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原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0 07:19:05 | 移动端:七律长征原文

篇一: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1、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h?nɡjūnbúpàyuǎnzhēnɡnánwànshuǐqiānshānzhǐděnɡxián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wǔlǐnɡwēiyít?nɡxìlànɡwūm?nɡpánɡb?zǒuníwán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jīnshāshuǐpāiyúnyánuǎndàdùqiáoh?nɡtiěsuǒhán

ɡanɡxǐmínshānqiānlǐxu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sānjūnɡu?h?ujìnkāiyán

2、释义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思想感情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5、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领导人,已故。笔名子任。其代表作有《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和《四言诗祭黄帝陵》等。 dìlínɡqìnyuánchūnchánɡshābusuànzǐyǒnɡm?iwǔlǜwǎndàiānlánjiānɡjūnsìyán

shījìhuánɡqìnyuánchūnxuě

篇二:七律 长征·课文简析

七律 长征·课文简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你想,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还粉碎了党内张国焘的破坏分裂活动,这样艰苦卓绝<极其艰险的远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以下六句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二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当时,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边有国民党的追兵,前边有敌军的堵截,红军的长征十分艰苦。他们沿着五岭北坡,冲破敌人设下的层层封锁线,翻山越岭,进入位于云贵交界处<海拔两千多米<绵延七十余里的乌蒙山区。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作者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乌蒙“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但它们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写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上承“万水”二字。

1935年5月,红军在四渡赤水后突然直逼昆明,使国民党军惊慌失措,急调大军驰援昆明,此时,红军虚晃一枪,突然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急进,准备渡过金沙江,以便摆脱后边的追敌。敌人沿江封锁,控制了所有渡口,并以10万兵力尾追红军。而金沙江两岸崖高壁陡,水流湍急奔涌。红军一军团赶到金沙江边的龙街渡渡口,伪装架桥,摆出一副渡江的架势以吸引敌人,同时,红军中央军委纵队和三<五军团分两路向金沙江边急进,一天行进120里,在皎平渡渡口出其不意地夺取敌人渡船,乘夜智擒对岸守敌,占领渡口,于5月3日至9日全部渡过金沙天险,把大批追兵抛在身后,取得了突出重围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红军强渡大渡河更为艰险。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尽是悬崖绝壁,惊涛拍岸,隆隆作响。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在安顺场北渡未成,全军覆没。由13根铁索组成的泸定桥平时铺有木板,敌军听说红军渡河,早把铁索上的木板全部抽去。红军先遣队经过急行军,在5月29日拂晓赶到泸定桥,占领了桥西头。当天下午4时,激越的冲锋号响起,22名红军突击队勇士身背马刀,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腰缠12颗手榴弹,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缘铁索,奋勇冲锋。一个战士被击中,下坠十几米被汹涌的急流吞没,更多的战士继续冲向前去,终于占领桥头,打开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敌人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彻底破产。红军过大渡河虽在5月末,但据许多文献记载,当时天气要比5月初过金沙江时冷些。“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与上一句中的“暖”相对照,并照应首联中的“只等闲”,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以“更喜”承上启下。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岷山在四川省中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逶迤500多公里,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人烟稀少,人称大雪山。

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进入荒无人烟的大雪山和宽广无边的草地。1935年9月中旬,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克服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突破天险腊子口,越过积雪千里的岷山。据吴玉章回忆:“这一天天气特别晴朗,敌机来骚扰数次。”“我们很快登上了岷山的山顶,从山顶远望山下的田野,牛羊成群,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大家很愉快地,像潮水般涌下山去,到了大草滩宿营地。在回汉族人民的热诚欢迎中,我们很快进入了村子。”(《长征回忆录》第123页)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北上抗日的目的就要实现。毛泽东形容部队越过岷山的心情,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正是反映这种心境的点睛之笔。“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作者在此特意提出了“三军”。它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七律 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作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这首诗却只用了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有人认为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有人则把这首诗看做是由几幅画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有山势逶迤的五岭图,有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有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有桥横铁索的大渡图,有于千里雪盖的岷山中的行军图,还

有红军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英姿图。这样写,不仅如实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本质,使长征的战斗历程和红军的伟大形象得到了充分而又完整的体现。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以情为灵魂。这首诗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情景交融。作者或以动写静,如以“腾”“走”赋予五岭<乌蒙以动态,把静止的山脉写活了;或寓情于景,如以“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或情景交融,如以“(更)喜”“开颜”来状写闯过长征途中最后一道难关之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前途充满自信。

夸张手法的巧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而在其他诗词中,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险峻,如: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写山高得“离天三尺三”,险得“倒海翻江卷巨澜”,峻拔得“刺破青天锷未残”;在《念奴娇 昆仑》中,用“横空出世”来描写昆仑山的气势等等。写法虽然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这种艺术化了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

篇三: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学目标】用各种方法反复读课文,体会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2.掌握生字的字形。

3.根据注释和字典理解词语。

二、再读诗歌:

1.简单了解律诗的一般常识。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教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2.听读课文录音,尝试给课文划分节奏。

3.按自己划分的节奏读诗歌。

三、品读全诗

1.想一想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部分:第三至六句,讲诉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

第三部分:第七八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2.再次朗读全诗,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七律长征原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49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