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如何写古诗词

如何写古诗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05 07:07:35 | 移动端:如何写古诗词

篇一:自己写古诗的主要方法

自己写古诗的主要方法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

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

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

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何飒飒起风涛)。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仄仄仄平平(雀跃树枝头)。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平(清波荡小舟)。

2、 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仄仄平平仄仄平(常使伊人费苦思)。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平平仄仄仄平平(松花江水洗胭脂)。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仄仄仄平平(兰水一诗泉)。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平平仄仄平(笑声来枕边)。

3、 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 平平仄仄仄平平(飞沙走石信天游)。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仄仄平平仄仄平(暴戾人间万象蹂)。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平平仄仄平(经冬复历春)。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仄仄仄平平(不敢问来人)。

4、 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平平仄仄仄平平(千篇斗酒海天宽)。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仄仄平平仄仄平(何止吴歌楚舞寒)。

碧波〃咏日

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平平仄仄平(金轮挂太空)。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仄仄仄平平(万物显春荣)。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 (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篇二:如何写古体诗

如何写古体诗

一:诗的基本分类

现在所说的古诗,主要是分成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所谓的近体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格律诗。这个概念对初学的人比较容易混淆,大家注意一下。

(关于诗的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沉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后续)

二:格律概说

格律体是在唐以后形成的,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当严格的格律制度,包括诗词都有。律诗的规则是:

一是用韵有严格的规定,大家打开这个地址: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南宋淳佑壬子年平水人刘渊编《壬子礼部韵略》是107韵。106是把迥和拯两韵合并。虽然大多数韵书采用106韵,但不能说107韵为错)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大家不需要了解它为什么这么分,写诗的时侯,押哪个韵,就只能用这个韵部。

一般来说,初唐的诗,不是那么严谨合律,但是中唐晚唐的诗,对押韵是相当地严谨。 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押韵: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比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里押的就是上平十四部的寒韵:难,残,干,寒,看。

二是平仄有严格的规定。

大家看看这个地址,我总结出了十六种谱式。大家记熟了以后不用再对照着看。

我们平常说的平仄,那么它的基本规律就是:你一句诗哪个位置应当用平,应当用仄,都有相当严的规定。

无论是平仄还是押韵,都需要辩别四声,到今天为止,四声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比如竹,菊在古韵中都是入声部,可是现在读起来是平声。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

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这个没有办法,大家以后只能多看多记。

三,说说对仗

对仗是指句子的意义相对或相反,律诗中严格要求对仗的只有颔联和颈联。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8]。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后续)第二章:音韵

音韵,英文Rhyme。音是音节的音,韵是韵律的韵。结合起来看呢,音节是说诗词读起来要抑扬顿挫,不要呆板或者拗口;韵律是说读来觉得顺口,让人不知不觉就读完了。音韵好比一个人的外貌,内容是灵魂,技巧是风度。外貌不好,灵魂和风度再强也是不完整的。(二公子专文谈过字的外形问题,不过我认为那太过了)

音韵说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它有个大原则,那就是读起来不可太滑或者太涩,尤其是不可太滑。基于这点考虑,大致就可以推断出诗里面为什么不允许三连平等。一般人们说到诗的音韵,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什么意思呢?七言里面一句有七个字的,这七个字第一三五字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四六字须按“平仄平”或“仄平仄”来排,最后一字即是韵脚或者仄声。那么综合一下一句里面的变化,七言可分为以下几种格式: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

以上四种就是最规则的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式。比较一下四种句式,应该注意到是对“三连平”和“三连仄”刻意避免了的,“三连平”和“三连仄”都是指一句结尾时的句式音韵,三连平显得结的太滑,三连仄显得结的太涩。初写诗一定要避免三连平,这是大忌。

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上面的句式是可以做变化的,比如第一种句式可以变作“平平平仄仄平仄”或“仄平平仄平平仄”等几种方式,这种也可以接受,如果变得太拗口了可以拗救,拗救应是专门有一课来讲的。

五言和七言大同小异,五言的标准句式把七言头两字砍去即可。

诗的音韵主要在读上,写完了自己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有不谐的地方。读多了甚至连呼吸都会注意到,比如这个字是吐气音还是吸气音,如何才能把这些方块字完美的融合起来,深入研究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人们还提倡“不要以律害意”,很多人就抓住这一点要求废律,我想这些人可能对什么叫音律都还分不清吧。“不要以律害意”这个提法是对的,但那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代替目前的字,这种情况还可以拗救的,再不就写成古体。新诗不象旧体诗那么多规矩,但好的新诗其实是很注重音律的,只是很多外行人看不懂罢了。

写了一点,意思不知道说清楚没有,但肯定是说得不很完整,从未写过这种文字,提笔草草,大家就原谅了吧。

另附一点别人的东西,可以参照来看的: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

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哈哈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哈哈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

篇三:怎么写诗词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五、诗韵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七、近体诗的格律

八、诗的对仗

九、关于词、曲和联

十、诗词之我见

***友情提示***

我根据从简单到复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顺序,将全文重新排列了一遍。

初学者,看第七章“近体诗的格律”时,可以简单略过,先看完后文,然后重新再去深入理解这一点。

附:

《自命本志令》(半骈体)

题解:自,自己;明,声明;本,本来;志,意愿;令,短文。

大师有云:“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

精者求气韵,觕者猎藻缋,皆可名家。”

窃以为,所谓诗词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

形,文字语言韵成格律之美也;神,应景应物而生胸中之臆也。

有形无神,势必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读之索然无味;

有神无形,便如有骨无皮、有气无力,观之少嫌不美。

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

过求于神,非矫揉造作必鄙陋粗野;过求于形,则晦涩难懂生僻不通也。

是故文之形神俱备,犹如画之迁想妙得。

然则纵有千般才华好名声,亦不及无德无行之一言。

故余虽愚,愿勤勉为学,存善纳德。肆意涂鸦之劣作,亦添规格于其后。

欲以传古之风、扶正视听。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吾之责也。

是愿可行乎?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1【诗的种类】

什么是诗我就不多讲了,“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此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就文学体裁而言,诗分为两大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本文着重讨论的将是前者。古典诗歌简称古诗,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准确的定义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说白了就是用文言文

写的诗的统称。

古诗又分两类,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由于初唐晚期,作诗才有了很多格律、声韵、对仗方面的严格要求(就像现在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一样,也即是格律诗的官方定义),所以后人把唐代以前的诗以及后代继承汉魏六朝写法的诗都称为古体诗。

考虑到当下一些五花八门的诗作,格律诗完全是谈不上,就算是古体诗的要求也没能达标,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个人在本文中将添加一个类别:“自由诗”,有点类似于“打油诗”的意思。(按:打油诗虽也很自由,但有其本意,所以笔者为免误导他人,弃而不用之)

本篇将主讲近体诗,至于古体诗和自由诗,就是相对的要求越来越宽,笔者将作出简要区分。

2【古典诗歌的字数规范】

普及知识:一般一首古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每个符号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头;颔,下巴;颈,脖子;尾,尾巴)。

2.1[古体诗]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杂言诗一般并入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李白《月下独酌》。

[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杂言古诗]参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字数不拘多少。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幅有限,不具引)

2.2[近体诗(律诗、绝句)]

[律诗]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相当于是律诗的上半部分,所以绝句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字数为相应律诗的一半,分别为二十字、二十八字。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外,还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算是特例),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实可以说是三首(多首)同韵脚的绝句排在一起。

如:钱起《湘灵鼓瑟》(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1)【押韵】也叫叶韵(音协)、协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里同韵母的字。

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有押韵。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

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韵。

如: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经典绕口令》(a韵)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莫生气歌》(i、ü的韵)

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诉的“来”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而近体诗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韵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

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来四个声调里面去了。

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声的字,以前是入声。

(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会,如:白、屋、月、读、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湿这个位置,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

3)【平仄】

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平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声);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声(新四声的三声、四声)。

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

如:黄河入海流。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来阐述。

【问题】1:为什么要有韵呢,没有韵的话,写起来多方便?

在上一章里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形成一种回环美。至于要深究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声韵学的范畴。等学到最后,自然就能够体会到了。诗歌是一种美学的艺术,韵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入此道而言,无法具体解释其中的道理,但是人对美都是有感觉的。所以历代文人,对这点,持疑问态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讲了。

【问题】2:为什么要有格律,写诗不是为了抒发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写进诗词中,不就够了吗?

诗贵传意、词贵达境。诗词都一样,意境为先。情感,可谓就是一种意境。也正由于上诉问题,所以很多在意境上已颇有造诣的人,对格律往往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理。

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再比如对仗的严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

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漂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规范,如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

举例理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

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作了。

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适得其反。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驾驭不了它】。

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不当、或是太死,就变成一种窠臼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高。)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

【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和格律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偶尔出韵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

(除非参加科举考试~)

***友情提示***

这部分内容,有我自身见解在其中,但并非是个人臆造。

对于那些书面理论的理解,观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结果都将是共通的。

五、诗韵

1【近体诗的韵】

近体诗一定要押韵,而且只能用平声的韵,这是两个硬性条件。(仄声韵是非常罕见的特例,或者归入古体诗一类,后文第六章再有讨论)


如何写古诗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03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