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孔孟老庄

孔孟老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6 07:44:42 | 移动端:孔孟老庄

篇一:孔孟老庄思想论述

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

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 境界

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孔子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道家老庄

篇二: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辩稿)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

主席、各位:

大家晚上好!

(刚才对方辩友谈到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生态破坏等几个问题,然后说孔孟思想具有诸多优点,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想说老庄思想也具有很多优点也能解决这些问题啊,你们凭什么可以依此就说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或者说:你们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今天所说的更适用,应该是指在缓和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哪种思想更具针对性。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生态破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们幸福感的缺失,究其根源,大抵都是利益冲突、欲望膨胀以及僵化的思想造成的恶果。而老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清净无为的思想主张,无疑正是给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清火清心的良药。

首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看:治理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老庄。在人类中心论和贪婪欲望的驱使下,三百年以来的全球工业化浪潮,走的是一条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黑色文明”之路,而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正是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我们承认,(正如对方一辩所说)孔孟在生态问题上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即便是提倡“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孟子,仍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认为自然万物生来就是为供人类享用而存在的,而这种思想人们也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是否反思过:以自然主人的身份去面对自然,怀着利用自然的目的去节制自然,这与以前的那种掠夺式开发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老庄主张“齐物我”,在老庄的思想里,人与自然在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价值,而应该去分析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影响。因此老庄认为“伤物者,物亦伤之”,提倡“无用之用”,即对人的欲望和需求加以合理地节制,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谐共生。这难道不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道吗?

其次,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看:净化社会风气、解决道德问题需要老庄。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社会创造大量物资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扭曲,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也是老庄和孔孟思想共同的关切。值得注意的是:孔孟是以一套严格的礼制规范去约束人,要求人们不要失德,不要越礼,它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而老庄思想一直都是“道法自然”的思想,因此老庄是从人的内在出发,倡导顺应本心、知足常乐的健康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去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愉悦,少一些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私利的冲突,社会的道德风气自然健康。所以,哪个治标,哪个治本,道理不言自明。

最后,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来看:缓和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需要老庄。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问题,而压力从何而来呢?冷静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是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僵化,使人们给自己加上了沉重的压力。一直以来,我们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都是财富、地位与名望,而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追求和修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因此,人竞物奔,苞疽恣行,每个人都在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累却依然惶惶不可终日。而两千多年前的老庄就已经参透了这一点。对个人:老庄认为我们虽然改变不了社会,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倡“不为物易形,不为俗易性”的逍遥而无所待的豁达胸怀;对社会:则提倡“无为而后安其性命之情”,主张应该给每个人的合法的价值追求以平等的尊重,反对以僵化的标准论成败。老庄倡导“去甚、去奢、去泰”的养生之道,使处在现代社会巨大压力下的人们找到了心理寄托和慰藉。

当然,我们承认,老庄的思想中确实也带有一些比较消极的色彩,但面对当今这个功利、急进的社会,老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无疑是更具针对性的,并非我方强加之。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

篇三: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

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而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从世俗文化出发,去探求人类社会各近来有一部大片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去寻找一种怎样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方法。 一说起国学,总是令人想起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著作,其实国学的范围浩瀚淼茫,百家争鸣。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我却独对老庄之学颇感兴趣。

人们总是喜欢将孔孟之道连在一起说,其实孔子和孟子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孟子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并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还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这一点他比孔子更接近现代的民主思想。


孔孟老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00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