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幼儿自制力教案

幼儿自制力教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6 07:12:31 | 移动端:幼儿自制力教案

篇一:自控力 让孩子管好自己

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的“秘密武器”

1、“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自控力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大脑有自控力中枢,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自我控制就是个体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主动掌控。

“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熊孩子”的行为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动不动就发火;2、动不动就出手。前者主要是情绪控制不好的表现,后者主要是行为无法控制的表现。 我们经常看到的极端自我中心、非常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行为等情况,基本上都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所导致。

2、3岁前是自控力中枢发育的关键期

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发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动控制自身行为以符合主观的价值观、期望、标准和规则。不过,两岁以下的婴儿还不完全具备自控的能力,但在一岁多到两岁左右,这种自控能力就开始有所萌芽。

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大脑的发育中,针对某种功能会有个临界期。3岁前,大脑自我抑制系统的这个中枢必须完成构建。美国的研究者认为,自控力的中枢——“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临界期是3岁之前,特别是出生之前到出生后2岁半左右是发育最快的时期。过了临界期的3岁以后,“眼窝前额皮质”几乎就不再发育。

3、3岁前,构建自控力的“硬件系统”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大脑能增强自控力。人类的大脑就像电脑的芯片,虽然体积不大,但假如质量不过关或零部件缺失,最后一定会影响整体运行或出现局部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脑就是自控力的“硬件系统”。

我们需要从出生开始,就帮助孩子完成自控力的基本训练:一是让孩子学会放弃;二是让孩子学会忍耐,初步完成自控力的“硬件系统”的构建。

4、学会放弃,播下自控力的种子

从大脑的发育阶段来看,1岁前是进行放弃训练、为自控力播种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还不是十分发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不会延续到记忆中去,心灵也不会受到伤害。 让孩子学会放弃,可以从喂奶开始,也可以利用绘本学会对孩子说“不”,还可以利用身体语言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

5、学会忍耐,让自控力生根发芽

如果我们在孩子1岁之前,就通过放弃训练为他们播下了自控力的种子,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需要让孩子慢慢学会忍耐和等待,逐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逐渐让自控力这棵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训练孩子学会放弃、忍耐和等待的过程中,父母一定少不了要对孩子说“不”。1岁之前,我们对孩子说“不”需要更多的温柔;1岁之后,我们对孩子说“不”就需要更多的坚定。

6、3岁后,开发自控力的“应用软件”

3岁后,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发展,需要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规律,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促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同样可以这样来比喻,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在已构建的“硬件系统”基础上,不断开发自控力的各种“应用软件”。

身心发展,让孩子管好自己的情绪

7、身体能量,是自控力的生理“能量场”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消耗身体能量最多的一项活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通过很多实验发现,人们的自控力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是有极限的,它被使用之后会渐渐疲惫。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身体能量是自控力的生理“能量场”。对于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为了确保大脑进行自控活动所需要的生理能量,我们需要通过合理饮食让他们“吃”出自控力,通过充足睡眠让他们“睡”出自控力,通过锻炼身体让他们“炼”出自控力。如果孩子的生理“能量场”能够不断得到各种各样的补给,让身体能量始终处于自控力的安全线之上,那么,他们的自控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将持续不断。

8、先天气质,是自控力的生物“调节器”

心理学家玛丽·罗斯巴特和约翰·贝特斯把气质定义为情绪、动机和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方面的先天个体差异,许多气质特点被认为是成人人格的情绪和行为构件。这也是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一种生物基础。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控力受遗传影响,天生就是有一定差异的。只有当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气质特征和类型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培养自控力方面,充分因应先天气质这个生物“调节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9、自我意识,是自控力的心理“制动器”

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自我意识。当一岁多到两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行动、研究和探索,他们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自我意识的获得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标志着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的转变。如果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控系统将毫无用武之地;如果自控系统能占上风,原始的本能冲动就会被抑制。如果想要孩子具有更强的自控力,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

10、认知发展,提升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能力,是人对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能够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经常和自我控制等同。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欲望能够克制,能够学会等待。

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为了以一种自我控制的方式做出行为,儿童必须有把自己作为能引导自己行为的、独立的、自动化的生物个体的能力,他们必须要有记起照料者的指导,并且把它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中的表象和记忆技巧。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特别是在注意力和心理表征方面的提高,使得儿童为了抵抗诱惑而使用一系列有效的自我指导策略,最终使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提高。

11、语言发展,提升孩子的自我指导策略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儿童与自己说话是出于自我防卫和自我指导。根据他的研究,儿童使用语言不仅是为了社会互动,语言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他把年幼儿童为了自我管理而使用的语言称为私人语言。

从维果茨基的研究不难看出,伴随认知发展而出现的语言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社会互动,还可以作为早期的一个重要思维工具,帮助提升孩子的自我指导策略,从而提高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12、情绪发展,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既影响社会能力的发展,又是衡量自控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儿童中期,孩子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三种能力:1、情绪表达能力,指经常表达积极情绪、较少表达消极情绪的能力;2、情绪认知能力,指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和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的能力;3、情绪调节能力,指把情绪唤醒的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强度调节到恰当水平,以便成功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

社会性发展,让孩子管好自己的行为

13、亲社会性,让孩子发展利他行为

无论人还是动物,只要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就需要相互合作、乐于分享、愿意帮助别人。这些品质,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讲就是亲社会性。亲社会性是与攻击性相对立的一种品质,亲社会行为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

亲社会性的发展,不但可以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同情心,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义的品质。这些方面,最终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4、道德发展,让孩子内化社会规则

道德发展是指涉及是非、对错判断标准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他们希望负责任地做事,把自己看作,同时也希望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发展成熟的人,最终内化了自己所学到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愿意遵从这些道德观念和规则。内化,即从外控行为向由内部标准和原则所控制的行为的转变,是通向道德成熟道路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通俗易懂地讲,道德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个体已经学会了自律,能从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依据已经内化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行事,而不是根据本能和快乐原则行事。这也可以说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15、攻击行为,父母究竟该如何控制

心理学界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或损害受害者,无论是身体的、心灵的伤害,还是毁坏他的成果或财物,他们的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相反,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一方只把伤害另一方作为一种获得非攻击性结果的手段,比如在抢同伴的玩具时把他撞倒在地。

虽然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需要有所不同:1)1岁前,温柔地推开。通过制止的动作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或放弃;2)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采取语言(对孩子说“不”)和行动(适当地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3)3岁后,耐心地引导。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举动。

16、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同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同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一样,同伴关系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对儿童来说,存在着两个社交世界,一个是成人—儿童之间的世界,另一个是儿童同伴之间的世界,这两个社会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儿童的发展。 虽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交世界,但至少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基地”。与一个或几个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安全网,这种安全感不仅帮助孩子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挑战,而且使他们更容易承担其他方面的压力。而这种心理上的情感支持也非常有利于儿童自控力的培养。

17、性别差异,让男孩释放高活动力

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遗传方面的性别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男孩有别于女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男孩具有高活动力。这种差异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当胎儿还在子宫里面的时候,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多。在整个儿童期,大部分男孩都比女孩好动,都保持更高频率的活动,特别是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这也是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更喜欢玩暴力游戏的重要原因。 如何应对孩子的好动,对于家有男孩的父母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对男孩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更多了解,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些挑战;如果我们根据男孩的性别差异因势利导,就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控力。

管好自己这8件事,孩子才能更好地自我管理

18、发展自主性,才会掌控自我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18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确定为毕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以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的转变为标志。如果在婴儿期形成了对世界的基本信任和微弱的自我意识,1岁半左右的孩子就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取代大人的判断。

一个自主性比较强的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我约束、敢于表达自我意志,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当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从以外部控制为主转变为以内部控制为主时,就标志着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具备。

19、能主动顺从,才会自动响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自控力最初是以顺从的形式出现的。在12到18个月之间,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大人的希望和要求,并能自愿遵守简单的要求和命令。因此,只有让孩子学会主动顺从,他们在进行自我控制时才能做到自动响应。

20、能遵守承诺,才会言行一致

一旦主动做出了承诺,那么,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能自觉遵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的孩子,他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也会发展得很好,自我管理方面的表现也会更佳。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孩子经常变卦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的坚持和引导。

21、规则意识强,才会更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不守规矩的孩子,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强,这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课堂里面随处可见。如果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引导孩子学会遵守规则,那么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步入社会以后,他们就会更愿遵守规矩和规章制度,自律性就会比较强。

22、管理好时间,才能自觉行动

一个会管理自己时间的人,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也会更强,做很多事情的自觉性也会更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的前提就是让孩子明白“时间是自己的”、“管理时间是自己的事”,同时还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没有管理好时间的后果。我们在指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催促孩子“快点!”、“快做!”,而是从小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并建立自己的“时间规则”。

23、制定好计划,才能有条不紊

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事情都有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每一天的安排都比较有规律。要把这些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就需要学会制定计划,学会自我规划。这也是衡量一个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当然,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和安排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时,我们需要尽力呵护孩子的秩序感和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当孩子处于学龄阶段时,我们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4、磨炼意志力,才不轻易退缩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这个定义跟中文语境下的毅力和意志更接近。

心理韧性很强、意志很坚定的孩子就像一颗垂柳,在猛烈的狂风暴雨中它会弯曲但不会被折断,它还可以在风平浪静后恢复到比原来更强壮的状态。有些人也把这种能力称为抗挫折能力。

25、集中注意力,才不容易分心

篇二:意志教案

1

2

3

4

5

篇三: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项目十: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及其构成、个性形成理论

(二) 熟悉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三) 掌握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四) 掌握塑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 重点难点

(一) 重点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 难点

(五)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

六、 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读书上案例,并思考:针对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做才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讨论,教师小结

任务一:个性的基础知识

一、个性的概念

(一)讲解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及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例】有的孩子爱哭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安静。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三、个性形成理论

(一)重点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

说的“性”,英文为“Libido",指的是人们追求一切快乐的原始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到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期(18月到3岁) 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 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二)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介绍埃里克森: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2.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解读:(1)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

(2)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 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3)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

解释什么叫自主: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解读本阶段发展重点:生理特点:支配自己的身体

心理特点:有独立自主要求

语言特点:“我”的出现

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解读:本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生理发展特点:身体活动更精细,活动扩展家庭以外

心理发展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形象思维发展最快发展时期

行动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打活动

3.解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解决了核

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任务,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人格。

任务二: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例】“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气质和人的神经类型有直接联系。

二、学前儿童气质类型

(一)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二)讲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

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

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

分别举例说明

解析林黛玉、贾宝玉、张飞等人物的气质类型

(三)讨论: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

教师小结:

(1)能够准确判断幼儿的气质

(2)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气质。

抑郁质:胆小,敏感。

胆汁质: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

粘液质:迟缓、有毅力。

多血质:灵活、好分神。

(3)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养教育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

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三、讲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整个儿童会保持相对稳定。

气质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气质的“掩蔽”现象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一、讲解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

二、婴儿期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群性2.独立性

3.自制力4.活动性

三、幼儿期性格的萌芽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模仿性强

项目二已学过相关内容,这里简单复习,请学生举例说明

四、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欣赏视频:挑战不可能:和和和爸爸一起完成飞镖攀岩

(一)家庭结构

解释:

1.核心家庭:指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3.联合家庭:指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代或两代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破裂家庭:指夫妻双方因不和离婚或其中一方去世。

(二)家庭氛围

融洽的家庭氛围,孩子信心十足,有安全感,容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的性格。

不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心理上形成巨大压力,容易形成冷漠、孤独、执拗的性格。

(三)父母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儿女模仿的榜样。父母随便发脾气,讲不文明的话,做不道德的事,就会在儿女心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形象。

任务四: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

1.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讲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以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分开,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正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

(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5)名字与身体联系

2.对自己动作和行为的意识

(1)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2)1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


幼儿自制力教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04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