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实验结果讨论

实验结果讨论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6 07:40:03 | 移动端:实验结果讨论

篇一:明度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明度实验论文报告

明度差别阈限的测量实验

摘要 光进入眼睛的视网膜,会产生明度的感觉。明度是最简单的一种视觉经验。它不仅随着落在网膜一定区域的光线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随落在网膜其它区域的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明度也是颜色的函数,即随光色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 明度阈限

明度实验仪是一种用来测定人眼对亮度刺激感受性的仪器,常用来测量人的明度差别阈限。它有左右两个观察窗,用来观察明度,每个观察窗有一个对应的调节旋钮和刻度盘。调节旋钮,可以改变光源的亮度,亮度大小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实验时,主试通常调节左旋钮确定左眼观察窗的亮度(标准刺激),然后被试调节右旋钮,直到他认为左右观察窗的亮度一样为止,通过两个刻度读数的差异,可知不同个体的明度感受性。

采用统一光源,通过调节左右调节转盘上的刻度来调节两通道的光通量,设置标准剌激 或标定变异剌激,以所通过的光通量大小,确定明度辨定的差异。

1 测量概况

1.1 测量设备 ep405 明度实验仪组成;由光源、左、右观察窗、左、右明度调节刻度盘、及机壳组成

1.2 变量控制 实验仪器都是正常工作的,不存在差异性。实验进行的外部条件(包括温度、亮度等)都是适宜的,假定其保持不变。在实验进行前,已看了操作说明书, 并事先熟悉、练习一遍,以排除熟悉度对于动作稳定实验的影响 1.3 测量方法 1.接通电源,观察窗可见光照。

2.主试者现在通过旋转左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设置左边观察窗的光通量,顺时针旋转明度 刻度盘明度增强,逆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则明度减弱,并且不让被试者看到刻度。

3.被试者通过观察左边窗口的亮度,再旋转右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调节右边窗口的亮度, 等到被试者判断两者亮度一致时停止。

2实验结果 2.1 实验结果记录 4.记录左右两边刻度盘的度数。2.2 实验结果分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明度差别阈限,是用一个标准明度刺激为基准,调节另一个变异刺激的光强度或颜色,与基准加以比较,测得差别阈限。

2.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标准刺激在左边跟在右边结果是有细微差异的,由于实验数 据太少,分析起来可能结论偏差性会大。

2.3 实验过程中所遇的困难分析 测试过程中,如果标准刺激调到最暗或者最亮的时候,则被试者调节起来误差会大很多。实验过程中会有练习效应,在分析数据时候很难排除。

2.4 实验的不足之处 1.实验的次数较少,被试只有一个,数据代表性不足,导致实验结果也没太多的说服力。

2.实验时候有他人在旁边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下降。篇二:适应明度差别阈限的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适应明度差别阈限的测量

实验目的:

1、测定睁眼闭眼时学习效果的不同。 2、学习效果随实验次数的变化。

实验地点: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 实验时间:2011.10.20

实验仪器:ep405 明度实验仪 指导老师:

实验人员:

1. 实验设计

采用统一光源,通过调节左右调节转盘上的刻度来调节两通道的光通量,设置标准剌激或标定变异剌激,以所通过的光通量大小,确定明度辨定的差异。

1.1 变量控制

(1) 实验仪器都是正常工作的,不存在差异性。

(2) 实验进行的外部条件(包括温度、亮度等)都是适宜的,假定其保持不变。

(3) 在实验进行前,已看了操作说明书, 并事先熟悉、练习一遍,以排除熟悉度对于动作稳定实验的影响。

2. 实验过程

1.接通电源,观察窗可见光照。2.主试者现在通过旋转左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设置左边观察窗的光通量,顺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明度增强,逆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则明度减弱,并且不让被试者看到刻度。

3.被试者通过观察左边窗口的亮度,再旋转右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调节右边窗口的亮度,等到被试者判断两者亮度一致时停止。 4.记录左右两边刻度盘的度数。

3. 实验结果

3.1实验结果记录

3.2 实验结果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明度差别阈限,是用一个标准明度刺激为基准,调节另一个变异刺激的光强度或颜色,与基准加以比较,测得差别阈限。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标准刺激在左边跟在右边结果是有细微差异的,由于实验数据太少,分析起来可能结论偏差性会大。

标准刺激在左边的时候,经调节后的平均误差是23.33,标准刺激在右边的时候,经调节后的平均误差是26.67。

由图可知,标准刺激在左边的时候,有两次调整是比标准刺激要大的,一次是比标准刺激要小的,两条折线比较接近,说明明度差别阈限还是比较小的,差不多上限下限都控制在23左右。

由图可知,标准刺激在右边的时候,有一次调整是比标准刺激要大的,两次是比标准刺激要小的,两条折线比刺激在左边的时候要不接近,中间第二次调整的时候差距相较下要大,可以得出标准刺激在右边的时候明度差别阈限不太稳定,上限下限变化比较大,平均后在26左右,比标准刺激在左边的时候要大。

3.4实验过程中所遇的困难分析

被试实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如下两点:

(1) 测试过程中,如果标准刺激调到最暗或者最亮的时候,则被试者调节起来误差会大很多。

(2) 实验过程中会有练习效应,在分析数据时候很难排除。3. 实验讨论

(1)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标准刺激的刻度。

(2)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因变量是明度差别阈限,通过对它的分析,得出人可以感觉到的明度的变化的临界值,可以探究出,明度变化在多少区间内人眼是感觉不到的,在多少区间外,人眼能很明显得感觉到。

4. 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

(1) 实验的次数较少,被试只有一个,数据代表性不足,导致实验结果也没太多的说服 力。

(2) 实验时候有他人在旁边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下降。篇三:适应明度差别阈限的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适应明度差别阈限的测量

实验目的:

1、测定睁眼闭眼时学习效果的不同。 2、学习效果随实验次数的变化。

实验地点:逸夫实验楼三楼 实验仪器:ep405 明度实验仪 指导老师:刘辉 实验人员:秦世瑞

1. 实验设计

采用统一光源,通过调节左右调节转盘上的刻度来调节两通道的光通量,设置标准剌激或标定变异剌激,以所通过的光通量大小,确定明度辨定的差异。

1.1 变量控制

(1) 实验仪器都是正常工作的,不存在差异性。

(2) 实验进行的外部条件(包括温度、亮度等)都是适宜的,假定其保持不变。

(3) 在实验进行前,已看了操作说明书, 并事先熟悉、练习一遍,以排除熟悉度对于动作稳定实验的影响。

2. 实验过程

1.接通电源,观察窗可见光照。

2.主试者现在通过旋转左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设置左边观察窗的光通量,顺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明度增强,逆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则明度减弱,并且不让被试者看到刻度。

3.被试者通过观察左边窗口的亮度,再旋转右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调节右边窗口的亮度,等到被试者判断两者亮度一致时停止。 4.记录左右两边刻度盘的度数。

3. 实验结果

3.1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3.2 实验结果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明度差别阈限,是用一个标准明度刺激为基准,调节另一个变异刺激的光强度或颜色,与基准加以比较,测得差别阈限。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标准刺激在左边跟在右边结果是有细微差异的,由于实验数据太少,分析起来可能结论偏差性会大。

标准刺激在左边

由图可知,标准刺激在左边的时候,三次调整是比标准刺激要大的,两条折线比较接近,说明明度差别阈限还是比较小的。

3.4实验过程中所遇的困难分析

被试实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如下两点:

(1) 测试过程中,如果标准刺激调到最暗或者最亮的时候,则被试者调节起来误差会大很多。

(2) 实验过程中会有练习效应,在分析数据时候很难排除。

篇二:实验七的实验报告

实验七、3D 可视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2)

(3)

(4) 对地理数据进行透视观察、三维浏览; 熟悉ArcScene用户界面; 了解制作飞行动画基本操作。 如何将图像作为纹理贴在地形表面;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ArcGlobe 是 ArcGIS 桌面系统中 3D 分析扩展模块中的一个部分,提供了全球地理信息的 连续、多分辨率的交互式浏览功能。像 ArcMap 一样,ArcGlobe 也是使用 GIS 数据层,显 示 geodatabase 和所有支持的 GIS 数据格式中的信息。ArcGlobe 具有地理信息的动态 3D 视图。将所有的 GIS 数据源整合到一个通用的全球的框架中。它能处理数据的多分辨率显示,使数据集能够在适当的比例尺和详细程度上可见。

与ArcMap类似,ArcScene 是ArcGIS Desktop中专门用于显示三维数据的独立程序。 ArcScene的功能:浏览三维数据、创建表面、进行表面分析、三维飞行模拟。ArcScene 可以看成是 ArcGlobe的一个子集。它们都依赖于ArcGIS 的3D分析模块。

软件准备:ArcGIS 3D Analyst 扩展模块; ArcScene: 三维分析及三维建模环境。

实验数据:图层 (Roads , bldg, ortho.lan, dtm_tim),三维场景文件――Animation.sxd (ex11.rar)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GIS数据三维显示

运行程序 :[开始菜单]>>[所有程序]>>[ArcGIS]>>[ArcScene] ,打开 ArcScene

在ArcScene中执行命令: [工具]>>[扩展], 选中 [3D Analyst]扩展模块, 在Arc

Scene中点击 [添加数据]按钮 (如下图红色前头所指),将图层 (Roads , bldg, ortho.lan, dtm_tim)添加到当前场景中。

关闭 图层 [dtm_tin] 显示

在图层列表面板(TOC)中右键点击图层 [ortho.lan],打开图层属性对话框,在[基表面高度]选项页中,将高度设置为:[从表面为图层获取高度],并选择 当前场景中的TIN数据图层: [dtm_tin](如下图所示),在[Z单位转换]中设定高程的夸张系数为 [2], 高程将被夸大2倍。点[确定]退出

以相同方法设置图层 [Roads]、[bldg]的属性,夸张系数统一设置为 [2]

对图层 [bldg],还需要进一步设置 [拉伸]选项和[符号]选项

通过设置拉伸表达式为 [HEIGHT*2], 建筑的高度将根据属性字段 [HEIGHT]的数据确定

通过设置 [符号]选项,为每不同的建筑赋不同的颜色

完成后的效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点击 [工具栏]上的查询按钮,查询每个建筑物的属性

通过操作,熟悉 [工具] 中各按钮的功能

其中[飞行]按钮

有两种状态 ,表示停止飞行,表示正在飞行状态,通过点击鼠标左键可以加快飞行速度,通过占击鼠标右键可以减慢飞行速度,直至停止,通过移动鼠标可以调整飞行方位、高度。

篇三: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红细胞计数试验

实验目的: 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

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

试验器材: 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试管、血红蛋白吸管、 生理盐水

实验原理: 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镜下

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标本的细胞数报告。 操作步骤: 1、取红细胞稀释液2.0ml毫升,放入一小试管内。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血至l0ul处。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血液迅速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内, 上清液嗽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待2—3分钟,让红细胞完全下沉后,将计数板平放在显微镜台上,用低 倍镜观察,如红细胞分布均匀即可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区域: 中心大方格中的5个中方格(正中一个和四角各一个)。 计数原则: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计数原则即凡压在中方格边线(双线)上的红细胞,只计上侧与左侧线上的细胞,而压在下侧与右侧线上者不计入。 计算: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1×106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12

式中×5 5个中方格换算成1个大方格

×10 1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换算成1.0 uL。

×201 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 由u1换算成L

数据处理: RBC: ×l0/L

12参考值 男:(4~5.5)×10/L

12 女:(3.5~5)×10/L

12 新生儿:(6~7)×10/L 12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事项: 1、吸管、试管要注意清洁、干燥以防溶血,操作迅速避免血液凝固,如有血

凝块应重新采血。

2充液前,红细胞复液要充分摇匀,红细胞悬液注入计数池内要求分布均匀, 不可有气泡,亦不可有多余液体外溢。

3、中方格内红细胞分布应均匀,健康成人每中方格红细胞数约为80—100个, 各中方格内之红细胞相近,如悬殊过大(超过10个细胞以上的)应重混匀再充填。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目的: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2、掌握红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验仪器: 试管、微量吸管、分光光度计

实验原理: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离子(Fe3+),血红蛋

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离子(CN-)结合,生成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用光电比色计在540nm波长比色。从HicN参考液制作的标准曲线上读取血红蛋白克数。

操作步骤: 1、取试剂5毫升加入血液20ul混匀置5分钟

2、用721光电比色仪,540nm波长,试剂为空白调0点比色,读取 光密度,查标准曲线得结果。

计算: 血红蛋白(g/L)=测定管吸光度×367.7

数据处理: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Hb : g/L

参考值 男0.40~0.54L/L

女: 0.37~0.48L/L

儿童:0.35~0.49L/L

新生儿:0.50~0.60L/L

注意事项: 1、做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采血时应先做血膜再做红细胞,然后做白细胞,血红蛋白检验,避免红细胞破坏。


实验结果讨论》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98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