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总结 > 其他工作总结 > 医院医联体总结

医院医联体总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7 07:15:47 | 移动端:医院医联体总结

篇一:医疗联合体2014年工作总结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医疗联合体工作总结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经过5个多月的筹备,于2014年10月30日在省卫计委领导的见证下正式成立了。医疗联合体的成立对于我院对口支援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探索对口支援新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面将医联体近期工作做一总结:

一、组织策划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13]41号)》文件精神,根据山西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晋卫[2014] 40号)》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特色优势,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纵向流动、下沉基层,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李廷荃院长为组长的医疗联合体领导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分析,在现有的“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县级中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等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分院形式开展医疗联合体的工作。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遴选、合理布局”的原则,从全省11个地市卫生局推荐的20所县级二级甲等中医院中,以医院人员结构相对合理、科室建制相对成熟、医院发展远景相对有前瞻性等作为条件进行遴选,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实现资源联合、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调研分析

在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与支持下,2014

年6月我院开始牵头组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院领导亲自带队前往方山县、和顺县和岚县等中医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和县级中医院协商、沟通,共同分析当地县级中医院的资源需求及发展前景,经过5个月紧锣密鼓的工作,最终确定了方山县中医院、繁峙县中医院、和顺县中医院、壶关县中医院、岚县中医院、平定县中医院、平鲁区中医院、太谷县中医院等8家县级中医院作为合作单位与我们一起组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结合和顺县中医院的实际情况,8月份与和顺县卫生局达成了托管意向。

三、具体实施

在确立了以我院为核心医院,8家县级中医院为合作医院后,于9月27日召开了第一次医疗联合体预备会议,通过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后,本着“强化职责、落实功能、统筹协调、服务优先”的基本原则,以管理为纽带,以技术输入、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为切入点,制定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草案)》,起草了《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合作协议书》。为了使医疗联合体的工作形成完整体系,督导医联体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于10月29日召开了理事会会议,进行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理事会的提议,并通过了以李廷荃院长为理事长、各合作医院的院长为副理事长,各合作医院的分管副院长为常务理事,各合作医院的医务科主任或院办主任为理事的理事会,同时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明确了理事会的职责,通过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试行)》,拟定了3年工作规划等具体工作事宜。

四、挂牌走访

自10月30日医联体成立后,院领导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对8家联合体合作单位进行逐一挂牌,在进行正式挂牌的同时,院领导再次与合作单位就院内中医特色文化建设、远程平台搭建、人才交互流动等深入剖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实施寻找着力点;同时,与挂牌工作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业务指导,与挂牌同行的还有我院各重点专科的科主任,每到一家又根据各合作单位不同科室重点我们选派不同的科主任和业务骨干进行义诊宣传、查房带教、病历指导等工作,总之要根据合作单位不同的情况寻求一个支点,以点带面的将支援工作逐步铺开,将工作落到实处,使合作单位真正得到实惠。

挂牌仪式从2014年11月15日的和顺县中医院开始,我们于10月21日即已和顺中医院成功托管,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并调研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条件差即人、财、物的短缺,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人才的问题除了靠当地政府支持外,我院对口派驻多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副高职称医师等进行支援帮扶,缓解人才救急的问题,除此之外,自我院周围血管病科赵学义主任和肛肠科主任苏云主任上任管理后,门诊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幅,医院收入由10月份的27万元,11月份增长到47万元,12月份增长到60万元。

到2014年12月12日,紧紧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紧锣密鼓的对8家医联体进行了走访再调研,圆满为2014医联体建设工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我们坚信: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在山西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项目合作、技术帮扶、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

交流、科研开发等为纽带,通过医疗合作,积极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分工协作的医疗联合体运行模式,秉持责任重于泰山的服务理念,扎实推进医联体的建设与发展,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走形式不走样,为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2015年1月22日

篇二:医联体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建设的思考

一、医师上下流动

1.多点执业

2.晋升高级职称三级医院到下级医院服务1年,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进修1年。

二、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

1.科室形成一对一的对口关系。

2.薄弱科室对口支援。

三、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

1.建立远程会诊,便捷转诊就医。

2.制定合理、便捷、通畅的双向转诊具体实施方案。

四、建立业务指导机制

1.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

2.三级医院通过专项讲座、查房等形式对二级医院进行业务培训。

3.鼓励联合体成员,联合开展科研协作、申报科研项目。

4.三级医院安排相对固定的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定期到二级医院查房、出诊、带教、会诊等。

五、检验、影像绿色通道

1.建设远程影像会诊手段。

2.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篇三: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近年来,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我市积极开展市镇一体化管理试点,建立了市人民医院联合白云湖、水寨、黄河卫生院和市中医医院联合曹范、垛庄、文祖卫生院等两个医疗联合体,实施了口腔医疗、产科医疗市镇一体化管理,提升了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提出了统筹城乡、创新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山东省和济南市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在前期市镇医联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按照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统筹整合市镇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建立以市级医院为主体、镇(街道)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以医疗业务统筹管理为重点,逐步实施更加紧密的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市镇医疗卫生资源效益。

二、工作目标

(一)整合市镇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市、镇(街道)两级医疗机构联动发展,整体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二)提升市镇(街道)医疗服务能力,减少住院病人外流,实现“县域病人就诊率90%以上”的医改目标。

(三)建立市镇(街道)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三、管理模式

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主体单位,21个镇(街道)卫生院为成员单位,建立三个医疗联合体,镇(街道)卫生院依据其功能定位、专业特色、双方意愿分别纳入某一医联体。

市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明水、双山、绣惠、刁镇、辛寨、水寨、黄河、白云湖、相公庄、宁家埠、枣园卫生院。市中医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圣井、龙山、文祖、高官寨、普集、埠村、曹范、垛庄、官庄卫生院。市妇幼保健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包括党家卫生院。

医联体成员单位隶属关系不变、单位法人不变、产权归属不变、法律责任不变、功能定位不变、职工身份不变、监管机制不变。在成员单位加挂“××分院”的牌子。

对于专科特色比较突出的基层医疗单位,若医联体主体单位不能满足成员单位对某一专业的帮扶合作需求,成员单位也可与其他上级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医联体成员单位每2-3年调整一次。

(一)实施人员上下流动,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建立医联体内部人员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卫生技术人员上下流动。主体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聘任中高级职称前到医联

体成员单位服务。主体单位组建若干个专家服务团队,根据需要,到成员单位开展专家坐诊、会诊、手术示教、教学查房等帮扶服务。成员单位制定计划,定期选派具备培养潜质的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到主体单位进修、轮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能力。

(二)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拓宽基层服务项目

医联体主体单位在充分调查了解成员单位医疗技术服务现

状的基础上,医基层需求为导向,医技术推广为手段,从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出发,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实用技术为重点,科学合理选择适合基层实际的适宜技术,加强疾病筛查、急诊急救、诊疗规范、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应用,突出基层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扶持特色专科建设。

(三)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医联体主体单位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补齐成员单位医疗资源短板,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医联体主体单位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逐步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消毒监测、临床用血等医疗资源共享制度和流程,解决基层医疗单位因医疗资源配置不足造成的不规范、不达标问题。

(四)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建立多渠道业务培训途径,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一批擅长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医务人员。主体单位定期安排资深定期到成员单位查房、坐诊、会诊、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指导,不断巩固基本技能。医联体主体单位将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列入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对象,成员单位按照培训计划安排医务人员参

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技能。 (五)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医联体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制定双向转诊流程。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的原则,制定合理、便捷、畅通的双向转诊细则。成员单位将因条件所限不能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转往主体单位,主体单位将康复期和慢性病患者转回成员单位。对需上转、下转的病人,建立双方联系人制度,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

(六)定期组织指导考核,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主体单位将医院管理考核延伸到成员单位。主体单位组建医疗、中医、护理、院感、医技、药剂等侧面的专家组,指导成员单位规范操作、规范运行、规范管理。主体单位定期对成员单位进行综合考核,并指导成员单位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帮助成员单位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优化医疗服务工作流程,整体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开展对接调研(7月10日前)。医联体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进行对接,主体单位对成员单位的人员配备、设备配置、技术项目、运营状况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并建立台帐。

(二)签订合作协议(7月31日前)。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成员单位的不同情况,主体单位与每个成员单位商定一个适宜的医联体合作模式,并协商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

协议可以吸收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参与,三方签订,齐抓共管,提升本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协议具体到每个基层医疗机构要有明确目标,2-3年内干哪些事,办成哪些事要具体化。 (三)落实下派人员(7月31日前)。根据成员单位的需求,主体单位落实下派人员,报市卫生计生局备案,并制定下派人员管理规定,协商确定下派人员待遇。

参考:1、手术指导费(高级职称500元/例,中级职称300元/例);2、坐诊、会诊、查房、讲课(高级职称200元/天,中级职称100元/天)。费用由基层单位承担。 (四)全面组织实施(8月1日起)。自2016年8月1日起,根据协议内容,医联体主体单位和成员单位全面落实人员调配、技术推广、资源共享、业务培训、双向转诊、指导考核等工作。

(五)开展总结评价(定期)。市卫生计生局牵头,每季度调度、汇总、分析医联体运行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通报,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评比,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进医疗联合体管理,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国务院提出的深化医改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此,市卫生计生局成立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将推进市镇医疗联合体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分工协作,确保这工作顺利实施。


医院医联体总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14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