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历史新民主义主义革命

历史新民主义主义革命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1 07:32:13 | 移动端:历史新民主义主义革命

篇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1840年到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此间,所有的革命不是小资产阶级领导,就是资产阶级领导。1919年到1949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二者虽然存在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

相同点:

① 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篇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姓名:

学号:

班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赋予了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中国社会以强大的经济动力,为继续走向社会主义莫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价值的原因、实质、认识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要注重实践性、战略性和价值性三方面的启示,进一步提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二)原因分析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形式,探寻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掌握事实,通过事实对中国国情进行客观分析,不仅使中共掌握了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掌握了进行革命斗争的方法,实现了使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将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正确思取决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

1、理论层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之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理论。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所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理论又与马克思所描述的过渡时期理论在过渡的前提上又有着木质的区别。因而,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经历过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么一个资木主义社会拥有的高度发达的阶段。从理论上来讲,我们无法跨越这一阶段,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就应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看作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2、现实层面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而西方国家却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迅速步入了资木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使落后的中国与发达的资木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一战期间及其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处在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卜,中国的民族资木主义经济始终没有步入发展的新大地和快车道,始终没能发展成为独立而强大的经济力量,也始终无法对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挨打局而做出应有的贡献。整个新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对其必然性的思考

从中国社会当时的“两半”国情出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要让资木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为走向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连绵不断的战争使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毁坏,国家积贫积弱,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但“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了我们而前”。当时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木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木主义是太少了。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里,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木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如何在“一穷二白”(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从我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所要完成的首要的根木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木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为走向社会主义创造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而说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形态,时间上可能是10-15年,也可能更长,这完全取决于社会种社会主义的,即使是当代西方经济发达的

国家,也都还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条件。对于在“两半”社会基础上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更要注重把马列主义基木原理与木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理论的实践前提与我国实际情况的差异所在,不能采取超阶段的发展模式。所谓的“走向”“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分利用资木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融合和升华的过程。对于建国初提出的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卜有其必然性。

篇三: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74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