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幼儿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幼儿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9 07:42:35 | 移动端:幼儿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篇一: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要切实贯彻落实《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幼儿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卫生习惯是健康的起点,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殃及全国的“非典”留给人们的启示之一是提高国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而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开始。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总的来说,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应当尽早开始,长抓不懈,适时要求,家园配合。

一、 主在“教”。

我们应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吸收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 的思想指到幼儿实践。教师具体形象的向幼儿讲解粗浅的生活卫生知识,并结合身体动作或实物、模型加以示范,从而帮助幼儿尽快掌握有关技能技巧。在教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如通过故事、歌曲、游戏、将枯燥单调的基本动作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等教育形式使幼儿生活卫生 知识易教易学,教育效果显著。

案例1

在小班幼儿会唱了《漱口歌》后,我们展开了《我学会了漱口》这一教学,结合歌词编成儿歌:手拿小花杯,河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眼,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吐出水。小朋友们边说边做,说完了也做完了,值得高兴的是,他们掌握了漱口的基本动作,孩子们非常兴奋。

二、 重在“练”。

所谓“练”也就是“做”,“做”是“学”的中心,也 是“教”的中心。必须把所学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经过一次的教学或练习,就能一劳永逸。教育其反复性,幼儿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的,生活中的教育,正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因为,生活现象很多时候就是重复的,教育现象也会每天重复再现,但是每次重复又会有其新的发现和提高。如漱口习惯: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漱很多次口,其中包含着很多的知识和能力。包含牙齿健康卫生的常识,漱口的动作技能以及习惯的养成和好品质的培养,从生活中的坚持漱口到我要漱口,而教师和家长只要是有心人,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每一次漱口的过程之中了。 案例2

在生活中发现很多孩子有鼻涕不会擦,只是用衣袖抹,很多孩子成了小花脸,很不卫生。因此我们设计了《擦鼻涕》这一教案,同时结合儿歌:小小餐巾纸,帮我擦鼻涕,按住鼻孔擤,换一只鼻孔擤,鼻涕不见了,小朋友真干净。在日常生活中,每次孩子有鼻涕就提醒他用儿歌里的方法擦,孩子从不会到会到很熟练,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三、 重中之重“家庭配合”。

日常生活卫生习惯教育的全部内容都会在家庭中体现,没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卫生行为教育不可能真正有效。幼儿园与家庭必须取得共识,达到目标上的认同、方法上的一致、步调上的协调。只有家园携手形成合力,才能为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创造更加优化的环境。

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

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他认为在这个时期打下的习惯,将跟随人一生,而且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落在了幼儿教师与家长的身上,相信通过一、教。二、练。三、家庭配合的实施策略,幼儿一定会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幼儿终身的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为未来的国民提高了公共卫生意识。

篇二: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社会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还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幼儿园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全面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将为幼儿的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笔者根据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的经验,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与方法;

一、 耐心教育 讲清道理

孩子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1、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2、讲时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比如:“对人有礼貌”孩子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老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大人就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必要时,老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的“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同时,老师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得到相互配合,家园共育。

二、 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

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比如:在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三、 环境配合 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

篇三: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那么,现代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呢?

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人是社会性的。对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醒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家长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

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应该从小培养的行为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做事靠自己的意识。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

卫生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现代家庭对子女卫生习惯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是良好的作息习惯。现代家庭中孩子养得娇,往往是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殊不知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无好处。应该注意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

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到了幼儿期,沉湎于电视、电脑的机会更多。有些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还使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生活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但是实际上这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始自孩子的幼年。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

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幼儿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32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