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哪种群体属于集体

哪种群体属于集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31 13:20:07 | 移动端:哪种群体属于集体

篇一: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

A.

归属与爱的需要B.

生理的需要C.

安全的需要D.

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

心理上的紧张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

A.

同事一起春游B.

赶时髦C.

抢购D.

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

A.

继续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特殊社会化

D.

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 主干家庭B. 联合家庭C. 核心家庭D. 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

A. 库利B. 林顿C. 托马斯D. 米德

7.文化是指(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 生理需要B. 安全需要

C. 优势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 严复D. 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 B. 康有为C. 梁启超

D.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

. 角色丛

B. 复式角色C. 先赋角色

D. 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

A. 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B. 火车上的乘客

C. 青少年

D. 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 芝加哥学派B. 社会进化论学派C. 华盛顿学派

是( )

A. 主干家庭B. 联合家庭C. 核心家庭D. 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奉献关系B. 索取关系C. 对立关系D. 交换关系

5.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

A. 经济制度B. 宗教制度C. 教育制度D. 政治制度

6.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 )

A. 泰罗

B. 麦格雷戈

C. 梅奥

D. 法约尔

7.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是( )

A. 库利

B. 韦伯

C. 米德

D. 托马斯

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 )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 库利

9.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A. 郊区化B. 过度城市化C. 城市化D. 逆城市化

10.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A. 制度化优先 B. 制度化逃避C. 制度化冲突D. 制度化建设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最后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 A. 社会均衡论

B. 社会进化论

C. “五德终始”说

D. 历史循环论

2.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 )

A. 罗斯

B. 默顿

C. 韦伯

D. 迪尔凯姆

3.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 英国B.

苏联C.

德国D.

美国

4.二十世纪

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

A. 历史循环论

B. 社会进化论

C. 社会均衡论

D. “五德终始说”

5.一个人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 )

A. 代内流动

B. 水平流动

C. 代际流动

D. 垂直流动

6.不基于契约,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是( )

A. 非正式控制 B. 正式控制C. 内在控制D. 自我控制

7.社会保险是( )

A. 社会救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 人身、人寿保险

8.把越轨行为的归结为社会上的某些人或群体对某一行为下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

A. 社会失范论 B

. 标签论C

. 亚文化群体论D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9.“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状态”是哪种理论的观点( )

A. 依附理论

B.

信息社会论

C.

社会趋同论

D.

后工业社会论

10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

A. 逃避行为

B. 形式主义C. 创新

D. 反叛

单选题:(共30

道试题,每题2分)

1.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科层制的是( )

A. 泰罗B. 麦格雷戈C. 梅奥D. 韦伯

2.在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是()

A. 垂直流动

B. 水平流动

C. 代际流动

D. 向上流动

3.二十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理论,被称为()

A. “X理论”“Y理论”B. 古典管理理论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 当代管理理论

篇二:2014年社会学概论

2014年社会学概论必过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8.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3. 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14. 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15.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16.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17.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18. 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19.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20.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21. 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2.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23.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24.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5. 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26.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27.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28.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29.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心理特征和总和。

30.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1.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32. 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33. 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4.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35. 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36.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 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38. 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39. 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40.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41.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42. 世界体系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不发达国家。 43. “第三次浪潮”:社会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打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二、选择题:

1.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2. 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3. 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4. 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5.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6. 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7. 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垂直流动)。 8.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9.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0. 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11.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12.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13. 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制约性)。 14.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

15.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16.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17. 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18. 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失业)。

19. 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0.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21.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22.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

23.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24. 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25.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

26. 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就业)

27. 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是(朋友谈心)。

28. 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的是(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29. 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儿童游戏群体)

30.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

31.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33. 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34.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35. “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的)

36.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37.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受主义)。

38.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

39. “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41.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42.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43.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4.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45.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46.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47.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48. 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49.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50. 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51. 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

52. 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53. 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

54. 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55. 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56.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57. 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58.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59.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60. 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

61.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62.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63.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

64.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65.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66. 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

67. 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

68.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69. 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70.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71. 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72. 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识分子)阶层。

73.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74. 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出版。

75.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76. 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用设备)。

77. 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78.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79.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80. 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81. 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82. 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

83. 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

84. 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85.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86. 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87. 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88.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9. 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

90. 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

91. 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9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93.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94. 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95. 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96.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97. 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隐性失业)

98. 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99. 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100.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101. 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四、简答及论述题: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B、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D、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公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E、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

2.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B、增长社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D、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4. 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5.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6.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定。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

7. 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间的关系,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年青人发育成长的摇篮。学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相互交流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殿堂。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的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决定性影响。

8.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它是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B、它的目标简单、明确。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D、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E、社会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9. 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活动成效的高低。

10. 社会交往的意义:A、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B、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C、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1.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12. 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A、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B、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C、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13. 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 A、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B、必须有一定分配位置来表现他们C、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D、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的观点认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功能不可替代。另一个是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

14.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A概念系统。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B、规则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套活动规则,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C、组织系统。制度的有形代表就是它的组织系统,用于推动和检查它的执行。D、设备系统。设备系统包括实用设备象征设备。

15. 社会制度的功能: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C、对社会起整合作用。D、传递社会文化。

16. 社会制度的特征:A、普遍性。B、变异性。C、相对稳定性。D、阶级性。 17. 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18. 社会问题的成因:A、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B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19. 社会工作的功能: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B、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 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20. 社会保障的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C、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D、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21. 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人在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A、按流动主体分: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B、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C、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22. 社会变迁的原因:A、自然环境的变化。B、人口的变动。C、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D、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23.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1)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2)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

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24. 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休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5.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内容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D、城乡社区现代化。E、群体组织现代化。F、人的现代化。他的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26. 社区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

篇三: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教学分析:《我属于》是第二单元《生活中有你》中最重要的一课,它在本课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属于多种群体》为后面两框做铺垫。本框内容多容量大,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度。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国家和民族、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所属群体,初步确立对群体的责任意识。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体会个人与各种群体的关系,感知自己所属群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归属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所属群体,初步确立对群体的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国家和民族、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二、 新课

(一)、我们离不开群体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观段 ,教师讲解人类生活离不开群体 。

展示2011男篮亚锦赛决赛最后1、5分钟的视频,引入下一个问题 提问:当中国队在决赛中获胜,获得冠军时,我们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当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会自豪,会激动)中国 (56个名族构成的群体)

(二)、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

1、,你能举出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屈辱吗?重温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2、分心艾青诗《我爱这土地》

3、在哪些情况下,作为中国人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为什么?(当我们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时候,师生举例,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引用《谁不说俺家乡好》导入

(三)生我养我的故乡

阅读《故乡的山水》回答下利问题

1、你属于哪个省、哪一个自治州、哪一个市的人?

2、学生举例说明利川的美好事物,夸夸俺的家乡好。 如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等

3、当你听到别人称赞你家乡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开心,自豪)当别人贬低你家乡的时候,你又会产生怎样的感觉?(难过,愤怒)为什么?(每一

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故乡的水滋润了我们,是故乡的人抚育了我们)

(四)温馨的家

1、展示视频《三毛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家对你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2、朗读《家是一只船》,回答你家令你最感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国家);我们都有生我养我的故乡(家乡);我们都是家庭里重要的成员(家庭)。我们都在群体中生活,在群体中享受温暖,在群体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群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作业

课堂作业:

选择题(请你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个体对群体来说(

A、无法离开群体生活,否则就不可能正常地发展

B、 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随意行使自己的自由

C 、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

D 、只能属于唯一 的群体

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体现了( )

①对中华民族的依恋 ② 对祖国的热爱

③对“家”的眷恋 ④ 对故乡的热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哪种群体属于集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54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