国。”8月22日《苏格兰人报》:“日本之政略,似乎在于将全岛居民都赶出去。”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日本法西斯军人的传统的、一直在传承着的凶狠残忍恶毒。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无法在战场上取胜的国家,就无法保护自己的主权,更无力保证人民不受悲惨的屈辱。

杨用霖:继任左翼总兵,代理“镇远”号铁甲舰舰长。

千秋壮言:“时至矣!吾将以死报国”。“大东沟海战”打响后,杨用霖对部下说:“战不必捷,然此海即余死所!”又说:“时至矣!吾将以死报国”。部下激动地说:“公死,吾辈何以为生?赴汤蹈火,惟公所命!”海战中,杨用霖协助林泰曾,指挥全舰将士奋力鏖战。在旗舰定远中弹起火、烈焰向全舰蔓延的危急关头,杨用霖突转镇远之舵,挡在定远之前,并向敌舰发起攻击,使定远得以及时扑灭大火,从容应敌。林泰曾自杀后,杨用霖升护理左翼总兵兼署镇远管带。当时旅顺已经失陷,镇远无法进坞修理,杨用霖带领人员想尽办法,日夜赶修,终于将舰底补好。1895年2月11日,困守刘公岛、拒绝投降的丁汝昌和刘步蟾先后自杀。北洋水师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投降派,胁迫推举杨用霖出面与日军接洽投降。杨用霖严词拒绝。回舱后,他口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用枪从口内自击,壮烈殉国。

王国成、李仕茂:北洋水师水手。

千秋壮举:挺身而出,重创吉野。

1894年7月25日拂晓,济远、广乙从牙山启碇返航。7时55分,二舰驶近丰岛西北海面时,日本吉野等三舰横海而来,齐向济远发射排炮。济远“奋力抵御,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先后中炮牺牲,弁兵阵亡十三人,受伤二十七。管带方伯谦见大副、二副阵亡,下令转舵逃避。济远逃后,日舰吉野从后追赶,方伯谦下

篇三:多彩的网络世界

SHANGHAI UNIVERSITY

评语:

分数: 课程论文 COURSE PAPER 《多彩的网络世界》 大数据时代 ——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思考 指导教师:康丽英 组员:张文宣14121655 组员:高明君13125130 组员:黄凯丽14120496 组员:贾文君14120514 组员:彭璋昊14121655 组员:宋为 14122252

2014年12月19日

摘要

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人可以轻松地看到大数据的价值潜力,这极大地刺激着他们进一步采集、存储、循环利用我们个人数据的野心。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隐私受 到了威胁,那么大数据时代是否会加深这种威胁呢?这就是大数据的不利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大数据还会带来更多的威胁,毕竟,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规模 剧增来改变现状。

关键词

大数据 云计算 因果关系 变革 隐私

大数据(Big Data),普遍认为是指在特定行业中,超出常规处理能力、实时生成、类型多样化的数据集合体,具有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的4V 特征。

最早提出大数据特征的是2001 年麦塔集团(后被Gartner 公司收购)分析师道格·莱尼(Douglas Laney)发布的《3D 数据管理:控制数据容量、处理速度及数据种类》(3D Data Management:

ControllingData Volume, Velocity and Variety),提出了4V 特征中的3V。最早提出词汇“Big Data”的是2011 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研究报告。之后,经Gartner 技术炒作曲线和2012 年维克托·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的宣传推广,大数据概念开始风靡全球。

一、关于大数据的几个重要观点

大数据发展至今,伴随着很多争议。有人称之为“新瓶装旧酒”,

也有人认为大数据的机遇被过于夸大,企业就是在这种怀疑和忐忑中抓紧推进大数据应用。客观上看,大数据在研究范式、企业战略层面具有变革的潜力,但不宜过于强调其新颖性,不应同过去的数据学科领域割裂开来;21 世纪以来,大数据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突破,主要体现在对3V 特性的“适应”和“运用”上,目前受益最大的是云计算产业,对其他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变革作用尚未落地。

有如下几个重要判断和观点:

1、大数据的核心思想本质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Data Mining)借助计算机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知识和规律,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统计等领域知识的交叉学科,其核心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理论在上世纪90 时代推行知识管理时已有显著进展。从本质上看,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大变革”以及一些数据驱动类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模式创新,都是数据挖掘理论的延伸,表达为“数据挖掘相对于数理统计带来的思维变革”或许更加准确。 比如,因果关系是数理统计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代表是回归模型;而相关关系是数据挖掘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强大的机器运算能力,代表是神经网 络、决策树算法,这使得人们不需要了解背后复杂的因果逻辑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分析和预测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必须感谢大数据的宣传者,正是这样的热炒才让 数据挖掘这样一门小众却极具价值的科学展现在大众眼前,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突破主要来自技术上的“能力拓展”。表现在对多样(Variety)、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特征的“适应”和“运用”上:一是存储数据从结构化向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拓展,如基于Web 异构环境下的网页、文档、报表、多媒体等,导致了一批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的专有挖掘算法的产生和发展。二是数据库从关系型向非关系型、分布式拓展,关系型数据库是以行和列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化数据表,如Excel 表格,缺点在于存储容量小、数据扩展性和多样性差,而新的非关系型、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三是数据处理从静态向实时交互拓展,新的大规模分布式并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实时处理社交媒体和物联网应用产生的大量交互数据,有效应对多样(Variety)和海量(Volume)带来的复杂度和时效性要求。

3、能力拓展直接促成了价值(Value)的实现。得益于上述技术,数据挖掘理论获得了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数据量和处理能力,原本很多无法验证的设想和方法得以实现。比如,传统BI 分析有一个“集中”步骤,即在分析前需要对大量数据抽取和集中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仓库,这个步骤往往成为BI 分析全过程的能力瓶颈;而基于大数据分布式技术的BI 分析无需“集中”,大大提升了敏捷度和智能水平,从而推动机器学习、语义处理等领域发生重大突破,直接促成了Mahout 机器学习算法集、Siri 语音助手等一批商用化产品的问世。

4、变革的潜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开放战略和数据驱动范式上。在战略层面,数据处理从封闭、断点、静态向开放、海量、实时的转变,引发了社区、众包、网格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将

推动机构数据开放和公众共享运动的兴起。在研究范式层面,科学研究出现从推理演绎驱动向数据驱动拓展的苗头,如生物基因与健康等研发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数据研究科学拓展;许多传统的科学研究如历史、文学等也开始尝试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但上述重大变革目前尚未真正实现。大数据现有技术水平的主要受益产业仍然是云计算和各类基于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在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社会开放性以及与网络智能交互技术的结合度没有达到一定能级时,大数据的应用是有限的,达不到面向社会的“无所不能”。

5、大数据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是互联网企业。由于更多地围绕云计算,所以大数据的底层架构和核心技术主要由谷歌、亚马逊、脸谱以及美国Apache 基金会等互联网企业机构掌握。谷歌公司研发了大数据“三核心”——文件系统(GoogleFileSystem )、处理算法(MapReduce)和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打造了全球大数据开发的主流框架和范式。雅虎和Apache 基金会基于谷歌的算法思想,开发了Hadoop 开源框架,向广大企业和创业者开放,推动产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壮大;亚马逊、脸谱、推特等企业在此框架基础上开发各类功能性工具;而微软、IBM 等传统IT 企业在产业链上更多关注下游应用,开发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6、大数据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云计算的概念。从专有领域的角度看,原来的云计算包括两层概念:一类是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主要是大规模分布式并行运算技术,代表是谷歌公司;另一类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分配,更多聚焦虚拟机技术和对象存储出租商业模式,


张文宣》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34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