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礼仪知识 > 婚礼大全 > 青海回族婚礼

青海回族婚礼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3 07:11:23 | 移动端:青海回族婚礼

篇一:回族民俗风情

回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回族有64.32万人,是除西北诸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外,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回族在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滇东地区回族较多,滇中、滇西、滇南次之,回族人口数量分布较多的地方依次是:昭通、昆明、曲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公元1253年,忽必烈带领蒙古军队平定大理之后,留下部分军队驻守云南,其中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便是最早进入云南的回族。云南回族中还有许多是被征发到云南屯田的畏吾儿(即维吾尔)族转变而来的,另外一些是明朝的回族将领蓝玉、沐英带领回族士兵在云南屯田戍守留居的,他们最后都因为共同的宗教信仰而成为回族。清朝初期,清政府对滇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过程中,许多回族士兵随回族将领哈元生、许世享等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驻防,后在滇东北地区落籍生根。到元朝后期,回族就已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在回族聚居的地方,自成街区、村落,在农村多聚居一个村或几个村,在城市则大多形成一条或几条街道,如昆明的顺城街、金牛街。回族除主要与汉族杂居外,还与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互相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民居民俗

回族的房屋结构与汉族的大同小异,少数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族,住房受这些民族的影响,如西双版纳的回族住傣族式的竹楼。回族民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屋内的装饰和陈设方面,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屋内不张贴人物或动物画像,多为山水画,部分人家在正屋中贴麦加卡尔白图画,两边贴阿文对联或悬挂阿文匾额和条幅等。挂历一般是印有伊斯兰教历和公历对照的,便于查阅回族的传统节日。有的人家在内屋隔出一间“换水房”,用以沐浴洗“阿卜代斯”(小净)和“乌数鲁”(大净)。自盖的房屋,大梁中间一般钉一包用阿文写的“都阿”,只在结婚办喜事时门上贴对联。

3、服饰民俗

伊斯兰教认为,服饰以遮盖全身为美,禁止妇女穿稀薄、透明的衣服。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云南回族的衣着打扮与汉族基本一致。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受到一定影响,如迪庆的回族着藏装;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着傣装;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族装。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3.1礼拜帽、缠头

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拜功”,要求礼拜者的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前额和鼻尖要着地,不戴帽子礼拜不符合教义。因此,回族男俗穆斯林在礼拜时, 都要头戴白帽,俗称为“礼拜帽”。领教的教长或阿訇必须缠头。

3.2盖头

《古兰经》规定:“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 ,或她们的儿子。”我国穆斯林妇女已不戴面纱,但传统的穆斯林仍用盖头把头发、耳朵、脖子遮盖 起来,只把脸露在外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盖头一般由纱、绸子、缎子等制作而 成。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在盖头上镶金边、绣花纹、缀珠以作装饰。因为伊斯兰

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偶 像出现,所以在服饰图案中,很少有人物、动物的图案,而多为花卉和阿拉伯文字图案。

4.饮食民俗 

4.1饮食习俗

回族穆斯林严格遵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和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及诵非真主之名而 宰的一切动物。肉食为反刍的吃草的兽类、吃粮食的禽类,如牛、羊、驼、鹿、兔、鸡等以及水中的鱼虾为主。伊斯兰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万物皆属安拉,生死皆由安拉掌握。除鱼虾 外,都要经阿訇下刀(宰)才能吃。宰牲时,牲畜宰口须面西,宰者须念“太思米”(即“ 奉安拉之名,安拉至大”这句赞词),未念“太思米”而宰的动物不合教法,不可食。

云南回民除禁忌的食物以外,其他饮食大体与汉族相似。以大米为主食,玉米、面粉为辅,肉类以牛肉、鸡肉为主。回族传统的菜肴是凉鸡、冷片、红烧牛肉等,凉鸡、冷片煮时加少许盐、草果即可,强调原汁原味。各地回族又受当地饮食特色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口味,如滇南回族菜肴口味偏甜,炒菜喜欢加糖,而滇东北回族则喜欢麻辣味的菜肴。回族的饮食在加工和烹调上有自己的方法和特色。

4.2 特色食品

4.2.1牛干巴

云南回族通常在农历腊月宰牛腌制牛干巴,按照10斤肉3两盐的标准,将盐、花椒等香料放在牛肉上揉匀,放入瓦缸密封腌制15到20天,取出晾干即可食用,牛干巴因味香、咸淡适中、保存时间长,颇受回族和其他民族欢迎。

4.2.2油香

油香是回族传统的食品。制作方法是用温红糖水和面粉,揉匀、擀成圆形后放入油 锅里炸至外表焦黄。炸油香非常讲究,一般由年长、有经验的人来掌锅,并且要洗大小净,下锅时要念“太思米”,并在油锅旁放一碗冷水,以防没洗大净的人进入,吃时要用手撕着 吃。一般在节日、丧葬、追悼死者时都要炸油香,炸好的油香要送清真寺请阿訇和前来礼拜的人品尝,其余馈赠亲友、邻居和自己食用。

5.婚恋嫁娶

5.1婚恋习俗

按教规回族男子可以多妻,众妻一律平等,但在中国均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时须请阿訇证婚。一般实行族内婚,与外族通婚,非穆斯林男女必须履行皈依伊斯兰教仪式,称为“进教 ”或“随教”。婚俗程序分为说亲、订婚、结婚。

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试探以后,男方准备茶叶、糕点等礼物两份,送给媒人一份,另外一份 由媒人送给女方家,若礼物被收下,即表示同意。“说亲”成功后,男方备办一定数额的礼 物礼金,由媒人带着去女方家,称为“下聘礼”,女方回赠绣花用品给男方,此即订婚。逢年过节,男方备些糕点、茶叶到女家送礼,称为“走节”。经过一 段时间的礼尚往来,双方感情成熟准备结婚,男方备办一定数额的钱物和预定两个结婚日期,请媒人送到女家,由女家选择其中一个日期由媒人转告男家,称为“通信”。结婚前一天 ,先“过礼”,即男方备办一定数额的牛肉、糖、茶、衣物、首饰等送到女家,给女方家宴请宾客及给新娘装扮用。成婚之日,男方家里贴上对联和红喜字,堂屋正中挂着经文和经文 条幅。结婚当天,男方的内亲跪在堂屋里听阿 訇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之后,婚宴的首席招待阿訇,阿訇吃完离去,才开始招待一般宾客。男方接亲队伍到女方

家迎接新娘后,和女方送亲队伍一道返回男方家。到新郎 家附近 时,车停下,表兄弟、小叔子等要与新娘嬉戏,有的把新娘拉下车,有的伸手掐新娘,新娘的叔或哥扶新娘入新房,接着客人入席欢宴。傍晚,请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科哈”即证婚 词,讲解坚定信仰、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邻舍等道理,教育新婚夫妇尊敬父母、互敬互爱、诚实勤劳、不做违法之事。阿訇还问新郎给新娘多少“可宾钱”,新郎酌 情回答。然后“撒喜果 ”,阿訇将盘子里的核桃、花生果、硬币若干,抓撒在屋中,让在场的青少年争抢。接着便 闹房,亲、表弟兄要新郎新娘合欢表演节目,兴尽而散,婚礼结束。第二天早晨,新娘认公婆及众亲友,并以物品赠送,如给公婆敬送一对绣花枕头,给叔伯兄弟姑嫂一双鞋或一块 绣花手帕。新婚夫妇陪客吃饭。第三天要回门,直至傍晚再返回新郎家。

5.2丧葬习俗

回族穆斯林弥留之际,亲人应守在身边,请阿訇念“讨白”(即忏悔词)、“清真言” 和“作证言”,请求真主饶恕和赦免其一生的罪过,并要求得平时有积怨的人的宽宥。死称为“归主”,尸体称为“默体”。丧葬特点是速葬、简葬、土葬、殡埋的全过程皆由阿訇主持。

6.宗教信仰 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贯穿于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回族聚居的地方建有清真寺,供教徒进行讲经、礼拜、宰牲及婚丧嫁 娶之用,清真寺里有阿訇专管宗教事务。伊斯兰教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五功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

云南的伊斯兰教有“格迪目”、“哲赫林耶”与“伊哈瓦尼”三个教派。

“格迪目”系阿拉伯语,意为“古老”、“遵古”,常称为“老教”、“老派”、“老行派”。它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派,在教义上属于“哈奈菲学派”。除了严格崇奉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外,还重视礼乘、道乘、真乘几种层次的修持功夫。“格迪目”认为没有今世的善功,就没有后世的幸福,它是今生与后世并重的入世派。“格迪目”的教徒约占全省穆斯林的90%。

“哲赫林耶”系阿拉伯语“公开的”、“高扬的”的音译,主张在道乘功修中,高声念诵赞词,又被称为“高赞派”或“新教”。“哲赫林耶”派除了六大信仰外,崇敬教主并主张瞻仰教主的“拱北”(墓地)。云南“哲赫林耶”的教坊共有十三处,建有十三所清真寺。

“伊哈瓦尼”系阿拉伯语“兄弟”的音译,属于逊尼派。因产生时间较晚,被称为“新派”、“遵经派”、“新行派”。“伊哈瓦尼”按照伊斯兰教法,举行宗教活动和仪式,革除不合教法的礼俗,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重视中阿文并重的经堂教育。

6.1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条

1)信安拉

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主宰者和受拜者,信仰独一 的安拉是绝对的天条。

2)信天仙

天仙即天神,是安拉用光创造的天仙,它们是安拉忠顺执法的仆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

3)信经典

经典是安拉启示给人们,指导人类处世做人、遵循正道、治理世界的法典。《古兰 经》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经典。

4)信圣人

圣人是安拉为挽救人类,领导人类,而从人类中选拔派遣的使者。他们受到真主的启示,负 有向人间传播宗教的神圣使命。据说安拉曾先后派遣过许多使者,穆罕默德是真主向人间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也是最伟大的使者。

5)信末日

包括信后世、信末日审判、信死而复生等内容。

6)信前定

伊斯兰教认为,前定是安拉造就的无可变更的自然法则,社会规律、兴盛衰亡的原理和赏善罚恶的道理。整个宇宙的变化和每个人的生死等都是真主事先安排的。

6.2 伊斯兰教的五项功修

1)念功

即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凡当众口诵此言,即 “作证”了自己的信仰,同时,这也是赞颂真主最美好的语言。

2) 拜功

即面向麦加,每天做五次礼拜,分别称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 每礼拜五到清 真 寺参加集体礼拜,称为聚礼;在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早晨举行的集体性礼 拜,称为会礼。礼拜被认为是每个穆斯林男女无可旁代的切身职责,是信仰安拉的具体表现。

3)斋功

即斋戒,又称为“封斋”或“把斋”。每年伊斯兰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 ,只能在早上太阳出来以前和晚上日落以后方能进食,白天不进饮食和水。

4) 天课

每年岁末,穆斯林们应将自己的财富作一次核算,除生活所需外,若钱财达到一定的数量,按财产比例百分之二点五交纳“天课”——宗教税。它有最低课率,但无最高课率。天课的收入,按《古兰经》的“定制”,是用于救济贫民。

5) 朝觐

经济条件许可且身体健康的穆斯林,一生至少朝觐麦加一次。

6.3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

经典是穆罕默德以安拉名义发布的以及他认可的信徒(即圣门弟子)的言行汇集。按照经典的规定,每一个教徒一生中要修“五功”。

1)《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给圣人穆罕默德的经典。它承前启后、包罗万 象,引领正道,阐明真理,是指导人类处世做人的权威经典。

2)《圣训》,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宣布安拉的启示外,随时随地就伊 斯兰教的教义、 教制、教例和有关现实社会生活所发表的意见和主张,也包括他的伦理道德风范。

除此以外,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和什叶派的四大圣训等,都被认为是经典,极受尊重。千百年来,圣训对穆斯林的思想、感情、言行和生活方式等,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

6.4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供教徒进行讲经、礼拜、宰牲及婚丧嫁娶之用并且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 的村落和街道,体现了回族“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有中国古典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阿拉伯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或两种风格混合型。由礼拜大殿、讲经 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是供礼拜的地方,多坐西朝东,体现出礼拜时礼拜者必须面向“圣地”麦加的规定。殿内陈设简朴,墙壁以阿拉伯文装饰,地面铺有地毯,不设置偶像,只在西壁后窟殿内设立朝向麦加、装饰庄重的圣龛 。宣礼楼(或堂)是清真寺用于召唤穆斯林礼拜的高塔,有四方体、螺旋体、多棱体、圆柱体、双顶等样式。清真寺的外观常用石绿、豆绿、蓝绿、白等颜色。

7.岁时节令

居住于杂居地区的城市回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回族最传统、盛大的节日是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圣忌)节” 。

7.1开斋节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对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习惯称呼,故又称“尔德节”,在伊斯 兰教历十月一日举行。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每年伊斯兰 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斋戒一月,望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一日,第二天为开斋节,即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节日 这一天,穆斯林们清晨起来沐浴净身后,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上午,到清 真寺参加会礼,按教规交纳“费特勒”(即宗教税),由清真寺统一收支使用。交完“费特勒”,男性聚集礼拜,并听阿訇讲解《古兰经》。接着,男人们一齐到坟山,缅怀先祖亡人 ,请阿訇为已故亲人上坟,纪念亡人。上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

7.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在伊斯兰教历的 十二月十日举行,即“开斋节”后的70天。“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献子的 故事。伊卜拉欣年老无子,祈求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后得子取名为伊思玛仪。伊思玛仪长 大后,易卜拉欣受到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伊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 ,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绵羯羊代替伊思玛仪牺牲。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过这个节日是为了守圣行,表示对安拉的绝对忠诚。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 洁身后,换上洁净衣服,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并举行宰牲仪式。按教规,有条件的穆斯林,一人要献宰一只羊,或7人合献宰一头牛(或驼)。宰牲的人家须举意以某人的名义宰牲, 多为 家中“归真”的长辈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宰牲的牛、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大部分分送阿訇、亲友和贫孤之人。之后,穆斯林们在清真寺办筵席聚餐,欢庆节日。

7.3 圣纪节

“圣纪节”又称“圣忌节”。相传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三月十二日,所以 统称“圣纪”,兼有纪念诞生与逝世的双重意义。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 般在三月十二日,也可以在三月内任何一天。 “哈

篇二:回族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开斋节

开斋节礼拜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欢度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打扫房屋,张贴年画等。欢乐节,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

禁忌: 藏族人民由于长期受宗教的影响,生活中禁忌比较多。藏族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等。也不得借用他们的工具和炊具宰杀、煮食这些动物。到藏族人家作客,进帐篷时,一般男性应从帐篷中间绳索的左边进入,女性从右边进入,并以男左女右的顺序就坐。进入帐篷后,不能用脚踩锅灶,不能向供佛的方向和老年人伸腿,也不能跨越主人放置的衣帽等。帐内佛像前陈设的清水铜碗不能取用。佛像前不能脱鞋袜,灶火门前不能烤脚和鞋袜等物。在藏族人家洗手、洗衣物时,要用他们的勺子在缸中取水,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取水。不能故意打藏族人家的狗,更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到寺院时,不准用手抚摸佛经、佛像、法器等,更不能跨越。在有经轮的地方转经轮时,应自左向右,不可逆转。藏胞的头和帽子一般不能乱摸。、印有藏文的纸和刻有藏文的石头,不能当手纸或碰击。

篇三:青海民俗文化整理

文件编号:

青海各主要民族

风俗文化活动统计及介绍

青海力盟海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商业运营管理部整理

整理日期:2009年8月20日

青海各民族风俗概述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的显著特点。就其历史性而言,伴随着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民俗也就相应产生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表现为群体的行为,处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与自然界和社会发生联系时,必然约定俗成地形成一些需要大家共同遵循的秩序、规范的行为准则等,这便是民俗的发端。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积淀成俗,并代代相沿的传承下来,就成为带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会习俗。而民俗的共时性则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质,这里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式民俗内容的广泛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生活方式到思想情感、习惯爱好,从衣食住行到节庆礼仪、丧葬嫁娶等,民俗风情都广泛的存在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二是民俗的时代性,它在传承传统东西的同时,又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任何时代的社会风尚,只要为绝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逐步演化为一种习俗,成为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力量。

青海是民俗的海洋。青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民族构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这些民情风俗是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

一、各民族风俗简述

1、汉族风俗。 汉族在青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西汉开始,随着中原王朝开拓西部疆域,实行屯田,汉族人就一直繁衍生息在青海东部地区,并创造了以河湟文明为标志的农业文明。明朝江南一带的汉族大量西迁青海,形成延续至今世居高原的汉族主体。汉族民风淳朴,勤于务农,生活习俗多与农业相关。汉族婚俗,先媒后婚,由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亲,如女家允许,则送礼茶、衣物至女家,谓之“订婚”。订婚后经送“大礼”,再择定吉日由男家迎娶成婚。男娶女嫁之日大宴宾客,礼仪十分隆重而热闹。乐都地区婚礼中还有“打擂台”之风,一般一擂一斤酒,用

大小不等的酒具盛酒,由男家和女家宾客轮流拇战,以先喝完大碗酒者为输,经打十次擂左右,许多人都已酩酊而醉。丧葬习俗,汉族人死后,请道士诵经设醮,请吹相吹唢呐,祈祷超度亡灵,子孙披麻戴孝,焚纸钱致祭,亲友吊唁,然后殓尸入棺,高抬深埋,择地安葬。葬后,孝子每日去坟前致祭,满“七七”或“百日”为,“百日”、“周年”时特别祭祀,逢年过节去坟前烧纸。服饰习惯,男子穿对襟上衣,女子穿大襟上衣,男女均穿大裆裤,旧时女子外罩长袍,佩戴银质首饰。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杂以蔬菜和猪、牛、羊肉,面食制作丰富多样,达数十种。节日庆典,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为主,以春节最为隆重。宗教信仰,受“万有灵物”观念影响,具有泛神话倾向,除了偶像崇拜,诚信特异物体,山峰、河流、湖泊、名泉、古树等俱在祭典之列。信仰观念接受了到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信“生死由命”,冥冥之中皆由上天安排;相信梦异、征兆等微妙感受,民间搞的请桌神、法神、上刀山等迷信活动,带有旧时代巫术的遗风。庙会活动主要有大通的朝山会,乐都的“黄河灯会”,湟中大南川龙王会、“火把会”,民和的刀山会,贵德的龙王庙秋雨等。文化娱乐,最有特点的地方曲艺、平弦十八杂腔、皮影戏、迎春“社火”等

图为汉族社火场面

2、藏族风俗。

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代的羌人、吐蕃、角厮啰等民族与之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隋唐时吐蕃大发展时期,对整个藏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藏族现居西部牧业区的大部分区域,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东部农业区也有少量藏族与汉、土、萨拉等民族杂居,以经营农业为主。由于地域不同,青海安多地区的藏民从语言到风俗习惯等都有许多差异。藏族的生产、生活习俗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几乎全民信教,宗教对藏族的思想观念、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等影响很深。藏族的婚俗习俗,总的来说比较自由,虽然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须经青年男女双方认可,父母一般不干涉子女婚姻。男家向女家求婚,如果同意,则议定彩礼,也可送马、牛、羊、布匹、氆氇、首饰等物。经过彩礼后,即请僧人择日迎娶,正式成婚。藏族姑娘年龄到十五六岁,若无良偶,一般要举行成人礼,对天而拜,举行梳头分发仪式,亦称“戴天头”,一经“戴天头”,即享有选择情侣、追求爱情的自由。旧时有些偏远地区,也有一妻多夫、兄弟共妻的现象,随着文明进步,这种现象已基本绝迹。藏族丧葬习俗,有天葬、水葬、火葬、搭葬、土葬等。天葬即将死者送至天葬台,天葬师用刀分割尸体,让鸠鹰食尽;水葬则将尸体投入水中,以果鱼腹,江河流域多用之;火葬将死者用柴火焚化,骨灰或筑于塔中,或筑成土墩,以表示纪念,多用于僧侣、王公、贵族等上层人士;农业区藏族仿效汉族的土葬似乎更合乎现代意识。服饰特点,藏族多穿长袖皮袍、氆氇褐衫,上好的皮衣底边、袖口饰有水獭皮,冬夏常用;戴羔皮或狐皮尖冒、礼帽,穿牛皮靴;男子腰佩藏刀、火镰、鼻烟壶等,鼻烟壶有避瘴醒脑作用,鼻烟壶制作十分精致,是精美的工艺品;女子戴有辫套,置于脑后,上缀银碗,镶有宝石、珊瑚等物,价值数千金;榆树地区男子也喜戴琥珀、珊瑚等珍贵饰品。饮食,以糌粑、酥油、牛羊肉、奶茶为主。居住,多为帐篷,随草场迁徙,冬天居处称“冬窝子”,夏天居处称“夏窝子”。藏族妇女任劳负重,终生辛勤操劳,每日做饭、烹茶、放牧、挤奶、打酥油、拾牛粪,从早忙到晚。男子守户、骑马放牧、交际朋友,多数有饮酒、吸鼻咽的嗜好。文化娱乐,藏族能歌善舞,舞姿洒脱奔放,民歌称作“拉伊”,歌声婉转悠扬,榆树地区的舞蹈,男子动作粗狂豪迈,节奏明快,女子舞姿轻盈,长袖临风,颇具特点。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反映藏族历

史、社会、思想的百科全书,流传广远,深入人心,男女老幼皆爱听《格萨尔》艺人的演唱。藏戏多表现宗教内容,劝善惩恶,传承剧目有《意乐仙女》、《智美更登》、《顿月顿珠》、《雯毛朗萨》等,史称八大藏戏。寺院在举行重大宗教活动期间所跳的“法舞”,由僧人头戴各式面具,威严庄重,宗教气氛浓厚。大型节日和重要庆典期间,多举行赛马会、射箭等,四方群众汇集一处,连续几天,歌舞欢腾,热闹非凡。

图为藏族天葬场面

3、蒙古族风俗。

青海蒙古族现主要居住在海北、海西州柴达木地区和海南蒙古族自治县,以经营畜牧业为主。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始于元代,明代有三次大的迁徙活动,一次是正德四年(1509年),来自动蒙古的两个较大的蒙古族部落移牧青海湖一带;一次是嘉靖五十八年(1559年),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勒坦率部进驻青海;一次是明崇祯九年(1636年)固始汗率部来青海,奠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根底。蒙古族与藏族同为游牧民族,宗教信仰基本相同,生产生活习俗基本一致。一年一度的峨博盛会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活动,缘起于祭山神。届时,除进行祭“峨博”仪式外,还举行赛马、赛骆驼、摔跤、表演歌舞等活动,群众和四方商贾云


青海回族婚礼》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77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