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宿豫区特色镇村建设

宿豫区特色镇村建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0 07:15:33 | 移动端:宿豫区特色镇村建设

篇一:4特色村镇规划建设研究-阶段性纲要

黑龙江省村镇体系规划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

特色村镇规划建设研究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6年11月

目录

1. 前言.............................................................................................................................................................42

1.1 村镇特色的内涵............................................................................................................................................................................................................................................................................................42

1.2 村镇特色的特征............................................................................................................................................................................................................................................................................................42

1.3 构成村镇特色的要素....................................................................................................................................................................................................................................................................................42

2. 概况介绍.........................................................................................................................................................43

2.1 自然资源环境................................................................................................................................................................................................................................................................................................43

2.2 人文资源环境................................................................................................................................................................................................................................................................................................43

2.3 全省村镇地域分布差异................................................................................................................................................................................................................................................................................43

2.4 各地村镇的发展类型多样............................................................................................................................................................................................................................................................................43

3. 现状存在问题.....................................................................................................................................................44

3.1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44

3.2 从建设的角度来看........................................................................................................................................................................................................................................................................................44

3.3 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45

4. 特色村镇规划.....................................................................................................................................................45

4.1 村镇特色的设计............................................................................................................................................................................................................................................................................................45

4.2 特色营造的基础因素....................................................................................................................................................................................................................................................................................45

4.3 特色营造........................................................................................................................................................................................................................................................................................................46

5. 特色村镇建设.....................................................................................................................................................47

5.1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47

5.2 扎实推进村镇治理工作................................................................................................................................................................................................................................................................................48

5.3 切实加强村镇规划和村镇治理工作的领导................................................................................................................................................................................................................................................48

5.4 严格落实村镇规划建设各个环节要求........................................................................................................................................................................................................................................................49

5.5 具体建设问题的解决....................................................................................................................................................................................................................................................................................49

6 结语..............................................................................................................................................................50

特色村镇规划建设研究

1. 前言

村镇规划建设中应重视特色的设计和营造,避免村镇个性的丧失。回顾、审视多年来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对这一问题处理得并不好,仓促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村镇特色;由于对特色设计重视不够,建成了一批批缺乏个性的村镇,造成目前村镇的“特色危机”。村镇无论是在功能上、结构上还是在建筑风格上单调雷同,地域自然环境特色、文化传统特色没有得到保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村镇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冲突、整合的背景下,在经济具备了一定基础、居民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下,设计、营造特色已成为当前村镇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1.1 村镇特色的内涵

村镇特色是指一个村镇区别于其他村镇的个性特征。村镇特色有层次、内容之分。就层次而言,可以将村镇特色分解为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本镇特色3个层次。其中,中国特色对村镇特色产生最深层、最隐含的影响;地区特色提供了设计、营造村镇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氛围;本镇特色对村镇产生最具体、最直接的影响。就村镇特色的内容而言,可以体现在自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是上述若干方面的整合体现。例如,根据村镇的自然环境特征,可将村镇分为山区型、平原型、水乡型、海滨型等;根据村镇表现出来的职能特色,可将村镇划分为风景旅游型(山水型、田园型、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型)、工业型(资源开发型、传统技术开发型、高新技术产品扩散型)、贸易型(工艺型、专业市场型)等。

1.2 村镇特色的特征

村镇特色具有以下4个特征:

(1)地域性。村镇特色是由各种因素的地域差异形成的,自然、经济、人文因素的地域分异和组合是村镇特色形成的基础。

(2)特色是动态变化的,既有继承性,又有传播性。

(3)特色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有形的标志性建筑只有与其内在的社会、文化相统一,才能成为村镇的特色。

(4)特色是单项与整体的统一。特色往往是村镇某个方面特殊的品质,该品质是建立在村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境等方面综合的基础之上,只有在一个有机的、和谐的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才可能具有生命力。

1.3 构成村镇特色的要素

构成村镇特色的要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貌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自然环境是影响村镇特色的本底因素。自然环境对村镇特色的作用可以从自然环境背景和村镇场所两个层面考察。前者主要指村镇在大尺度自然环境分异中所处的自然地带、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后者主要指村镇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征,尤其是指村镇规划设计中的“基地”。

村镇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特有的,也是其他村镇所不能拷贝的。村镇特色是文化传统的积累、历史文脉的延续。特色需要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文化是村镇特色最内在、具有恒久力的东西。 村镇的布局建筑形式和风貌构成了其不同的体形环境和空间特征,是村镇特色的物质景观和最直接表现,是村镇内在特色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

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也是村镇特色的构成要素, “一镇(村)一品”或“一镇(村)几品”,既避免了村镇盲目发展,又错开了各村镇所需的资源结构,防止对相同资源的恶性竞争;同时,特色的形成也错开了村镇之间的市场竞争,从而使村镇各得其所,实现功能优势互补。

村镇特色是在各要素综合基础上形成的,始终与地方性历史文化传统、地域经济和自然条件结合在一起。村镇是地方文化和资源结构在地域空间的集中体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因。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既可构成村镇特色的底蕴,又可直接成为村镇特色的表现形式;在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基础上浓缩、提炼而成的景观特色、产业特色,能够产生有形或无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概况介绍

2.1 自然资源环境

我省自然资源广博,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地下的石油、煤炭和种种矿藏,奔腾的江河湖水滋养着鲜肥的鱼虾,广阔无垠的田野生长着金黄的大豆、玉米、水稻和火红的高,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雪质好、降雪多,山体坡度适中,适于建大型滑雪场的地方有100多处。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9%,绝大多数为天然林,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好地方。全省江河纵横,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江河湖泊气势宏大。

2.2 人文资源环境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共有47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各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占5.7%。4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全省惟一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市县有51个,民族乡(镇)68个,民族村920个。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人口较少的民族有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克尔克孜族等,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7人。

黑龙江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可稽者,可溯于西周,而石器陶皿则更为久远。汉、满、蒙、回、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诸多民族在黑土地上繁衍生息,积淀了独特而丰厚的民间文化,为民间民俗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别具一格,民俗、民情浓郁,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唐代渤海国、金上京会宁府、龙泉府遗址保存完好。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界河开展的对俄边境和跨国旅游是我省重要旅游产品,一批村镇都具有浓郁的北疆特色,秀美山川、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提供了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我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在5乡l村,即大兴安岭地区的十八站、白银纳两个鄂伦春族乡,黑河市的新生、新鄂、新兴三个鄂伦春族乡,伊春市嘉荫县的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村。全省有朝鲜族452万人,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农村建有20个朝鲜族乡镇(含3个朝鲜族、满族乡镇),有500个朝鲜族村。朝鲜族人口比较多的市县主要有牡丹江、海林、宁安、五常、延寿、鸡西、密山等二十余个市县。鄂温克族聚居地区在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的两个村。赫哲族主要聚居在同江市的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及市郊区的敖其赫哲族村,其余分布在市区、抚远县及同江市。赫哲族是我国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历史上,狩猎作为赫哲人经济收入的支柱占了主导地位,捕鱼则是家庭自行消费的日常来源。赫哲人制作和使用的鱼皮衣服等,既是保暖抗寒、轻巧美观、经济实用的日用品,又是体现北方渔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和生活风采的工艺品。

黑龙江省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大省,既有大量的物质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丰富的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文物遗存4500余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00余处;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馆藏文物、标本20余万件,国家珍贵文物16000余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赫哲族渔猎文化”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并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等9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继承、弘扬全省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构建和谐龙江,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3 全省村镇地域分布差异

黑龙江省村镇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历史、区域生产力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分布密度明显地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区等特征,全省农业发达地区,特别是开发最早的松嫩平原成为全省村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各地农村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与黑龙江省林矿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非农人口高度聚集有相当的关系。而村镇化水平较低的县则大都属于偏远、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人口规模相对较少或人口规模很大的农业县。村镇功能趋于完善,分区布局合理,规划相对科学,村镇面貌日益向多功能、高标准方向迈进。

2.4 各地村镇的发展类型多样

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人口、地理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村镇发展的类型也多种多样。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各类型村镇,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走出各自的发展之路。如哈尔滨市郊区的新发镇、呼兰县的康金镇,牡丹江的兴隆镇等。他们以大中城市为辐射点,为城市生产及市民生活提供服务,为推进我省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发挥了作用,即城市依托型。第二种为工贸型村镇,如肇东宋站镇,即以乡镇企业为基础,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水电、服务业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有效促进发展,形成村镇。三是加工型村镇。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几十年来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即垦区和农场的发展,为所在地村镇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和规模。依托垦区和大农业基地建设以农业科技型和绿色产品加工

型为纽带的村镇,如农场总局的宝泉岭镇、生态农业县——拜泉镇。还有依托边境口岸建设的开放型村镇。黑龙江省边境线上有14个县,几十个乡镇,面对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发挥口岸开放型的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带动了村镇的发展,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如同江县、东宁市的三岔口镇等。依托风景区建设的旅游型村镇。黑龙江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通过与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开发相结合,兴建村镇,既是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风景区的依托点,镇上建有为游客服务的各种商服产业,如黑河的瑷珲镇。黑龙江省资源丰富,是国家的煤炭基地、石油基地,木材基地??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建设一定规模的商服、交通运输等设施,为职工及家属服务,使矿区、林区、油区得以发展,最终形成村镇,如鹤岗的新华镇、大庆的喇嘛甸镇等。村镇的发展使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格局,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3. 现状存在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大多数村镇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但是仍存在较大差距。

3.1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

首先村镇规模小,建设杂乱无章,农村居住分散,“逐水而居”、“沿路而建”的观念依然沿袭至今;其次,农房占地多浪费大,人居环境条件恶劣,由于长期实行“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一家一户的排式建房,再加上附属设施,其用地面积都要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再次,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方面,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户,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导致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省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另外还有:一是由于上一层次的规划尚未编制完成,使得有些村镇规划基本是就村论村,对其规模和定性均难以把握。二是规划模式城市化。整齐划一的住宅,笔直宽敞的道路,全新的村镇。村镇原有的物质环境和生活方式被彻底更新了,所有的村镇都成了同一模式和面孔。既割裂了村镇与历史脉络的联系,也使村镇失去了独特的乡村特色。 三是缺乏指导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的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均衡的,因此建设中不能采用同一标准。应该按照不同的发展和收入水平分成几种类型。四是新能源的选择,在规划调研中发现整治建设已采用的秸秆燃气存在使用上的弊端。而被我们舍弃的东北火炕在山东部分农村却得到改造和推广,温暖、干净的火炕逐渐替代木制和铁制床,成为当地农民生活新的必需品。

3.2 从建设的角度来看

村镇建设多点分散,村镇建设呈现出一种低档次的景观形态。村镇集镇规模偏小,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一方面,部分集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低,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吸引力弱,使集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入加大,造成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违法占地和违章建筑形势严峻,规划难以实施。发展和自然保育之间不平衡,环境和土地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制约村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集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分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集镇建设;二是市场尚未在集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三是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

村镇规划仍然滞后于村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突出。集镇区虽然完成了总规修编调整,也仅只是粗线条的,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集镇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村镇建设在这一方面表现就更为突出,建设基本没有规划,道路主次干道不分,由于祖辈的建房继承及守根观念、风水意识浓厚,以致房屋朝向不统一,间距不达标,废水、垃圾随意排放、堆置,道路建设水平纵向比较存在倒退现象,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这一现象在集镇规划区中也普遍存在。由于规划不到位或规划落实不力,造成了现有建筑物“乱”、“低”、“差”、“呆”的现象。“乱”是建筑物建得乱。“低”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包括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等;“差”是村镇环境卫生差,村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蝇蚊密布,连走路都成问题,绿化就更谈不上了; “呆”是建筑物呆板,一个个象火柴盒或火车皮,缺乏生气。存在着一些与村镇现代化不相协调的现象,表现如下:

(1)人们的社区文化意识不强,注重个体的装饰与私宅的美化,但对宅外环境却极少关心,更无意顾及公共活动场所,这也是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2)居住用地较少配套设施,无绿地,基本上尚未形成积极的组织形式,缺乏居住气氛和邻里联系,布局形式缺少变化。

(3)商业服务网点过于集中,布局不均,居民生活不是十分便利。

(4)园林绿化工作跟不上村镇各项事业的发展,缺少像样的绿化带和绿化点,对名胜古迹、园林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够。由于街道绿化工作差,村镇内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

(5)基础设施不够齐全,路不成网,与居民的生活需求和防火、防灾等方面的要求不相适应。排水系统基本上是自流自排的状况,管道有限,且为污水、雨水合流式,直接排人附近河流,影响了

篇二:全省特色小镇(街区)申报材料范例

遂昌县全省特色小镇(街区)申报材料 ——遂昌县湖山乡打造华东风情温泉小镇

一、申报名称

华东风情温泉小镇

二、申报理由

遂昌,地处钱塘江、瓯江源头,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全国唯一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旅游。

湖山乡位于丽水市遂昌西北部,乌溪江上游。距离遂昌县城35公里,拥有温泉、湖泊、森林、生态农业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湖泊+温泉”的资源组合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唯一性的优势。

湖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优势:境内水域面积广阔,有17平方公里的湖面;绿色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4%。沿湖地带既有“小桂林”之称的低丘缓坡,也有“小三峡”之誉的峭壁峡谷,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是休闲、度假、疗养、观光、娱乐的天然佳所。

湖山是浙江省四大温泉集聚区之一,湖山温泉素以“点位多、储量大、水温适中”而著称,现已探明水温41.5℃,日出水量1500吨,在省内四处温泉中单井出水量排名第一,含氡、锶、氟等元素,被称为“温泉中的极品”。目前境内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已于2009年对外营业,湖山欧陆风情温泉小

镇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三、功能定位

湖山风情温泉小镇,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湖光山色为资源基础,中高端养生度假为核心,将湖山镇打造成集观光、游乐、运动、养生、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小镇。

湖山风情温泉小镇空间发展方向是,积极拓展老集镇周边用地空间,向北发展温泉度假用地,向南发展山水观光与生态度假用地。

镇区职能是:养生度假、生态人居、综合服务。形象定位:湖山世外风情 ? 温泉养生小镇。

湖山风情温泉小镇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两轴三心五片区”。其中两轴:城镇发展轴、旅游发展轴;三心: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行政商业中心;五片区:温泉养生区、老镇片区、新镇片区、生态工业园区、滨水休闲区。

四、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湖山温暖、湿润的库区气候环境,湖山人坚守着古老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丰富的原生态农产品系列。近年来,湖山充分发挥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湖山农产品“生态、绿色、有机”的品牌打造。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抓好建洋原生态水稻种植,丰富湖山五谷杂粮

基地的产品,山稻谷、马铃薯、花生、黑豆、高山西瓜等农作物种植超1800亩;突出国家级有机板栗品牌“湖山牌”建设,目前全乡种植板栗25000余亩,100多亩红提和600多亩香榧、油茶。通过技术示范标准化,网箱养殖溪流性鱼类和网箱养殖青虾5000余平方,全力打响湖山有机鱼品牌。

旅游发展不断加快。近年来,湖山依托风景秀丽的乌溪江水库和健康养生的湖泊温泉,成功引进湖山欧陆风情温泉小镇项目;顺利签约湖山半岛温泉养生园、大溪边养生养老项目等。目前已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五星级农家乐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和一个亦耕亦读亦游的休闲旅游项目躬耕书院等景区、景点。

同时,大力发展沿湖特色农家乐,形成了一批“沐温泉浴、品农家菜、钓生态鱼、游小三峡、住农家屋”的特色农家乐村。

五、今后3—5年产业发展目标

未来3-5年,湖山将顺应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机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之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成以温泉养生为核心度假功能,并集旅游服务、综合配套、商业地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小镇,并努力成为华东最佳养生度假小镇、长三角地区山水温泉典范、全国乡镇旅游示范精品。

六、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

(一)遂昌湖山欧陆风情温泉小镇。该项目以温泉、湖

泊、森林、人文为依托,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约400亩,在五年时间内分四期实施:一期建设温泉广场及欧式建筑,二期建设温泉城堡酒店和简欧低层住宅群,三期建设温泉特色街,四期建设湖山旅游集散中心及欧陆风情地产开发。

(二)遂昌湖山半岛温泉养生园。项目依托周围的山、水、湖环境,打造一个集温泉体验、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健康特区,主要建设接待中心、度假酒店、梯田温泉、会所、码头、滨湖街区、养生楼等。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面积约230亩,建设期限为5年。

(三)遂昌湖山大溪边养生养老基地。该项目规划建设集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国家标准、养老服务设施齐全的养老基地。项目总投资为5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面积约220亩,建设期限为5年。

(四)红星坪温泉度假村二期。该项目将建设温泉体验区、餐饮住宿区、运动休闲区、温泉别墅区、森林养吧区等,通过分期建设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把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康疗、娱乐于一体的中高端复合型“特色温泉旅游区”。项目总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项目规划面积约200亩,建设期限为5年。

篇三:围绕自身特点创建特色乡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汇报材料)

围绕自身特点 创建特色乡镇

中共天长市秦栏镇党委

天长市秦栏镇人民政府

秦栏镇位于安徽最东部的天长市,地处苏皖两省、三市、八个乡镇交界处,东距历史名城扬州26公里,南距南京99公里,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近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5万人),辖9个村4个社区。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亿元,其中工业37亿元,财政收入81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06元,直接出口创汇1亿美元。目前是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同时也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安徽省科技创新示范镇、安徽省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被省主要媒体誉为安徽的“温州模式”、“中国电子名镇”;同时,秦栏也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朱寿昌的家乡,其弃官寻母的事迹妇孺皆知,因此,秦栏也被称为“中国孝子之乡”。

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秦栏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以来,围绕加快实施“民营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农民向城镇集聚,住宅向小区集聚,土地向大户集聚”,创建特色秦栏,把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依托特色经济培育文明小城镇

没有产业的城镇,只是一个空壳城镇,没有特色经济的城镇,最终也没有生命力。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特色经济为文明创

建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把全镇人民的注意力、创造力都集中到产业兴镇、产业集聚上来,在秦栏造就一个“只要是能人就能成老板,只要想创业就能做老板”的发展天地,全镇上下形成“自主创业光荣,服务创业为荣”以及“家家无闲人,天天能见钱,个个办企业,人人当老板”的全民创业氛围。全镇通过全民创业,逐步形成电子产业集群、玩具产业集群以及光伏产业集群。尤其是电子产业集群,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等电子组装企业共有400多家,为之配套的大小企业达800多家。使“秦栏形成了一个大工厂,街道成为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你的仓库就是我的车间”,市场的占有率也逐年提高,“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形象地概括了电子产品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被省商务厅列为“安徽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去年成为全省以乡镇为区域,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的乡镇。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招商选商,又成功地培育了全省第一家光伏产业集群,引进外资7家,注册总资本2.8亿元,累计总投资25亿元,初步形成了从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的产业链,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成为秦栏新的特色经济。

二、依托规划管理发展文明小城镇

小城镇的规划是龙头,是前提,同时,也是创建文明小城镇的前提。我们坚持以规划统揽全局,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一是编制发展战略规划,2005年我们聘请国家发改委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做了《秦栏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明确了2005—2020年秦栏的未来发展定位、发展目标、战略选择。同时,围绕该战略,详细编制《秦栏镇电子产业发展规划》、《秦栏镇光伏产业五年规划》等。二是编制了《城镇建设规划》,聘请了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原城镇规划进行了修编,编制了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省级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的控制性详规和近期建设规划。针对秦栏特色,编制秦栏镇“一体两翼”的新农村副中心、中心村的建设规划。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村镇工作全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产业规划之中。同时,注重规划的特色性,根据秦栏“孝子之乡”特点和电子产业发展的特色,使编制的规划具有秦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注重规划的整体性,特别注意把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布局和镇区周边村的建设改造等六大方面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

三、依托民间资本建设文明小城镇

小城镇的建设和创建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光靠一个镇的财政可用资金来搞建设、搞创建是不可能的。近年来,我们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思路来建设小城镇。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的建设,把一些可以经营的项目全部推向市场。如孝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书店、车站、饭店等,先由政府做好规划,尽可能把项目推向市场,让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目前,特色功能区基础设施投资80%以上来自民间资本。同时,城镇的保洁、绿化维护也都推向市场,让民间投资经营。

四、依托特色文化推动文明小城镇

实力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近年来,我们致力打造“孝子之乡”品牌,大力弘扬孝亲文化,把它作为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系列评选活动。全镇每年开展三大之星的评比活动,即“十大孝星”、“十大公益之星”、“十大创业之星”的评选活动。目前已连续进行了五届。尤其是“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十大孝星”中已有两人被评为“安徽省十大孝星”,今年,这“三大之星”评比活动已被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活动在全市推开。二是开展系列策划活动。以孝文化为主题,办了“孝文化节”、编印了24万字的《秦栏寻孝》宣传书籍。今年拟发行以孝为主题的邮票。三是搭建活动平台。通过招商选商,吸引外资建设孝文化活动广场、孝文化活动中心、孝文化公园等。

在创建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城镇化滞后,城镇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商贸、文化、休闲、绿化、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只能雪中送炭,还不能锦上添花。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三是政府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力争两个率先”目标,即打造以电子产业为主、多产业集聚的中国电子名镇,力争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

2008、6、16


宿豫区特色镇村建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48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