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关于长征的资料10字

关于长征的资料1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31 13:35:00 | 移动端:关于长征的资料10字

篇一:红军长征电子小报

【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

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

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

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

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

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会合,

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长征一词来历】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一词。此前,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提法是“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后提出“西征”。这张布告首次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万里”是从瑞金算起的行程,“长征”则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长征”一词很快就用开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首次提出“二万余里的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

布告全文如下:“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布告的起草者是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编《红星报》的陆定一。他在布告中采用流行的六言骈句,短短156个字,通俗简明,易记易传,鞭笞了四川军阀欺压夷人的罪行,表述了工农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可以说“长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词是陆定一的创造,并经朱德总司令首肯传播开来的。

【时间】1934~1936年间 这张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红军和平借道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创造了条件。由于长期以来统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治阶级对彝族的压迫和挑拨,彝、汉两族隔阂和误解很深。因此红军一进入汉彝杂居的越西、冕宁一带,就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张贴出了这张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先遣队于22日晨进入大凉山彝民区,突遭手持土枪、长矛的彝民拦阻,甚至扒光了先头部队的衣服。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但红军为了解除彝民的敌视和猜忌,坚持不开枪还击,耐心向他们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次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是借道北上。刘伯承还与彝族沽鸡头人小叶丹在海子边饮鸡血誓盟,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23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日,在彝民向导的陪送下,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5月24日先遣队占领安顺场,25日渡河成功。26日中

央军委决定沿河两路进军,夺取泸定桥。29日红四团飞夺泸定桥,6月2日,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迷梦。

红军走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保存了这张布告,1951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征集并拨交中国国家博物馆。布告纵36.5厘米、横36厘米,油印,纸张已变黄,多处破损,印痕退色,背面有张贴痕迹,但字迹仍然清晰,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红军长征时过彝民区的故事。

【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

篇二:长征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篇三:红军长征之最

红军长征之最

1.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2.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遵义会议后进行的部队整编中,红15师被撤销,人员编入红1、2师,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3.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红二十五军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由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胜利会师,组成红十五军团。

4.长征中冲破的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江西安远、信丰之间1934年10月下旬,我红一、三军团冲破敌陈济棠部扼守的安远、信丰封锁线,渡过漳水,向湖南之汝城进发。

5.长征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放弃与二、

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

6.长征中建立的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1934年12月,在红一方面军帮助下,黔东南人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

7.长征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遵义会议结束后,在遵义东城大操场上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

8.长征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遵义战役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下,1935年2月26日奇袭娄山关,27日再占遵义,一举歼灭黔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部队共20个团、俘敌3000人。

9.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徐特立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10.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两岁坐牢,7岁参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曾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11.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2.长征中参加红军的第一位国民党人士——周素园先生在党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贵州省毕节地区国民党宿老周素园老先生热烈拥护我党抗日救国主张。1936年2月红军离开时,他跟随红军长征直到陕甘边。

13.朱德首提“长征”—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地区时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提“长征”,布告总共156字。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中共中央第一次把红军战略大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红军到陕北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

14.陈云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1936年3月陈云以“廉臣”化名在国外公开发表的他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西康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以“旁观者”的身份,盛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

15.长征途中打落第一架敌机——叶荫庭江西于都县人,1915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建国后,任军后勤部部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在1935年3月打落第一架敌机。

16.长征期间牺牲的最高首长—方志敏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17.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洪超1934年10月21日,

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在江西省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壮烈牺牲,年仅25岁。

18.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此山位于四川省宝兴县西北,海拔40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是大鼓山,海拔5000余米。红军翻越最早的雪山是海拔4592米的红桥雪山。红军翻越海拔最高的雪山是海拔5500米的党岭山。翻越雪山最多的是红二、六军团。

19.长征中攻克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等决定以先头部队第一军第四团迅速夺取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打开一条通路。

20.长江第一湾—石鼓红军渡口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金沙江渡过约1.8万人。

21.长征路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

22.长征出发第一山—瑞金云石山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直属机关从云石山附近的梅坑出发,开始长征。因此云石山是红军长征出发的“标志”之一。

23.长征第一渡—于都河渡口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红色军团共8.6万余

人,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24.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女同志最多的是红四方面军,共有红军女战士2000多名。

25.第一部长征话剧——《万水千山》是参加长征的陈其通于1952年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的电影《万水千山》拍摄于1959年,改编自同名话剧。

26.参加过长征的国民党纵队司令——纵队司令兼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1935年在湖北咸丰忠堡战役被俘,随红军长征。经过长征,张振汉的思想有了转变。到延安后,他要求把妻子也接来,就地安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民党军做统战工作,不受重用。解放后,曾担任长沙市副市长、湖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关于长征的资料1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59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