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北方的河张承志阅读答案

北方的河张承志阅读答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9 07:48:20 | 移动端:北方的河张承志阅读答案

篇一: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分析比较

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分析比较

全*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710119)

摘 要:本文以张承志的两篇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两部小说叙事特色,分别探究了两部小说的叙事交流,叙述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特色,并将两部小说对比,从二者的比较研究之中发现张承志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同时又可以窥见张承志在小说创作中精心的叙事安排。两部作品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显示了张承志的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他作为“人文理想的旗手”不懈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张承志;叙事视角;叙事交流;时间;空间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曾被称为“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小说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证明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从 1978 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他先后创作小说 36 篇,其中长篇 3 篇,中篇 5 篇,短篇28 篇。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分获 1982 和 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外,他的小说《残月》、《黄泥小屋》、《金牧场》等也深受重视。他的小说作品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小说中一直存在着“理想”的主题,一方面是他的优秀的叙事能力为小说添彩不少。

但是,根据当下各种针对张承志的研究资料来看,对张承志小说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张承志的作品的美学意蕴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以及对于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进行探讨,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却不多。本论文拟采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以张承志两篇重要的小说文本《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解读分析,分别研究分析二者有别的叙事特色并横向比较,同时又通过贯穿于两部作品的整体思想将二者统一起来,来说明两部作品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不同的形式表现,从而来显示张承志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

一、《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交流

结构主义叙事学将叙事看成是一种交流行为,它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故事以及故事的意义。小说叙事也如此,美国学者布思在《小说修辞学》的序言当中将小说看成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艺术”。[1]3因此,叙事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理论上探讨小说叙事的交流过程,进而说明不同的交流方式所产生的修辞效果。 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中, 无论是《黑骏马》还是《北方的河》,都有很强的

可读性,在阅读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很强的交流愿望。能够轻易的发现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某种思想。而张承志主要是借助叙述者和暗含读者来实现的。 在谈及这些元素时。必须先要清楚叙述者与真实作者以及“暗含作者”异同,首先,真实作者是指现实中的作家,即从事创作的那个人,而叙述者是作品中那个讲故事的人,胡亚敏在《叙事学》中谈到:“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叙事作品的人,叙述者则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2]33显然,叙述者是真实作者创造的,二者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在某些环境中,叙事者有可能就是真实作者,但是二者并不总是对等的,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中,叙述者只是有真实作者的影子。真实作者和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必然存在本质的不同。其次,叙述者和暗含读者也不同,暗含作者,又称:作者的第二自我”。1它是真实作者创造出来的理想的作者形态,“这个自我通常比真实的人更加文雅,更明智,更聪慧,更富有情感。”[1]80暗含作者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构成因素之一。

(一)叙述者在小说叙事交流中的作用

叙述者指的是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者“讲话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叙事文的重要特征。在对叙事者的分类过程中,有两位叙事学家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位是布思。布思在他的《小说修辞学》中,以叙述者是否以戏剧的角色参与到故事中为依据,将叙述者分为“戏剧化叙述者”和“非戏剧化叙述者”。[1]3第二位则是热奈特,他以叙述者是否出现在他讲述的故事中为依据,把叙述者分为同故事叙述者和异故事叙述者。这和布思的分类方法类似,但是他在分类的时候还注意到了叙述者所处的叙述层次,并以此将叙述者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外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次不参与故事;第二种是外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第三种是内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不参与故事;第四种是内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作为故事的参与者。比较而言,热奈特的方法更加科学,他不仅考虑了叙述者是否参加到故事中,也考虑到了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位置。

我们根据热奈特的分类方法来分析张承志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到,《黑骏马》属于内部--同叙述型,而《北方的河》属于外部--异叙述型。在《黑骏马》中,叙述者是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小说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来写的,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而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只负责叙述,和故事中的人物并无关系,也不参与故事。

在《黑骏马》中,叙述者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也就是“我”,年幼时因为母亲去世,被父亲送到草原上“老额吉”家,和另一个被收养的女孩“索米亚”一起长大。其间,白音宝力格还得到了一匹“黑骏马”。老额吉在两个孩子长大后主张二人结为夫妻,在送白音宝力格去参加兽医培训的车子上二人表白了心意[]80

并决定翌年结婚。四年后,白音宝力格回家,发现索米亚已经怀孕了,原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白音宝力格伤心至极,欲报仇又被额吉阻拦,于是痛苦离去。十年后,白音宝力格再次回来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但是老额吉已经去世,索米亚也远嫁给达瓦仓。白音宝力格找到了索米亚一家并停留了几日,最后带着新的人生感悟离开。叙述者从“我”骑着黑骏马走在草原上,也就是十年后回来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开始叙述整个故事,在随后穿插进对过去的故事的回忆,从而为读者展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小说叙述的就是叙述者的故事,读者正在听叙述者叙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在这样的语境中,叙述者充满感情与激情的声音也深深的影响了读者。叙述者的交流意图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接受效果,可以说,在《黑骏马》中,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叙述者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作者在《黑骏马》中提出了两个问题:“《黑骏马》究竟是一首歌唱什么的歌子呢?这首歌为什么能这样从远古唱到今天呢?”[3]61目的就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理想,“古歌《黑骏马》无疑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古老理想。这种生活应该是朴素的,但却是幸福和温暖的。现在,尽管这个理想正在和草原文明一样走向失落,但是,对这种理想的怀念和寻找,

[4]71仍然会让置身现代文明的人保持内心情感的丰富。”而这样的交流意图也得到

了读者的理解与认可。

而在《北方的河》里,作者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叙述者称呼主人公为“他”和“她”,叙述者也不参与到故事中。在叙述的过程中保持着冷静的立场,和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随便对故事进行主观评说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叙述者主要是一个故事情节的组织者和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站在故事之外用冷静,客观的手法,自由出入文本去叙述两位所见所谓所想。”[5]当然,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完全是中立客观的,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偶尔也以第二人称“你”来插入。比如在小说的第二章开头部分:“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6]33

在叙述的故事里,“你”既是此时的他对过去的“自己”的称呼,也是叙述者对主人公“他”的称呼。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就由叙述切入到了叙述者与故事的主人公的对话。读者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叙述者的存在。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能够自由灵活地处于故事中的人物之间,无论是那位没有姓名的考察过黄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的男青年,还是那位北京女知青,甚至是徐华北,颜林。叙述者是全知的,叙述起来就不存在死角,这样就能把整个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显然,这对于叙述者传达交流意图和读者接受都是有益的。

(二)隐含作者在小说叙事交流中的作用

“隐含作者”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思提出来的,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说:“我们对于隐含作者的感觉,不仅包括所有人物的每一点行动和受难中可以推断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简言之,它包括对一部完整的艺术整体的直接理解;这个隐含作者信奉的主要价值,不论它的创造者在真实生活中属于何种党派,都是由全部形式表达的一切”。[1]83

我们可以根据布思的观点看到,“隐含作者”代表了一个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它和真实作者有密切联系,但是又不等同于真实作者,而是真实作者的理想化产物。隐含作者的形象是要高于作者的形象的。在《黑骏马》与《北方的河》中,作者也是借用“隐含的作者”来传达自己的交流意图的,《黑骏马》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爱着草原文化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文明的“我”,由“我”来观照这个草原,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必然都会带上“隐含的作者”的影子。而在《北方的河中》中,“他” 是一个充满斗志的青年,给人以坚定执着的印象。这其实都是作者所创造的隐含形象,读者对隐含作者的了解过程其实也就是读者对于作者的思想的了解过程。

二、《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2]19。而在众多的对视角类型划分的理论中,以热奈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聚焦”的概念,而且把视角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非聚焦型,第二种是内聚焦型,第三种是外聚焦型。第一种又称为零度聚焦,“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7]250。第二种的特点是叙述者从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讲故事,叙述者参与到故事中,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只能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而在第三种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2]32。我们可以根据热奈特的理论来分析《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中,叙述者以“我”这一人称来讲故事,“我”也参与到故事中了,可见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内聚焦型。尽管在小说的开头,我们会注意到有一部分叙述是站在“我”的对面来进行叙述的,在这里,叙述者称“我”为他:“辽阔的大草原上,茫茫草海中有一骑在踽踽独行···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想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3]58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有意采用的是零度聚焦的全知视角,对于“他”的活动了如指掌,将“他”的形象展现给读者,从而造成一种距离感。显然,内聚焦叙

事会受到视角的限制,难以表现 叙述者外在形象,作者这样做就在叙述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叙述层次,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作者很快又调整了视角,开始由“他”来讲故事,“他”从被叙述的对象变为叙述者了,开始直接面对读者。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叙述者开始以“我”的口吻来讲述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故事,尽管叙述者“我”详细的讲完了整个故事,但是,“我”并非全知全能的,其中一部分故事是由故事中其他人说出来的,“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引用话语的角色。比如,在第四部分中,“我”骑马回来,准备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现实情况却是其他人反映出来的:“我谨慎地像他们询问索米亚的消息。煮面条的老头说:“知道啦,你问的是大车老板达瓦仓的老婆。不过,唔···他们不在草原上住。好像住在公社那边····”3

叙述者要完整地讲述故事,但是又必须顾及到将自己不知道的事件叙述到,所以必须由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来完成这个任务。作者采用这样的视角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叙述更多人物熟悉的情况。这样可以在阅读中缩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尽力叙述自己熟悉的东西,充分叙述了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三部分结尾:“直至如今,我仍然认为,即使我失去了这美好的一切,即使我只能在忐忑不安中跋涉草原,去寻我往昔的姑娘,而且明知她已不复属我;即使我知道自己无非是在倔强地决心找到她,而找到她也只能重温那可怕的痛苦---我仍然认为,我是个幸福的人。”3

叙述者将“我”返回时的心理活动详细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我”不计痛苦,为自己再次回来感到幸福的激动心情,这对于读者充分认识“我”起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整个故事中,叙述者也尽情的讲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车上和索米亚结为夫妻时的激动,欢乐与幸福和在得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侵犯后的愤怒,狂躁与痛苦以及在离开时的淡然,都被叙述者充分展现出来了。和其他的视角比较,内聚焦在展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更具有优势。

而在《北方的河》中,作者采用的是零聚焦叙述,以第三人称形式叙述作品。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利用零聚焦叙述的全知视角来安排整个叙述。“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有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退缩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上。”[7]250作者尽量采用男主人“他”的视角来讲故事,其他的人物都是作为与男主人公有关的人物出现的。所以在《北方的河》中,“他”尽管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成为整个故事的焦点,整个叙述都是围绕着“他”对黄河,额尔齐斯河,湟水,无定河等河流的考察以及考研活动进行的,在他周围的人物,只是与主人公相关的人物角色,作者并没有将焦点放在他们身上。虽然也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女知青”的视[]91[]93

篇二:《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

《北方的河》读后感

在老师强烈的推荐下,我最近一直在看这本小说,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一切都感觉都很平淡,没什么太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文章刚开始讲述一个即将要考研究生的男主人公对河的热爱,我几乎是比较忽略对河流描写的细看,随着作者思路的延伸,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以有血有肉的社会,包括那个时代的各种黑暗、各种压迫、各种不自由和无奈以及反抗.....

老师上课拿着本书的作者对人物情感处理的描写与金庸小说作对比,在《北方的河》里有表现情感,比如在刚开始的时候,男主人公在车上看见文艺女青年的背影,内心的独白,对女青年的远距离“审美”;然后到在黄河边上两人之间互相倾诉童年,男主人公没有父亲,女青年在十二岁那年父亲被红卫兵杀害,两人之间的表情及内心独白都描写的非常真实而且不突兀;在回到北京之后,女青年的压力和“研究生”的一系列遭遇和不敢互相倾诉导致最后的分离让读者感到很惋惜;对比张承志的描写和金庸笔下的描写,我确实感觉到金庸老师不太擅于进行感情的描写,而且也没有三角恋的情节(在张承志的书中最后就有华北和女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三角恋关系),简化了人物的感情表达,反正有些怪异读起来。

我特别欣赏张承志能把人物描写的特别逼真,感觉这样的人就活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和书中女大学生的感觉一样,感觉“研究生”太理想主义了、太孤芳自赏了、不太喜欢。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很喜欢“研究生”的角色,他敢拼,虽然有的

时候也会害怕比如在他知道自己准考证拿不到的时候,但是这个时代不会停止他前进的脚步;女青年和华北比较适合在一起,男主人公应该有一个和他一样大方、敢拼的女子和他成为伴侣,但是文艺女青年不行,她需要一个能让她成功的人来指导她前进,而这些“研究生”给不了,华北是一个可以真正帮她成功的人,文中有一段讲述华北和“研究生”大吵的事,从侧面也写出了那个时代对青年人的束缚和压迫,生活的艰难等等,感触很深。

最后一个感触就是,文章到处都是河,作者先是写自然景观的河,然后写河像自己的父亲,最后写各种人是各种河,又不一样的体会,这也将河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河的品质得到了阐释,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

好的作品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在从中受益,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小心得体会,期待老师批评指正!

篇三:大学语文第3阶段测试题-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大学语文》 第八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占5﹪)

1、冯至的《 十四行诗体 》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将十四行诗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2、20世纪90文热”的名目,吸引了大批读者,代表作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

3、中国喜剧事业的发展,他的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等。

4、1934年出版的

二、选择题(每空1分。占6﹪)

1、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 D )。

A.戴望舒《雨巷》 B.徐志摩《志摩的诗》 C.闻一多《死水》 D.郭沫若《女神》

2、下列哪些作品集中,不属于鲁迅的杂文集的是( D )

A.热风 B.《花边文学》 C.《华盖集》 D.《朝花夕拾》

3、( D )是性灵幽默的大师,他的散文有意超离现实,其宽广的文化视野以及幽默的兴味给现代散文增加了新的风格。

A.何其芳 B.周作人 C.丰子恺 D.林语堂

4、以下剧作,( C )不是属于曹禺创作的。

A.《日出》 B.《北京人》 C.《上海屋檐下》 D.《原野》

5、特别看重读书市场效果的是( C ),思想内容驳杂,言情与性爱是常见题材。

A.“京派”小说 B.“社会剖析派”小说 C.“海派”小说 D.“左翼”小说

6、杨沫的《青春之歌》可以看作是一部( B )。

A.资本家的“发家史” B. 知识分子的“革命成长史”C.土改革命史D.革命历史小说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占9﹪) 1、“朦胧诗”

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梁晓斌和舒婷。

2、“现代派”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的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最早出现的派别是象征主义。它的先驱是法国的波德莱尔(1821-1867)。他的代表作《恶之花》堪称象征主义的奠基之作。

3、“寻根小说”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四、简答题(每题5分。占20﹪)

1、分析《致橡树》诗中意象的象喻意义。

答:《致橡树》中写到6个意象:凌霄花,鸟儿,源泉,险峰,春雨,日光,用这六个意象作比喻,表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作用就是比喻和反衬,突出正确的爱情观。

2、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

答:1.故居门前的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象征着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的大家族。 2.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是照路的灯,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 3.我的心灵的灯,是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3、《茶馆》“寓庄于谐”的语言。

答:作品语言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茶馆》人物众多,但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儿”很足,是在北京口语基础上提炼的文学语言。

4、《雷雨》的结构特色

答: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全剧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的主干线索十分突出,由此牵连出的其他线索将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人胜。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它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

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占20﹪) 1、分析翠翠的形象

答:翠翠这个湘西少女,与祖父独自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湘西如画的山水也造就她如水的性格,天真善良,温柔痴情,柔软而又不失野性,沈先生这样描写她: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等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年龄,翠翠也难免遭遇了自己的爱情,朦胧的情感让少女翠翠欲语还休,做着“摘虎耳草”的梦......然而命运总是爱捉弄人,在被船总二个儿子同时爱上而长子天保又意外丧身的情况下,翠翠的爱情小舟也撞到了礁石,置于一个难以转圜的境地,重演了父母的爱情悲剧。终究美好只留在了回忆里:慈祥的祖父在雷电暴雨的夜晚身心交瘁地离开了人间,美丽的白塔终于坍塌了,那个在月夜歌唱,将姑娘从梦中浮起的傩送出走了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而剩下翠翠一人开始了遥遥无期的等待,这等待究竟是结局还是开始,我们不得而知,只愿翠翠等待的“那个人”明天就回来。

2、举例说说王小波幽默和反讽的语言风格。

答:王小波黄金时代语言特色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中,王小波以其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和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傲然屹立于“文坛外”的文坛中。“他的语言,既富含灵动的诗意,同时又深具智性的趣味,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能给观者带来令人惊叹的冲击。”王小波用自己所驾驭的语言文字,在作品中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享受和精神冲击。反讽性与荒谬性“反讽”源于古希腊,是指戏剧角色所采用的一种自贬佯装无知的演出方式。而后,反讽渐渐由一种惯用的修辞手法演变为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反讽都存在着表面和事实之间的对比或反差,这些对比和反差意在取得讽刺、幽默、强调等特殊的效果。”在《黄金时代》中,充斥着大量反讽的语言。正是这些精致细腻的讽刺手法的运用,给《黄金时代》增添了许多独到之处。比如《黄金时代》里写王二交代材料的地方:“我以为我的交代材料最有文采。因为我写这些材料时住在招待所,没有别的事可干,就像专业作家一样。”这里明明是王二被迫写交代材料,他却视作一种享受,并以此自豪。荒谬性,是指一种与现实相悖而缺乏合理性的表现手法。

六、作文(占40﹪)

蒲公英老了,小蒲公英问:“留下什么遗产?”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飞的伞。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短暂的生命

我家的花园里,新栽了几棵蒲公英。

爸爸说:“这就是蒲公英,它一生下来就在不停的飞啊飞,飞过许多美丽的地方呢!”

“哦?是吗:”我毫不在意,如此弱小的东西见过什么,不过是“乡巴佬”罢了。 可过了几天,我不得不改变了想法。

那天的我放学回家,手捧十株娇艳的玫瑰,来到花园,看到蒲公英黄灿灿的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毛茸茸的小球向我轻轻招手。我不禁为之一颤,如此朴实无华的东西,面对娇艳的玫瑰,竟能不卑不亢,依然如此灿烂的笑,不向比它高贵的花儿低头,这种精神,实在令人赞叹。

禁不住轻抚一下它毛茸茸的脑袋,那如此一般的质感令我陶醉。妈妈说:“看吧,这就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如此宽大朴实,连头上的小球也是朴素的白色,它从不张扬,只是生长在角落,为每一处角落添光添彩。”

是啊,它只是一株小小的蒲公英,一株平平常常的蒲公英,它不会因为要保护自己而像仙人掌一样全身尖刺,也不会要报复采摘它的人而喝下复仇的毒药,它只是安静的挤在一个角落,给每角落带来无限生机。

轻叹一口气,离开了花园,回到房间关灯,睡下,窗外忽然雷声大作,倾盆暴雨哗哗落下,我被雷声惊醒,跑进花园,看到蒲公英只剩一根光杆,已无一丝生机,我不禁黯然离去,“为何蒲公英如此柔弱,禁不住一丝风吹雨打?”我在心中这样问自己。

第二天来到花园,我发现只有玫瑰在娇艳的开着,它用满身的尖刺扎伤了微风触到它的第一根手指,我不禁伤感地说:“原来只有去刺伤别人,才会无坚不摧。” “谁说的?看下面!”姐姐向我喊到。

我低下了头,看到几棵嫩绿的小芽,啊!是蒲公英,是啊。蒲公英的一生短暂,但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勇敢纷飞迎接新生命


北方的河张承志阅读答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35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