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7 07:17:01 | 移动端:涉江采芙蓉

篇一:涉江采芙蓉教案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fú róng) 欲遗谁(wèi) ...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 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 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2分钟)

参考: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四、研读 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

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等。

问题2: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

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五、联读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10分钟)

作业:

1、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 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1分钟)

篇二:《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教师导入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里漂流,我们今天就要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声叹息,是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

二:诵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我不说一起读,因为诗歌需要我们静思默想,一起读容易禁锢自己的头脑,使头脑一片空白,有句成语:异口同声,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但自由读可让大脑更有思想、更有情感。(张老师风趣的解说了自由读的理由,真正能做到了体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恰到好处运用成语让学生无意之中积累、复习使用语言词汇,一举多得,这就是名师的潜移默化)

生:自由大声朗读、老师也即兴诵读(在老师的大声朗读的感染中,学生赛读似的,一个比一个读得洪亮。)

师:有谁能背出来?.....我就能背出来,(学生非常钦佩)老师抑扬顿挫背诵。问:哪个学生有自信上来把老师打败?

一男生自告奋勇背(学生自发鼓掌)

师:这是一首高中的诗,给初中生读,有点难度,但老师相信你们能行,我布置一个任务: 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学生纷纷点头)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为什么命这个题目?先独立思考,后来发现孩子面有难色,就商量着问:可以商量,要几分钟?一分钟?

(1)一男生:“望乡”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2)师评:请坐,说得好。宁静优雅的江南水乡,是能让人静静地抚平伤口的地方,是可以让人远离纷争的港湾。故乡是一支难忘的歌!这里写什么,它的尽头是什么?切合诗的意思,有诗人的思维特质(老师的讲评语言风趣幽默,诗意般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想像,激励学生的诗梦。以后,这个学生就可能从此爱上诗,造就一个诗人。这就是张老师的人格魅力)

(3)一女生:“离人”

(4)师评:请坐,好。有诗人说:“离人无语月无声”你对诗歌的主要形象进行了概括,精炼!还有哪些同学有不同的见解?我希望有多种多样的名字。

(5)又一男生:“伤芙蓉”

(6)师评:我知道你想把两项内容融合在一起,诗歌内心表达的伤痛、意像。同学们知道芙蓉的别名吗?

(7)生:荷花,莲花

(8)师:对,我们知道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等你读高中时还会知道它还有菡萏、芙蕖的别名。(激发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向往之情)正因为它特别,所以有很多名字,中国文化有非常多写花的诗,“桃花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女儿花,只有女孩才有这么水灵,有灵气的植物来形容。今天,我很自豪,也有一种花夸我们男的,谐音”夫容“那个人的容貌。(学生相视而笑)芙蓉,莲花,也在我们九江留下一个有很深文化印痕的人——(学生齐声说:“周敦颐”)莲花代表哪种人?生说:“君子”。

(9)师说:“对,也可形容女子,这么美的花当然应该用来形容女子,多了一种女子的特质,丰富的情感,多情。是爱情之花,君子之花。刚才这位同学不舍得这种意象及情感,

‘伤芙蓉’我没听过,放到网上,会成为流行语。

(10)还有?一女生说:“寄情芙蓉”。

(11)师评:从感情基调感受诗歌的写作手法,借芙蓉寄托自己的满腔心事,你很懂诗中女子的芳心,感情细腻。(生笑)还有其他题目?勇敢的已站出来啦,我要让怯弱的勇敢起来。

(12)一男生:“离怅。”

(13)师评:离别,实写;惆怅,意会,有国画的写意。自创,字典里没有,精神可嘉。这首诗很难说其中一句话,某个词很妙,很难说,要从整首诗品味这首诗的特点。

(14)一女生:忧思

师评:词典里有,我能懂,忧思:忧思如春水,如小草,它漫无边际、无了无休地弥漫。在整首诗中,你抓得准。你的题目是点睛之笔!(许多同学纷纷举手)

(15)生:思泪。师:不错,思念的泪水,怅然的独立。又创造了一个词,词典会越来越厚噢。(含蓄地指出语言要规范)

(16)生:思情 。

(17)师:也很不错。你们给这首诗取了这么多的题目,无名诗人会感谢你们。

三、品读诗歌中学语文在线

师:这是一首忧伤的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现了这么多的题目,也就表明同学们对这首诗有如此多重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理解?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用怎样的办法把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前后不矛盾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有一个办法,就是对诗歌抒情主人公进行假设,这就是一个多重视角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

一重视角:怨妇的忧思

师:如果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写提纲,写这个故事。(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声讨论。)

师:大声讨论,没关系,把后面的叔叔阿姨当稻草。

走到一个个孩子跟前,看他们的内容,边评价:这个写了两句话。这个写得很长,一位女子在池塘边采莲花,在干什么?想送谁?很重要,不知道送谁?很难过?你这几个词意思都懂?不一定要写得很好,只要回答好老师的问题。你们是喜欢举手还是点将?学生各说纷纭。 老师说:我喜欢自由,愿给你们选择的自由。好,有举手的。

一男生学生展示:春天??夏天,漫步在江旁。纤细的双手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此时的湖岸泽畔,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秋天??冬天,想起一起堆雪人的情景默然无语。(这个地方听不清学生的,我根据教案猜的)

师:一起堆雪人,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后来分别,天各一方,想起来,泪流满面。想象丰富,给点掌声。

一女生:一位多情的女子在涉江郊游,采下很多芙蓉,不知送给谁?遥望远方,心愿难平,(学生停下来了,老师马上鼓励:这个词用得好,不要不自信,学生受到鼓舞,继续发言)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忧伤难平。但这位多情的女子却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此生难以相逢,她就真的忧伤,终老此生,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老师及时表扬:你会用“黯然”一词了)

师:与那位男孩相比,各有特色,引用诗词,很典雅,恰当,很好。刚才发言时要点将的自由发言了,要自由的却要点将了,劳动了半天,进入角色,老师给你们自由地选择。说明大家理解了,没走题,预习得好,没有从这个角度提一下,那个角度提一下,扯清了。师总结: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在美丽的江南,画船轻摇,江水碧绿,这个地方正盛行一个非常有名的游戏(学生说:“采莲游戏”),少女们嘻嘻哈哈摇着小船,在莲池里玩,采着莲游戏,这个生活场景放在诗歌史里泡开来,就不是简单的一个采莲动作了,而是古代男女寻觅幸福生活的画面。在古代诗歌里,莲是莲的谐音,怜爱的怜,不是可怜,是爱怜的意思。正在游戏,一位淑女,她也去采莲,衣裾飘飘,一个人独自离开大家,发现最称心如意的一朵莲花,采到一朵莲花,心情非常高兴。突然,她眼前一亮,手捏芙蓉,怅然的遥望着蓝天,一眼望去,只有厚厚的烟云,只有千山万水,她一个人不高兴,这时,她发现一位形容憔悴的男子踽踽独行,登上山头回望着她,仿佛在眺望着故乡,在眺望着我这采莲女,最后这个幻觉消失,只剩下漫漫烟云,只剩下无穷无尽的山水,只剩下旁人,别人的欢乐不是她的,别人在欢乐,别人在嬉戏,她不由得发出一声长叹,唉,我们这一对同心却永远分离的夫妇,看来只有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到老了!所以,同学们从这个视角看,去解决一个问题,到底谁在采,谁在望?就不会从一个视角出发,遇到一个问题,一会儿采,一会儿望。 (出示幻灯片)

二重视角:游子的思恋

假如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漂游在外男子,简称“游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师鼓励学生:同学们才华横溢,很快就写出了有才华的文字,当然写不出也不要紧。

一女生:游子踏过江水,采上一朵莲花,想要送给谁?想要送给远在故乡的爱妻,还是回想起远在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远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刻骨铭心,满怀忧伤。

师:你的理解很有道理,很好。你第一个发言,等下和同学一起探讨。

一男生:一个年轻的游子在异地小河边的绿洲上,摘了一朵洁白的莲花,他把美丽的花朵指向远方,深深地、哀伤地叹了一口气,轻轻地对花儿问道:“我想送花的人在哪呢?”后来一片花瓣从他背后飘走了,他回头望着花儿飘走的方向说:“那应该是我的家乡了。”

师:想象很丰富,可能同学们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认为一定是游子采花。还是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吧:

背景介绍

同学们都记得《出师表》吧?里面有一句诸葛亮说的话,是关于后汉的,怎么说的?(学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这句话说的就是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关于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瘟疫也多次发作,据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死亡两千多万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黄巢的黄巾军起义,社会极其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在这样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里,一个底层的人若要生存将会多么无奈?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又会怎样的举步维艰?而如果是一位内心充满诗意的书生又会怎样的焦虑?

如果我们把这一层背景加上去,诗歌在爱情的苦痛背后还有一层什么样的色调呢?

这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江南无限怀想?在这种背景下,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从对方开始写起,这种写法从诗经开始就有,我们把它叫“悬想”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 注释 ]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1]本诗由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他远行在外的丈夫开始,想像她丈夫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第一章实写,二、三、四章是想像的情况,虚实结合,颇像现代电影的镜头切换。

[2]采采:采了又采。卷耳:苍耳,一种草本植物,嫩苗可食,苍耳子可入药。盈:满。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

[3]怀:怀想。寘:同“置”,放。周行(háng):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4]陟:登。崔嵬:高山。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虺隤(huǐtuí):疾病的通称。

[5]姑:姑且。酌:斟酒。金罍(léi):罍,一种像壶的盛酒器,金罍,青铜做的罍。维:发语词,无实义。永怀:长相思。

[6]玄黄: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7]兕觥(sìgōng):觥,兽角做的饮酒器,兕觥,用犀牛角做的觥。

[8]砠(jū):石山。瘏(tú):病。

[9]痡(pū):病。云:语助词,无实义。吁:忧伤而叹。

老师结合在上面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从游子的角度,用悬想的方法想象:在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中,仿佛有心灵感应似的,一个拈花沉思的采莲女在等待,还顾望归乡的远方的丈夫在踽踽独行。(从背景介绍到这里,这些是笔者综合的)因此刚才两位同学说游子采莲送人是没有根据的。前面我们都是从内容和感情上展开的,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层,象征的角度来联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道理呢?

出示幻灯片

三重视角:人生的寓言

生:远方的东西总是好的。

师:还有没有?

师: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让同学展示了,老师就越俎代庖:有一个故事,传说一个孩子听说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巍峨的宫殿,金碧辉煌、金玉满地,他就不停地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跑。他跑过了沙漠,跑过了绿洲、草原,经历了春夏秋冬,经历了酸甜苦辣,但是总也找不到他憧憬的地方,找不到光芒四射的地方,他跑啊跑啊,慢慢地他长大了,长成了一位健壮的青年,他终于明白,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实是在心中。我们这首诗中的江南,芙蓉,这些象征着人世温情美好的东西,由于时空的阻绝,往往只能遥望,或者最后只能空自叹息!故乡,那盛满温情的地方,有软玉温香的迷醉,有红襟翠袖的温馨。空间的无限辽阔终于导致了时间的无尽悠长,千万个日子的等待,时空的渺远让两颗紧相融合的心无限地拉伸,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啊!它是一种祈求,一种盼望,祈求社会的安宁,盼望家室的团圆。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宿命吧!爱情是如此,事业是如此,理想是如此,人生莫不如此!彼岸、远方,永远是一张可以描绘最美图画的白纸!距离的美,朦胧而温馨,就如月亮上的神话传说。远方的召唤,虽然带给我们忧伤,但会给我们无处皈依的心灵一丝希望,让我们这些精神的流浪者看到家园的亮光。是啊,我们都是精神流浪者,我们都是异乡人!因为远方的召唤,我们不断地抛弃尘俗的包袱;因为彼岸的温馨,我们眼里总是涌动着多情的泪水;

因为距离的吸引,我们不断地接近完美的人,成为立体的能够直立行走的人!让我们更有力量。

(在学生强烈要求下,老师兴致勃勃的学同事唱罗忠镕乐谱《涉江采芙蓉》

录后记:

我因为去井冈山参加“国培”,已半个月没给学生上课,就忍痛割舍,没去参加这次在星子举办的九江市中语年会,在网上和瑞昌黄上更校长聊上次在井冈山听黄上庚校长和张青云老师的讲座赢得学员们的赞赏时,他又告诉我,说年会上张青云老师又亲自上示范课,而且上得非常精彩。我听了,后悔死了没抓住这次机会现场学习张老师的讲课艺术,因为他上次的讲座就是《用语言的魅力擦亮我们的课堂》。这样好的机会竟和我擦肩而过,我当然很遗憾。就试着问黄校长给张老师录像了没有。没想到,黄校长很自豪地说录了,我当时兴奋极了。当场就请黄校长传给我。黄校长还想让我找个实习生做课堂实录,以便大家共享。我听了,迫不及待地说:“我自己做,我正好反复学习张教授的精华。”一口气看完录像,特别激动。又向张教授要了教案。他率先垂范,专家的专业引领,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屋建瓴的哲思赢得我们的敬佩!他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

这是一堂有效的课堂。张老师用诙谐,幽默,既口语化,又有诗意般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征服了学生,震撼了教师,原来上课可以用语言的魅力擦亮我们的课堂。运用启发式多重视角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他的激情激励下,班上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发言,原本要老师点将的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发言。和我们平时沉闷的课堂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自由读、竞读,师生竞背,品读,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得来全不费功夫。学生懂的不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诗中主人公是谁?他身上有什么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让学生读写结合,畅所欲言。同时,教师本身的机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商量的口吻,精彩典雅的书面语言,引经据典,脱口而出的诗词夹杂着口语,方言,成语有时故意用自我解嘲的笑话适当点染,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沐浴阳光,嗅着书香,快乐学习。让我感觉到身为教师的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价值方面的引领的责任之重。用叶澜教授的标准看;这堂课确实是

(1)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他通过具体语言切入课文,不概念化。⑵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 多角度品读,听说读写并重。⑶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 课堂的充实丰富均以语言习得为目的。(4)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 没有丝毫表演的成分,每个老师都可仿效,是真正的示范课。⑸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 (上课时间的安排还要紧凑些则更好。) 想到此时,我觉得张老师就像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他默默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挥洒汗水,在中学语文教研中引领我们朝着更加实效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道路迈进。让新课标理念为方向的语文课堂光芒闪烁,以改革弄潮儿的姿态奋进的名师意气风发,让我们获取改革为养料呵护的正摇曳生姿教研成果。回归语文的本质,构建高效而充满魅力的语文园地,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充满幸福感的倾心向往的学科,让语文教师成为充满幸福感自得自足的职业。

篇三: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首先我们来看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并背诵古诗 。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首先明确重点:1、抓住诗歌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

心情感 。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然后把握难点:1、多角度解读诗歌。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

首先是教法。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前半节,所以要不断地变换教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

1、多媒体演示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互动点拨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交流,点拨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本,疏通文本大意,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2、探究合作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想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再好的教法和学法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切入文本(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三)精读课文 解决重点

(四)深入研读 理解难点(五)布置作业 提高升华

(一)激趣导入 切入文本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点,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有关本课的图片、以播放音乐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导入语:《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

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感情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精读课文 解决重点

1、提出问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都描写了有哪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遗人“芙蓉”?

明确答案: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王维在《相思》就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四)深入研读 理解难点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诗十九首》还有哪些诗歌,选一首最喜欢的进行鉴赏品味,下节课班上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一堂优质的说课离不开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荷花,呼应了本文的内容是采芙蓉,也突出了古诗中的主要意象,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帮助学生把握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涉江采芙蓉》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15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