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0 07:21:19 | 移动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一、为什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把新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就目前而言,课程改革注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创新,力求和新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二是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改革流于层面的问题。后者,往往成为忽视的点,也恰恰应该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一次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从实际情况看,它拥有者这样不容忽视的优势:

1、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僵局,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正襟危坐,按照高矮或成绩优劣排座,面对教师,聆听教诲。在空间和活动力度上备受约束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不能被最大程度地受到重视。尽管现在随着新教学思想的深入,老师们已经逐步淡化自己的课堂霸权定位,努力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在传统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愿听不愿说”“愿记不愿议”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偶尔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开始班内交流或同桌交流,但是交流仅仅流于层面,且偏重于单项交流,并没有思想撞击产生的火花,更谈不上人人积极参与学习的激情。

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大家都能平等地对问题发表看法。学生面对的是组内同学,他们没有担心自己出错带来的心里压力,也淡化了教师无形中带来的发言障碍,于是,他们完全可以大胆发表看法。可以说,这样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互助基础上的,真正地让学生找到了做学习主人的感觉。

2.树立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信心,形成“让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课堂模式上,得到老师关注的和享受展示机会的,似乎永远是优等生。他们作为班级的“宠儿”,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得到了很多独特的关爱。而更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则成为听众或观众,随着习惯的养成,他们也慢慢消失了学习的兴趣,减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个班集体好像只有几个优秀生浮在水面,更多的学生则显得精神消沉,成了一滩死水。令人头痛的畸形发展,其实正是源自老师习在传统课堂模式上习以为常的教导和引领。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给中等生表现的机会,给后进生发言的权利,一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做出努力。何况小组学习,老师不能再拉着一些优秀生做知识讲解的速跑,学习的节奏快慢,中等生和后进生也有了掌控的权利,可以让他们的思考跟上学习的步伐。另外,每组里有了优秀生的辅导和指点,解决了老师不能面面俱到辅导的弊端,从细微处及时消除中等生后进生学习中的障碍,这对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符合现在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这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做出的正确引导。在当今社会,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合格公民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良好素质。

“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倡导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现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

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在国内,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正得到很多勇于改革者的青睐。杜郎口中学,就是因为较为成功地采用这种课堂学习模式,而取得骄人的成绩,一跃成为全国农村中学教改的先锋军,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前一段时间,到商丘兴华中学参观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震惊,小组交流热烈而有序,学生们能大胆而准确发表自己的观点,思路敏捷,观点独特,显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而这一切,正源于兴华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现在,全国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速了课堂改革步伐,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而全面的操作体系。在对初二两个班进行的课改尝试中,做了以下考虑和设想。

(一)小组的建立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人。依据学习基础,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除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老师还需要考虑每组成员的性格差异和人际关系,争取让每个小组成员间形成性格互补和团结和谐的关系。今后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4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了一名副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副组长主要帮助组长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特殊情况下能准确而快速地记录本组讨论成果;发言人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纪律委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正常交流环节,避免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同时代表本组举手争取展示机会。这样的安排,让每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组里的重要地位,也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就目前来看,原来不愿学习的学生,也能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并积极为本组集体展示而表现自己。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用三节课左右的时间专门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

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为真正的小组合作活动作好“热身”。

(三)用心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学生单独学习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备课时,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当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4)尽力提供全组参与表现的机会。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全组合作完成串读。如参加班级比赛,可以先让组里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组里集体成果。从而增加团体的凝聚力,树立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

(四)合理进行小组评价

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另外,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三、当前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在初二(1)(2)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两个班的语文学习状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课堂上,每个组的学生基本上能紧跟学习的思路,很少出现开小差或者不动笔不学习的现象。在组里进行活动时,学生能认真对待,听写字词,谈论问题,合作读书,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连那些学困生,也能改正原来置若罔闻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学习的氛围里来。

对学习中老师提出的难点,在交流中,学生能挖掘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回答的质量看,合作交流,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为增加了小组间的竞争意识,争取发言机会

和展示机会的情况,比原来有了很大的好转。

调查问卷里,大多数学生适应和喜欢这样的学习模式。宽松的氛围,融洽的合作,让课堂不再成为学生沉闷的空间,而是轻松学习的场所。课堂上,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但是,由于这样的探索刚刚开始,学生和教师都还不能完全灵活运用和驾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组里,有很多学生只是听众,还不能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原因是学生还不习惯这样讨论,多年的拘谨依旧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另外,可能有的学生对问题缺少必要的感悟和领会能力,面对问题,他们感觉无话可说。

其次,要考虑如何加强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每个小组不能孤立于整个班级学习之外,组之间如果能适当进行合作与竞争,应该对课堂浓郁学习氛围的营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能保持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长久热情。这个方面,还需要一个恰当的管理引导机制。

另外,个别组开展的讨论还显得简单和肤浅,甚至互相看看参考书,偶尔交流几句就应付了。这样的学习状态,和小组成员的关系以及组长的协调能力有关,要加强正确引导,对组长进行单独培训,逐步让组里的活动走向正常化。

没有任何课堂改革能轻松打开陈旧的局面,也没有任何课堂改革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拉开序幕,就让它慢慢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愿,这个故事能有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结局。

篇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探究

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效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3. 合作无序

4. 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5.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8.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9. 合作过于频繁

10. 合作没有结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优势。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更具优势的特性。

1、互助性和集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及评价为中心,以竞争为主的学习交往模式,强调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同时又带动小组整体发展的合作学习模式。

2、自主性和独立性:小组合作学习淡化了教师的权威,促使小组成员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互动式、互助式、讨论式进行学习,使语言、思维和胆量得到训练,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目标。

3、适应性和发展性: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学习能够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使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并使之在小组中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肯定其主体地位,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劣势。

在很多高中语文公开课及一般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都已处于一种“演戏”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体现上述的优势,反而成为制约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弊端,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障碍。现状如下:

1、优生的舞台,学困生的煎熬。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习好、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学习不好的学生或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因为怕出错,懒于思考,处于课堂游离状态。课堂上,有些教师也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面向整体,更不敢让学困生发言,认为优生就能代表小组。所以小组讨论与见解发表,就成了部分优生的专利。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候就成了优生的个人脱口秀,而学困生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2、热闹的演绎,实效性的遗失。小组合作是一种小型的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往往被要求积极发言,课堂也陷入热闹的学习中。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大侃特侃时没有中心甚至跑题,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没有游戏规则的“无政府状态”,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更别提课堂的实效性。更有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如我听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娜塔莎》一课的公开课时,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活动,没有说明规则、要求,只提出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娜塔莎对阿那托尔的爱是否真诚,为什么?在小组讨论开始,学生还能围绕课本的内容进行解读、讨论,但是随着讨论的开展,笔者旁边小组的部分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谈论起花花公子阿那托尔到底是如何把娜塔莎骗到手的,如果娜塔莎跟着他走,结局又会怎么?甚至有个学生还提到班里男女生恋爱问题。诸如此类的讨论,已经严重偏题,教师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认知纯真而盲目的爱的娜塔莎形象的目的便不得实现。

3、主体的“沦丧”,自主性的失效。小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任自流。有些教师将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局外人,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把握,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失去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契机。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已初步具备,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于是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之后,或简单巡视一周,或管自己准备下个环节的内容,任由课堂喧哗一片,并不做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4、形式的表现,必要性的缺失。新课程的理念强调 “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部分教师为了展示“新”课堂的理念,在组织课堂形式时,一定要加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环节,甚至在观念上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上讨论。所以有些课就成了什么问题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解决的现状,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措施步骤:

1、确定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而教师也一定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

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取向。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量体裁衣且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

2、教师为主导,确定小组合作的内容及方向分配角色和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多数老师都是随意的按前后桌4-6人组成小组,并没有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4-5人的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抱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合作小组建成团结、互补、高效的小集体。

(组间同质:指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而不是根据学生在教师的座位前后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也不是简单地把几张课桌拉在一起组成小组。

组内异质: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一定也要赋予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主动自觉”地无所是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当然,为了避免课堂喧哗、跑题的现象,还要给学生一个规则,按照规则来进行操作。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想出或写出自己最好的办法,然后以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讨论后综合大家的想法,拿出各小组最好的方案,由各小组汇报员向班上汇报。保证方案是人人所想,综合所得。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这个题目是编者加的,但是有学生提出题目与文章体现人性美的主旨不相符,要求改题。鉴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先写文章后写题的不良习惯,教师适时增添这一改题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了解泪与水之间的关系,“换”又体现了何种态度,题目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理解。并制定相应规则,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先写出自己的题目,并在小组内加以说明,由小组推选最佳答案,再在各小组间评比推出最优答案。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同学们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能力。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关注学习结果;

平常的教学,有些老师担心预设的答案没有被学生“准确”答出或学生张口结舌的回答,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用“蜻蜓点水”式、“简单凑合”式的合作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形式中应极力避免的形式主义。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小组交流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思维得以更深入的拓展。因此,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宽裕的时间发言、补充、辩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尽情的发挥。

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因为展示的是小组的成果,所以展示的方式要多变,可以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媒体投影的方式展示全组的成果,更可以综合全组所写的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展示。在共同欣赏全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个人学习成果的喜悦。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恰当运用合作机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不让一部分学生被合作“淹没”;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最大原因是“教育者没有把合作学习看作学生的主体需要,使主体需要在实践中遭到了致命的压抑。”有些老师只把合作学习用作控制课堂或产生课堂新形式的手段,最终还是把教师的答案当做权威,唯一的答案,忽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使他们缺乏合作学习的动机,失去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失效。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合作课堂,教师应和学生平等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适当时机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行为。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参与合作,抓住时机,强化评价。

所有的学习过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评价更可以说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个体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诸如态度、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做到适时适当的给予激励,从而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不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的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除了前面所说要帮助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之处,更要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能和品质,当小组合作出现观点冲突时,要注意协调与指导,真正做好消除课堂“无政府状态”的调控者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那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

1、教师——合作小组建立的实施者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合理分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调查、仔细分析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水平、个性特长、家庭文化背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达到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小组的组建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小组的组建可以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为周期,以便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小组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师——合作技能提高的指导者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否能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合作技能水平的高低。学生在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合作技能上还需教者的潜心指导。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小组长首先应由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担任,以发挥他们在合作学习初始阶段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后小组长由成员每周轮流担任,以便有效地培养个体成员的组织表达能力;同时,教者要对学生合作技能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学生懂得在合作中怎样学会“听取”、学会“求助”、学会“自控”、学会“帮助”、学会“说服”、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表达”、学会“说明”;另外,教者还应注重学生合作过程观察基础上的同步指导。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适时指导,在较短时期内使每个学生初步具备合作的基本技能,随着合作学习时间的延长,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水平。

3、教师——合作学习时机的确定者

科学确定合作学习时机是教者在备课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什么时候合作对于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科学的合作时机,一是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合作,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真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二是要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有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量的关系与变化,从而发现规律,形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三是在学生质疑处组织合作。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获得知识形成理性认识时,有时在认知上必然会产生一些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充满理性的认知成果:

4、教师——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过程的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共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既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了解学生思维活动情况,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有利于针对学习情况适时指导,调整活动策略,从而促进师生有效互动,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5、教师——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几年来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有序的小组合作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小组合作是否卓有成效,需要教者对合作的程序作精心设计。程序的设计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有针对教学内容具有知识连续性、递进性、层次性的问题作牵引,还要有准确、简炼、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通过有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独立有序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既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又为小组成员的充分有效合作提供了交流必须有的材料:收集、分析与整理的信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此外,教者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者、调控者、激励者的地位与作用。

篇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及策略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见识,积累更多的经验。而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建立一种促进学生能够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

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语文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并教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师可以选择针对性地训练题目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在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的时候,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学生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按照每组四至六人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选择必要的合作要求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小组合作的方法,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运用同伴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组内互评。

为使学生在对同伴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培养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态度,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因此,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设计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等作出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考评价标准对自己和本组的合作与交流情况做出反思,总结有益的经验,改进问题和不足。在学生自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个人或小组提出评价,以多鼓励为主,使每个学生及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与交流的愿望。

2.组际互评。在注重组内互评的同时,更应注重组际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不但评知识掌握,而且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一方面增强参与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一改以往教师评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

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评价内容:组内分工明确,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等。设四个奖项:⑴最佳沟通奖;⑵配合默契奖;⑶共同进步奖;⑷集体智慧奖。

三、教师激励评价,促使学生进步。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从三方面着手:

1.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每回讨论完毕,教师总会说:“现在,谁愿意汇报讨论的结果?”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汇报讨论结果。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小组讨论的结果。那么,学生是如何讨论的?讨论中是否遇到困难?又是如何加以解决的?讨论时,小组成员是否团结合作?是否大胆地提出不同意见?每一个组员是否参与其中???这一切的一切,也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逐一了解,显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还可以采用表格式、竞赛式、推举代表、当堂练习等多种反馈形式,了解学生讨论的过程与讨论的结果,恰当地给予综合性的评价。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例如对于那些一向爱动脑筋,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并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他们:“你们真是同学们的领头羊,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探究。你在小组中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而对于那些反应不是很灵活,对自己不是很自信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你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如果你能自信地融入同学们的讨论、探究中,老师相信你能学得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好吗?”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等,平时胆小慎微,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醒:“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那有多好呀!相信自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愿意给你帮助。你会成功的,加油吧!”

2.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

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各成员是否明确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各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合作,彼此之间有无遇到矛盾,是否能相互帮助,最终达成共识。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可以这样进行评价:“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从而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评价项目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的特点、能力特征制订,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定期给予小组成员阶段性的评价,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如此评价,针对性强,对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我们也可以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小组总结,运用竞赛的形式反馈合作结果。多种反馈形式交叉进行,有机结合,使小组评价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评价、积极参与的热情。

3.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做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及是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中去。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侧重于评价合作过程是否团结、互助、互补,以及小组合作中的创新因素。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团队合作对于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对小组成员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个评价一般采用“个人自评”和“小组评”的形式,其评价目的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更好的合作与交流。

四、学生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完善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

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中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最后,教师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使学生在评价与反馈中不断超越。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必定会得以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会处理融洽的人际关系。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重要原则,要以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要从合作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50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