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上海改革开放感言

上海改革开放感言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4 07:20:09 | 移动端:上海改革开放感言

篇一: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谢欣颖 国贸一班 1011081129

思修论文

上海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

1840年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上海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上海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也成就了上海最初的繁荣!

上海无海

驻足上海,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中山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上海师傅、上海技术支援全国更是上海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浦东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一条小小的黄浦江,记载着上海过去的奢靡与今天的繁荣,正这是这条小小的黄浦江,见证了上海一步一步的辉煌。今日的上海,已经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处处显现着她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杏花楼的广式粤茶,云南路的各地小吃,红房子的法国大菜,小绍兴的三黄鸡,美国的肯德基;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新欢旧爱,各有各的精彩。夜幕降临,霓虹闪耀,夜上海粉墨登场,和平饭店的爵士乐,豫园的丝竹音乐,让人追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

代老上海的旧梦,而现代迪斯科的节奏,遍地开花的网吧,又把人带回了21世纪的现代文明......,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

上海有海

上海的海在远离市区的东面,在南汇、在崇明、在金山,那里不象青岛海滨那样美丽,也没有北戴河的沙滩那样迷人,更比不上亚龙湾的瑰丽,那里只有片片滩涂、丛丛芦苇,有的只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人们只所以认为上海无海,是因为海对上海来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是因为黄浦江耀眼的光芒遮盖了辽阔的大海。

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大海就是上海的未来。随着浦东开发的不断完善,上海市区的发展已经接近极限,百尺竿头怎样更近一步?上海应该怎样向更深层次发展?海,逐渐纳入了领导层的视线。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把"1966"四级城镇体系框架列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突破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扩大至整个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郊区,构建"大上海"的概念,特别是临港新城的规划建设,更体现了上海走向海洋的战略思想。

临港新城是洋山深水港的陆域腹地和主要的集疏运基地,是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以及国家级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园区,充分体现新世纪上海建设水平、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综合型滨海新城;是社会、经济、环境、文化高度协调发展的魅力都市、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提供24小时活动的活力都市;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独具辅城作用的又一战略重点发展区域。临港新城的建设将把上海由传统的依托黄浦江、长江发展走向海洋的重大战略转移,是加快上海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21世纪的上海实现跨越的希望所在,这标志着上海从此将由狭窄的黄浦江走进无垠的海洋,将历史性的终结上海无海的现象。

由江入海,体现的是上海人观念的转变。一条小小的黄浦江已经不能承载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老大,上海人的目光已经深探到了海外,超越自己、超越梦想、超越世界是上海人21世纪的方向,上海这颗东方明珠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完善机动车总量调控政策,对中心城区新增机动车实行总量调控政策,将新增公车额度纳入拍卖管理。

改善中心城规划布局,保证交通设施用地扩大"禁止左转弯"道路范围加快道路设施建设,完善使用管理。

优化中心城路网布局。

推进道路交通功能细分。

确立公交专用路权和优先权推进公交优先发展。

停车泊位实行区域差别政策。

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依法实行严格的交通管理。

2010年交通发展指标

道路交通中心城行程车速维持在25公里/小时。

轨道交通中心城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

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占全市总出行量30%以上,轨道交通出行比重占公交出行总量的40%以上,争取达到50%。

静态交通公共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比由目前10%提高到13%,公共停车设施利用率由目前50%提高至70%。

智能交通建成中心城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

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无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发展对上海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化的进展,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也随之不断地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此外,交通的发展,还改变着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在过去,人们有了钱,大多数都会消费在吃穿上。而现在,交通的发达使得人们的消费结构悄然地从原来的吃穿,转为住和行。特别是"行",由于交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这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常言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上海的交通设施会更加完善,交通建设会更加合理,交通网络会更加发达。那么,过去30年前上海的交通到底是怎么样的?当时交通面貌又是怎样的一副图画?我们父辈对于30年前上海的交通和出行评价如何?对于如今上海的交通现状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和评价?为了更清楚地解答这些疑问,于是此时此刻我和父亲间的一段访谈开始了。

我:一个城市的发达、繁荣往往和这个城市的交通发达度成正比,爸爸我想知道在改革开放初,在上海经济还没有快速发展期来的30年前,上海的交通是怎样一个形态?爸爸:这要说的可多了。

我:爸爸,您就详细地说说30年前上海的道路建设和当时的交通出行工具吧。

爸爸:说起30年前的上海马路和现在相比真是"面目全非"。你可能不知道:过去人们走的都是泥路、黄土路,根本没有像如今这样的水泥路、沥青路和高速公路。

我:到了下雨天,泥路和黄土路不是很难走?

爸爸:是啊,相当难走,碰上下雨天气,雨鞋上能积上好几寸泥巴。和如今的水泥路、沥青路不同,泥路很滑,走路时要时时当心,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我:我听奶奶说改革开放后不久因为政府要征用农民土地,所以您得到分配而正式进厂工作的,对吗?

爸爸:没错。我记得我开始进厂工作是在1980,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之前我一直在田里的生产大队当出纳。

我:以前我们家老宅离你后来的上班工作地点--上海市高桥石油化工厂远吗?爸爸:乘车的话有十几站的路程。

我:那么,当时您是怎么去上班的?在80年代那个时候您每天去上班方便吗?

爸爸:当时家里没有自行车,我记得我要步行二十多分钟走到现在的浦东大道,在浦东大道上乘81路去上班。那个时候上海的车辆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路公交车。

我:过去上海公交车线路不多,那么人们如若出门需要乘车,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怎么办?

爸爸:其实说实话,早些时候由于上海的交通并不发达,人们出行也并不主要靠乘车,出门走个一两站路是常有的事。

我:走一两站路?30年前拥有自行车的家庭是不是很少?

爸爸:是啊,一辆自行车要将近200元,在80年代初的时候我刚进厂做学徒工,工资并不高,那时我至少要辛辛苦苦攒大半年的工资才买得起一辆自行车。

我:然而现在却大不一样,如今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人们在上下班和郊游时都经常用它。近几年来,电动自行车也逐步多了起来,它节约能源,噪音低,无污染,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爸爸:是啊,时代真是不同了,如今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摩托车普及率高,甚至有私家车。

我:众所周知,车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但是现在它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银色的奔驰,金色的宝马,雪白的丰田,黑色的林肯,这些让人类感到自豪与骄傲的轿车,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尊贵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试想一下开着这么名贵的车在平原上驰骋,在立交桥上盘旋,在高架上奔驰,在林荫道上兜风,这多威风啊!

爸爸:上海的交通工具、交通条件、交通设施真是昔非今比,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更何况是三十年。我们这一辈包括我们父辈们年轻时真是生不逢时。

我:爸爸听您刚才说话的语气,您似乎对过去上海的交通很是抱怨。对了,我很想知道过去有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给您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例如说轮船或者火车甚至是飞机?爸爸: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还是火车,那个时候的火车在我眼里已经是快得不得了了,当然了,和现在的飞机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过去的人们来说,坐飞机可算是黄梁美梦了。

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乘飞机走南闯北、旅游、出差、公干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据报道:飞机还是现有的发生失事率最低的一种交通工具呢。

爸爸:不只是飞机,如今我们周围日常的交通工具也是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汽车、轮船,地铁,磁悬浮,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我:您说的很对,但是说到"汽车",爸爸,您有没有感到虽然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陆地交通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反而倒退了。如今到哪去首先想到的是堵不堵车,然后才是坐什么去。自己开车油钱不说,光从时间上算,也比坐公交车强不了多少。

爸爸:这是因为以前车太少,现在车太多。其实如果让我回忆一下过去,那么我就不会再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有任何的抱怨了。

我:那要得看哪一方面,速度是加快了,舒适性也提高了,但就是越来越远,越来越堵了。

爸爸:这倒也是实事。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我觉得最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夫妇两人都在自己居住地附近上班,孩子的学校也离家很近,一家人都步行或者骑车外出。如果家里有辆车,主要是外出购物或者旅行使用。那些每天要驾车往返几十多公里甚至是100多公里去工作的人们是最辛苦的,他们倒是提前体会到了美国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我:没错,如今在上海每天身受交通之苦的人不计其数,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哪一天较平日以更短的时间顺利上下班、上下学,那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就以我为例吧,每星期从学校来回家里都要花6、7个小时,我想坐车从上海处境去杭州一个来回也不过这点时间吧。

爸爸:其实也没有你想得那么悲观,你也别夸大烦恼,现在上海的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交通压力,这些你应该了解得比我更多啊。

我:话虽如此,可你也知道我要乘轨道交通去学校就得6号线换4号线再换3号线,最后再换9号线接着短驳到松江,这样折腾,我感觉也不是很方便......,哦,对了爸爸,你知不知道上海第一条地铁是什么时候开通的?

爸爸:我记得是在1995年。

我: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实现了上海地铁建设零的突破。算算至今上海的轨道交通包括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六号、八号、九号线等多条地铁和2003年

运营的磁浮列车。我真希望上海能跟莫斯科学学,多一些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哪都能到。爸爸:无论怎么抱怨如今的交通状况,有一点我们还是必须承认的,与过去相比,上海交通事业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触及的范围扩大了很多。各种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使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出行,同时也不断扩大着人们的活动范围。

我:可是现在上海发展带来的交通问题,今后要怎么解决呢?比如拥堵、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

爸爸:我曾经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有关中国大中型城市交通问题调查研究的报道,现阶段,从我国的大中城市来看,最好的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还应该是依靠发展公共交通。而且,像上海这样人口很密集的城市,公共交通业也必须发展到超级的程度才行。

我:其实广大车主们的交通意识能够提高,这也很重要。就拿法国来说吧,人家那边的街道没有我们的宽,车比我们还要多,但是拥堵的状况很少发生,大家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车。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爸爸:还有一点,我想说:现在的交通设施太依赖稀缺能源。好像很久以前我就从电视上的科普节目中看到过太阳能汽车,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么久还不见量产。我想,与氢动力相比,太阳能应该成为更终极的交通能量来源。不仅环保,而且简直没有成本。

我:没错,其实好莱坞的那些大导演们已经为我们勾画出了未来理想交通的模式和形态,爸爸,你知道《第五元素》和《我,机器人》这两部片子吗?

爸爸:不太了解,你说给我听听。

& 我:有道理!爸爸,今天和您的谈话真是让我获益不浅啊,我不但了解了您对上海过去30年来交通面貌、交通条件以及人们过去出行的状况,而且也谈了不少您对于如今上海交通现状的看法和评价,帮我填补了不少我自身缺乏的知识空白,谢谢爸爸。

新上海人的生活观念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生存观念,即如何生存在世界上;二是发展观念,即如何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三是品位观念,即如何过一种有质量的生活;四是公共观念,即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俞吾金

我是研究哲学的,从表面上看,哲学与我要做的这个讲座的内容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哲学正是以人、生活世界和生活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真正的哲学总是和日常生活结伴而行,总是在我们的生命遭际中不期而至。所以,从哲学上来探讨新上海人的生活观念并不是不合适的。

要探讨新上海人的生活观念,必须先搞清楚以下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什么是"新上海人"?按照我们的看法,"新上海人"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人。在新上海人中,既包括原来的上海市民,也包括移民进来的上海人;既包括年纪较大的、观念相对保守的上海人,也包括以"小资"或"新人类"自居的、观念比较前卫的年轻上海人。第二,什么是"生活观念"?我们认为,"生活观念"也就是人们关于生活的各种感觉、经验和理想的总和。新上海人的生活观念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生存观念,即如何生存在世界上;二是发展观念,即如何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三是品位观念,即如何过一种有质量的生活;四是公共观念,即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要言之,我们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的生活观念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上海人的生存观念

人们常说:"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吃饭。"这里说的"吃饭"也就是生存问题。生存观念是生活观念中的基础部分,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在计划经济的生活模式中,虽然每个人都有"大锅饭"可吃,但一切都是按计划规定好的,这样的生存方式很容易造

篇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感言(王红梅)

改革开放三十年感言

弹指一挥间,时间匆匆流逝,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廊坊从一个刚起步的新兴城市,发展壮大为综合实力强、人民素质高、经济突飞猛进的实力强市。回顾三十年的历程,坚信几多、困难几许、考验几重,廊坊人以始终如一的拼搏精神走到现在,并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改革开放初期,廊坊还是个小小的县城,那时的廊坊道路不畅、消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是改革的东风激活了廊坊人的思想,从封闭起来搞建设到广交朋友、广招人才、引进外资,经济搞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一年一个新台阶,现在的廊坊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过去,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之时,才将积攒了一年的钱买件新衣服,而且颜色单一。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随时随地都可到商场去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且款式新颖、花样繁多,过去过年都舍不得买的衣服,如今平素里就可穿着。

过去,吃的东西少之又少,且无力购买。粮、油类须持粮证购买,副食凭票供应,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购买几斤肉、杀只鸡,一切都受制约。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菜市场、

超市,各大批发市场应有尽有,老百姓每天都在过年。

过去,老百姓的住房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围墙是土坯砌成的,每逢雨季到来时常担心房屋漏雨,而如今一排排、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老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再也不担心房顶漏雨,而且现在市委市政府为那些家庭无劳动力的低保户筹建了经济式住房,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过去,道路泥泞,老百姓出行全靠两条腿着实不方便,现在的人们出门有自行车、摩托车,有的还购买了轿车,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整洁又平坦,不仅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方便,还为我市的经济建设铺平了康庄大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和辉煌成就是思想解放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廊坊市委政府一贯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

的栋梁之才,为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社会才能安定,我市的经济建设才能有序的、更好更高的向前发展。创建文明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向更高发展的伟大举措。

我市地处京津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廊坊特殊的使命,也为廊坊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深化改革的东风淋浴下,一个崭新的新廊坊一定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廊坊市林美商厦王红梅

2008.09.16

篇三:观《改革开放30年纪实》有感

观《改革开放30年纪实》有感

2008,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的到了大发展,中华民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到了极大的发展。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79-2008,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制度,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2008年8月8日8时8秒,北京奥运会开始,五星红旗升起,与国歌一起遥遥相对!这一刻,中国人民沸腾起来。休幕式,中国人民得到了冠军,这时候,中国与北京再次沸腾起来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生活质量全方位立体式的改变,从服饰颜色的单一的“灰,绿,蓝”,到现在的“一款一式”,从三十年前的一年吃一顿饺子,到现在我们可一天吃三顿,从三十年前的茅草土房,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从三十年前的飞鸽牌自行车到今天的摩托车.私人汽车。这是怎样的惊人变化。

难忘中华民族被侵略者强行叩关,中华民族深受列强凌辱的那段耻辱,难忘1989年中国自主敞开国门迎接世界的挑战.今天我们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强大了。1979-2009三十余年的中华民族大发展使我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强大的,中华民族是优秀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是值得自豪的,我应该深深的热爱我的祖国。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


上海改革开放感言》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87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