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如果我们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应如何改善?问答题

如果我们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应如何改善?问答题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5 12:14:52 | 移动端:如果我们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应如何改善?问答题

篇一: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访问次数:1692作者:何家店小学 发表时间:2012-12-31 11:36:19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保证社会主义学校的育人方向,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强化学校德育合力的载体,进而能以此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的减少,孩子更加被家庭所关注。在家庭里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才力放到了孩子身上,旨意是好的。可剖其实质,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不断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上的要求,而是放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为了深入全面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基础。近期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组织师生座谈等方式,对我校教师及248名一—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调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问卷分析和教师座谈表明,当前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势,与城市学生相比,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一)学生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

调查显示一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道德理论课教育后,对道德的概念、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操、理想等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由于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在行为上常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卫生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在公共场所26.7%的学生有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31.8%的学生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21.3%的学生同学之间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耳赤,喜欢抓住别人的缺点取笑、起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等等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

(二)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不一致。

座谈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校内讲文明礼貌,关心班级集体,爱护公物,在校外却满口脏话、粗话,在公共场所乱丢果皮,任意攀花折枝。调查问卷显示 98.1%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讲文明不说脏话”,59.0%的学生经常见到的情况是“许多同学不说脏话”,18.1%的学生见到“部分同学说脏话”,58.7%的学生自己能做到“不说脏话”。

(三)学生在人生价值与尊严的定位上出现了一定偏差。

功利主义冒头,58.1%学生把能挤进重点中学当成头等大事,当成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而把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置于次要位置上。而社会也常常以升学率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

(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使用礼貌用语率越来越低

调查显示,37.1%的高年级学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开始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不如低年级孩子那么大方自如。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对非常熟悉的人总说这些礼貌用语没什么意思觉得多余,而不熟的人又没有感情基础运用起来又不大自然。但这不表明高年级的学生礼仪行为倒退了,只是在提示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

三、原因分析

经分析,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

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然而,当今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低,教育指导学生时,不能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使许多学生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暴躁 、易怒、动辄拳脚相向等不良倾向,而且学生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形成了学生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现状。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目前农村农业收入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丢下孩子在家随年迈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基本途径。在调查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43.58%,父母中一人在家,一人外出的占31.21%。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途径,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作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从老师、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学习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 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有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则引发心理障碍,表现于行。如:他们不与人合作、孤僻,遇到问题时则以打架、骂人代替理性的解决问题。

(二)社会不良文化的浸染

一是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因此校外环境特别是校园

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尤其突出。

二是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画面录像、影视作品等

文化垃圾随处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三)来源于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一是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未成年人

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易受到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而走上歧途。二是控制能力差,情感波动大。

四、建议与对策

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起步阶段,了解并掌握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自身成长及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整个国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首先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上好第一次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具体做法: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人心中有数。然后重视文明礼仪训练。一开始就重视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理”,又要训练“礼”,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方法多样,做活工作。

1、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鞠躬礼,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同学们起到示范作用。。2、制约训练法。制约训练法是指用行为规范、常规等手段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3、集体教育法。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孩子们乐意在集体中表现。于是在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中,极大限度地运用了儿童对集体的向心力,把个人与集体拴在一起进行教育。

(三)重视引导,注重过程。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结合,共育英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可以通过家访、开座谈会、为家长订阅《少年儿童研究》、《家庭教育》、《关心下一代周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

(五)文化陶冶与行为训练结合。

优美的教育环境,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感事物,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学生们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的教育因素将在学生人格品质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并伴随终生,因此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里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六)自我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取决于相应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七)、过程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觉接受德育,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更容易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形成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符合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所以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提高文明行为程度。而他们自己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成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的队员。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孩子们找一片洁净的天空是大家的责任,面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这是社会的需求,需要我们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事将上下而求索。

篇二:浅谈农村家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学生行为习惯的对策

浅谈农村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及其改善学生行为习惯的对策 吴丽

近几年,随着独生子女潮的来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舍得为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升学目标位出发点,却忽视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农村来说,家长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问题,而农村学校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农村小学生出现的问题,诸如学生损坏公物、赌博、打架、逃学,说谎骗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位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其对自身、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什么?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 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件很难达到的,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就会成为你的信念。人贵有志,志贵有恒,坚持去做,坚持去改变,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不作为”的习惯一样会影响我们各自的发展和教育人生质量,同时,也势必会阻碍各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负面力量,或者被我们称为坏习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还伴随着克服一个坏习惯而进行,或者说改掉一个坏习惯的同时往往会养成一个好习惯。滴水穿石,铁棒成针,习惯就是一滴一滴,循环往复,多次重复的行为动作而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如此,只是结果却天壤之别。习惯影响着所有人,那么对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那么习惯又来自于什么呢?很多人都说社会上很多不懂道德的人或者是扰乱社会秩序的,都归根与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培养好,我很想问一问,那么这个时候到底有没有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是我们的上级,我们的上司正在研究如何的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已经开始颁布着所谓的决策的时候,可是当决策公布的时候,不知道到底实施的是怎样的,不知道到底是否实施的到位,对于这群孩子从小教育,那么一个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但是现在有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也许是后代的后代,世世代代,为人父母时却没有真正做到一个父母的职责,为人父母却没有真正的做到一个父母应该做的事情,有的父母纯属放任孩子,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对,有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所以导致在孩子幼年时期,家庭教育极差。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的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现在农村小学生的现状是却不符合一个小学生在家的行为标准,这父母也来自于一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农村家长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农村中,家长一些教育观念导致小学生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的行为习惯。

1、家长未能以身作则

有百分之八十农村父母从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文明用语亲子之间的问候教育。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在生活当中连最起码的问候与道别的能力都已经丧失,问候他人与道别是最基本的礼仪,也是培养一个孩子最起码的有始有终的能力,回家与离开家,这是一个开始和结束的原则,于是让孩子养成了无始无终,或者是有始无终的习惯,这就是我认为父母最重要的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因为这样的问候教育会让孩子多一份感情,多一份责任感。班上有个很听话的学生,非常的懂礼貌,上课很认真,每次见到老师都主动与老师问好,她是唯一的一个

在回家时,放学的路上会跟老师挥手道别的学生,这是农村小学的一个惊喜,于是我很感兴趣,问了问孩子在家里来校时是否会跟父母的道别,原理啊在这位学生自懂事开始,见面与离开时,都会与他人道别,这是妈妈一直要求的,这样她就一直在养成了习惯,这个乖巧的学生,是那么的可爱。让人觉得这是一种享受。有百分之五十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使用文明用语,农村的现状语言是及其不文明,方言,脏话,可是这样就直接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对别人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一采用脏话,粗话,等等语言。语言是一把无形的刀子,是最会刺伤心灵的刀子,因为一句不文明的话,或许孩子一生都留下了阴影,因为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父母慢慢的带自己走向坚强,走向社会,慢慢的接近阳光,当孩子犯错误是,父母仍然运用的教育方式是不文明语言,那么孩子不但没有受到教育,而是在父母无形的教育当中又学会了一种教育他人的方式,在我的班上,有位家长经常到学校看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与同桌打架了,当时这位母亲刚好看到,于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将这位同学用当地方言脏话教育了一番,这位同学是班上的劳动委员,有一次检查卫生时,他看见一个学生桌子底下有个垃圾,不假思索的就将这个头衔扣在这个学生身上,于是两个人争吵起来,着个班干部的学生用着粗话辱骂这位学生,最后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但实际上这垃圾不是这学生的,是他同桌的。从这位学生的言行,再看到学生自己身上,却是跟家长的言谈有些相似。

2、家长的思想观念不正确

家长的观念值得深深的思索着,难道孩子与家长站姿、坐姿、行姿也会遗传吗?班上有个学生站姿不端正。在做调查时,家长说到,因为自身是驼背,所以孩子也是有点驼背,可是这是我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孩子会学习,会模仿,但是绝对不会遗传,我想这位家长可以好好的反思一下,正是因为学生的姿势不好,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段没有养成正确的坐姿、站姿、行姿,那么可学生会成为近视眼,驼背,在农村很少有家长真正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很多的家长都会说,一直教育孩子不要看书太近,会成为近视眼,那么,家长是否引导孩子正确的坐姿,正确的阅读方式呢?书写方式的三个一吗,是否有真正的在乎过孩子,当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是驼背的时候,近视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将自己的孩子一顿臭骂,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问题的根源。现在去观察农村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站姿,有很多学生都不是标准的,学生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一习惯的重要性,我总是将学生的正确姿势比喻成一个小数树的成长,这个时候我会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你们是觉得笔直的树可以长的更高,还是被压弯了的树,同学们是喜欢那种小树呢?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说喜欢笔直的小数。在很多的家庭里,父母都是躺着看电视,学生便也会模仿家长,躺着看电视,看书,父母做这一行为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又当了一回不合格的教师,学生便也这样习惯了。

3、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现在农村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同伴,便缺少一些与小朋友相处的技能,都是一个人自己玩自己的玩具,零食自己吃。到了学校之后,认真的观察,这群学生不会将自己的零食分给自己的同学一起分享,有玩具时都是一个人偷偷的玩,害怕被其他的学生抢走,这样,少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玩伴的快乐。当班上有学生没有带铅笔的时候,没有带书的时候,班上的学生不会主动将自己的笔借给同学,而是必须在老师提醒下才会借,问及有些学生时,回答说,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育说,东西不能外借,玩具要保护好,不要给同学玩,原来这一切是家长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孩子的本性。但是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样是在培养孩子自私的习惯,并不会养成相互帮助的习惯,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可是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却刚刚相反。同学之间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可以建立深厚的友谊,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

4、父母对子女的宠爱

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是自己的父母,那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严或者是错误的话,那么孩子

光在学校受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再学校严格要求自己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分场合和地点的。从一学生录制的视频里我发现了学生的一个习惯,也是一个发现,那即是学生在家长身边的依赖感,孩子最依赖的怀抱是妈妈。是家庭,在家里,家长并不是很严格的要求学生,例如,这位学生在学校坐得很端正,,说话文质彬彬的,但是从他的一个视频就可以看出来,坐姿不行,而且还有一些胆怯,一直拉着妈妈的衣角,这是不正确的行为,作为一个学生,在学校严格,那么在家里也要做到,这也就是所谓的学知识,用知识。而不是让孩子再学校学得只应付老师就行了。而是真正的适应社会,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这个才是习惯。在我们班上有这样的家长教育孩子,有一天周五的下午,已经放学了,有个学生是值日生,正在扫地的时候,突然妈妈来接自己的孩子了,这个时候学生正在慢慢的扫着,这位家长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抢过自己孩子的扫把,利索的扫地。这是我见过的第一次,第二次,同样的是这位家长来接自己的孩子,只见学生在教室门口迎接妈妈,二话不说,两人很有默契,妈妈接过扫把,跟第一次见到一样,妈妈认真的扫地,孩子再旁边看着妈妈扫地。在中国,家长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一种锻炼,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开始,学校是一个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摇篮,但是有些家长却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能受累,导致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极差,在农村,家长认为垃圾是随便能丢的,痰是随处能吐,家长不认为这不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方便最重要,以致于大部分家长不教育孩子垃圾不能随处乱丢,这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也是一种养成习惯。

5、家长的管理方式不当

在农村小学中,大概有一半学生是留守儿童,或者是爸爸妈妈早出晚归的赚钱,班级当中根据家长对孩子的反馈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家长不会主动辅导孩子的功课,导致与孩子缺少监督而无法完成作业,慢慢的养成习惯后,学生学会欺骗家长,每天都是没有作业,慢慢的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缺少自主,自制的能力,如果缺少监督的话,加之学生爱玩的天性,玩成习惯之后,便会想尽一切理由说谎而逃避家庭作业,逃避一切学生不想做的事情。

6、家长只注重成绩

在家长的眼中,认为分数就是上帝,只要能考高分,想尽一切办法奖励孩子,只要答案正确,不在乎作业的卷面是否干净,不在乎孩子的读书、写字的姿势是否规范,家长认为只要可是考上名校,不在乎成为近视眼,不在乎孩子成为驼背,在村小,家长几乎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学习是应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小学有很多孩子就已经是近视眼,有些学生慢慢的已经是驼背了,在小学,上课时你会看待各种各样的坐姿,写字的姿态,着来自与习惯的养成,有些学生在家里喜欢躺着看书,有些学生喜欢边看书边看电视,但是家长确不会在意,或者是根本无法监督。有些家长认为看书只要能看清字就可以,根本不在乎光线的强弱,有些家长为了节约电费,特意准备小灯泡给孩子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学习习惯却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7、生活习惯不注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习惯是饭桌上办事,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泛舟上来说,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从小就在学习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于是孩子从小也就慢慢的养成了,吃饭是大声说话,慢慢吃,拖拉的现象,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亲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认为父母做什么,那么自己也该做些什么。家长认为小孩子还小,这些平常的生活习惯根本不用在乎。所以双方的无解,家长的生活习惯不当,导致孩子生活动作慢,家长却开始着急孩子吃饭不在吃饭的时间内用餐完毕,却不知道这些习惯是自己一点一滴的培养出来的。

二、小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方法

针对于农村学生与家长的现状,面对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我们不能总是用打或者骂来解决,这样会使事情越来糟糕,孩子都有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应该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法来教育他们,打消他们的抵制态度。

(一)培养学生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1、开展多种学生活动

每种坏的行为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矫正时,除了要查明坏习惯的根源,对症下药,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反复实践,逐步改进。通过举办各种学生活动来矫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在班级评先行为习惯最佳学生,进步学生。在班级实行相互监督,同学之间相互督促,例如不能随便丢垃圾,不准说脏话等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进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引导文明用语,尊敬他人,在班级开展不良习惯的批评班会等等,这样让每个学生记忆深刻,在愉快的氛围学习。

2、加强制度的约束

言行的劝导、活动的引导都不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治良方,学生的不良行为也不是一日就能彻底改变,必然有一些反复过程。因此必要的制度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约束分两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对于每个学生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清楚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所以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标准,例如,周末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每天帮助父母做家务,每天按时吃饭,每天在上课之前读文明用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对不良行为习惯矫治后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开展关于各种行为习惯课堂知识

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其渗透和影响能力将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放肆等违纪现象很有普遍性,矫治学生这些不良行为将直接改善课堂面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

旁敲侧击。对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来说,只是一种短时间对自我的失控状态,并不是有预谋的破坏或干扰,我们应慎重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使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被老师注意到了,应该立即纠正。目光紧盯他一下,轻轻敲打一下他的课桌,喊他本或周围同学回答问题等,巧妙地让其知道自己行为的不当,不但不伤感情,而且立竿见影。在班上有特殊的学生的情况之下,例如一位智障学生突然唱歌,突然站起身而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时,有些学生没有坐端正时,我们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坐得最端正”“比一比哪组最安静”

(2)冷淡处理。课堂上学生弄出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冷静处理,不要莽撞草率对待,有时冷淡处理不乏是一种好办法。如走进课堂,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玩闹之中,教师可以站在讲台前稍停片刻,待安静了再讲话;有的学生上课时情不自禁地趴在了桌上,教师要冷静分析,是身体不好还是在昏昏欲睡,不可冒然地批评呵斥。例如在班上有些调皮学生的情况之下,他们喜欢上课突然之间唱歌,突然之间走出教室,这个时候可以安静的看着他们,安静下来再上课。

(二)积极与家长沟通,把家庭德育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1、主动与家长沟通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溺爱、迁就、无条件地满足儿童的各种要求,或者动辄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对待孩子的父母为数不少。根据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采用不同的行为习惯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有些学生喜欢打架,斗殴,说脏话,让家长在家里采取严厉的措施,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这些习惯的根源,对于有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与其家长一起探究如何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方法,谈论如何让孩子进步更快,对于所有的家长都要求着监督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重视,通过不断的交流,学生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有所改变,效果渐渐转好,家长的思想有所进步。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进步

在教育学生方面,很多的家长不得不说有很多的好的方法,有些家长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那么我们就采用家长的优势,请一些自愿教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方面,运用这种方式,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年龄阶段有更多的体会和更多的方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反思。所以运用家长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生活行为习惯活动,达到一定的效果,学生们习惯妈妈的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对于两个年龄阶段的想符合的情况之下,促进双方的进步。在学校我们采取的是请有经验的老师为学生们上“如何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相关课程,有了正确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经过相应的老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根据学校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对学生进行监督并进行记录,学校老师对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表现情况,每半个月检查一次,并在班上进行竞赛。通过学校与家长的相互监督,相互合作,让学生进步更快,成长更快。

结语

一个人的成才与其说是由于智力优势,不如说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行为习惯。从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人无完人,但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只要找到突破口,对他们因材施教,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每个学生不断的进步。学校教育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助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家庭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研究学生心理,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竭尽所能帮助这些孩子,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头挺胸地做人!

篇三: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和对策研究69

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刘令

(专业:初等教育 2010级3班 学号:201011094181)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他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沾染上了不良习惯行为,轻者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及早发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与心理,减少小学生不良行为,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预防和矫治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主要通过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问题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和矫治措施及对策来进行深入探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引言:当今世界社会变革激烈,整个世界变得愈加复杂,给人们认清世界增加了难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少年过渡到青年的时期,他们的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这种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由于各个地方及各种差异和留守儿童的长期性、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学生不良行为较为严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依照教育规律办事,要恰当地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基于上述理由,我制定了本课题进行研究。

本文将主要通过文献法,并结合一些数据来进行阐述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问题,减少小学生不良行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家庭和学校及社会关注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共同关注及呵护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主旨。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几个方面:

1、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爱面子,不懂不会也不问;、学习时沉迷于空想;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下课马上放松自己,从来不想想这堂课都学了些什么;、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作业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错题;、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 、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情绪波动大,因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影响学习;、基础没打好,变得灰心,自暴自弃。、玩电脑 玩游戏、趴着看书,坐姿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

2、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2)依赖性:祖辈都比较溺爱孩子和孩女,靠成孩子许多不良习惯,总是喜欢依靠别人,凡是只要有人在身边就不会自己动手。爱耍脾气、生活习惯差、缺乏爱心、不吃早餐 、饭后即睡、饱食、空腹吃糖、.跷二郎腿 、.眯眼看东西、揉擦眼睛;揉眼时,病菌会由手部传染眼睛,导致发炎、睫毛折断或脱落、睡前不洗脸、睡前不刷牙、.睡懒觉 、赌博 、学说脏话、玩电脑打游戏。

3、心理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3)一、学习兴趣方面。课堂上老师提问时有7.21%的同想都不想就回答;有57.1%的同一般都不回答;有61.9%的同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机扭曲。二、焦虑方面。面对考试,有42.8%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有52。3%的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三、冷漠、孤僻。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57.1%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有33.3%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0.9%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羞怯、胆怯、羞涩。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8%,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占19%,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五、交往情感闭锁。有23.8%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有38%的学生受了委屈时 独自生闷气,有33%的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六、攻击性强。有23.8%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有19%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逆反性行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七、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有33.3%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清洁工作,有42.8%的学生对左右为难的事不能果断地选择方法,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47.6%%,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38%。这表明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八、竞争意识不强。有38%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14.2%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有 0.4%的学生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9%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

二、小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 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观因素: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即将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各种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道德无知,行为盲目。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头脑已形成的某些思想和心理因素,阻碍他对行为规范的理解,会影响他的行为表现。只有他们明确规则的意义并乐意接受时,才能自觉地按规则的要求去做,否则就会排斥它。

(2)不良动机在心理冲突中占上风。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强烈的需要欲望会产生活动的动机,也就会有相应的行为的产生。在研究中,我发现大多数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学习成绩差,产生不了学习兴趣。而学校主要任务、绝大多数时间是学习,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要另找出路,满足自我要求得到承认的心理需要,以掩盖内心的困扰和自卑的心理。这时候,他们的道德观念十分模糊,善恶美丑不分,正确观念不能占上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顶撞老师、扰乱课堂、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等。

(3)形成不良性格,以自我为中心。

性格指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形成不良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般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不协调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不后悔,不负责,缺少正义感。现在学生的家境比以前要好,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家里的小太阳,这使得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让别人围绕他们转,让别人为他们服务,却不去关注身边人的感受,更无法接纳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的性格。

(4)抗挫折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的宠爱较多,遇到的挫折较少,这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不少学生怕吃苦,懒动脑,而另外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以前了,心理承受不了,认为自己没救了,干脆放弃学习,导致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

(5)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犯了错误,经过教育后感到后悔,表示决心改正,在一段时间内有较大进步。但他们在进步过程中,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常常有曲折和反复,往往对自己的进步持怀疑态度。

2、不良行为形成的客观因素

(1)家庭方面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其家庭环境及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男生A,其父在外地工作,母亲又格外疼爱,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作业都是母亲陪着做的。读五

年级了,母亲不陪就不做,动作很慢很慢,没有一点学习习惯。

(2)社会方面

社会风气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不良的电视剧或电影会引起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和班主任工作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当,如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或所学的是一些过于陈旧的远离学生生活的书本知识,不仅无助于他们的成长,也会使一些人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在学生的行为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生活和社会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

三、矫治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形成小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的教育策略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优化教育环境。

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老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3.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后进生与优生一样具有自尊心,但他们由于易被冷落,因而这方面特别敏感。他们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师指责过多,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因此,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我的做法第一是培养建设好班集体:切实做到三有——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这样就能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向上。第二是发挥班干部和榜样的力量。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竞赛活动。在这样的班级气氛中,后进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锻炼,促使后进生丢掉不良品行。

5.坚持德育量化,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学生反复学习学校制订的切实可行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讨论奖分和扣分具体办法,尤其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听课表现、作业质量、课后复习、平时纪律、好人好事、学习成绩等纳入考核范围,及时奖分和扣分。号召学生互相监督,既监督同学也监督老师坚持秉公执行,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让家长与老师一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明确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老师、家长、同学喜欢的好孩子。

6、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

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质上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7、开展心理辅导系列活动。针对困难挫折的学生和自卑缺乏自信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给予极大地关心和进行心理辅导、办好心理健康板报、建立《好人好事》记录本、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常与家长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家校联系册,与家长们共同交流、探讨、共同配合,效果倍增。如班中李某,我多次上门家访,与家长商讨教育方法,在家长的配合下,他制定了一份作息时间表,并张贴在房间的门上,每天睡觉前都要对照一下,今天做的如何,哪些没有做到的,督促自己明天做到,哪些做到了,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渐渐改掉身上的不良行为。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为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而不断地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我们要用心去了解学生,去呵护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小花,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

{2}陈刚,蔡华红,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师之友,2005,05。 {3}高宇,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习惯的纠正{J}.网络科技时代,2008,(04)。

{4}孙月荣,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序”和“导”{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5}张振华,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05)。

{6}张海珠,武海虹,浅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希望月报,2006,(02)。 {7}杨永华,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6,(27)。 {8}张连云,学习不良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探讨{J},天津教育,2007,(05)。

{9}张树林,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陕西教育理论,2006,(72)。

[10]季佳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林区教学,2009,(04)。

[11]钟吉铜,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

[12]农红宇,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探究及纠正对策{J},《广西教育》,2007,(z2)。


如果我们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应如何改善?问答题》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01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