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人生安分即逍遥

人生安分即逍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01 11:14:31 | 移动端:人生安分即逍遥

篇一:精神的逍遥,人生的悟道

精神的逍遥,人生的悟道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院系:辽宁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3班学号:280101325姓名: 凌 冰

精神的逍遥,人生的悟道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庄子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思想某些基本特征和内容的最早的观念根源。两千年来对其研究不绝如缕。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由于庄子的思想源于对人生存、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追求,故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其人生哲学。但它和儒家思想不同,主要不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思考人生,而是从更加广阔的宇宙的、自然的角度观察人和人生的。本文将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庄子;逍遥;人生哲学。

【正文】:中国哲学的特色在于对人生的关注,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生命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生上。本文在系统细致地梳理了庄子人生哲学产生的基础,庄子安命、逍遥的人生理想后,又提出了庄子人生理想的又一个层面——回归自然。庄子的人生哲学,虽然缺乏刚健进取的精神,缺乏干预现实的强烈冲动,不能直面社会、人生的矛盾,只追求自我改变和适应,易于陷入消极麻木的情境,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其不仅告诉人们在乱世中如何生存,教诲人们在失意、无奈中追求内在心性的逍遥,而且还能引导人们在人生任何情况下,冷静、理性的思考人生、生命,如何探索解决现实种种困境的新出路,以实现人生、生命的清新。

一、庄子 —— 精神的逍遥

生逢乱世的庄子有着很强的命运感,并想尽一切所能去安命,然而安命的目的是在命运中把握自己的生命,解脱生命,追求生命中的自由进而实现其人生理想——逍遥游。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同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中国社会正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固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的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最终,他选择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逍遥。

逍遥于无何有之乡,逍遥于无为之业,这些并非形体的逍遥而是主观世界里的逍遥,精神的逍遥。同样,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也不是现实形体的游历,只是精神的遨游。由此,“逍遥”与“游”意义相当,都是指精神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结合庄子的处境及其思想历程来看,“逍遥游”指的是个体摆脱人世之累后精神的无牵无挂、怡然自得、来往无羁、绝对自由的状态。

逍遥游的核心在于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等种种现实的束缚,从外在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心为物役、人为物役,超越一切困境,恢复自然的本性,从而获得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的绝对自由。然而,庄子的人生理想并未停留在放弃一切责任和追

求以后的轻松感的逍遥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探索人在经历现实世界的种种困境痛苦以后,如何解决种种人生矛盾,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稳定的生存之地,为人生探索出新的出路,为人生、生命寻找新的意义——回归自然。

二、庄子 —— 人生的悟道

关于“道”,老子认为其最为根本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的自然性即表现为其存在状态的本然性,它无伪饰,无造作,无目的,无意识,庄子谓之“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由此,在道家看来,生命源于“道”,生命的本质是“道”的本质的外化,人的本性是道性的体现。如果说在老子那里,生命源于“道”、本于“道”的生命本源论市内涵在其宇宙论的话,那么到庄子这里,生命根源于“道”的思想已经十分明朗化了。“道”的本质和本性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所以生命的本质、人的本性亦是自然。

另一方面,个体生命亦存在于自然。首先,生命依赖于自然环境,生命必须依靠天地万物的供养才能存在。上有青天,下有厚土,生命才能有栖息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生命才有不竭的源泉;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人类才能存活。在庄子看来,生命只有存在于大自然中,才能获得生命力等最基本的条件,并且任何生命都有其适宜的生活环境,环境适宜就能存在,反之则会死亡。人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就是彻底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其次,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具有同根性,处于天然的联系之中,庄子将这种关系称为“人与天一”。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同根于“道”,同成于“德”,同化于“气”,这种同根同源性并非人为而是天然的。“人与天一”是天人合一,是和于天、合于自然,天人浑然不分的自然状态,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亲和性,追求天人在相互协调中共生共荣。 所以,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自然观的基础上的。

正是由于庄子详细审视了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客观方面的种种局限,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有深刻的理解,因而能得出真理的相对性的精妙论述:“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以一种谦虚、不自负、无私德私福德明澈的心境面对他物,以尊敬、赞美的态度面对世界,便可以看到另一番新世界。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在不知不觉中把一切安排得和谐完美。前文提到,“道”的本质和本性是自然,“道法自然”,生命源于“道”,生命的本质是“道”的本质的外化,人的本性是道性的体现,所以生命的本质、人的本性亦是自然。这样,庄子不仅在自然中,亦是在大道中,为个体找到了心灵的最终安慰,而且使个体走出小我的天地,在宇宙自然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同时,可以看到,“道法自然”,在庄子思想中不只是道家的老生常谈,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三、庄子于世与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是政治上的失败者。诚然失败有所不同,其中有世俗观念中的失败,主观意识中的失败等等。文人始读书,无不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目

的,无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然而能实现目的与人生理想的文人实为少数,多数文人是被排斥于政坛之外的,此为世俗观念中的失败。文人无论有无政治地位、文化地位,在其经历人生的沉浮后,发现精神上的缺失,此为主观意识的失败。在经过人生的喜与悲,庄子的人生哲学还让人有进一步冷静、理性的思考,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理论前提下,安慰失意文人的心灵、寻求精神的逍遥。这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另一方面,庄子在深感社会危机和精神重压下,把一切不幸归结为儒家仁义礼乐的价值观念对人性的桎梏所致,他猛烈地抨击自身生存的现实环境以及维系这一现实秩序的思想观念,同时又渴求心性的绝对自由,希望在对现世的超越中寻求一种精神的逍遥进而实现个体生命的回归自然。这些落在生活层面上,表现为其对淳朴无争、适性自乐的远古的至德之世的向往。由此,庄子在思想倾向上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浓郁的复古意识。庄子的批判精神,在先秦诸子中尤为突出,他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的本质以及对人性的压抑,更难能可贵的是,庄子的批判总是同人类的生存和人民的苦难紧密相连的,庄子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或者某个集团、阶层、派别的利益出发进行思考和批判的,因而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普遍的价值意义。

篇二:落魄人生,不得逍遥

落魄人生----不得逍遥

他日在别处逍遥,未得尽兴.转战在今日落魄,灵魂在游荡,不得复合肉体.情愿人生终日落魄,但求得几日逍遥!

我太任性,按我高兴,漠视人生,带着理想终日潦倒惹闹众生.温度高到不得了,却不能发烧到病倒.得几天解放就得尽兴游荡.

我想飞.我想飞得起.飞到天边去.远离许多许多双面人.若着陆,往后退,发现太多人带着假面具.背后拿着石头等我落井.

闭着眼睛强忍泪水.背着理想奋力往前飞.

是我要进入地狱,请不要比我更恐慌.天使都不靠,岂会怕魔鬼!今日我不得理想.总有一日会实现.我即便落魄,这人生都想辉煌.捆绑我理想的都带着假面具.总有一天再飞起,那时再看我有多完美.路再远都是我的路!不会飞翔,请站在远点观望,看我在明日风光!

我在今日落魄.我未能尽兴游荡,灵魂未能复合肉体.没关系!!今天我只是估计错误,落地之后我还会飞翔.那时就请抬头敬仰,我是多么的自强!那日只请你别拿石头投我!把手放口袋,明日就请你看我如何风光!

篇三:逍遥人生之庄子语录精选

庄子语录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50、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5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5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5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55、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3lian.com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56、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5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58、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人生安分即逍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63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