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广州数字教育城

广州数字教育城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03 07:03:52 | 移动端:广州数字教育城

篇一: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学习心得

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学习心得

这次广州“数字教育城”中小学教师应用培训活动,为我们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在培训期间,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这次培训使我知道广州“数字教育城”工程是由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及应用、队伍建设、政策法规、标准与制度等因素构成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综合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继“十一五”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之后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标志性工程,也是广州智慧教育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专家讲座,让我有一种与名师对话的感觉,其中,即时性评价尤其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鼓励,这样才能积极的学习。认真的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此外,教师应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学识。优秀教师应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读书学习,方能使自己知识渊博、观察敏锐、充满自信,永葆教育智慧之活水永不干涸。

“经验+反思=成长”。的确,教师专业成长(精神成长)的新陈代谢就要不

断地反思,而反思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当今网络教研顺应了当代教师的这一需求,它给我们提供了对话平台,大家一起共享教育资讯,在专业引领下平等民主交流,促成了教师团队合作。

这次教师培训,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二:_数字广州_建设及策略研究

86 专题研究

图书馆 ( L ibrary) ! ! ! ! ! ! ! ! ! ! ! 2008 年第 2 期 ( N o. 2. 2008)

数字广州 建设及策略研究

刘柏云

(广东商学院图书馆 ! 广东广州 ! 510320)

?摘 ! 要 #! 本文介绍了 数字广州 的建设现状和发展前景, 剖析了影响和制约 数字广州 发展的因素, 并相应提出了 数字广州 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 信息化 ! 数字广州 ! 数字城市 ?分类号 #! G201

! ! 数字城市是 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中国已有 40多个 城市提出了数字城市的建设规划。建设区域性 信息港 、数 字城市 , 已成为我国城市推动 现代化都 市建设的重 点目标。 数字城市是一个与 物理城市相 对应的动 态的虚拟城 市, 是城 市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 可视化的 过程, 是 整个城 市的环境资源和人文信息经数字化之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 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是一个体系完善、功能 健全、组织有序 的数字信息体 系。通 过这个体系, 普通市 民坐在家里 就能获 得世界各地、国内国外的各种信息资源, 还可以将自己的信息 和需求快速地传达到网络所能触及的每个角落。 1!

数字广州 的发展现状

数字广州 战略是广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信息化 建设, 涉及各行各业,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十五 时期, 广州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信息基础 设施、信息产业、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 商务、社会信息 化等方面取得显著 成效, 尤 其是在探索 符合广州 市情的信息 化道路上取得显著成绩。

至 2005年底, 广州市信息化全面实现了 十五 计划的主 要发展目标, 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十大城市前列, 国际信息港 框架基本形成, 数字广州 雏 形初具。信息基础 设施建设接 近国际一流水 平。电 信网络、有 线电视网 络和宽带互 联网覆 盖全市, 广州已建成覆盖全市、国际领先、大容 量、高可靠的传 输网络和电信 网络, 实 现市区 内 100米 光纤接 入。国 际互联 网出口带宽达 45. 6GB /S, 带宽占全国的 34%。有线电视网双 向传输改造基本完 成, 国际 信息通信交 换枢纽地 位进一步巩 固。 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工程已实现 1177个行政村全 覆盖, 有 403个行政村开通了宽带网络。

电子政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市 - 区 - 街道 - 居委会四 级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 全市 69% 的党政机关 建立了办公 自动化系统, 95% 的 政府部门建 立了国 际互联 网站。电子政 务从普及应用进 入资源整合、业务协 同阶段, 一窗式、一站式 网上服务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全国 领先。全国首批智 能交通系统应用示 范工程取得 初步成果, 智能卡 广泛应用于 公共服务领域, 二代身份证 、羊城通 发卡总量超过 500万

张, 广州地区 64 所高 等院校 建立 了校园 网并 接入 国际 互联 网, 实现 校校通 的中小学超过 88% , 数字化医 院、网上图书 馆应用取得明 显效益, 有力 推动 了卫生、文 化领域 信息 化进 程。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名列全国前茅。全市大中型 企业 80%实现联网 管理, 67% 建有企 业网站。 89% 的 企业利 用网络开展营销 服务, 66% 的企业开 展了不同 形式的 电子商 务活动。网上缴税、网上采购、网上购票、网上书 城、网络银行 和网上市场应用迅速 普及。 2005年, 全 市电子商务 交易量达 652亿元, 增幅超过 40% , 占同期 GDP 的 13% 。公共交通、公 用事业、旅游酒 店、百 货超 市等 行业广 泛应 用计算 机信 息系 统。金融信息 化 居全 国领 先 地位, 拥 有全 国 最 大的 地 区性 POS直联网络和跨行 ATM 网络, 同城票据交 换系统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

数字化消费方式已渗透 到市民生 活。数 据显示, 广州市 民信息消费能力居全国第一。城市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 达 2492. 04元; 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 91. 3台, 居全国十大 城市之首; 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达 426. 4万户; 城市居民的移 动电话普及率为 214部 /百户, 移动通信的普 及率超过发达国 家水平。 2!

数字广州 的发展前景

广州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11个 5年规划纲要 %提出, 要在 2010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信息化水平, 强化广州作 为华南 信息高速公 路 主枢 纽和 国 际化区域 性信息 中心 的功能与地位, 初步形成信息社会基本框架。

十一五 期 间 数字广 州 的发 展战略是: 促进 一个转 型 ( 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 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模式转型 ), 提升 两 个水平 ( 建成 具有国际先 进水平的 综合信息网络设施 和信息资源 库, 显著 提升网络普 遍服务水 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 用水平 ), 增强 三个能 力 ( 显著增强 信息技术自 主 创新 能力、市 民 信息 能力 和 信息 安全 保 障能 力 ), 形成 四个体系 ( 基本形成电子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社 会主义先进网络文 化体系、有核心竞争 力的信息产 业体系和 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 )。

到 2010年, 广州将成 为一个信息 化体系较 为完备 的 国

! !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十一五 规划 2006年度课题 (编号: 06 - yz- 1411 )成果之一。

2008 年第 2 期 ( N o. 2. 2008) ! ! ! ! ! ! ! 刘柏云: 数字广州 建设及策略研究

87

际信息港 、一个数字化与现代化的大都市。信息产业成为广 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 的主要方式, 信息化成为建设和谐广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的主导力量。城市信息化综合指 数超过 90% ; 电 子政务网络 延伸到社区 和 农村, 政 府审 批 业务 和公 共 服务 的上 网 率达 90%; 电子商务成为政府、企业、市民交易的重 要方式, 年交易 量达到 2250亿 元; 中小 企 业 互联 网 应用 普 及率 达 到 90% , 30%以上的企业开展网上采购、网上销售; 所有社区和大部分 农村能够便利地获得上网服务, 城镇家庭上网率达到 80% , 农 村家庭电脑拥有率是每百户 45台; 信息产业增加值超过 1100 亿元, 约占全市 GDP的 12% , 年均增长 20% 以上。

十一五 期间, 广州将建立信息安全基础性防御体系, 在 全市覆盖网络信 任体系、监控应急反 应体系、安全测评 体系、 灾难恢复体系四大系统。

3! 影响和制约 数字广州 发展的因素

毫无疑问, 广州信息化的全面快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城 市产业结构的 优化升 级, 支 撑了 全市 经济社 会的 持续 发展。 但是, 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 们的认识和社会需 求的变化, 影响和制 约信息化 长远发展的 因素也日益显现。这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

第一, 信息化应用总体 上仍处于分 散推进 阶段, 体 制性、 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 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社会 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 信息化 基础设 施各 自为 政、重 复建 设现 象比 较突 出,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 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 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 格式、形态等有 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 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相 对较低, 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 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 同群体之间的 数字差距 较为明显。

第四, 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 社会化专业服务体 系和配套的政策措 施尚待完善; 低收入 社群和弱 势群体的信 息能力较弱, 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

第五, 信息化 双刃剑 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 信息系统故 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 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 题的日益突出, 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 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 亟待提升。日益严峻 的信息安全、网络安 全问题威胁 着重要 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我们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强化广州作为华南 信 息高速公路 主枢纽和 国际 化区域性信息中心 的功能与地 位, 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 4!

数字广州 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的应对策略。 第一, 坚持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 加速信息技术 应用的渗透和 覆盖。信息资源日 益成为重 要的生产要 素、无 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政府管理、企业运 营、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触及业务 流程重组、信息 资源整合和体制机 制创新, 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和 变革的重要 驱动力, 推动着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公众参与 新模式的形成。 我们只有把握这一趋势和特点, 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不 能充分发挥信 息技 术在突 破发 展瓶 颈中的 重要 作用。按照 服务发展需 求、综 合集成 应用、整合 共享 资源、提升 整体效 能 的要求, 深化推进信息技术 在不同领 域、区域和 群体中的 普遍应用; 着力推动信息基础设 施、公共信息系统的集约建设 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整合共 享, 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 量与效益。

第二, 进一步探索完善集 中式基础 信息库与分 布式专业 信息库相结合的信 息资源体系, 探索建 立信息资源 用于社会 公益服务的机制, 促进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按照集约化采 集、规范 化登记、制 度化更 新、依据 管理职 能和业务需求共享 的目标, 研究制订信 息资源开发 利用的管 理办法;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 建立覆盖全市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与交换服务体系, 以及 基础信息注 册登记制 度, 逐步形 成 一 次采集、多次使用, 一口采集、多方使用 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 机制。

第三, 以人为本, 普 遍受益。始终 把贴近 市民、服 务发展 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点, 把全社 会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信 息化推进的根本 宗旨, 把群 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作为深 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 不 断缩小城区和郊区之间、不同 社会群体之间的 数 字差距 。坚持以信 息化便利市 民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城市功 能, 使信 息服务贴 近人民生 活, 贴 近企业, 贴近社会。

第四,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按照 方便市民应用、服 务社会事业、聚焦社区 发展 的 要求, 从 不断满足市 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出发, 大 力推进社会 事业和公共 服务领域 信息化, 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 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 心, 按照 学习型城市 的要求, 建设面向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 研协作平台、面向社会公 众的开放 性终身学习 平台。推进文 化领域信息化, 深入推进以 数字图书 馆、数字 博物馆、数字音 视频等为重点的文 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 营造文明 和谐的群 众网络文化环 境。加 快推进电子 社区建设, 不断完善 市民信 息服务体系, 构 建起 以 网 格化 管理、信息 化服务、智 能化生 活 为特征的电子社区体系框架, 为市民提供便捷、经济、实用 的信息服务。加快 教育、科 研、医 疗卫生、文化、法律、体育等 领域专业信息数据库、信息产品 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专业信 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与利用。

第五,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 合, 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 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 增强监 测预警、应急处 置和 灾难备 份功 能, 提 高对 网络系 统运 行故 障、网络违法犯罪、网络失泄密、网络公害、非 法密码使用的监 控、执法与应急处置能力。在加 快发展自 主安全技术 和产业 的同时, 不断强化管理, 弥补互联网 在安全方 面的先天 不足, 针对网络虚拟社会探索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方式。在引导积极 健康的网络文化 同时, 推动 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 和市民 共同参与, 权利和义务对 等的互联 网治理机制。增强 以信息 化手段保障城 市安全、引 导网上舆 论的能力。提高信 息安全 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 的能力, 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安 全保障体系。 4! 小结

国内外实践证明, 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信息化, 城

2008 年第 2 期 ( N o. 2. 2008) ! ! ! ! ! ! ! ! ! 罗立: 书院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

99

广告在杂志、报纸、路牌、交通工具上都随处可见。古籍网站由于内容 的特殊性在这方面没有 发展, 但 办出特色, 加强宣传, 树 立品牌 是 一个大趋势。当然, 古籍网站的 内容不同于其他 的商业网站, 故宣传 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 如, 通 过期刊、报纸, 与大出版 社合作等方式加 以宣传。

(来稿时间: 2007年 9 月 )

tures:

4. Tu X iangbo, Zheng Zh ang - fe,i Luo X iao- m ing, A cadem y litera arrangem en t and d ig it ization& & & Constructing D igital Lib rary, 5. 甘亚非. 高校图书馆建设 地方特色文化数 据库的必要性. 中国 图书馆学报, 2004 ( 6)

6. 李国新. 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 大学图书 馆学报, 2002( 1)

7. 林世思, 孙利平. ID P项目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 化.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3( 1)

8. 姚伯岳, 张丽娟等. 古籍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及其系统实 现. 大学 图书馆学报, 2003 ( 1)

9. 林汉城. 潮汕文献数据库概述. 图书馆论坛, 2002 ( 2) ICUD 2005, H angzhou, Ch ina, O ctober 2005: 163- 169

参考文献:

1. 陈谷嘉, 邓洪波. 中国书院史资料.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 邓洪波. 中国书院文化丛书.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 3. Zheng, Z. F. , Fan, Z.

J. , Tu, X. B. , 2004. The constru ct ion

and research on A cadem y Cu lture D atab ase. SPR IN GER Th e 7th Interna tional Con feren ce of A s ian D igital L ib raries, LNCS3334: 227 - 235

Academ y Litera tures: A rrangem ent and D ig itiza tion

& & & Constructing Academ y Cu lture Da tabase to D isp lay the G lam our o f Academ y Literatures

L uo L i! ( H unan Un iversity L ib rary)

?A bs tract#! Th is ar tic le takes academ y literature as cut- into po in,t no t on ly ha s carr ied on the fu ll exp lanation to its h isto ri ca l con tributio n and the rea listic va lue, but a lso analyzes its backg round o f arrangem ent and d ig itization. It po in ts o ut the go a l and deve lopm en t reason 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 f A cadem y C ulture D a tab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d istinctiv e ly C hine se trad itiona l cul ture, aim s a tm ak ing the m a ssiv e qu ie t academ y litera ture inform ation unfo ld the tim e feature s, as w e ll as prov iding a co nv en ient public re search p latform fo r hom e and abroad experts o f academ y culture studies, educatio n histo ry studies, C onfuc ian stud ies and o f cu lture histo ry stud ie s. M o reov er, th is ar tic le has a lso carr ied on the d iscussion to the co rre la tion questions.

?作者简介 #! 罗立, 现任职于湖南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馆员。

( 上接 87页 )

向服务三个发展阶段。 十五 期间,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数字 化建设与应用还停 留在 第一 阶段, 由于 历史 发展的 原因, 信 息化建设所涉及的 建设 和管 理部门 多, 条块 分割, 使得 信息 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 、重复建设现象严 重, 数 据异构、系统不 兼容,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与体制、机制、法制 的不相适 应, 形成以系统或部门为中心的 信息 孤岛 , 导致 资源难以 共享。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 善, 系统或 部门之间 互通互联 的硬件问题得到解决, 我国的城市数字化 建设开始 向第二阶 段发展, 信息资源的优 化整 合、开发利 用的 统一 管理是 这一 阶段的基础。

广州市 国际信息港 战略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信息化进 入广泛普及、深化应用、整合提 高、注重整 体效能的 集约化发 展阶段。广州建设 数字城 市 的成功 经验将 为我国其 他城 市的数字化建设提供 有益的借鉴。

( 来稿时间: 2007年 10月 )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化发 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

2.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十一五 规

3. 俞懋峰. 信息化居全国前列 数 字广州 雏形初 具. h ttp: / / e. ch inabyte. com / 159 / 2356659. shtm l [ 2008 - 01 - 08]

4. 习万球. 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资源建设. 图书馆, 2006( 3) 5. 罗伟群. 构思 数字广州城智能亚运村 .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 息, 2007( 10 )

6. 刘柏云.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 图书馆, 2007 ( 4)

7. 2006 广州国际信息产业 周启动 计划 用四年时 间建成 数字广 州. http: / /www. gd. gov. cn /govpub / zw dt / d fzw / 200611 / t20061108 _ 9610. h tm [ 2007- 12- 26 ]

8. 谢学宁. 羊城跨越 ?信息港 & & & 让 数字广州 走向国际. 信 息系统工程, 2006( 6 )

9. 刘柏云. 论图书馆在城市现 代化建设 中的作用 研究. 图书馆 论坛, 2006( 3)

10. 构 建 立 体 数 字 广州 . n245102605. shtm l[ 2008- 01- 02 ]

11. 石俊亚. 加强对外合作, 打造 数字广州 . www. caigou2003. com /N ew sC entral/ Calling/ IT / 200303 /20030307095300. htm l [ 2007 - 12- 07 ]

12. 数字广 州 发 展 提 速. www. gzk .j gov. cn /k jxx /n ew sD etai.l jsp? in foId= 66075 [ 2008 - 01- 05]

http: / / new s. sohu. com / 20060901 /

A Study on C onstruction and Dev elopm ent S tra tegies of D ig ita lG uangzhou

L iu B a iy un ! ( G uangdong Busine ss U niversity L ib rary )

?A bs tract#! Th is artic le in troduce s the sta tus quo o f the co nstruction o f " dig ita l G uangzho u" and its pro spec.t I t exam ines the fac to rs tha t affec t and co nstra in the fur ther dev e lopm en t o f " dig ita l G uangzho u", and puts fo rw ard the dev e lopm en t strateg ies tha t he lp to address the issues.

?作者简介 #! 刘柏云, 广东商学院图书馆馆员。

篇三:天云项目“微课翻转课堂中的深化应用”计划书

广州数字教育城天云微课及翻转

课堂应用推广

项目计划书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2014-7-4

目录

一、 项目背景 .................................................................................... 3

二、 项目的总体指导思想 ................................................................ 4

(一) 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 .................................................. 4

(二) 以微课常态化应用为导向 .............................................. 4

(三) 以自组织机制为保障 ...................................................... 4

(四) 以资源建设超循环为基础 .............................................. 4

三、 项目的目标和内容 .................................................................... 5

(一) 培养常态化应用微课的教师 .......................................... 5

(二) 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图 .............................................. 6

(三) 开发培训课程 .................................................................. 6

(四) 征集一批一般性微课资源 .............................................. 6

(五) 形成微课及翻转课堂区域推进模式 .............................. 7

四、 技术支持 .................................................................................... 7

(一) 微课制作方式 ...................................................................... 7

(二) 微课共享平台 ...................................................................... 7

(三) 教师实践共同体社区 .......................................................... 8

(四) 远程培训在线会议平台 ...................................................... 8

(五) 移动端平台 .......................................................................... 8

五、 项目实施流程 ............................................................................ 8

(一) 总体框架 .............................................................................. 8

(二) 具体实施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项目背景

为了实现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发展,广州市在“信息广州”建设中注重对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的建设。2009年,广州市成立了“数字教育城”项目,并于2014年启动了以优质资源“班班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的“广州数字教育城”三期工程建设1。

“人人通”的实现需要优质的资源做支撑,通过混合学习模式来实现。在资源方面,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迅速成为国内目前资源建设的关注热点。全国各地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微课大赛,相关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的培训也如火如荼的展开。然而,体系化的、可以运用到教学中的微课却较少。因此,建设体系化的微课资源,探索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是微课资源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近几年来国家乃至区域教育信息化一直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最新的《教育

2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也对此予

以重点强调。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混合学习领域中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对学习的满意度、合作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并受到了国内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关注。但是,国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探索期,相关的实践案例较少。

在天河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前期开展的“ICT技能训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翻转课堂”项目中,展开了关于微课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并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制作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部分教师在全国性微课大赛中获奖。1 广州市发布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14.6.9].

2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3-10-28].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748/201311/xxgk_159042.html.

在微课的教学应用即翻转课堂的实施方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比如方莹老师,赖艳老师、王春欢老师等等。该项目吸引了全国多省、市的校长、教研人员带队参观、学习。但是,前期的实践中依旧存在微课资源建设体制不够完善、质量不高,能够有效实施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师较少、相关实践不足的问题。

二、 项目的总体指导思想

本项目由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5月共同组织,项目周期是半年。本项目的指导思想具体如下:

(一)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

教师建设、应用微课资源所需的ICT技能、微课开发方面的技能、翻转课堂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线参与学习的能力是本项目关注的焦点。

(二)以微课常态化应用为导向

本项目中所有资源的建设、遴选都以应用为导向。其中,学科资源的建设则以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为目标。在应用方式方面,主要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等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以自组织机制为保障

政府主导,教师自愿参与的双主体建设模式在前期的项目中应用效果显著。本项目将继续采用自组织机制,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其中,自组织的形式主要分为教师个体积极参与、学校团体参与、教师之间联盟参与三种。自组织中的人员类型主要分为普遍参与者、名师两类。自组织的推动主要依靠一定的激励机制,比如子项目工作室的立项、颁发获奖证书以及奖金等多种途径。

(四)以资源建设超循环为基础

本项目将立足于前期实践中的种子教师,通过发展其周围感兴趣的教师,其它区域教师的广泛参与来形成内部的循环。然后,通过共享优质的案例与资源、效果报告等实践效果,影响其它省、市教师积极参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资源建设的参与面的超循环,即在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区域的资源建设乃至全国的资源建设。

三、 项目的目标和内容

总目标:通过远程和面授的培训、成立教师工作室等方式,共建共享、有效应用微课资源,提升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信息时代下教与学的变革。

具体目标:

1.打造10位能够开展有效的、常态化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教师。

2.建立5-7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图。

3.完成微课及翻转 课堂入门培训教程。

4.征集一批一般性微课资源。

5.形成微课及翻转课堂区域推进模式。

说明如下:

(一)培养常态化应用微课的教师

1. 成立“微课教学应用工作室”

本项目将采用成立工作室的方式,鼓励感兴趣的教师和学校里的同行,或者其它学校里的教师组成团队,申报工作室,并且经专家评审后,可以得到项目资金的支持。工作室在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特殊性微课。特殊微课是指“微课教学应用工作室”中的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带有个人教学境脉特征的微课。本项目提供《设计混合式教学》课程学习检查表,如附录一所示,帮助教师设计混合式教学、为学生的混合学习情况自我评估提供指引。

2. 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

本项目将采用立体化培训机制,即以相关的资源为支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与专家咨询服务,采用混合培训机制,切实解决教师在教与学变革实践中的需求与问题。

3. 建立评审机制

本项目将对每个工作室的最终成果进行评审、鉴定,从而保证工作室的绩效。评审的内容主要从工作室的成果、产出为切入点。评审主体是学科专家、微课与翻转课堂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评审的内容是对成员结构、实施过程、项目成果、推广价值几个方面展开。


广州数字教育城》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78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