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长征精神感悟

长征精神感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7 07:21:27 | 移动端:长征精神感悟

篇一:读《长征精神》有感

70多年前的长征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辉煌精神,仍是我们事业鲜活的灵魂。进行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发展的凯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风范的结晶。在国际国内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这次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沿途各族人民广大群众共同谱写的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凯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铸就的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因而可以说是党的历史中最惊心动魄、也最精彩感人的篇章。

长征是对党领导的红军的空前严酷考验。这个考验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正确指导思想与错误指导思想也存在尖锐斗争。再次,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经过长征,党和红军如同经受了一次炼狱考验。它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红军不愧为党领导的、任何力量也摧毁不垮的人民军队,是具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先锋战士。

长征精神的内涵,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上面讲了,红军长征包括三个方面的严酷斗争。它既要同围追堵截的

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

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阻隔困扼,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极端恶

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那种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什

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辛、挺住磨难?首要的一条就是对

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是战胜

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辛、挺住磨难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

他要义的初始源泉,因而也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精神之源。

二.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状态的

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

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正确思

想路线的指导下,长征就能取得胜利。没有这种精神状态,长征不可

能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

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

挥的重要关键。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党的坚信,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

牲的精神,是红军将士作为革命军人的基本素质。可仅有这种精神,

并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军将士不知道其错误,

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并能谱写出天惊地撼的英雄史诗,如湘江之战,

但结局异常惨烈。只有在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战术指导下,这种精神才

能结出灿烂之果。

四.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

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

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

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

爱。因而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

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红军长征已成历史,但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因此,仍需要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使新的万里长征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篇二:长征精神感悟

长征精神感悟课程论文

长征精神感悟

【摘要】自从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以前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尤以红军长征精神最为让我感慨,红军的坚韧,勇敢,不怕苦坚持到底的精神,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确实如此,他们是新中国的功臣,是中华人民的英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新的时期,还要学习长征精神。长征作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

灵的英雄史诗,是党率领红军将士以伟大精神力量谱写而成的千古绝唱。

【关键词】长征精神 红军 长征路线 会师 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价值

一、 长征路线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

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

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

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

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

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

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

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

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

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路线-路线详解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红1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2方面军长征路线

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红6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7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红10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红25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

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敌军进攻方向

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敌军封锁线

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二、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

长征精神感悟课程论文 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

中国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必然要成为党和红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最生动的写照。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从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千回百转两年时间;行程最远,纵横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省,穿越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每日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途中还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以想像的无数艰难险阻;战斗最为频繁,先后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有100天在打遭遇战,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红军将士在衣食匮乏、休憩无所、伤亡不断的情势下,翻过皑皑雪山,趟过滔滔急流,走过茫茫草地,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毫无疑问,一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就是一条凝结革命意志和品格的红飘带。试想,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红军将士,怎么能够战胜凶顽的反动军队,怎么能够征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够从人们无法想像的艰难困苦中拼杀和奋斗出来?

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长征途中,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赖以谱写英雄史诗的伟大精神力量,是激情与胆识、勇气和智慧的完整统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敌我双方展开的任何一次重大的政治、军事决斗,都表现为既斗勇又斗智的过程,表现为指挥者主观指导能力的竞争。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把反“围剿”失败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始终占据着政治上、道义上的制高点。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著名的《八一宣言》更是把民族救亡的决心昭告天下。这种将自身命运系于民族安危的抗日主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在军事上,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红军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坚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打”与“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置蒋介石40万大军于股掌之上;红二方面军声东击西,转战乌蒙,使十几万敌军东奔西转,徒劳无功;红四方面军灵活用兵,机动歼敌,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一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历史丰碑。长征的英雄业绩和不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多少年来,中国和世界上一切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无不为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所惊羡,无不为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极度焕发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仰慕。被喻为“民族魂”的鲁迅,把红军长征看作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高度赞赏了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叹,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参加长征的广大红军将士,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长征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同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中,红军将士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令人叫绝的战争奇观。在岷县战斗中,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连续进攻,使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守敌挂旗乞和。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将士奋勇杀敌,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使蒋介石领受了“奇耻大辱”。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谱写了无往不胜的壮歌。正因为有了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才有了长征这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红军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则又必须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和变更,而不能搞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教条主义。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揭开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篇章。以此为转折,红军队伍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重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每一个战略方向的合理选择,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科学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正确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创造性地开拓新路的结果。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中,党领导红军队伍能够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克服无以复加的艰难险阻,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无比坚强的革命团结。红军历来有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长征途中,曾发生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广大红军将士以中国革命的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维护和促进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长征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以及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的陈毅、项英部,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作战行动,主动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和北上陕甘。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也密切配合了红二、四方面军转战北上。有的部队为掩护主力红军,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到最后1人。在参加长征的各部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之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总是发扬舍己为人的团结友爱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团结战斗谱成的一曲凯歌。

——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党领导红军队伍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自觉把人民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主动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因而自告奋勇地做红军队伍的“靠山”,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不少民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正因为有了沿途广大民众的拥戴和支持,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才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红军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根本宗旨的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民族品格。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红军将士以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所包含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和信念、胸襟和胆识、勇气和智慧,正是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伟大品格的空前张扬,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这一伟大品格的宝贵结晶。

三、弘扬长征精神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是融为一体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严重压力,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挑战,面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加剧的严峻考验,面临改革发展新难题不断增多的严重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铸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顽强奋斗。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对正义事业忠贞不渝的执著追求。只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抱定强国富民的远大目标和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凌云壮志和顽强毅力,踩着困难一步一步把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日新者,久而无穷也”。勇于

长征精神感悟课程论文

开拓创新,曾使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中华民族尤其需要创新精神。由于我国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因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与发展相伴生的各种难题也异常突出,而要破解这些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仅凭老经验、老办法显然不行,而必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趋势,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切实拿出既有创造性又有实效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由此出发,就很有必要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开拓走向成功的新路,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消除本本主义的影响,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式,自觉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张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民族更加自觉地朝着美好前景开拓奋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面向世界赢得优势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民族气派的进步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要使中华民族以更为强健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更有必要重视发挥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威力。当年,长征精神曾使我党我军迸发出异常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的伟大奇迹。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全体人民迸发出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昂扬锐气;必将有利于在全社会极大地振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情,不断加快整个民族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进程;必将有利于使举国上下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看待和积极吸纳当今世界一些先进文明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解放军报》-----论伟大的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篇三:长征精神学习心得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想那七十年前,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翻过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道道水,行程两万余里,陆续到达陕北,终于完成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大会师,为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长征精神的形成: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华。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长征精神的启示: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第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无论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

第二,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

第三,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离不开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实事求是地说,长征,是我们党和军队,由于一错再错的错误路线的领导,迫于严酷形势的一次无奈的战略大转移。“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

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这是老红军萧华同志所创作的《长征组歌》里对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时的悲壮写照。但是,正是在这个战略大转移的过程中,一次次失败的教训和血的事实,使我们的党和军队认清了错误路线的本质和危害,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洞察形势,用他那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指挥红军,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坦途。

在长征胜利以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用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又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长征,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而在坚苦卓绝的长征过程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强大精神保证。

岁月悠悠,转瞬已经七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依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军队,已经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家武装力量,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抚今追昔,让我们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革命理想大于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正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军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理想和信念,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说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现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千变万变,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变,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没有变。人民群众渴望革命老传统、老作风的回归,期盼着革命老前辈为之奋斗的目标早日实现的愿望没有变。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一辈红军战士大都作古,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和信念却留存了下来,成为了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在我们的党内,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很有一些人对长征精神,对老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对革命的老传统不屑一顾,有的甚至于肆无忌惮地糟蹋这些宝贵财富,这是非常令人震怒和痛心的。谁亵渎了红军的精神和信仰,谁就是人民的败类,就是人民的罪人!

现在,我们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而长征精神必将为激励和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新的长征中实现我们的最终理想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征精神感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17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