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村道建设标准

村道建设标准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9 06:03:30 | 移动端:村道建设标准

篇一: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农村道路规划规范 1总则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高村庄道路交通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低公害性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村庄内部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划应以村庄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村际之间与村镇之间的交通与村庄内交通的衔接。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村庄总体规划为基础并结合县域及乡镇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包括村庄道路、道路交通设施与交通安全规划。 2术语 2.1 村庄道路village road 指村庄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2.2 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s of roads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3 停车场parking 为社会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 3道路系统规划 3.1 对外交通规划 1. 村庄道路与农村公路以村庄规划区的边线分界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2004年》和《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按照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2. 区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越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越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村庄中心地段。 3.2 内部交通规划 3.2.1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 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和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村庄内部的道路系统并应有利于村庄的发展建设和管线敷设要求。 3.2.2 村庄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 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环保、耐久和经济的原则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重点放在恢复或改善村庄道路的交通功能并使道路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3.2.3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 村庄道路等级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道路三级。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1的规定。 表7-1 村庄道路等级规划 规划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宅间路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20 2015 1510 道路红线宽度m 815 510 35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815米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510米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m。 主要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35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大于2.5m。 3.2.4 村庄道路铺设 主要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错车道路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形式平原区排水困难或多雨地区的村庄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 次要道路和宅间路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块石路面及预制混凝土方砖路面以及地方特色材质石料等形式。 3.2.5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 村庄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按表7-2确定。 表7-2 村庄规模与道路等级配置 规划规模分级人 道路级别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宅间路 1000以上 600-1000 200-600 0-200 3.2.6 道路断面规划设计 道路断面宜采用一块板形式。 3.2.7 道路线形设计 3.2.7.1 道路平面 村庄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村庄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曲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道路标高不宜高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 路基路面排水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及现有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平原地区道路宜依靠路侧边沟排水山区村庄道路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各种排水设施的尺寸和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3.2.7.2 道路横坡 村庄道路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0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13之间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干旱地区村庄取低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3.2.7.3 道路纵坡 村庄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宜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 3.2.7.4 道路边坡 村庄道路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植草砖护坡及植草护坡等多种形式。 3.2.8 道路交叉口设计 村庄内部道路交叉口应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 3.2.9 集散场地与停车场规划 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在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带供临时停车使用根据村庄性质需

要时可设置小型停车场供机动车临时停放。 4道路交通安全规划 ○1 村庄道路规划建设中应结合路面情况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安全防护设施等。 ○2 当公路穿越村庄时村庄入口应设置标志道路两侧应设置挡墙、护栏等防护设施。 ○3 在公路与村庄道路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处应设置减速让行、停车让行等标志并配合划定减速让行线、停车让行线等交通标线还可设置交通信号灯。 ○4 村庄道路通过学校、集市、商店等人流较多路段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注意行人等标志及减速坎、减速丘等减速设施并配合划定人行横道线也可设置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5 村庄道路遇有滨河路及路侧地形陡峭等危险路段时应设置护栏标志路界对行驶车辆起到警示和保护作用。 ○6 现有各类桥梁及通道可分别设置限载、限高及限宽标志 必要时应设置限高、限宽设施保证桥梁与通道的行车安全与畅通。 ○7 村庄道路建筑限界内严禁堆放杂物、垃圾并应查处各类违章建筑。 ○8 村庄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照明设施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提供便利。 ○9 交通标志、标线的形状、规格、图案及颜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 5道路交通指标规划 村庄道路规划中应给出人均道路长度、道路硬化率、道路网密度等统计指标。 ○1 人均道路长度最能综合反映村庄道路交通通达状况。 ○2 道路硬化率综合反映村庄道路的建设质量指村庄硬化路面的道路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比例。 ○3 道路网密度村庄道路总里程/村庄总面积。

篇二:四川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四川:明确规定“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近日,厅公路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标准。

一是:要求农村公路应按照等级路标准建设,县道应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村道应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二是:规定了路基路面宽度,乡道采用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

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5米、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

三是:对特殊地区建设标准区别对待,三州及盆周山区部分工程量大、地形地质复杂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建设,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市(州)交通运输局(委)现场复核批准后,乡道和村道可按单车道设计,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且两边设置不小于0.5 m的硬路肩,错车道数量不少于每公里3处。 四是:对农村公路路面结构作了规定,通乡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应采用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

篇三:农村公路标准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4]372号

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县道、乡道和村道的新建和改建工程。

第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逐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条 农村公路通过村镇的路段应考虑村镇的特殊需求,应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第五条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及技术指标的选择,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路段,可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附后)执行,也可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用当地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

第六条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出行需要,一条农村公路可视情况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但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设计速度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容易判断路况变化的地形变化处或路线交叉地点,并设置警示标志。

第七条 路线选线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与沿线环境和景观的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方便农牧民出行,服务城镇化。

第八条 选线时应注意尽量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越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第九条 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合理选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

第十条 路基路面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和交通量情况,结合沿线地形、地质、路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重视排水、防护及取(弃)土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和堵塞河道。

第十一条 路基填筑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控制路基压实,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路基强度、稳定性和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路段不得铺筑沥青或水泥路面。第十二条 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的高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工点,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岸等工程防护或与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并与沿线桥涵形成通畅的排水系统。边沟尺寸应根据当地降雨量和地形特点确定,边沟型式应结合当地材料情况确定。一般路段可设置土边沟,冲刷严重的路段应设置硬化边沟。

第十四条 通过村镇路段的边沟可采用暗排型式,或采用干砌片(卵)石、浆砌片(卵)石、钢筋混凝土预制槽(块)等明排型式。

第十五条 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路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设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第十六条 通客运班车的村镇公路,应按照“路站运一体化”要求,站点位置路基路面应适当加宽,并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

第十七条 桥涵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和行洪要求,按照“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指导思想,遵循“安全、实用”的原则进行。

第十八条 新建和改建桥涵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适用的桥涵型式。季节性的宽浅河流或泥石流流通区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

第十九条 新建和改建桥梁应根据安全要求设置防护设施,大中桥应设置墙式护栏,小桥可设置安全带(或栏杆、缘石)。

第二十条 农村公路改建时,原有桥梁荷载等级达不到现有规定的,应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采用限载通行、加固等方式加以利用。

第二十一条 对窄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和跨径,以使新老桥受力均匀;对于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条件暂不加宽的桥梁,其两端应设置路基过渡段和窄桥标志及其它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第二十二条 涵洞设置应充分考虑农田排灌,便于养护。涵洞宜采用圆管涵、板涵和拱涵等经济实用的型式。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

第二十三条 新建隧道应根据公路功能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济、环保的原则,结合地形、地质、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路基中心开挖深度大于30m时,应进行明挖与隧道技术、经济和环保论证,择优选定。

第二十四条 新建隧道应重视防排水设计。条件具备的,可以采用全断面防排水措施;条件不具备的,应对基岩裂隙水采取洞内疏导和洞外拦截等综合措施,保证隧道结

构和行车安全。

第二十五条 原有隧道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对其进行技术鉴定和专项设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和耐久性。

第二十六条 新建隧道洞内不应采用砂石路面。原有隧道采用砂石路面的应硬化。第二十七条 交通安全设施应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交通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按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做到醒目、实用。

第二十八条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宜低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的D级水平,并注意:

(一)交通安全设施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二)在高路堤、陡坡、急弯、临水沿江、傍山险路、悬崖凌空等危险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路侧护栏等安全设施;在漫水桥、过水路面等路段宜设置警示标志和标杆。

(三)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限速、反光镜等标志。

(四)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有条件的可设置避险车道。

(五)在主要交叉路口、村镇、学校等路段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指示标志(方向、地名、距离等)、减速带和限速标志。

第二十九条 通过村镇的路段应加强公路用地建筑红线控制,严格控制非法建筑,不得占用公路作为集贸市场,以保证公路畅通和行车(人)安全。

第三十条 农村公路交叉设计应考虑地形、通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确保行车(人)安全。有路面公路与无路面公路交叉时,无路面公路距交叉口一定范围内应铺路面,以保持路面整洁。

第三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提倡沿线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改善行车环境。绿化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

附件

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第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当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技术指标无法完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的路段(以下简称受限路段),可按照本暂行技术要求执行。

第二条 受限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0 km/h;不同设计速度相邻路段,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20km/h。

第三条 受限路段净高不应低于3.5 m。

第四条 受限路段停车视距不应小于15 m,会车视距不应小于30 m,超车视距不应小于80 m。

第五条 设计速度采用15km/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5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不应大于6%。

第六条 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10 km/h时,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0 m,超高和加宽缓和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5 m,单车道路面加宽最小值不应小于2.5 m,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大于6%。

第七条 新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0%;改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特殊情况下可视当地条件确定;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第八条 新建公路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坡坡度(%) 5 6 7 8 9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大坡长(m) 1100 900 700 500 350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新建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下坡)路段平均纵坡大于6%时,应在不长于2km处,设较平缓的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长度不小于40m。

第九条 新建公路路基宽度,单车道不应小于4.5m,双车道不应小于6.5m;改建公路路基宽度无法满足上述规定时,可保持原路基宽度不变。

第十条 单车道路基应设置错车道,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间距可结合地形、交通量大小、视距等条件确定,有效长度不应小于10m。

第十一条 农村公路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的,其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2的要求;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表2要求的路段,宜采用砂石等其它路面结构类型。

表2 压实度最小值

——————————————————————————————

填挖类别 填方零填及挖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m) 0~0.3 0~0.80.8~1.5 >1.5

——————————————————————————————

压实度(%) 94 94 93 90

——————————————————————————————

第十二条 单车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0m,双车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5.5m。第十三条 路面类型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产材料和工程投资等情况确定。季节性的宽浅河流、泥石流路段可修建过水路面;山势险峻、急弯、陡坡路段宜采用砂石或其它摩阻系数大的路面;通过村镇的路段一般应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路面结构层厚度不应小于表3规定的厚度值。

表3各类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面型式结构层类型结构层最小厚度值(m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泥路面面层 水泥混凝土 1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沥青路面面层 沥青混凝土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沥青碎石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道建设标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27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